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Academia.eduAcademia.edu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二 ○ 一 七 年 三月 193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3. 235 pp. 黃文儀* 者為 美國 科羅 拉多大 學波 德校 Boulder)亞洲語言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文明系副教授 在德國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攻讀博士期間,她的論文主題是先秦 獻中的睡 領域為 觀, 博士論文 魏晉 方面,特 了 朝時期文學和思想 是魏晉 篇英文論文,2 信文 另外, 朝時期的 也於 2013 者於 2012 拿大麥基爾大學歷史 * 於 2001 修訂出版 , 信 及 1 出土文 目前 中國藝術 者在 出版 8 漢時期傳 者的研究 物質文 信方面的研究成果除 期中古中國的 在科羅拉多大學召開 典研究系博士候 信 中國 人 Antje Richter, Das Bild des Schlafes in der altchinesischen Literatur (Hamburg: Hamburger Sinologische Gesellschaft, 2001). 2 Antje Richter, “Beyond Calligraphy: Reading Wang Xizhi’s Letters,” T’oung Pao 96 (2011): 370-407; Antje Richter, “Notions of Epistolarity in Liu Xie’s Wenxin diaolo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127, no. 2 (2007): 143-60; Antje Richter, “Letters and Letter Writing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Early Medieval China 12 (2006): 1-29. 1 194 黃文儀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信文 為題的研討會,邀集歐美 秦 民國的 式出版 2015 出 著 信材料 3 而 會 地相關領域的重要學者,討論從先 的論文集 者進行中的計劃則從 ,考察中古時期健康 疾病 就筆者管見所及, 是英文學界第一 4 者 由荷蘭博睿(Brill)出版社在 信中常見的疾病論述 醫療的觀念 到,相較於西方對美索不 米亞 中文 信為主題的專 埃及 希臘 羅馬 Antje Richter, ed., 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Leiden: Brill, 2015). 4 中國書信研究在英語漢學界是一個新 的領域 除了 近 20 篇的單篇論 文,博士論文部分目前所見僅 3 篇,分別是 Eva Yuen-wah Chung, “A 3 Study of the Shu (Letters) of the Han Dynasty (206 B.C.-A.D. 220)” (PhD diss.,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82); David John Pattinson, “The Chidu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China” (PhD dis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1997),以 Tsui Lik Hang, “Writing Letters in Song China (960-1279): A Study of Its Political, Social, and Cultural Uses” (PhD diss., University of Oxford, 2015) 