CN100335394C - 具有建立保护区的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和建立保护区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具有建立保护区的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和建立保护区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335394C CN100335394C CNB2004100446663A CN200410044666A CN100335394C CN 100335394 C CN100335394 C CN 100335394C CN B2004100446663 A CNB2004100446663 A CN B2004100446663A CN 200410044666 A CN200410044666 A CN 200410044666A CN 100335394 C CN100335394 C CN 100335394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ft car
- counterweight
- lift
- movable mechanism
- energy dispers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2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 B66B5/288—Buffer-stops for cars, cages, or skips with maintenance fea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Landscapes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Platform Screen Doors And Railroad Systems (AREA)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 Floor Finish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具有缓冲器(10),所述缓冲器用于在电梯设备内建立至少一个保护区,其中电梯设备具有电梯轿厢(15)和电梯轿厢的配重(23),和电梯轿厢和配重分别沿通路(VK、VG)移动。缓冲器包括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所述第一可移动机构可以移动进入电梯轿厢的通路(VK),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机构可以移动进入配重的通路(VG)内,使电梯轿厢(15)或配重(23)与相应的可移动机构机械接触,缓冲器(10)将电梯轿厢(15)或配重(23)分别支撑在井底(18)上方的一预定的高度(Z1.1、Z1.2)上,从而在电梯轿厢(15)的下方或上方可实现一个保护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建立保护区的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和一种用于建立保护区的方法。
背景技术
电梯设备通常具有一个或多个缓冲器,所述缓冲器设置在电梯竖井的井底,以便在电梯轿厢下行超越电梯竖井内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和/或电梯轿厢上行通过一预定的路段后在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掣停。这种缓冲器通常位于电梯轿厢和/或配重的下方。
为了上行时最迟在通过一预定的路段后避免超越电梯竖井内的最上面的停靠位置,也可以在在电梯轿厢的上方的竖井顶端上设置缓冲器。由于这种缓冲器必须直接在电梯轿厢的下方或上方的竖井井底或竖井顶部,因此需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所以对竖井顶部或竖井井底的其它应用将受到限制。由于在电梯轿厢下面只有很小的空间,所以在无井坑的电梯设备中不可能对缓冲器进行这种标准的设置。
在WO 00/64798-A1中披露了一种具有电梯竖井、带有配重的垂直移动的电梯轿厢和具有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其中缓冲器不是位于电梯轿厢的下方,而是在竖井井底的电梯轿厢的旁边。电梯轿厢具有角件,当出现超越情况时,即当电梯轿厢下行超越最下面的楼层上的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所述角件撞击在缓冲器上。因此电梯轿厢被制动和距竖井井底上方短的距离的位置处被掣停。但在该PCT申请中并未提出用于防止电梯轿厢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的超越保护。电梯设备具有一个无井坑的竖井。而且也未披露为了在电梯竖井的竖井井底和/或竖井顶部进行维护和修理作业建立临时保护区的方案。
通常由于建筑结构或其它原因在具有竖井坑和竖井顶部的通常的电梯设备只有很小的空间。特别是在已有的大楼内补充安装或安装电梯设备时越来越多地采用无竖井坑和无竖井顶部的电梯竖井。在这种电梯竖井中,但也包括在通常的电梯竖井中,需要在竖井上端或下端建立保护区。例如当要对电梯设备进行维护或检查时和为此一名维护人员必须进入竖井内时,就是此情况。
重要的是用于建立这种临时保护区的系统必须安全。另一标准是这种系统的费用和占用的空间。对这种用于建立临时保护区的系统的简便的检查和维护也是重要的。安装时需付出的代价和对这种系统的所有部件的校准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另一标准。
在EP 0725033-A1中披露了一种电梯设备,所述电梯设备具有电梯轿厢和具有配重的垂直移动的电梯轿厢。在井底上设有一触地装置,所述装置具有一可枢转的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可被枢转进入电梯轿厢的运行通路内。因此在必要时可在井底建立保护区。作为特殊的实施方式加以推荐的设置在电梯轿厢通路外面的竖井缓冲器组合具有一刚性的摆杆。因此当电梯轿厢撞击摆杆时,电梯轿厢被竖井缓冲器制动并支撑在井底上方的一定高度上,所述高度高于电梯轿厢的最下面的停靠位置。
该实施方式的缺点在于,虽然它适用于在井底建立保护区,但不能在电梯轿厢下行通过一预定的路径段出现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掣停。而且也不可能在竖井顶部建立保护区。
在WO 02/051737-A1中披露了一种电梯设备,所述电梯设备具有电梯竖井、带配重的垂直移动的电梯轿厢和可移动的支撑装置。支撑装置偏心设置在井底上的电梯轿厢和配重之间并且在必要时可以移动进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所述支撑装置包括一个板件,所述板件可枢转地铰接在井底上。必要时这种板件很容易地被枢转到电梯轿厢的方向上。在电梯轿厢上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撞击在板件上和电梯轿厢被保持在一距井底预定的间距处。因此可以在必要时建立井底上的保护区。为了在竖井顶部的范围内也可以建立保护区,根据该国际专利申请的电梯轿厢具有一个装置,所述装置固定在轿厢顶上。该装置可以向上枢转和移动抵靠在竖井顶板上。这样即可在竖井上端上建立竖井区。该国际专利申请是本发明的最接近的已有技术。
这种实施方式的缺点是,为在竖井顶部上建立保护区需要一种装置,所述装置固定在电梯轿厢上。因此势必增大有待加速和有待移动的重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解决方案,所述方案应能在必要时在电梯竖井的下端或上端建立保护区。
