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TW201140131A - Optical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Optical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140131A
TW201140131A TW099145083A TW99145083A TW201140131A TW 201140131 A TW201140131 A TW 201140131A TW 099145083 A TW099145083 A TW 099145083A TW 99145083 A TW99145083 A TW 99145083A TW 201140131 A TW201140131 A TW 2011401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element
lens group
imaging
optical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9145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Tomohiko Baba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40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40131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1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for more than one le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0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wo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201140131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適用於攝像機器之光學單元及攝像裝置。 【先前技術】 近年來之搭載於手機或個人電腦(PC)等上之攝像機器強 烈要求高解像度、低成本、小型化。 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耦合元件)或 cM〇s (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互補金屬氧 化物半導體)影像感測器等攝像元件之元件間距急劇變 小,光學系統要求比普通光學系統更抑制光學像差,尤其 轴上色像差之向成像性能。 又,已知有相對於價格要求,將透鏡形成晶圓狀而削減 成本之技術。 作為該等之例,代表性者已知有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技 術。 此處所揭示者稱作混合(HYBRID)方式。 根據混合方式,於晶圓狀玻璃板上形成多數個透鏡,又 使攝像元件晶圓與該透鏡元件以晶圓狀態貼合,接著單片 化’同時製作多數個攝像機模組。 又,作為搭載於手機或PC等上之攝像機器所使用之一般 的攝像透鏡,已知例如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技術。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 1]US2006/0044450A1 1505l6.doc 201140131 [專利文獻2]曰本特開2〇〇5·352317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上述混合方式之優點係可於玻璃晶圓上形成峨止滤光 片或光圈’無需如先前該等其他零件,又同時可完成多數 個完成品,因此每1個之裝配工數較少且可低價。 關於CIF、VGA等’攝像區域較小,藉此多貝數個形成晶 圓狀之透鏡元件之焦點位置之偏差不會成為大問題,較為 有利。 但’上述混合方式之不利處係變成说像素以上之高像 素時,攝像區域變大,由此上述透鏡元件之焦點位置之偏 差變大。其結果,將攝像元件與透鏡元件以晶圓狀態貼合 之It形中’多產生離焦不良,將無法實現低價製作之最初 目的。 專利文獻2所揭示之透鏡之優點係多使用3塊構成之非球 面從而獲得高成像性能,透鏡投射形狀成圓形狀,因此放 入螺桿套筒’易調整焦點。 但,該透鏡作為其他零件需要IR截止濾光片又由於光 圈等係其他零件,因此有零件件數較多之不利。 由於需要將IR戴止濾光片放入透鏡與攝像元件之間,因 此需要較長後焦點’成為透鏡設計上之制約。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光學單元及攝像裝置,其可實現抑制 牛牛數之增大,且尚像素之情形中亦可抑制焦點位置偏 】i且低成本且高解像度並高耐熱之攝像光學系統。 I50516.doc 201140131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第1觀點之光學單元至少各含有丨群於板狀基板 上形成複數個樹脂透鏡之混合型透鏡、與將樹脂一體成型 之稱作鑄件或鑄模等之透鏡。 較佳為光學單元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上述第〗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 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2透鏡元件, 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3透鏡元件。 