雖然 David Pattinson 的研究 趣為明清尺 ,但他 文探討漢魏六朝時期的書信寫作 見 David John Pattinson, “Privacy and Letter Writing in Han and Six Dynasties China,” in Chinese Concepts of Privacy, ed. Bonnie S. McDougall and Anders Hansson (Leiden: Brill, 2002), 97-118 書部分,在 書 作者編撰的論文集出版之前,已 匈 利學 者 Dániel Kádár 在其 2010 年著作中,針對 21 封清代家書 非家書的書信 進行翻譯以 簡要的 紹 不過, 書旨在提供 志於學習 代漢語的 人一 瞭解 代中國書信的入門讀物 見 D́niel Z. Ḱd́r, Historical Chinese Letter Writing (London: Continuum, 2010) 書承匿名審查人提 醒,謹 謝 最近則 學者分析司馬 報任安書 並提供 整英譯, 見 Stephen W. Durrant, Wai-yee Li, Michael Nylan and Hans van Ess, The Letter to Ren An and Sima Qian's Legac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6) 在中文學界,以書信為研究主題的 著仍集中於從總體 紹尺 的歷史發展,如胡傳海編, 尺 10 講 ( 海 海書畫出版社, 2003) 鄭逸梅, 尺 叢 ( 海 海 籍出版社,2004) 朱維青, 尺 叢 ( 海 海 籍出版社,2004),以 朱維青, 中國 信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195 中古歐洲 信的豐富討論,學界對中國古 認為主要原因是,第一,西方學者之所 經 中 信即占 甚 歐洲史,保羅 反地, 儘管 表 之一的篇幅 信等 新約 於中國 信 尚 常交流的首要管 當時歐洲學者 信研究 在廿 九 紀 的歐洲不再是人們 感於 信 漸式微,遂從懷 及度 , 信使用在當時仍 中期才被電子郵件 手機等新媒體取 因 較晚(頁 6-7) 為了填補學界 方面研究的空 , 者從物質文 信理論等多種角度 中部 得到研究者足夠的注意(頁 6) 第 展, 信在 紀初期的中國 ,相關研究起 主要的 反觀中國,由於漢字的特殊性,不適用打字機, 活躍,一直到 1990 色,5 基督教史, 信都是不容忽視的一手資料 相 的 方 信,源自於 新約聖 若要研究基督教神學 ,由於打字機 電 電 關注 甚晚 她 信在古人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卻非儒家經 形式, 角度投入 信的研究起 信也首度 析 千多封現存 成英文 在 紹 文學史 西 期中古中國 信的特 容之前,必須先 小史 (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1) 以 四 書承蔡丹妮女史揭示,特 謝 趙樹 在其 1999 年的 著中,也是從長時段看中國尺 的流變 出版和文學特質,見趙樹 , 中國尺 文學史 (石家莊 河北人民出 版社,1999) 比較特別的是,祁小春 力於王羲之書信的考證, 已 出版 書,包括 邁世之風── 關王羲之資料 人物的綜合研 究 (臺北 石頭出版社, 2007) 祁小春, 山陰道 ──王羲之研究叢 (北京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9) 以 祁小春, 王羲之十七帖 滙考 ( 海 海書畫出版社,2011) 5 處是指書信 容 書作者依據嚴可均 代秦漢 國六朝文 中的資料檢出 千多封 國 南北朝 年的書信,依照年代先後編輯成 目,並在書目中提供相關論著的資料來源,定期更新,以供讀者進一 研究參考之用 份書目可以到作者的 個人網站免費 載 ,網址為 http://spot.colorado.edu/~richtea/table.pdf, accessed February 19, 2017 其中 196 黃文儀 說明的是, 時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者並 明確定義 斷限,不過從 中 容 期中古中國 (early medieval China) 斷,應指東漢 隋朝 的 另外, 主要研究對象是寫信動機出於雙方 人交情的信件 因 ,即使 信雙方都是官吏,只要不是基於 務而聯絡, 者也將他們的 信 於 人信件一類 但她 認, 除了 導論 和 信件的 界 結論 外,共 如前面所言, 者點出漢學界對於 也坦 研究古 中國 少,學者也能從 信 不是非常清楚 五 導論 信研究的不足及 不易 然傳 史 個人文集等文獻裡 的魏晉 6 的部 , 原因,不過她 朝時期手帖不 到許多因 身 史 文 學價值而收錄的 信 容,或 過考古挖掘 現一小部 信件的原件, 但 失在 史洪流中的 信理當數量更多 種類也更 多元 況 ,儘 管 家庭瑣 ,戚友碎語,隨手信筆,約略潦 ,而受者了然 ,7 但 如何辨識行 境等,皆是 跡,或如何 心從 信研究者必須解決的 在第一部 Writing) 是由 共 用宛如 密碼 般的 信的材質 第一 信的物質形式 觀念 物質性 容來重建當時語 題 (Materials and Concepts of Letter 術語 (Materiality and Terminology), 術語入手,來探討 信的特性 然人們很 收錄的每封書信 簡不ㄧ, 些僅保留 文,卻不見開頭 附筆等格式, 些則一應俱 6 關於 個問題, 可參見 Bai Qianshen, “Chinese Letters: Private Words Made Public,” in The Embodied Image : Chinese Calligraphy from the John B. Elliott Collection, ed. Jr. Robert E. Harrist and Wen. C. Fong (Princeton, N.J.: Harry N. Abrams, 1999), 381-99 以 David Pattinson, “Privacy and Letter Writing in Han and Six Dynasties China,” in Chinese Concepts of Privacy, ed. Bonnie S. McDougall and Anders Hansson (Leiden: Brill, 2002), 97-118. 7 自錢鍾書語 見錢鍾書, 管錐篇 ,第 3 冊(北京 中華書局,1979), 頁 1109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197 就使用竹 木 種 帛來傳 寫材料的地 訊息,但竹 木笨重, 漸被更 廉 巧的紙所取 紙在士人階層中成為主要的 寫材料,間接鼓勵 時 便於 法在 的 人訊息載體轉變成一種藝術 寫的特性也 進 尚 靠 否也是文學 種寄信方式都 寫材質 為四大類,並進一 第 (187-226) 者指出,中國 司馬 子 倡 信的起源為何 者會開始注意到 報任安 中就 到 家 在精神 之 ,自然會影響 人 心 中也如 龍・ (501-531)的文論為 來的 出現許多如 而後在 操(155-220)父 出,優 文學 品 信佳 ,是故, 一時期的文學批評論 特質和創 原則,並非偶然 品也不例外 如 文學形式的關 儘管 在 者 ,文學創 論・論文 他主張每個人的氣 清濁 論宜理 ,結構 身卻 信獨特性的展現 到了南 不同的是,劉勰更重視 節鋪陳 西漢 魏初文壇人才 品風格,所 不必然會妨礙 相關比喻 (1881-1936)所言是文學的自覺時 重視個性的表 ,連文學批評 信使的可 朝時期指稱 高 信觀,為接 的佳 信,進而反思 認為, 個時期如同魯 蕭 不清楚,但遲 帶領 ,東漢建安時期 人郵驛系 (Letters and Literary Thought) 南朝時期文人的 大量湧現, 中也誕生不少 寫或請他人 信的問題 劉勰(c. 465-c. 522) (145 B.C. -c. 86 B.C.) 