实现所述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梯设备,具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用于在电梯设备内建立至少一个保护区,其中电梯设备具有电梯轿厢和电梯轿厢的配重,和电梯轿厢和配重分别沿通路移动,其特征在于,缓冲器包括第一可移动机构和第二可移动机构,所述第一可移动机构可以移动进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机构可以移动进入配重的通路内。
一种在电梯设备内建立保护区的方法,所述电梯设备具有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具有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和具有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与配重的连接应使电梯轿厢和配重分别沿通路移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当需要在电梯轿厢下方建立一个保护区时,将第一可移动机构移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其中通过第一可移动机构与电梯轿厢的机械接触建立保护区,所述机械接触确保保持电梯轿厢与井底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当需要在电梯轿厢上方建立一个保护区时,将第二可移动机构移入配重的通路内,其中通过第二可移动机构与配重的机械接触建立保护区,所述机械接触确保保持配重与井底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
本发明的电梯设备包括缓冲器,所述缓冲器包括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所述第一可移动机构可以被置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机构可以被置入配重的通路内。
第一可移动机构可被移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和第二可移动机构可被移入配重的通路内,所述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例如作为一个单独的可移动部分加以实现,所述可移动部分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之间移动,从而不仅可被置于电梯轿厢通路内,而且也可以置于配重的通路内。而且也可以实现可第一移动机构对电梯轿厢通路和第二可移动机构对配重通路的移入,其中在任何情况下通过不同的部分分别不受影响地移动。例如第一移动部分设置在缓冲器上,使其可以移动进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和一第二移动部分设置在缓冲器上,使其可以移动进入配重的通路内。
因此第一和/或第二可移动机构可被置于工作位置,在所述工作位置可第一和/或第二可移动机构的设置应使电梯轿厢和/或配重与相应的可移动机构机械接触。因此采用唯一一个缓冲器有选择地将电梯轿厢或配重支撑在井底上方的一第一或一第二预定的距离处。分别根据缓冲器的设置和方式,所述预定的第一距离和预定的第二距离是不同的。因此电梯轿厢和配重可被相应支撑在不同的高度上。
在移动机构处于正常位置上,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不分别位于电梯轿厢和配重的通路内。因此电梯轿厢可以利用的空间将不受到限制。由于可有选择地将电梯轿厢或配重分别支撑在井底上方的一预定的距离处,所以在两端将缩短电梯轿厢可以通过的通路。因此可以在电梯轿厢的通路两端建立保护空间。
本发明的缓冲器的另一实施方式包括减振件,所述减振件的设置应使当第一可移动机构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减振件突伸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内,其中减振件的设计应使电梯轿厢与减振件机械接触并被支撑在井底上方的一第三距离处,所述第三距离短于第一预定距离。该实施方式也可以作为超越保护,所述超越保护在电梯轿厢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制动和掣停。
本发明的缓冲器的一个实施方式是,具有减振件,所述减振件的设置应使当第二可移动机构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减振件突伸入配重的通路内,其中减振件的设计应使配重与减振件机械接触并被支撑在井底上方的一第四距离处。所述距离短于第二预定距离。该缓冲器可以作为超越保护,所述超越保护在配重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对配重进行制动和掣停并因此在电梯轿厢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制动和掣停。
根据缓冲器的进一步的设计,当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都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减振件突伸入电梯轿厢和配重的通路内。因此仅通过对唯一一个缓冲器设置的选择即可阻止电梯轿厢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和电梯轿厢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
该实施方式的优点是,采用唯一一个缓冲器-分别根据对可移动机构位置的选择-可以实现对电梯轿厢和/或配重在井底上方的至少两个不同的位置的支撑。这种缓冲器通过相应的尺寸设计适用于在一无井坑的电梯设备中避免电梯轿厢下行时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和在上行时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和附加-通过对移动机构的位置的控制-可以在电梯轿厢的下方和上方建立临时的保护空间。
附图说明
图1A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1B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1C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1D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建立一个临时保护区;
图1E为具有本发明的处于工作状态下的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个电梯竖井的侧视示意图,其中配重被支撑在缓冲器上和在竖井上端建有一个保护区;
图1F为具有本发明的处于工作状态下缓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的整个电梯竖井的侧视示意图,其中配重被支撑在缓冲器上和避免电梯轿厢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
图2A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2B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
图2C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2D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在井底建有一个临时保护区;
图3A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
图3B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其中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的电梯轿厢被掣停;