本發明之第2觀點之光學單元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 次配置之第1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上述第丨透鏡群包含 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元件、第2透鏡元 件、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丨透鏡元件與上述第 2透鏡元件形成雙重透鏡,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4透鏡 元件。 本發明之第3觀點之攝像裝置含有攝像元件、及於攝像 7G件上成像被攝體像之光學單元,上述光學單元含有從物 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上述 第1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元 件、透明體、第2透鏡元件,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3透 鏡元件。 本發明之第4觀點之攝像裝置含有攝像元件、及於攝像 元件上成像被攝體像之光學單元,上述光學單元含有從物 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上述 第1透鏡群芩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丨透鏡元 150516.doc 201140131 件 鏡 僅 、第2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上述第^透 元件與上述第2透鏡元件形成雙重透鏡,上述第2透鏡群 包含第4透鏡元件。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實現抑制零件件數之增大,且高像素之 情形中亦可抑制焦點位置之偏差,小型且低成本^解像 度並高耐熱之攝像光學系統。 【實施方式】 以下,聯繫添加附圖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另’說明按以下順序進行。 1.第1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i構成例) 2·第2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2構成例) 3. 第3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3構成例) 4. 第4實施形態(採用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第4構成例) 5 ·第5實施形態(晶圓光學元件之概念) 6.第6實施形態(攝像透鏡之第5構成例) 7 ·第7實施形態(攝像裝置之構成例) <1.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採用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攝像 透鏡之構成例之圖。 本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如圖1所示,具有從物體 側OBJS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群110、第2透鏡群 120、像面 130。 該攝像透鏡1 〇〇作為單焦點透鏡而形成。並且,利用第1 150516.doc 201140131 透鏡群110及第2透鏡群120而形成光學單元。 第1透鏡群110係藉由包含夾持透明體而配置之複數個透 鏡元件之接合體而形成。 第2透鏡群120僅以1個透鏡元件形成。 具體言之,第1透鏡群110於玻璃基板上上下形成有複製 透鏡。 第1透鏡群110係藉由接合體而形成,該接合體包含從物 體側OBJS向像面1 30側依次配置之第1透鏡元件111、透明 體112、及第2透鏡元件113。 此處,第1透鏡元件111為凸平形狀且阿貝數較大,透明 體(玻璃基板)112為低價製造而使用相當於schott公司之 BK7之玻璃板,第2透鏡元件113形成平凹透鏡。 又,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幾乎無 透射之物質而實現。 第2透鏡群120只以形成單一玻璃硝材於透鏡上之第3透 鏡元件121形成。 如此,第1透鏡群110係藉由透鏡元件與透明體之接合體 而形成,第2透鏡群120只藉由透鏡元件而形成。因此,攝 像透鏡100全體之透鏡面具有第1面SF1、第2面SF2、第3面 SF3、及第4面SF4。 第1面SF 1係藉由第1透鏡元件111之物體側面而形成,第 2面SF2係藉由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而形成。 第3面SF3係藉由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而形成,第 4面SF4係藉由第3透鏡元件121之像面側面而形成。 150516.doc 201140131 此處,第1透鏡群11 0係以合成焦點距離較強之正焦度且 入射面之阿貝數大,第2透鏡群120係以負焦度且阿貝數小 之構成,成為光路長較短,良好地修正色像差之透鏡單 元。 又,第1透鏡群110之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側面(第2面)與 第2透鏡群120之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第3面)夾住空 氣對向。 並且’第2面及第3面兩者成凹形狀,以軸外之光束、上 光線與下光線通過空氣之長度有較大差異,藉此良好地修 正彗星像差與像散。 此處,假設使上述構成同時製作多數個晶圓狀。 於玻璃基板上上下形成多數個複製透鏡,分別成第1透 鏡群11 0。接著’將晶圓狀形成多數個單一玻璃硝材者作 為第2透鏡群120。 使該2片晶圓狀透鏡群貼合,一次製作多數個透鏡。 此處為貼合’亦會夾持墊片,或於上或下粘貼保護片或 墊片。 較多情形中,於第1透鏡群110之玻璃基板上預先附加汛 截止據光片之功能。 藉此,無需追加之IR截止濾光片,可小型、低成本。藉 此,本揭示之於玻璃基板上形成複製透鏡之稱作混合者, 與將同一玻璃硝材加工成透鏡形狀之稱作鑄件者之組合, 特性優良,可實現低價之光學單元。 並且,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〇〇基本係以第1透鏡群 150516.doc 201140131 110及第2透鏡群120中一方具有正焦度,另一方具有負焦 度之方式而形成。