信,除了需要 外, 者將 人 展,同 信從純粹 一定的風險,因 信雙方地 文學思想 陸機(261-303) 入點,討論東漢 能 析如何定義 信 盛,使得 路的旅人帶信 不過,在 品中常見的題材之一 信的詞語,按照 信的 寄信人可能親自 的家僕或委 的時 , 朝時期的 東晉之後, 人 品 要完成一封 錄文字的載體,也需要人的參 筆,再派遣自 帛昂貴,所 朝時期,劉勰在 文 一般強調每一種文類中的多樣性,但 品 身的辭氣,而非 者自身的氣 只不 198 黃文儀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過, 品辭氣 儘管魏晉 者文氣之間 朝文人對於 信 的悲觀態度,劉勰卻相信 信可 於 何差異, 者在 甚 語言 一點, 者將在第四 中 中關於劉勰的討論還 的詞義 他對於 取 過 進一 的定義是 效媒 , 品評鑑一個人的品格 關 的論述 一處值得注意,即 者,舒也 舒布 之,一個人必須拿起毛筆沾了墨 言不盡意 親自見面的 者認為,劉勰由於著重 8 深論 另外, 文字多半抱持 信是一種可 直抒胸臆,因而讀者可 處並 者如何解釋篇名 的物質性,所 言,陳之簡牘 ,將要傳 換言 的訊息寫在容易吸收 便於攜帶的竹木帛紙等載體 , 些條件皆滿足後才是 既指 寫的動 ,又指 寫完成的文 字應重新理解為 信 箋 另外, 必須 能來定義的 時常 寫 信 得 寫的方式呈現,但 立的必要條件,如銘文可 而 寫 木 石 金屬等材質 者認為,劉勰在 劉虬 在 不僅將自身 類 的目的 感謝匿名審查人提醒 點 容 形式 他文類也 寫在竹 木 帛 紙 並非 些文類成 刻在 金屬 石頭 帛 紙相比之 析古 用 木頭做成的器物 西方 信文學學者對於 文學批評 信 品如何看 種體裁表 蕭子良(460-494)的 過運用 自身 州隱士 信的專門術語及相關 連結起來,也藉 , 也較為堅固,不易損壞 現 除了 吳質 傳 從 為的 然 信中,他們 信寫 錄 ,而非一般 隔開來 方面的洞見, 好 的 個角度而言, 者主張 來 的性質也讓 信之外,也反過來考察文人如何 的文學論點,如 8 來的 他文類 信的定義不謀而合(頁 51) 待 從 故, 強說服力, 到寫信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199 第 部 信慣例 and Literary Individuality) 在 Phrases) 評 品對 借用西方 析 結構 短語 信格式 由於 時期中國的文學批 信結構 為五個部 的關鍵詞,將 信整體中所 揮的 信件 告 個理論架構的運用是 的特色 時期 信的獨特之處 寄信者時常 及自 的健康情形 或甚 拉近 名字和 隨之改成 惶恐 等 者 貢獻之一,使讀者得 更清 例如,在中古 關心收信者或 是討論某種疾病的療法等等 不僅在於更新近況,更藉 寫時的 稽首 楚地認識到 一探討 析的結構 用的不同, 句述語可 頓首 對於 開頭(prescript) 附筆(postscript),9 信 開頭 包含了 述語 但隨著收信人身份 者 用,並細心挑出構成每個要 信徹底轉換成一個可供 羲之報 為例, 句 (Structures and 展自身的術語,因而 文(letter body) 結語(epilogue) 在 (Epistolary Conventions 第 身著墨較少,也尚 信理論的方法,將 每個組成要 四 共 期中古中國的 信結構 前言(proem) 文學的個人風格 信 前言 中, 家人的身體狀況, 者認為, 些 題存在的目的 信雙方在時間 空間 的距 ,聯 絡感情 不過, 者 魏晉 朝 )的編者 9 備 斷一封信完整 述所 否 儘管少數現存的 要件,似乎可 工,但大多數信件卻缺少開頭 推斷 些信件沒 結尾,或 他組成要 類現象, 者認為原因或許是流傳過程中遭到後人 去信 選 時很 人信件確實 經過編輯 件 關於 認 (de-epistolarizing),換言之,個人文集或詩文 除了 無關緊要 的開頭 前言 其形式 能 日,僅保留姓名 意的 集(如 昭明文 附筆,只保留他們心 開頭 (prescript)相仿 但附筆 常會省略書寫時的 述語,或名字 述語,如 羲之報 200 黃文儀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目中值得流傳於 如,在誡子 的 文 推薦信 為原因或許是誡子 表 唁信中很 對 入主題 推薦信的 悼念之意的 外,也不排除 人 能 關 例 的姿態寫信給晚 ,因 者之所 些比較家常的字句會破壞推薦信 慰問 信件的 見到 前言 的蹤跡, 者認 中,寄信者是 無需過多客套,就直接 是因為 另一種可能性則 身半 省略 前言 , 式的性質 於在 唁信中,自然也不適合 前言 的存在 另 信的寫 來就無需如官方文 般嚴謹的可能 性 第四 慣用主題 主題 , 是 品 一 不盡意 (Topoi)探討 對 10 期中古中國 的喟嘆 些主題 信 常會 言 結語和附筆的部 ,但偶爾在 自 的想法 因 , 析 環 為面對面溝 的 現它們的蹤跡 