图3C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俯视示意图,和
图3D为处于工作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的第三实施方式的侧视示意图,其中建有临时保护区。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至1F分别示出在不同示意角度和处于不同的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缓冲器10的第一实施方式。所示的缓冲器10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将电梯轿厢15支撑在电梯竖井11井底18上方的缓冲器。电梯轿厢15与利用承载机构23.1,例如利用一根或多根缆索和/或一根或多根皮带与配重23连接,使电梯轿厢15和配重23沿电梯竖井11内的通路VK或VG上/下移动。在图1A至1D中未示出配重、承载机构、承载机构的主动轮、主动轮的驱动装置、电梯轿厢和配重的导轨和电梯设备通常的其它的部件。
缓冲器10具有基本平行于电梯轿厢15和配重23的通路VK和VG的纵向延伸。缓冲器10具有一个下面的底座件12和一个较窄的上面部分13。缓冲器另外还包括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如图1C、1D和1E所示所述移动机构可以由上面部分13内移出。另外还具有一个驱动装置(图中未示出),所述驱动装置可以实现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分别在不同位置之间的移动。一个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对驱动装置施加影响,实现对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的定位的控制和监视。
在图1B和1D-1F中分别用虚线示出通路VK和VG。缓冲器10至少部分地位于电梯轿厢15通路VK和配重23通路VG之间。为形象地加以说明,在图1A和1C中分别示出电梯轿厢15的底部15.1和配重23的下侧23.2在井底上的投影。图中用虚线示出投影K1和G1与井底18上的底座件12重叠的范围。
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是非对称设计的。左侧的梯形的第一可移动机构14从上面部分13侧伸出的的程度要大于右侧的梯形的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另外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可沿通路VK或VG移动到不同的高度上:第一可移动机构14的上面的部分设置在高度Z1.1上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的上面的部分设置在高度Z1.2上,其中Z1.2大于Z1.1(参见图1D和图1E)。
在图1A和1B中示出在正常的状态下的缓冲器10。在缓冲器处于正常状态下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在通路VK和VG的外面。下面对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在缓冲器处于正常状态下时所取的位置称作正常位置。
由于在缓冲器10处于正常状态下,缓冲器10的上面部分13不突伸入电梯轿厢15的通路VK内,所以电梯轿厢15可以驶抵最下面的楼层的竖井门,而不会出现与缓冲器10的机械接触。在图1B中所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轿厢门16和竖井门17登梯或离梯。
在图1C、1D和1E中示出在所谓的工作状态下的缓冲器10。在缓冲器处于工作状态下第一可移动机构14被置于通路VK内和第二移动机构14.1被置于通路VG内,即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分别位于其工作位置。当第一可移动机构14在其工作位置时,电梯轿厢15与第一可移动机构14机械接触。当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在其工作位置时,配重23与第二可移动机构14.1机械接触。
当第一可移动机构14被置于工作位置和因此缓冲器10处于工作状态下时,则一旦电梯轿厢15超越对应于井底18的第一预定距离,在本例中为超越距离Z1.1时,电梯轿厢15与缓冲器10的第一可移动机构14机械接触。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D所示电梯轿厢15的下边棱支撑在移动机构14上。
缓冲器10与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一起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当移动机构14.1被置于工作位置和缓冲器10因此被置于工作状态时和配重23超越对应于竖井井底18的预定的距离Z1.2时,还实现与配重的机械接触。由于当电梯轿厢15位于下面的竖井端时,配重在上面的竖井端,所以在图1A至1D中看不到配重。
由于电梯竖井11是一个无井坑的竖井,所以必要时应能在下面的竖井端的范围内建立保护区。为建立保护区,缓冲器10由正常的状态转入工作状态,其中此点是通过第一可移动机构14由上面部分13移出实现的。电梯轿厢15这时可以向下移动,直至电梯轿厢支撑在第一可移动机构14上并被缓冲器10支撑在对应于井底18的距离Z1.1处。采用此方式可在电梯轿厢15的下面建立一个保护区。竖井门17的设置应使人员可以通过竖井门17的开口进入和/或离开保护区。距离Z1.1确保了与井底18具有充分的间隔,以便实现在保护区内安全和毫无问题的作业。
采用缓冲器10还可以在竖井上端的范围内建立临时保护区。此点在图1E中示出。在该图中示出整个电梯竖井11的纵剖面图。电梯竖井11具有四个或四个以上的楼层。在每个楼层高度上示出一个竖井门17。在电梯竖井11内配重23与电梯轿厢15相互反向移动。当电梯轿厢在竖井的上端时,配重23在竖井的下端。为了在竖井上端建立保护区,配重被掣停,避免超越对应于竖井井底48的距离Z1.2。一旦配重23支撑在第二可移动机构14.1上,电梯轿厢45被保持在对应于竖井顶端一固定的预定距离处。从而在竖井上端产生保护区。
还可以将缓冲器10设计成使底座件12也起着减振件的作用。在本情况时,当电梯轿厢15和/或配重23直接支撑在底座件12上时,以及在电梯轿厢15或配重23支撑在第一可移动机构14或第二可移动机构14.1上时,底座件12对电梯轿厢15的动能或配重23的动能进行吸收并对电梯轿厢15或配重23进行制动。
如图1B所示,当电梯轿厢15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电梯轿厢15的下边棱支撑在底座件12上。起着缓冲件作用的底座件12对电梯轿厢15的动能进行吸收并对轿厢15进行制动,直至实现对轿厢的掣停。在本实施方式中缓冲器10还可以既用于建立保护区,又用于超越保护。
图1A至1F中示出的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所述实施方式不仅用于防止电梯轿厢15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而且也用于拦截电梯轿厢15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在图1F中示出该“应急状况”。在图中示出整个电梯竖井11的纵剖面示意图。所述缓冲器10被置于正常状态。采用如下方法实现对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的电梯轿厢15的掣停,即使配重23与缓冲器10的底座件12产生机械的相互作用。通过缓冲器10对配重23的制动和掣停,防止电梯轿厢15继续向上运行。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电梯设备的驱动单元位于底座件12上或直接在底座件12下面。在此情况时,俯视图(图1A和1B)中的底座件结构有所不同。例如在此情况下被驱动单元驱动的曳引缆索的主动轮设置在底座件12上。