單焦點透鏡之攝像透鏡100中,假設像面13〇配置有CCD 感測器或CMOS感測器等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面(受像 面)0 可在第4面SF4與像面130間,放入未圖示之覆蓋玻璃。 亦可在第4面SF4與像面130間,配置以樹脂或玻璃形成之 覆蓋玻璃或紅外線截止濾光片或低通濾波器等其他光學構 件。 另,根據本實施形態,圖1中左側為物體側(前方),右 側為像面側(後方)。 並且’從物體側入射之光束成像於像面13〇上。 以下,針對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與其作用進行 說明。 本攝像透鏡100係以2群4片構成之透鏡形成。 第1透鏡群110中,第1透鏡元件ιη係物體侧為凸狀像 面側為平狀之平凸透鏡。 又,第2透鏡元件丨13係物體側為平狀、像面側為凹狀之 平凹透鏡。 第2透鏡群120中,第3透鏡元件121係物體側為凹狀像 面側為凸狀之平凸透鏡。 例如,第3透鏡元件121係像面側為凸狀及凹狀混合之平 凸凹透鏡。 具體言之’第1透鏡群110中,第1透鏡元件111係藉由形 150516.doc 201140131 成第1面SF1之物體側之面為凸形狀且阿貝數Vl]較大之非 球面透鏡而形成。 透明體113例如係利用阿貝數vgi較小、折射率ngl較高 之平板狀玻璃基板(透鏡基板)而形成。 第2透鏡元件113係利用形成第2面SF2之像面側之面為凹 形狀之非球面透鏡而形成。 第1透鏡群110於透明體(玻璃基板)112之物體側面形成有 第1透鏡元件111。 並且,透明體(玻璃基板)112之像面側面上接合形成有第 2透鏡元件113。 又,光圈係於透明體112之物體側作為鉻膜等具有遮光 作用之物質而附著。 第2透鏡群120之第3透鏡元件121中,形成第3面SF3之物 體側面係利用凹形狀之非球面透鏡而形成,像面側之面係 利用凸形狀或凸凹混合之凸凹形狀之非球面透鏡而形成。 另,以下說明中,有使用相同符號將透明體112作為玻 璃基板表示之情形。 第1透鏡元件111、第2透鏡元件113、第3透鏡元件121係 利用紫外線(UV)硬化樹脂或熱硬化樹脂、或塑膠等而形 成。 如此,本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係以2群4片構成之 透鏡形成。 第1透鏡群110係從物體側朝向像面側,利用凸形狀且阿 貝數vsl較大之非球面透鏡之第1面SF1、阿貝數vgl較小且 150516.doc -10- 201140131 折射率ngl較高之透明體(玻璃基板)112、及凹形狀之非球 面透鏡之第2面SF2而形成。 第2透鏡群120係從物體側朝向像面側,利用凹形狀之非 球面透鏡之第3面SF3、非球面透鏡之第4面SF4而形成。 並且’單焦點透鏡之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係以滿足 ' 以下條件式(1)〜(6)之方式而構成。 條件式(1)係關於第1透鏡元件iU之阿貝數vL1之條件 式。 [數1] 45^ vL1 ^ 80 (1) 條件式(1)中,超過下限時產生色像差,不會成為對應 於向解像度之光學單元。超過上限時材料變高價,此處亦 與目的不一致。 條件式(2)係關於第3透鏡元件之阿貝數vL3之條件式。 [數2] 20^vL3^67 (2) 條件式(2)中’超過下限時材料變高價,此處亦與目的 不一致。超過上限時產生色像差,不會成為對應於高解像 ' 度之光學單元。 條件式(3)係關於第1透鏡群110之合成焦點距離fgl之條 件式。 [數3] 0.4^ fgl/f^ 2.5 (3) I50516.doc 201140131 條件式(3)中,& μ τ ΠΒ + ,、 超過下限時焦度變得過強,群間偏芯之 製造公差惡化而無法製造。 超過上限時光學全長伸長而不適於小型化。由此,光抽 方向上間隙變大’將不易以晶圓狀製造。 條件式(4)係關於第2透鏡群12〇之焦點距離之條件 式。 [數4] -10^ fg2/f^ -0.4 (4) 條件式(4)中,超過下限時第1群之焦度變弱,由此會導 致光學全長伸長而不適於小型化。 由此,光軸方向上間隙變大,將不易以晶圓狀製造。超 過上限時焦度變得過強,群間偏芯之製造公差惡化而無法 製造。 條件式(5)係關於第2面SF2之曲率半徑R2(圖2中R4)之條 件式。 [數5] 0-4^ R2/f^ 5.0 (5) 條件式(5)中,超過下限時曲率變強,軸外之上光線會 產生全反射。 超過上限時像差修正之力變弱,由軸外之彗星像差與像 散而光學特性變差。 條件式(6)係關於第3面SF3之曲率半徑R3(圖2中R5)之條 件式。 150516.doc -12· 201140131 [數6] l〇^R3/f^-〇.3 (6) 條件式(6)中,超過下限時像差修正之力變弱,由轴外 - 之彗星像差與像散而光學特性變差。 超過上限時曲率變強,強角度附著於軸外之光線上,入 射於圖像器之光線角度變大,而產生混色或光量衰減等問 題,特性劣化。 上述條件式(1)〜(6)係與以下使用之實施例丨、2共通者, 於必要時適當採用,從而實現適用於各個攝像元件或攝像 裝置之更佳之成像性能與小型之光學系統。 另,設從物體側朝向像面側之方向為正,設k為圓錐係 數,设A、B、C、D為非球面係數,設犷為中心曲率半徑 時,透鏡之非球面之形狀以下式表示。