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 Yu-Te Jen received Ph.D. degree in History, Cheng-chi University, 2005. Professor Jen is interested in political hi... moreedi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hiang Kai-shek's 1952 diary writing two themes: the signing of the Sino-Japanese peace treat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ese military advisers, using structure of feeling perspective... m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Chiang Kai-shek's 1952 diary writing two themes: the signing of the Sino-Japanese peace treat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ese military advisers, using structure of feeling perspective for analysis. Chiang Kai-shek understood that the signing of the Sino-Japanese peace treaty in 1952 was a staged-conclusion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OC and Japan, he also considered national interests, sided on state. Chiang's structure of feeling pursuit his wish for national unity, the leading authority must never be challenged.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Japanese military advisers, Chiang chose to let Japanese military training advisers (Bai-tuan) "go underground' to seek adjustment and integration. Therefore, we just saw that under the considera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s, Chiang Kai-shek used different strategies to create maximum maneuvering space for himself when ROC regime's international status was in a weak state, so as to safeguard national interests and personal honor.
歷史研究者究竟該用什麼角度來歸納海外臺灣人劉明修(日文名伊藤潔)的學術養成,以及其書寫特色?因此本文試圖將他放入海外臺灣人歷史寫作脈絡,以進行相關分析,期望對海外臺灣人相關研究的成果積累,有所幫助。筆者借鑒「苦難」的意念,就劉明修趨通俗性著作《台灣》在海外臺灣人歷史書寫地位扼要說明及分析。本文指出劉明修以平舖直述的標題呈現章節,在書籍的有限篇幅中強調政治、經濟取向出發介紹歷史,特別是從1624年起荷蘭人支配臺灣起始的歷史,也就是一部「外來政權」給予住民的壓抑,以及住民抵抗的紀... more
歷史研究者究竟該用什麼角度來歸納海外臺灣人劉明修(日文名伊藤潔)的學術養成,以及其書寫特色?因此本文試圖將他放入海外臺灣人歷史寫作脈絡,以進行相關分析,期望對海外臺灣人相關研究的成果積累,有所幫助。筆者借鑒「苦難」的意念,就劉明修趨通俗性著作《台灣》在海外臺灣人歷史書寫地位扼要說明及分析。本文指出劉明修以平舖直述的標題呈現章節,在書籍的有限篇幅中強調政治、經濟取向出發介紹歷史,特別是從1624年起荷蘭人支配臺灣起始的歷史,也就是一部「外來政權」給予住民的壓抑,以及住民抵抗的紀錄歷史。海外臺灣人使用母語以外的其他語言,向其他區域讀者介紹出身原鄉地歷史,也應該是海外臺灣人歷史研究的場域及研究文本之一。

關鍵字:劉明修(伊藤潔)、台灣青年、王育德、歷史記憶、苦難
郭雨新曾任台灣省參議員、省議員(1950-1971),1972年棄選省議... more
郭雨新曾任台灣省參議員、省議員(1950-1971),1972年棄選省議