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尽可能少的部件和占用少的空间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
如果缓冲器10只用于建立保护空间和不附加作为电梯轿厢的超越保护,则底座件12不必非得突伸入通路VK或VG内。此时,当第一可移动机构1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取正常的位置时,电梯轿厢15和配重23可以不与缓冲器10机械接触。此时,可以利用附加的缓冲器实现超越保护,所述附加的缓冲器分别单独作用于电梯轿厢15和/或配重23上和所述缓冲器的尺寸设计与电梯轿厢15的最上面的停靠位置和/或最下面的停靠位置适配。
作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图2A至2D中分别示出在不同示意角度和处于不同的状态下的的缓冲器30。所示的缓冲器30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将电梯轿厢35支撑在电梯竖井31井底38上方的缓冲器30。所述缓冲器用于作为超越保护和作为建立临时保护区的机构。电梯轿厢35与配重23连接,使电梯轿厢35沿电梯竖井31内的通路VK和配重23沿电梯竖井31内的通路VG上/下移动。在图2A至2D中未示出配重、电梯轿厢35和配重23的承载机构、主动轮、导轨和电梯设备通常的其它的部件。缓冲器30具有基本平行于电梯轿厢35和配重23的通路VK和VG的纵向延伸。缓冲器30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其至少部分地突伸入电梯轿厢的通路VK和配重的通路VG内。
缓冲器30包括一个下面的作为强减振件的底座件32和一个较窄的上面部分33,所述上面的部分作为弱减振件。如图2B和2D所示,缓冲器30包括可移动机构34,所述可移动机构固定在上面的部分和可在不同的位置之间旋转。可移动机构34在所示实施方式中为对称设计,即移动机构在上面部分33上的两侧突伸出的部分相等。
在图2A和2B中示出的缓冲器处于所谓的正常状态。此时移动机构34在其正常的位置,即不突伸入通路VK和VG内。在图2C和2D中示出处于所谓的工作状态下的缓冲器。此时,可移动机构34被设置在工作位置,即突伸入通路VK和VG内。缓冲器30至少部分地位于电梯轿厢的通路VK和配重的通路VG之间。为形象地加以说明,在图2A和2C中示出分别投射到竖井底部的电梯轿厢35的投影K3和配重23的投影G3。用虚线示出投影K3和G3与竖井井底38上的底座件32的基面32.2重叠的范围。
一旦电梯轿厢35对应于井底38超越一第一预定的距离Z3时,在工作状态下实现电梯轿厢35与缓冲器30的可移动机构34的机械接触。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D所示,电梯轿厢35的一个下面的边棱支撑在可移动机构34上。因此在必要时在下面的竖井端范围内可以建立临时的保护区。
具有可移动机构34的缓冲器30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当配重超越对应于竖井井底38的预定的距离Z3时,在工作状态下还实现与配重的机械接触。由于当电梯轿厢35位于下面的竖井端时,配重在上面的竖井端,所以在图2A至2D中看不到配重。
在图2B中示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缓冲器30。由于在正常状态下缓冲器30的上面的部分33未突伸入电梯轿厢35的通路内,所以电梯轿厢35可以驶抵下面的楼层的竖井门37,而不会出现与缓冲器30的机械接触。在图2B中示出的情况下,当电梯轿厢取最下面的楼层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可以通过轿厢门36和竖井门37进行登梯或离梯。
当这时电梯轿厢35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在图2A至2D中未示出),一旦电梯轿厢35超越对应于井底38的预定距离Z3.1,则实现电梯轿厢35与缓冲器30的作为强减振器的底座件32的机械接触。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电梯轿厢35的下边棱支撑在底座件32。为建立保护区,缓冲器30由正常的状态转入工作状态,其中此点是通过可移动机构34围绕一个旋转轴旋转实现的,所述旋转轴基本平行于电梯轿厢的通路VK和配重的通路VG实现的。利用一个驱动装置和一个作用于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对可移动机构的位置进行控制。在图中未示出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电梯轿厢35可以向下移动,直至电梯轿厢支撑在可移动机构34上。采用此方式可以在电梯轿厢35的下方建立一个保护区。竖井门37的设置应使人员通过竖井门37的开口进入和/或离开保护区。距离Z3保证了对应于井底38的距离,以便可以实现在保护区内的可靠和毫无问题的作业。
由于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涉及的是无井坑的电梯设备和由于底座件32具有一个纵向的延伸H3,所以随时可以建立一个电梯轿厢35不能进入的扁平的保护区。即使由于故障或由于误操作未实现向工作状态的转换,由于通过底座件32的高度H3始终可以保证最小的间距,因而在竖井坑内的人员不会受到挤压。
底座件32和/或上面的部分33具有一个在电梯轿厢的通路VK或配重的通路VG方向上取决于其机械载荷的延伸。该延伸与载荷的依赖关系基本决定底座件32或上面的部分33的当撞击在缓冲器30上时对电梯轿厢或配重进行制动和掣停的能力。为了用电梯轿厢35对缓冲器30的载荷加以说明,在图2D中的缓冲器30的延伸在通路VK的方向上与距离Z3相比减少距离段ΔZ。同样当配重对缓冲器30加载时,缓冲器30的延伸在通路VG方向减少到少于距离Z3的高度上。
采用缓冲器30还可以在竖井上端的范围内建立临时保护区。但在图2A至2D中未示出该状态。为了在竖井上端建立保护区,一旦配重超越对应于井底38的距离Z3时,可移动机构34移入配重的通路VG内和配重被缓冲器30支撑。一旦配重支撑在可移动机构34的右侧时,电梯轿厢35也被保持在距竖井顶部的一固定的预定距离处。从而在竖井上端产生保护区。
作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图3A至3D中分别示出在不同示意角度和处于不同的状态下的的缓冲器40。所示的缓冲器40涉及的是一种用于将电梯轿厢45支撑在电梯竖井41井底48上方的缓冲器30。所述缓冲器用于作为超越保护和作为在无井坑的电梯设备中建立临时保护区的机构,即在一电梯设备中,其中电梯轿厢的最下面的停靠高度在井底上方很短的距离处,因而不存在竖井坑的空间。电梯轿厢45与配重连接,使电梯轿厢45和配重沿电梯竖井41内的通路上/下移动。在图3A至3D中未示出配重、电梯轿厢45和配重的承载机构、主动轮、导轨和电梯设备通常的其它的部件。缓冲器40具有基本平行于电梯轿厢45和配重的通路的纵向延伸。缓冲器40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其至少部分地突伸入电梯轿厢45和配重的通路内。缓冲器40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其分别根据状态至少部分地突深入电梯轿厢的通路和配重的通路内。
如图3C和3D所示,缓冲器40具有一个下面的作为强减振器的底座件43和可移动机构44,所述可移动机构固定在底座件43上并可旋转。可移动机构44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为对称设计,即可移动机构在底座件43上的两侧以相同的部分伸出。可移动机构44包括减振器44.1,所述减振器固定在移动机构44的空隙内。
在图3A和3B中示出处于所谓的正常状态下的缓冲器40。在本情况下可移动机构44处于其正常位置,即移动机构不伸入电梯轿厢45和配重的通路内。在图3C和3D中示出在所谓的工作状态下的缓冲器40。在本情况下移动机构44位于其工作位置,即移动机构伸入电梯轿厢45和配重的通路内。缓冲器40至少部分地位于电梯轿厢通路和配重的通路内。为了形象地加以说明,在图3A和3C中分别示出电梯轿厢45底部45.2的投影K4和配重下侧的投影G4。