丫表示來自光軸之 光線之高度,c表示中心曲率半徑r之倒數(1/r)。 其中X係表示與相對於非球面頂點之切平面之距離,A 表不4次非球面係數’ b表示6次非球面係數,^表示8次非 球面係數,D表示10次非球面係數。 [數7] 圖2係顯示對構成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之 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所賦予之面號 碼之圖。 具體言之,對第1透鏡元件111之物體側面(凸面)賦予第1 號’對第1透鏡元件111之像面側面與透明體之物體側面之 150516.doc 201140131 邊界面(接合面)賦予第2號之面號碼。 對透明體112之像面側面與第2透鏡元件113之物體側面 之邊界面(接合面)賦予第3號之面號碼。 對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凹面)賦予第4號之面號 碼0 對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凹面)賦予第5號,對第3 透鏡元件121之像面側面賦予第6號之面號碼。 對像面賦予第7號之面號碼。 又’如圖2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 〇〇中,第1透 鏡元件111之物體側面(第1號)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 R1。 第1透鏡元件111之像面側面與透明體112之物體側面之 邊界面(接合面)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2。 透明體112之像面側面與第2透鏡元件113之物體側面之 邊界面(接合面)3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3。 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凹面)4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 為R4。 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凹面)5之中心曲率半徑設 疋為R5 ’第3透鏡元件121之像面側面6之中心曲率半徑設 定為R6。 像面130之面7之中心曲率半徑設定為R7。 另’面2、3、7之中心曲率半徑R2、R3、R7為無限 (INFINITY)。 又,如圖2所示’成為第1透鏡元件ill之厚度之面1與面 150516.doc •14· 201140131 2間之光轴OX上之距離設定為dl,成為透明體112之厚度 之面2與面3間之光轴OX上之距離設定為d2。 成為第2透鏡元件113之厚度之面3與面4間之光軸〇χ上 之距離設定為d3,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4與第3透鏡 元件12 1之物體側面5間之光轴OX上之距離設定為d4。 成為第3透鏡元件121之厚度之面5與面6間之光軸〇χ上 之距離設定為d5,第3透鏡元件121之像面側面6與像面130 之物體側面7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定為d6。 以下,顯示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之實施例1。另,實施 例1中’對攝像透鏡100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體)、 構成攝像部之攝像面130,賦予如圖2所示之面號瑪。 [實施例1] 表1、表2、表3及表4上顯示實施例1之各數值。實施例1 之各數值與圖1之攝像透鏡100對應。 實施例1係1/5尺寸’ 1.4 μιη間距之3百萬像素(Mega pixel)CMOS圖像器用之設計例。 攝像透鏡100如前述,係以第1透鏡群110與第2透鏡.群 120構成,第1透鏡群110如下構成。 凸平形狀且阿貝數為57.3之第1透鏡元件Π1貼合於相當 於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阿貝數為43.4且平凹形狀之第2 透鏡元件113貼合於相反側。 此處,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幾乎 無透射之物質而實現。 又,亦附加IR截止滤光片。 150516.doc -15- 201140131 第2透鏡群120只以將阿貝數為29之單一玻璃硝材形成透 鏡狀之第3透鏡元件121構成。 此處’第1透鏡群110具有較強之正焦度,第2透鏡群12〇 具有較強之負焦度’成為光路長較短,較好地修正色像差 之透鏡單元。 又,第2面SF2與第3面SF3夾住空氣對向,兩者成凹形 狀’以軸外之光束、上光線與下光線之通過空氣之長度有 較大差異’藉而可較佳地修正蓉星像差與像散。 表1係顯示與實施例1中攝像透鏡之各面號碼對應之各透 鏡元件、緩衝層、玻璃基板(透明體)、構成攝像部之覆蓋 玻璃之曲率半徑(R:mm)、間隔(d:mm)、折射率(nd)及分散 值(vd)。 [表1] 表2係顯示實施例1中含非球面之第1透鏡元件丨丨丨之面 1、第2透鏡元件113之面4、第3透鏡元件121之面5、及第3 透鏡元件121之面6之4次、6次、8次、1 0次非球面係數。 表2中,K表示圓錐常數,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示 6次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1 〇次非球 面係數。 [表2] 表3係具體顯示實施例1之攝像透鏡1〇〇之焦點距離f、開 口數F、半視角ω、透鏡長度η。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2.94[mm],開口數F設為2.8,半視 角ω設為32.0 deg,透鏡長度Η設為3.34[mm]。 