員。1973年,郭雨新參加增額監察委員選舉以零票落選。1975年參選與第一屆立法院第二次增額立法委員選舉落選,1977年4月間離台赴美,在海外從事反對活動。1985年8月2日病逝美國,歸葬台北陽明山。郭雨新參政期間正處於台灣戒嚴、強人威權統治時期,本文試圖就郭雨新參政、支持基礎,郭雨新的海外政治脈絡、政府監視強化等面向出發,嘗試從政治檔案(包含政府及政黨檔案)、民間訪談記錄出發,理清政府如何透過情治系統建立監控網絡,情治機構在1970年彭明敏偷渡出境事件後,又如何強化相關監控系統。郭雨新在情治機關監控時又如何回應,維持並加強與海外網絡聯繫,並共享相關網絡成為黨外資源之一。本文在資料處理、應用考量下,選擇以郭雨新在台灣時期政治事業初起之1950年代及結束之1970年代為考量,以期聚焦討論議題核心。
Research Interests:
本文以胡適在1957 年《胡適日記》兩次寫下「妄人」為討論核心,探索此書寫脈絡與蔣中正、胡適互動關係中的美國因素,從而解釋胡適為何有此一判斷,並提出「美國因素」的影響。
本文將從三部分探討世紀歷史名人胡適與汪自新家族之親緣。第一部分嘗試根據相關史料,釐清汪裕泰茶莊繼承人兼中醫之汪自新活動及自我職業認知,並且修正、澄清現有文史類資料之說法,胡適與汪自新之交情乃透過親族關係連結。其次,述及報刊及其他史料中所見汪自新次子汪振寰相關商業活動及行事作風,此時之《胡適日記》中較少見到汪家與胡適交往之敘述。最終部分將從真情與修辭兩層次探討胡適致函陳雪屏、吳國楨、蔣經國,營救汪振寰交保事件,並針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體制與司法問題向蔣中正總統建言之始末。... more
本文將從三部分探討世紀歷史名人胡適與汪自新家族之親緣。第一部分嘗試根據相關史料,釐清汪裕泰茶莊繼承人兼中醫之汪自新活動及自我職業認知,並且修正、澄清現有文史類資料之說法,胡適與汪自新之交情乃透過親族關係連結。其次,述及報刊及其他史料中所見汪自新次子汪振寰相關商業活動及行事作風,此時之《胡適日記》中較少見到汪家與胡適交往之敘述。最終部分將從真情與修辭兩層次探討胡適致函陳雪屏、吳國楨、蔣經國,營救汪振寰交保事件,並針對中華民國國家安全體制與司法問題向蔣中正總統建言之始末。
關鍵字:胡適、汪自新、汪振寰、陳雪屏、蔣中正
《丁文江的傳記》是胡適晚年完稿出版的史學研究成果,也是一篇重要的人 物傳記,為研究丁文江的學人提供重要參考。胡適與傅斯年兩位丁氏知交均有意 寫傳而不輕易下筆,1950 年傅斯年過世,只有「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老 兵」胡適最有資格為同時代的人物立傳。1956 年,《丁傳》完稿出版,亦正值中 國大陸批判胡適思想運動的高峰。 中國重要的自由主義者胡適透過書寫丁文江的教育背景、個人經歷、地質探 勘經驗及學術爭辯,呈現傳主在學科建制、學術行政、從政等方面之多重活動。... more
《丁文江的傳記》是胡適晚年完稿出版的史學研究成果,也是一篇重要的人
物傳記,為研究丁文江的學人提供重要參考。胡適與傅斯年兩位丁氏知交均有意
寫傳而不輕易下筆,1950 年傅斯年過世,只有「中國文藝復興運動」的「老
兵」胡適最有資格為同時代的人物立傳。1956 年,《丁傳》完稿出版,亦正值中
國大陸批判胡適思想運動的高峰。
中國重要的自由主義者胡適透過書寫丁文江的教育背景、個人經歷、地質探
勘經驗及學術爭辯,呈現傳主在學科建制、學術行政、從政等方面之多重活動。
胡適面對史料匱乏的困境,勉力而為,其書寫不以成王敗寇、革命史觀的格局看
待傳主的從政經歷,在官方史觀之外另樹新局,甚為特殊。在 1950 年代的國際
冷戰、反共環境,與臺灣內部強調支持蔣介石領導反共的環境下,胡適評估丁氏
的蘇俄之行,表現出研究者的「後見之明」與反映作品的時代性。胡適也指出丁
氏具有堅定的民族立場,為國家建設盡心力;但於丁氏與執政者之互動則點到為
止,著重於學人形象。事實上,丁氏亦兼具政治邊緣人的形象。
關鍵詞:胡適、丁文江、《丁文江的傳記》
王泰升、潘光哲訪問,任育德、劉恆妏紀錄,〈黃綠星女士訪談紀錄〉,收入,司法院司法行政廳編,《台灣法界耆宿口述歷史》,第四輯(臺北:司法院,2008),頁171-222。
就國民政府檔案內所藏蔣介石手令與批示中呈現的特性進行介紹,以及其中呈現上層領導所見民國政治與地方社會鏡像。
Introduction on historical values of Huang Fu Diaries, published by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y and Culture Society [民國歷史文化學社] in November 2019.
作者透過近年公布的新材料,呈現晚年胡適在「學思」與「行止」之間的落差,晚年人際關係的複雜與其生命困境,將帶動胡適研究戰後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研究推進及深化作用。
Research Intere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