在工作状态下,一旦电梯轿厢45超越对应于井底48的第一预定距离时,则实现电梯轿厢45与缓冲器40的减振器44.1的机械接触。在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D所示电梯轿厢45的下边棱支撑在减振器44.1上。缓冲器40被偏心加载。因此必要时在竖井下端的范围内可以建立临时保护空间。
具有可移动机构44的缓冲器的设计和设置应使在工作状态下,当配重超越对应于井底48的预定距离Z4时,也可以实现与配重的机械接触。由于当电梯轿厢45位于竖井下端时,配重在竖井上端,所以在图3A至3D中看不到配重。
在图3B中示出处于正常状态下的缓冲器40。由于在正常状态下缓冲器40的可移动机构44并不突伸入电梯轿厢45底部45.2的通路内,电梯轿厢45可以驶抵下面的楼层的竖井门47,而不会建立与缓冲器40的机械接触。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所示的状态下在固定在电梯轿厢45上的角件45.1(缓冲器止挡)与可移动机构44之间存在一个间隔D。在图3B中所示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轿厢门46和竖井门47实现登梯和离梯。
当电梯轿厢45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图3A至3D中未示出),则实现固定在电梯轿厢45上的角件45.1与机构44或缓冲器40的作为强减振件的底座件43的机械接触。因此在“应急状况”下可以对电梯轿厢制动和掣停。要说明的是,在电梯轿厢45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由于角件45.1建立与机构44的直接接触,所以减振器44.1并不工作。因此在“应急情况”下缓冲器40被中间加载。
在可移动机构44取正常位置时,采用如下方式防止电梯轿厢上行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在配重的面向竖井门的一侧角件或其它的突出件建立与缓冲器40的移动机构44的接触。而且此点也导致对缓冲器40的中间加载。
为形象地加以说明,在图3A和3C中分别用虚线示出在井底的角件45.1的投影G4.1和在配重上的所述角件或其它突出件的投影。
为建立保护区,缓冲器40由正常的状态转入工作状态,其中此点是通过可移动机构34旋转进入电梯轿厢45的底部45.2的通路或配重的下侧的通路实现的(见图3C和3D)。必要的转换例如可以通过(钥匙-)开关或电子控制启动。为了建立临时的保护区,电梯轿厢45缓慢地向下移动,直至电梯轿厢支撑在减振器44.1上。人员可以通过竖井门47的开口进入和/或离开保护区。距离Z4确保了与井底48保有充分的间隔,以便实现在保护区内安全和毫无问题的作业。
采用同一缓冲器40还可以在竖井上端的范围内建立临时保护区。但在图3A至3D中未示出该状态。为了在竖井上端建立保护区,将阻止配重超越对应于井底48的距离Z4。一旦配重支撑在可移动机构44右侧的减振器44.1上,电梯轿厢35也被保持在距竖井顶部的一固定的预定距离处。从而在竖井上端产生保护区。
如图1D和1E所示,电梯轿厢和配重不必被支撑在同一高度上。通过对可移动机构34和44的形状的相应的适配可以相应地改变图2A-2D和3A-3D中所示的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缓冲器具有减振特性,所述减振特性特别适用于与工作状态适配。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采用减振器44.1,所述减振器可以在需要建立保护区时实现对电梯轿厢35或配重在移动机构44上的减振支撑。因而可以实现在工作时对可移动机构44的保护。当高速运行的电梯轿厢和/或配重撞击在缓冲器上时-特别是在电梯轿厢超越最下面的或最上面的停靠位置时-与上述不同将利用底座件12、32或42的减振特性。
本发明的缓冲器可以具有特殊的机构,所述机构可实现不对称加载,而不会出现缓冲器“弯曲”或“偏离”的现象。为此缓冲器可以完全或部分地被一“紧身衣”型的件环围或穿入一特殊的机构内,以便可以抵消掉由于缓冲器被偏心加载而出现的弯曲力矩。
在一部分实施方式中缓冲器完全地被设置在电梯轿厢和配重之间(见图3A所示的范例)。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缓冲器完全或部分地设置在配重下面和直接作用于配重。缓冲件的可移动机构在必要时相应地作用于电梯轿厢。
对缓冲器的横截面可以任意选择。缓冲器10和30具有一个基本为圆形的平行于电梯竖井井底的截面。与此相反,缓冲器40例如在下面的范围43内具有一个正方形的横截面。
分别根据实施方式可以采取电磁、液压、气动、手动或利用一个伺服电机实现可移动机构的移动。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可以采用井坑设备组,所述设备组包括驱动-/变频单元、限速器、导轨的固定件和缓冲器。因此明显地简化了在电梯竖井内的安装。
本发明也适用于“背囊”式设置的电梯设备。
通过对缓冲器的特殊的设置和设计,与通常的解决方案相比降低了对空间的要求。
本发明特别适用于不具有或仅具有很小的竖井坑和竖井顶部的电梯设备。
本发明的优点是,可以满足人员安全规范的要求并分别根据实施方式大大地减少建筑费用或设备费用。
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可移动机构14、14.1、34、和44加以变型。可以采用由一基准位置可以翻转开的、可以旋摆出的、可以滑移出的和/或可以旋转出的并分别移动进入电梯轿厢和/或配重的通路内的可移动机构替代所述可移动机构,以便在竖井井底上方的一定距离处对电梯轿厢和/或配重进行支撑。采用相应的设置实现的对可移动机构的设计应使电梯轿厢和配重可以分别被支撑在不同的高度上。可移动机构可以是多元的或甚至是一体的设计。
Claims (16)
1.一种电梯设备,具有缓冲器(10;30;40),所述缓冲器用于在电梯设备内建立至少一个保护区,其中电梯设备具有电梯轿厢(15;35;45)和电梯轿厢的配重(23),和电梯轿厢(15;35;45)和配重(23)分别沿通路(VK、VG)移动,其特征在于,缓冲器(10;30;40)包括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和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所述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可以移动进入电梯轿厢(15;35;45)的通路(VK)内,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可以移动进入配重的通路(VG)内。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可移动机构和第二可移动机构构成唯一一个可移动机构(34;44),所述移动机构可在不同的位置之间移动,可以仅进入电梯轿厢(15;35;45)的通路,但也可以进入配重(23)的通路。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被置于工作位置时,当电梯轿厢(15;35;45)超越距井底(18、38、48)的一第一预定的距离(Z1.1;Z3;Z4)的情况下实现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和电梯轿厢(15;35;45)之间的机械接触,并且在配重(23)超越距井底(18;38;48)的一第二预定的距离(Z1.2;Z3;Z4)时实现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和配重(23)之间的机械接触。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从工作位置开始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移离电梯轿厢(15、35、45)的通路(VK)和配重(23)的通路(VG)。