儘管 者確實會 些常見的主題,也是 者指出,自 詩經 起,悲 種 特定語句的形式出現在前 文中也能 些語句向來被視為陳腔濫調, 些 信裡常見的 用特定語句來表 信研究中必要的一 就是文學 品裡頻繁出現的主 題之一 為了克服遙遠的空間距 , 信應運而生 不過,魏晉 的 者們在 信中鮮少 及 信雙方空間 強調他們對於天各一方的感受 畢 死亡,也就是最終的告 歲 些 的距 ,反而從時間層面 的流逝 者會在 而悲痛 躍,想像著 詞語既 10 然而,他們在信裡 人一 效傳 見面將會 膝 人容易聯想到衰老 信裡運用眼淚 病痛等 身體相關的詞彙, 強修辭的感染力,讓讀者得 為 朝 體會寄信者如何 時也會為即將到來的團聚而雀 把袂 寫信者對收信者的情誼,同時將 些 繪動 的概念 的 象 Topos (topoi 是其複數形)的希臘文原意為 地方(place) 在現代主題學 理論中,topos 意指文學或藝術作品中一再出現的傳統主題 修辭方式 語 等等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201 外, 信 張質感 身並不只是一張單純的紙,而是包含了 寫者手跡 紙 香味的物體,因 ,對寄信者和收信者而言, 信彷 禮物,可藉 再次確定 尾, 者們 會坦 的想法 鞏固彼 或 的情誼 11矛盾的是,在 咎語言的無能為力,導 種 言不盡意 觀不僅能 是件 信的結 他們終究 溯 表 易經 ,也是魏 晉玄學熱門論題之一 續 先 前 的 討論 , 第 五 Authenticity)主要探討 信 為一種 人們如何 信規範 訊方法, 確撰寫 規範性 文 創新性的 信的參考 籍 從 儀的出現 少可 同使用者的社會背 需 ,很 就 惜 些 儀 答 亡 晉索靖(239-303)的 但從殘存文字大 法可能受到 者 儀 唯一流傳 儀帖 儘管 可知索靖的 決於寫信者的識字程度 11 關於 部分的進一 者指出, 儀就是指導 藝文志 經籍志 追溯到西晉時期,並根據不 展出相當豐富的 來的魏晉南 儀帖 信究 儀帖 確實 自由 史 儀種類,如 儀 等 朝時期 缺四到 儀格式應是每 的影響 不過, 些 規範或者 在衝突 唐瑾(c. d.556)的 婦人 如 容才是關鍵?倘若 格遵守 (Normativity and 一定的格式,而中國古 等資料中可知,中國 王儉(452-489)的 實性 12只可 儀是西 的部 一信一答,而 是只 , 種做 為法帖使用,或 實用性,使用者必須嚴 揮的空間?關於後者, 者認為可能要取 寫信動機 如果只是 常寒暄,雙方 信 論述,可參考 Tian Xiaofei, “Material and Symbolic Economies: Letters and Gifts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in 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ed. Antje Richter (Leiden: Brill, 2015), 135-186. 12 見 舊唐書・經籍志 值得一提的是, 隋書・藝文志 中並 收錄王 儉 答書儀 ,而且 婦人書儀 的作者姓名也失載 202 黃文儀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容可能會比較隨意 但如果出於 喪所需,寫信人就應當遵守一定格 式 儀帖 收錄的究 示對喪家的尊重 另外, 僅僅是一個大概的框架,讓使用者可 自行填入 是完整信件,或 文部 ? 者的答 案顯然傾向後者 必須一 不僅在 的是, 者也觀察到在 信的 容 容 所不同,在 信 儀帖 中每 者措辭 常是單純的聯絡感情 但回函 也顯示出地 的差 容由於 者 方,因而多半在讚美收信人的才華或在朝 不可 絕大多數魏晉 信可 解 友誼 ? 