150516.doc -16- 201140131 [表3] 表4係顯示實施例1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1)〜(6)。 [表4] 如表4所不,實施例丨中,第丨透鏡群11〇之第丨透鏡元件 1Π之阿貝數VL1設為57·3,滿足條件式(1)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群120之第3透鏡元件121之阿貝數九3設為29 〇, 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第1透鏡群110之合成焦點距離fgl設為〇 71,滿足條件式 (3)所規定之條件。 $ 第2透鏡群120之合成焦點距離fg2設為_1〇1,滿足條件 式(4)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即全體第2面之曲率半徑 R2(圖2中R4)設為1.07,滿足條件式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即全體第3面之曲率半徑 (圖2中R5)s史為-0.74,滿足條件式(6)所規定之條件。 圖3係顯示實施例丨中,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圖3(A)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3(B) 係顯示像散,圖3(C)係顯示歪曲像差。 由圖3可知,根據實施例1,可獲得可良好地修正球面、 像散性、歪曲之各像差,包含成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 攝像透鏡。 <2·第2實施形態>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150516.doc 201140131 圖4所示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A與圖1所示之第1 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基本構成相同,如以下作為實施 例2顯示,各構成要素之參數等設定值不同。 因此,此處攝像透鏡100A之詳細說明省略。 以下,顯示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之實施例2。另,實施 例2中’對攝像透鏡100A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 體)、構成攝像部之攝像面130,賦予如圖2所示之面號 碼。 攝像透鏡100A以第1透鏡群110A與第2透鏡群120A構 成,第1透鏡群110A如下構成。 凸平形狀且阿貝數為53.1之第1透鏡元件hi貼合於相當 於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阿貝數為41.6且平凹形狀之第2 透鏡元件113貼合於相反側。 此處’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幾乎 無透射之物質而實現》 亦附加IR截止濾光片。 第2透鏡群120A只以將阿貝數為41.6之單一玻璃頌材形 成透鏡狀之第3透鏡元件121構成。 此處’第1透鏡群11 0A具有較強之正焦度,第2透鏡群 120A具有較強之負焦度’成為光路長較短,較好地修正色 像差之透鏡單元。 又’第2面SF2與第3面SF3夾住空氣對向,兩者成凹形 狀,以軸外之光束、上光線與下光線之通過空氣之長度有 較大差異’藉而可較佳地修正蓉星像差與像散。 150516.doc -18- 201140131 [實施例2] 表5、表6、表7及表8係顯示實施例2之各數值。實施例2 之各數值與圖5之攝像透鏡100A對應。 實施例2係1/5尺寸,1.4 μηι間距之3百萬像素(Mega pixel)CMOS圖像器用之設計例。 表5係顯示與實施例2中攝像透鏡之各面號碼對應之各透 鏡元件、緩衝層、玻璃基板(透明體)、構成攝像部之覆蓋 玻璃之曲率半徑(R:mm)、間隔(d:mm)、折射率(nd)及分散 值(vd)。 [表5] 表6係顯示實施例2中含非球面之第1透鏡元件111之面 1、第2透鏡元件113之面4、第3透鏡元件121之面5、及第3 透鏡元件121之面6之4次、6次、8次、10次非球面係數。 表6中’ K表示圓錐常數,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示 6次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10次非球 面係數。 [表6] 表7係具體顯示實施例2之攝像透鏡100A之焦點距離f、 開口數F、半視角ω、透鏡長度Η。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2.91 [mm],開口數F設為2.8,半視 角ω設為31.4 deg ’透鏡長度η設為3.31[mm]。 [表7] 表8係顯示實施例2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丨)〜(6)。 [表8] 150516.doc -19- 201140131 如表8所示,實施例2中,第丨透鏡群11〇之第丨透鏡元件 111之阿貝數vL1設為53.1,滿足條件式(1)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群120之第3透鏡元件121之阿貝數VL3設為41 6, 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第1透鏡群110之合成焦點距離fgl設為〇 7〇,滿足條件式 (3)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群120之合成焦點距離fg2設為_〇 99,滿足條件 式(4)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即全體第2面之曲率半徑 R2(圖2中R4)設為0.97,滿足條件式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即全體第3面之曲率半徑 (圖2中R5)設為-0.81,滿足條件式(6)所規定之條件。 