5.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当电梯轿厢(15;35;45)超越距井底(18、38、48)的一第一预定的距离(Z1.1;Z3;Z4)时不实现可移动机构(14;34;44)与电梯轿厢(15、35、45)之间的机械接触,并且当配重(23)超越距井底(18;38;48)的一第二预定的距离(Z1.2;Z3;Z4)时不实现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与配重(23)之间的机械接触。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工作位置时以如下方式实现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与电梯轿(15;35;45)之间的机械接触,电梯轿厢(15;35;45)被支撑在井底(18;38;48)的上方,并且在井底(18;38;48)与电梯轿厢(15;35;45)之间存在一保护区。
7.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在工作位置时,以如下方式实现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与配重(23)之间的机械接触,配重(23)被支撑在井底(18、38、48)的上方。
8.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电梯轿厢(15;35;45)与配重(23)利用一具有如下长度的承载机构(23.1)相互连接,和配重(23)被支撑在井底上方的如下高度上,其长度和高度应使在电梯轿厢(15;35;45)的上方存在一个保护区,其中所述保护区在电梯轿厢(15;35;45)的上面的范围与电梯竖井(11;31;41)的上端之间。
9.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缓冲器(10;30;40)具有一相应的减振特性,以便在实现与电梯轿厢(15;35;45)或与配重(23)的机械接触时实现软支撑,并且缓冲器(10;30;40)的至少一个上面的部分(13;33;43)位于电梯轿厢(15;35;45)的面积投影(K1;K3;K4)与配重(23)的面积投影(G1;G3;G4)之间,并且所述可移动机构是可翻转的机构、可旋摆的机构、可滑移的机构或可旋转的机构。
10.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减振件(12、32、43),其设置应使当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减振件(12;32;43)的结构设计应使电梯轿厢(15;35;45)与减振件(12;32;43)机械接触,并且支撑在井底(18、38、48)上方的第三距离处,所述距离小于第一预定距离(Z1.1;Z3;Z4)。
11.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减振件件(12;32;42),其设置应使当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被置于正常位置时,减振件突伸入配重(23)的通路(VG)内,并且减振件(12;32;43)的设计应使配重(23)与减振件(12;32;43)机械接触并被支撑在井底(18、38、48)上方的第四距离处,所述距离小于第二预定距离(Z1.2;Z3;Z4)。
12.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10;30;40)起着超越保护的作用,所述缓冲器通过与电梯轿厢(15;35;45)的机械接触在电梯轿厢(15;35;45)下行超越最下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制动和掣停。
13.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器(10;30;40)起着超越保护的作用,所述缓冲器通过与配重(23)的机械接触在配重(23)下行时对配重进行制动和掣停并从而当电梯轿厢(15;35;45)上行时超越最上面的停靠位置时对电梯轿厢进行制动和掣停。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电梯轿厢(45)、配重(23)和缓冲器(40)设置在一无井坑的电梯竖井(41)内。
15.一种在电梯设备内建立保护区的方法,所述电梯设备具有缓冲器(10;30;40),缓冲器具有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和具有电梯轿厢(15;35;45),所述电梯轿厢与配重(23)的连接应使电梯轿厢(15;35;45)和配重(23)分别沿通路(VK、VG)移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当需要在电梯轿厢(15;35;45)下方建立一个保护区时,将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移入电梯轿厢(15;35;45)的通路(VK)内,其中通过第一可移动机构(14;34;44)与电梯轿厢(15;35;45)的机械接触建立保护区,所述机械接触确保保持电梯轿厢(15;35;45)与井底(18;38;48)之间的第一预定距离,
当需要在电梯轿厢(15;35;45)上方建立一个保护区时,将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移入配重(23)的通路(VG)内,其中通过第二可移动机构(14.1;34;44)与配重(23)的机械接触建立保护区,所述机械接触确保保持配重(23)与井底(18;38;48)之间的第二预定距离。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当不需要保护区时,将第一和第二可移动机构移离运行通路(VK、V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EP03405352.0 | 2003-05-21 | ||
EP03405352 | 2003-05-2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72701A CN1572701A (zh) | 2005-02-02 |
CN100335394C true CN100335394C (zh) | 2007-09-05 |
Family
ID=3344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410044666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35394C (zh) | 2003-05-21 | 2004-05-19 | 具有建立保护区的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和建立保护区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077243B2 (zh) |
JP (1) | JP4712314B2 (zh) |
CN (1) | CN100335394C (zh) |
AU (1) | AU2004202185B2 (zh) |
BR (1) | BRPI0401780B1 (zh) |
CA (1) | CA2467673C (zh) |
NZ (1) | NZ532767A (zh) |
PL (1) | PL36809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712313B2 (ja) * | 2003-05-21 | 2011-06-29 |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バッファおよびバッファ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設備 |
WO2005095249A1 (en) * | 2004-03-31 | 2005-10-13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inspection system |