朋 友 等問題, 者並 深究 入手, 者認為大部 現存的 些 信的 則再次強調研究 時期 13 就 期中古中國 規範 信的困 期中古中國的 的個人性 , 及傳 信及 期中古中國史研究而言, 如 者所言 何種對象跟關 中,從羊欣(370-442)的信 信 格式 文字 相 自身的獨特性 者能在常規中不拘泥於常規,所 的規範 諸多啟 部 儀,卻意外地保 能巧妙混合個人 著眼於 第 等基礎 (頁 118),但當時人如何瞭 朋友 等詞彙又指 13在 似, 如直接取自於某一 就在於 視為友誼之 於對 朝時期友誼跟政治密 屢屢觸及 友誼 的主題,而 朝的 去 者認為, 為友誼建立在 讀者而言感到陌生,但她強調,魏晉 不過,儘管 信 的影響力等 儀帖 所呈現的友誼模式可能會讓一些 的現 的去信跟答 種元素 些 原因 信 常 結論 部 信的珍貴之處 信文 ,相信會為學界帶來 開拓了新的領域 千 點感謝匿名審查人的提醒 在英文漢學界,關於 代中國 誼論述的研 究才剛剛起 最新著作可以參考 Anna Shields 討論中唐文人 誼觀的 著 見 Anna M. Shields, One Who Knows Me: Friendship and Literary Culture in Mid-Tang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評 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203 多封現存的魏晉 第一 寄信者 錄進個人文集 朝 信 身就是極寶貴的研究對象, 然 做了初 的討論,但是, 人信件為何會收 類 史等傳 文獻?14 他方式單獨流 信編纂 流傳過程等問題仍 絡軟體及地理資訊系 的 待更 些信件在成為傳 文獻 些關 及 ? 信讀者 面的探索 另外,若 助,或可 用 些 過社會網 信來檢視當時不同階 等人物之間複雜的人際關 , 另一種角度探索魏晉 期的社會生活 文 和碑刻資料,但從 藥 貿易 軍 在 信使部 一部份之前,是否 層 背 者 活動 15而 關於 者的討論中可 瞭解到 等方面的史料 倘能善 就剛起 的中國 史的奠基之 儘管 時期的研究向來集中在 信史研究而言, 廓,再佐 信一覽表(請見其個人網站), 供 用,則能 堪稱是 者細心編製的 中援 子,相信將會增 信史學者對 期中古中國 多元 信 信的源流 特 期中古中國 人 甚多羅馬 希臘 中 紀歐洲的例 從一個比較史的嶄新視角來探討中國 常見的 言不盡意 觀,在西方 史料更 來研究相當豐富紮實的參考資料和 方向 另一方面, 者在 西方 史 信也保留許多語言 醫 篇幅不長, 者卻能將當時 色勾勒出一個清楚的 朝時 的可能性,也能讓中文學界 信 例如 者 到中國 信裡 信卻極為罕見,箇中原因自然牽 關於 點,胡珂已就范仲淹等北 士大夫的書信進行初 探討 見胡珂, 滴水藏海──范仲淹 師魯帖 所見北 士大夫 信行為 , 中國社 會歷史評論 ,13(天津,2012),頁 81-94 15 如 Natasha Heller 即透過高峰原妙 中峰明 天如惟則 名禪師語錄裡 的書信,檢視僧人的社會網絡 見 Natasha Heller, “Halves and Holes: 14 Collections, Networks, and Epistolary Practices of Chan Monks,” in A History of Chinese Letters and Epistolary Culture, ed. Antje Richter (Leiden: Brill, 2015), 721-743. 204 黃文儀 新史學二十八卷一期 到不同文 對語言和 謹 教 國 質 信,但縱觀 信的討論更 第 蕭 信為主 信,嚴可均的 些非士人撰寫的 面 第 ,儘管 實 , 古 秦漢 見 者的 信列入考慮,應 會讓 者在第一 信材質的演 論述中仍不夠明顯 例如,第 的文論為主,闡釋東晉 釋他們在觀念 文賦 不 無 到 繼關 信,而蕭 為文類 那麼, 者為何會將 席 是否也 表某種 第五 部 表 士人 信觀的部 , 注意到 時間 的因素 不過,時 造成的影響在 勰 析仍 者花費許多 文獻中也收錄了一些女性的信件,卻 討論,殊為可惜 若能將 變 , 籍中保存不少當時的 朝文 等傳 者對 能力的看法 出文中幾個問題, 供參考 第一, 然 心力收集大量 教 寫 的第 僅 陸機 劉 南朝時期的 信觀,但 更重要的是,如 在 昭明文 人的文 前言中也 信觀,猶需更細緻的說明 的問題, 論證稍顯薄弱 若 魏晉南 信傳 者並 解 者所言,陸機在 列入討論, 及 羊欣的一封信來談 所 論證 規範 將 信視 樣的 缺 外, 家個性 朝時期相關資料可供參 照,或許更能取信於讀者 (本文於 2016 年 5 月 2 日收稿;2016 年 8 月 8 日通過刊登) *本文初稿承加拿大麥基爾大學蔡丹妮女史批評指 ,筆者受 益良多。審查期間又蒙匿名審查人提供寶貴的修 建議,謹 在 一併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