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国减灾》杂志
卷首语/PRELUDE
平急结合 撑起安全“保护伞”本刊编辑部

6  24 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经济半小时》栏目讲述了四川省成都市利用公园景区资源探索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的新路径。占地550亩的 “天府芙蓉园”作为一个国家4A级景区,平时是供大众游玩娱乐的休闲之地,但配备了应急电源、应急水源、微型消防站等应急避难设施之后,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瞬间转变角色,变成可供数万市民紧急避难的场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应急避难场所要高度重视,科学合理规划,高标准建设。202312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大突 发事件预警响应、抢险救援、过渡安置过程中,发挥转移避险、安置避难群众 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应急避难场所具有应急避难指挥中心、独立供电系统、消防措施、疏散区、 应急供水等多种应急避险功能,是一个集通信、电力、物流、人流、信息流等于一体的完整网络。从 2003 “非典”发生后到2008年,各地开始建设应急避难场所,中国地震局和北京市政府建成了我国第一个规范性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依托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对这一时期各地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2018 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各级应急管理部门承担起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职责,其他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全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建有应急避难场所,总数超过16万个。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完善,事关公共安全 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体现着国家的发展进步和人文关怀。放眼未来,我国将 切实建立起以常设避难场所为主体、临时避难场所为补充的全国多层次应急避难 场所体系,共同织密防灾减灾救灾“防护网”


《中国减灾》总第472期,2024年7月1日出版
独家策划EXCLUSIVE REPORT
  • 08 统筹推动应急避难场所高质量建设  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安全保障 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
  • 12 建设全国应急避难场所辅助调度系统  提升急时人员避险安置保障能力 胡艺杰 张学华 林柯
  • 16 北京:提高城市韧性  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高令军 杨林
  • 18 黑龙江:着眼需要  多措并举  全力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发展  闫永军 汪多刚 景凌洋
  • 20 浙江:重资源整合  强服务管理  聚力打造千家万户“避风港” 浙江省应急管理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