US20060042883A1 (en) * | 2004-09-02 | 2006-03-02 | Gary Scott | Elevator pit safety device |
ES2374211T3 (es) * | 2005-02-09 | 2012-02-14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Conjunto de amortiguadores de fosa para un sistema de ascensor. |
KR100914752B1 (ko) * | 2005-02-09 | 2009-08-31 |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을 위한 피트 버퍼 조립체 |
ES2523199T3 (es) * | 2006-06-26 | 2014-11-2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Tope retráctil para mantener un espacio libre superior encima de una cabina de ascensor |
SG139660A1 (en) * | 2006-07-26 | 2008-02-29 | Inventio Ag | Method of controlling access to an elevator car |
CN100590052C (zh) * | 2006-10-06 | 2010-02-17 |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 电梯设备 |
DE102007049737A1 (de) | 2007-10-16 | 2009-04-23 | Exclusive Lift Gmbh | Aufzuganlage für Personen und/oder Lasten mit zumindest einer Aufzugkabine |
FI119808B (fi) * | 2007-12-17 | 2009-03-31 | Kone Corp | Hissin puskurijärjestely |
JP2010168185A (ja) * | 2009-01-23 | 2010-08-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FI121423B (fi) * | 2009-04-23 | 2010-11-15 | Kone Corp | Hissin turvajärjestely |
IT1395860B1 (it) * | 2009-10-12 | 2012-10-26 | Igv Group S P A | Dispositivo per realizzare gli spazi di sicurezza per interventi di manutenzione nella fossa e nella testata del vano corsa degli ascensori |
JP5619273B2 (ja) * | 2010-04-12 | 2014-11-05 | オーチス エレベータ カンパニーOtiselevator Company | 低オーバヘッドエレベータの可倒式ストップ |
EP2958843B1 (en) | 2013-02-22 | 2017-08-02 | KONE Corporation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monitoring the safety of a counterweighted elevator |
ES2662818T3 (es) * | 2013-12-09 | 2018-04-09 | Inventio Ag | Dispositivo en un sistema de ascensor para determinar la posición de un contrapeso de un ascensor y procedimiento |
JP6252391B2 (ja) * | 2014-07-22 | 2017-12-27 | 三菱電機ビルテクノサービス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衝突防止装置 |
US10968075B2 (en) | 2015-06-30 | 2021-04-06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car location zones in hoistway |
EP3353106A1 (en) * | 2015-09-25 | 2018-08-0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Accessible elevator buffer |
EP3401260B1 (en) | 2017-05-12 | 2023-08-09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overrun systems |
US20200283265A1 (en) * | 2017-10-31 | 2020-09-10 | Inventio Ag | Device for carrying out maintenance work in an elevator shaft |
CN107986136A (zh) * | 2017-11-29 | 2018-05-04 |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伊川县供电公司 | 一种具有双重安全装置的井式电梯 |
EP3587323A1 (en) * | 2018-06-22 | 2020-01-0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system |
US20220009746A1 (en) * | 2018-10-16 | 2022-01-13 | Inventio Ag | Buffer device for an elevator system |
US20220024719A1 (en) * | 2018-12-19 | 2022-01-27 | Inventio Ag | Device for creating a temporary protective space |
US11691847B2 (en) | 2019-06-20 | 2023-07-04 | Tk Elevator Corporation | Elevator travel blocking apparatus |
ES2914319T3 (es) * | 2019-07-05 | 2022-06-09 | Otis Elevator Co | Ensamblaje de elevador con parada de bloqueo de contrapeso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7258A (en) * | 1904-05-27 | 1905-04-11 | Francis Brewster Austin | Safety device for elevators. |
US2503954A (en) * | 1946-12-31 | 1950-04-11 | Asea Ab | Arrangement in mining elevators |
JP2626398B2 (ja) | 1992-01-28 | 1997-07-02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FI93632C (fi) * | 1993-06-28 | 1995-05-10 | Kone Oy | Alakoneistoinen vetopyörähissi |
CA2166841C (en) | 1995-01-31 | 2006-08-22 | Heinrich Foelix | Temporary working space protection |
US5806633A (en) * | 1995-12-22 | 1998-09-15 | Macuga; Henry J. | Elevator safety system incorporating false pit |
JPH09227046A (ja) | 1996-02-26 | 1997-09-02 | Mitsubishi Denki Bill Techno Service Kk | エレベータ装置のかごストッパ装置 |
JP3607001B2 (ja) * | 1996-05-27 | 2005-0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免振建築用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US6095288A (en) | 1999-04-22 | 2000-08-01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Pit-less elevator |
NO323028B1 (no) | 1999-05-14 | 2006-12-27 | Inventio Ag | Anordning for utforelse av arbeid i en heissjakt |
JP2001146370A (ja) * | 1999-11-19 | 2001-05-2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2001151432A (ja) * | 1999-12-01 | 2001-06-0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JP2001163543A (ja) * | 1999-12-08 | 2001-06-19 | Oil Drive Kogyo Kk | エレベータ用緩衝器の設置方法 |
SE521817C2 (sv) * | 2000-11-02 | 2003-12-09 | Alimak Ab | Säkerhetsarrangemang vid hiss |
FI112640B (fi) | 2000-12-22 | 2003-12-31 | Kone Corp | Hissin turvalaite |
JP4712313B2 (ja) * | 2003-05-21 | 2011-06-29 | インベンテイオ・アクテイエンゲゼルシヤフト | バッファおよびバッファ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設備 |
-
2004
- 2004-05-06 NZ NZ53276704A patent/NZ532767A/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07 JP JP2004138437A patent/JP47123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5-14 US US10/844,936 patent/US707724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5-19 CN CNB2004100446663A patent/CN10033539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5-19 CA CA2467673A patent/CA2467673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4-05-19 BR BRPI0401780-3A patent/BRPI0401780B1/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05-19 PL PL04368090A patent/PL368090A1/xx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4-05-20 AU AU2004202185A patent/AU2004202185B2/en not_active Ceas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AU2004202185B2 (en) | 2008-05-22 |
CN1572701A (zh) | 2005-02-02 |
JP2004352506A (ja) | 2004-12-16 |
CA2467673C (en) | 2011-10-04 |
JP4712314B2 (ja) | 2011-06-29 |
AU2004202185A1 (en) | 2004-12-09 |
BRPI0401780A (pt) | 2005-01-25 |
PL368090A1 (en) | 2004-11-29 |
CA2467673A1 (en) | 2004-11-21 |
US20040251086A1 (en) | 2004-12-16 |
BRPI0401780B1 (pt) | 2013-05-07 |
US7077243B2 (en) | 2006-07-18 |
NZ532767A (en) | 2004-12-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0335394C (zh) | 具有建立保护区的缓冲器的电梯设备和建立保护区的方法 | |
CN100335396C (zh) | 缓冲器和具有这种缓冲器的电梯设备 | |
AU2018344311B2 (en) |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increasing usable lifting height | |
JP5400620B2 (ja)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
EP2300347B1 (en) | Underslung elevator car configuration | |
CN1450973A (zh) | 电梯制动装置 | |
KR101547650B1 (ko) | 전동차 플랫폼 안전장치 | |
US11618651B2 (en) | Double deck elevator with linear actuator adjustment mechanism | |
JP2013529585A (ja) | エレベータ設備 | |
CN1760105A (zh) | 多轿厢电梯 | |
WO2003008318A1 (fr) | Dispositif d'ascenseur | |
TW200900343A (en) | Lift with two lift cages, which are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 |
EP3514096B1 (en) | Elevator cab suspension assembly for a double deck elevator | |
CN110116954B (zh) | 双层电梯系统 | |
CN1309077A (zh) | 电梯装置 | |
EP3514097B1 (en) | H frame for a double deck elevator | |
CN101035733A (zh) | 电梯装置 | |
WO2005080250A1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 |
CN110713098A (zh) | 90°直角贯通型曳引电梯 | |
CN1826280A (zh) | 电梯装置 | |
CN1615264A (zh) | 电梯装置 | |
US20150122586A1 (en) | Elevator system incorporating a traveling motor | |
CN101287668A (zh) | 具有部分嵌入式缓冲器的对重 | |
SU1144960A1 (ru) | Подъемник | |
CN113023525A (zh) | 紧凑型家用电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905 Termination date: 20170519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