圖5係顯示實施例2中,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圖5(句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5(b) 係顯示像散’圖5(C)係顯示歪曲像差。 由圖5可知’根據實施例2,可獲得可良好地修正球面、 像散性、歪曲之各像差,包含成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 攝像透鏡。 <3.第3實施形態>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圖6所示之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B與圖i所示之第i 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100基本構成相同,如以下作為實施 例3顯示’各構成要素之參數等設定值不同。 150516.doc • 20- 201140131 因此,此處攝像透鏡丨00B之詳細說明省略。 以下,顯不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之實施例3。另,實施 例3中,對攝像透鏡1〇〇B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 體)、構成攝像部之攝像面13〇,賦予如圖2所示之面號 碼0 攝像透鏡100B以第1透鏡群110B與第2透鏡群12〇]3構 成’第1透鏡群11OB如下構成。 凸平形狀且阿貝數為53.1之第1透鏡元件1U貼合於相當 於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阿貝數為416且平凹形狀之第2 透鏡元件113貼合於相反側。 此處,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幾乎 無透射之物質而實現。 第2透鏡群120B只以將聚碳酸酯作為材料之塑膠鑄模透 鏡之第3透鏡元件121構成。 此處,第1透鏡群110B具有較強之正焦度,第2透鏡群 120B具有較強之負焦度,成為光路長較短,較好地修正色 像差之透鏡單元。 又,第2面SF2與第3面SF3夾住空氣對向’兩者成凹形 狀,以軸外之光束、上光線與下光線之通過空氣之長度有 較大差異,藉而可較佳地修正蓉星像差與像散。 [實施例3] 表9、表10、表11及表12係顯示實施例3之各數值。實施 例3之各數值與圖7之攝像透鏡100B對應。 實施例3係1/5尺寸,I.4 μπι間距之3百萬像素(Mega 150516.doc •21 · 201140131 pixel)CM〇S圖像器用之設計例。 表9係顯示與實施例3中攝像透鏡之各面號碼對應之各透 鏡元件緩衝層、玻璃基板(透明體)、構成攝像部之覆蓋 玻璃之曲率半徑(R:mm)、間隔(d:mm)、折射率及分散 值(vd)。 [表9] 表10係顯示實施例3中含非球面之第丨透鏡元件1U之面 1第2透鏡元件113之面4、第3透鏡元件121之面5、及第3 透鏡兀件121之面6之4次、ό次、8次、10次非球面係數。 表1〇中,Κ表不圓錐常數,Α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Β表 不6-人非球面係數,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d表示次非 球面係數β [表 10] 表11係具體顯示實施例3之攝像透鏡丨0 0 c之焦點距離f、 開口數F、半視角①、透鏡長度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2.91[mm],開口數F設為2 8,半視 角ω设為31.4 deg,透鏡長度H設為3 33[mm]。 [表 11] 表12係顯示實施例3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1)〜(6)。 [表 12] 如表12所示,實施例3中,第1透鏡群110之第丨透鏡元件 111之阿貝數VL丨設為53.1,滿足條件式(1)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群12〇之第3透鏡元件121之阿貝數丸3設為3〇〇, 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1505J6.doc •22· 201140131 第1透鏡群110之合成焦點距離fgl設為〇74,滿足條件 (3)所規定之條件。 ’、式 第2透鏡群120之合成焦點距離fg2設為_122,滿足條 式(4)所規定之條件。 ” 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即全體第2面之曲率半秤 R2(圖2中R4)設為1.05,滿足條件式(5)所規定之條件。 第3透鏡元件121之物體側面,即全體第3面之曲率半秤 (圖2中R5) s史為-0.86,滿足條件式(6)所規定之條件。 圖7係顯示實施例3中,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圖7(A)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7(B) 係顯示像散’圖7(C)係顯示歪曲像差。 由圖7可知,根據實施例3,可獲得可良好地修正球面、 像散性、歪曲之各像差’包含成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 攝像透鏡。 <4.第4實施形體> 圖8係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圖8所示之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l〇〇C之第1透鏡群 110C之構成與其他實施形態不同。 第1透鏡群110C係利用第1透鏡元件111C、第2透鏡元件 112c、透明體113C、及第3透鏡元件114C之接合體而形 成。 第2透鏡群120C係利用1個第4透鏡元件121C而形成。 攝像透鏡100C中,各透鏡群如下構成。 150516.doc -23· 201140131 第1透鏡群110C係雙凸形狀且例如阿貝數為57.3之第1透 鏡元件111C’與凹平形狀且阿貝數為29.6之第2透鏡元件 113 C貼合於相當於BK7之玻璃板之物體側。 平凹形狀且阿貝數為57,3之第3透鏡元件114C貼合於相 反側® 此處’光圈係於玻璃基板之物體側預先附著鉻膜等幾乎 無透射之物質而實現》 同樣’ IR截止濾光片亦利用蒸鍍而預先附著於玻璃基板 上。 此處’第1透鏡元件111C係以雙凸且大阿貝數者構成, 第2透鏡元件112C係以凹平形狀且阿貝數小於第1透鏡元件 者形成。 並且,兩者構成雙重結構,利用單一結構成為進而消除 色像差之結構。 第2透鏡群120C例如利用阿貝數為57.3之玻璃鑄模構 成,只以第4透鏡元件121C構成。 第1透鏡群110C具有較強之正焦度,第2透鏡群uoc具 有較強之負焦度,成為光路長較短,良好地修正色像差之 透鏡單元。 又,第1透鏡群110C與第2透鏡群120C失住空氣對向, 兩者成凹形狀,以軸外之光束、上光線與下光線之通過空 氣之長度有較大差異,藉此可較佳地修正彗星像差與像 散。 例如’實施例1中軸上色像差為7.5 μηι,與此相對,本 150516.doc • 24· 201140131 例中抑制至4.3 μιη 〇 如此,藉由本發明之實施形態,可成為一般之光學系統 中具有3片透鏡構成之性能之非常低價之3百萬像素帶之相 機模組,進而高性能上使入射側第1透鏡群110C雙重化係 有用。 藉此’可實現一般之光學系統中相當於4片構成之性 能。 圖9係顯示對構成本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 之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所賦予之面 "5^碼之圖。 具體言之’對第1透鏡元件1UC之物體側面(凸面)賦予 第1號,對第1透鏡元件111 c之像面側面與第2透鏡元件 U2C之物體側面之邊界面(接合面)賦予第2號之面號碼。 對第2透鏡元件112C之像面側面與透明體113C之物體側 面之邊界面(接合面)賦予第3號之面號碼。 對透明體113C之像面側面與第3透鏡元件114C之物體側 面之邊界面(接合面)賦予第4號之面號碼。 對第3透鏡元件114C之像面側面(凹面)賦予第5號之面號 碼。 對第4透鏡元件121C之物體側面(凹面)賦予第6號,對第 4透鏡元件121C之像面侧面賦予第7號之面號碼。 又’如圖9所示,本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i〇〇c中,第1透 鏡元件111C之物體側面(第1號)1之中心曲率半徑設為R1。 第1透鏡元件111C之像面側面與第2透鏡元件112C之物體 150516.doc •25- 201140131 側面之邊界面(接合面)2之中心曲率半徑設為R2。 第2透鏡元件112C之像面側面與透明體113C之物體側面 之邊界面(接合面)3之中心曲率半徑設為R3。 透明體113C之像面側面與第3透鏡元件114C之物體側面 之邊界面(接合面)4之中心曲率半徑設為R4。 第3透鏡元件114C之像面側面(凹面)5之中心曲率半徑設 為R5。 第4透鏡元件121C之物體側面(凹面)6之中心曲率半徑設 為R6,第4透鏡元件121C之像面側面7之中心曲率半徑設 為R7。 另,面3、4之中心曲率半徑R3、R4為無限(INFINITY)。 又’如圖9所示,成第1透鏡元件ill C之厚度之面1與面2 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為dl,成第2透鏡元件112C之厚度 之面2與面3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為d2。 成透明體113C之厚度之面3與面4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 設為d3。 成第3透鏡元件114C之厚度之面4與面5間之光軸OX上之 距離設為d4,第3透鏡元件114C之像面側面5與第4透鏡元 件121C之物體側面6間之光軸OX上之距離設為d5。 成第4透鏡元件121C之厚度之面6與面7間之光軸OX上之 距離設為d6,第4透鏡元件121C之像面側面7與像面130間 之距離設為d7。 以下,顯示攝像透鏡之具體數值之實施例4 ^另,實施 例4中,對攝像透鏡100C之各透鏡元件玻璃基板(透明 150516.doc -26- 201140131 體)、構成攝像部之攝像面130,賦予如圖9所示之面號 瑪。 [實施例4] 表13、表14、表15及表16係顯示實施例4之各數值。實 施例4之各數值與圖8之攝像透鏡l〇〇C對應。 實施例3係1/5尺寸,1 ·4 μηι間距之3百萬像素(Mega pixel)CMOS圖像器用之設計例。 表13係顯示與實施例4中攝像透鏡之各面號碼對應之各 透鏡元件、緩衝層、玻璃基板(透明體)、構成攝像部之覆 蓋玻璃之曲率半徑(R:mm)、間隔(d:mm) '折射率(nd)及分 散值(Vd)。 [表 13] 表14係顯示實施例4中含非球面之第1透鏡元件1丨丨之面 1、第3透鏡元件114C之面5、第4透鏡元件121C之面6、以 及第4透鏡元件121C之面7之4次、6次、8次、10次非球面 係數。 表14中’K表示圓錐常數,a表示4次非球面係數,B表 示ό次非球面係數’ c表示8次非球面係數,〇表示1〇次非 球面係數。 [表 14] 表15係具體顯示實施例4之攝像透鏡1〇〇c之焦點距離f、 開口數F、半視角ω、透鏡長度11。 此處’焦點距離f設為2.92[mm],開口數F設為2.8,半視 角ω設為31.9 deg,透鏡長度H設為3 22[mm]。 150516.doc -27- 201140131 [表 15] 表16係顯示實施例4中,滿足上述各條件式 [表 16] 如表16所示,實施例4中,第1透鏡群110C之第i透鏡元 件⑴之阿貝數VL1設為57.3 ’滿足條件式⑴所規定之條 件。 第2透鏡群120C之第4透鏡元们加之阿貝數…設為 57‘3 ’滿足條件式(2)所規定之條件。 第1透鏡群110之合成焦點距離fgl設為〇 68,滿足條件式 (3)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群12〇之合成焦點距離fg2設為_〇 9〇,滿足條件 式(4)所規定之條件。 第2透鏡元件113之像面側面,即全體第2面之曲率半徑 R2(圖2中R4)設為2.17,毅條件式(5)所規定之條件。 第4透鏡元件121C之物體側面,即全體第3面之曲率半徑 (圖9中R6)设為-0.59 ’滿足條件式⑷所規定之條件。 圖10係顯示實施例4中,球面像差(色像差)、像散及歪 曲像差之像差圖。圖10(A)係顯示球面像差(色像差)、圖 10(B)係顯示像散,圖10(c)係顯示歪曲像差。 由圆10可知,根據實施例4,可獲得可良好地修正球 面、像散性、歪曲之各像差且成像性能優良之光學單元之 攝像透鏡。 <5.第5實施形態〉 圖11係概念性顯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態之晶圓級光學 150516.doc -28- 201140131 元件之圖。 於玻璃基板210上於上下形成多數個複製透鏡,各自為 第I群220。 接著,將單一玻璃硝材形成多數個晶圓狀玻璃硝材者作 為第2群230。 將該2片晶圓狀透鏡貼合,一次製作多數個透鏡。 此處為貼合’有時亦會夾入墊片、或於上或下黏貼保護 片或防水劑。較多情形係於第1群之玻璃基板上預先黏貼 IR截止濾光片。 <6.第6實施形態> 圖12係概念性顯示本發明之第6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 圖。 此處’將使1群單片化後之混合(HYBRID)式晶圓光學元 件單片化者’將2群以鑄模透鏡或以單片化後之鑄件式晶 圓光學元件構成時之實施例。 第1透鏡1群11 0D係以對於在玻璃基板112上設有多數個 IR截止濾光片與遮光機構者,於上下形成多數個複製透鏡 並單片化者而構成。 第2透鏡群120D係以由單一玻璃硝材成型之鑄模透鏡或 單片化後之鑄件式晶圓光學元件而構成。 此處’於第1透鏡群與第2透鏡群之接著時,利用比第1 群、第2群間之透鏡之有效面更外之形狀之嵌合進行定 位。 例如’如圖12所示,在第1透鏡群11〇D之外側付以階 150516.doc •29· 201140131 差,且薄至使玻璃基板露出之程度,在階差部份與2群嵌 合〇 第2透鏡群120D係以在直徑大於比光學有效系統更外側 之第1透鏡群110D之階差部份隆起之方式付以階差,而製 作1群之支承》 藉由如此結構保持透鏡之偏芯方向位置精度後,於外周 部份塗布黏合劑進行黏合》至此透鏡鏡筒完成。 根據以上說明之本實施形態,可獲得以下效果。 合併上述2個優點,即HYBRID之零件件數較少,及可逐 各調整先前透鏡,可進而低價地製作支援高像素之透鏡元 件或高像素相機模組。 3百萬像素以上之高像素中,需要採用充分減少軸上色 像差及各像差之光學設計,在揭示其方式之同時並揭示光 學設計之具體例。 將第1群設為強正焦度,將第2群設為強負焦度,而極力 抑制光學像差’光學長度亦設為較短。同時使用第1群為 大阿貝數、第2群為小阿貝數之玻璃硝材,藉此縮小色像 差。 第2面與第3面夾著空氣對向’將兩者形成凹形狀,以轴 外之光束、上光線與下光線之通過空氣之長度有較大差 異,藉此而良好地修正彗星像差與像散。 藉由使第4面之形狀對像側大致成凸形狀,而不易產生 重影。 又’藉此減緩相對於感測器之入射角度,獲得最佳之光 150516.doc •30- 201140131 學性能’取得充分之後焦點。 統’例如3片塑膠構成或 ’本發明之光學特性比相 與先前之3群3片構成之光學系 玻璃-塑膠-塑膠之3片構成者相比 同光學長度之先前光學系統優良 又 ’與晶圓光學元件不同,可劁杰 製成有效形極限之圓形, 因此可小型化。又,由於可放入蟫 系万疋鏡疴,因此可利用先 前之模組組裝、容易組合。 無需如先前組裝透鏡德附上、念出μ t 农处m傻附上應先片而可低價,又,第2 群無需玻璃基板等因而可低價。 又’ 1群與2群相比,只有1/1〇左右之面積為有效徑,因 此1群、2群中單片化後組合之情形中,i群之獲得個數1〇 倍般多’該點上亦可低價製造。 藉此可較先刖之鑄模透鏡3片構成,或晶圓光學元件 更低價地製作。 同時本發明於材料選擇上作為可迴流之透鏡元件亦可, 作為雖無法迴流但可非常低價之透鏡元件亦可構成可在 各種應用商品中展開,因此較有利。 再者,高性能上使入射側第丨透鏡為雙重而較有用,藉 此,可構成進而縮小色像差之光學系統,可實現一般之光 學系統中相當於4片構成之性能。 具有如上說明之特徵之攝像透鏡100、100A、100B、 l〇〇C l〇OD可適於作為使用CCD或CMOS感測器等攝像元 件之數位相機,尤其係搭載於手機等小型電子裝置之相機 用透鏡。 150516.doc •31· 201140131 <7.第7實施形態> 圖13係顯示採用含本實施形態之光學單元之攝像透鏡之 攝像裝置之構成例之方塊圖。 本攝像裝置300如圖13所示,具有應用本實施形態之攝 像透鏡 100、100A、100B、l〇〇C、100D之光學系統310、 及可應用CCD或CMOS影像感測器(固體攝像元件)之攝像 裝置320。 光學系統310向含攝像裝置320之像素區域之攝像面導入 入射光,成像被攝體像》 攝像裝置3 00進而具有驅動攝像裝置3 20之驅動電路 (DRV)330、及處理攝像裝置320之輸出信號之信號處理電 路(PRC)340。 驅動電路330具有生成含驅動攝像裝置32〇内之電路之起 始脈衝或時鐘脈衝之各種時序信號之時序發生器(未圖 示)’以特定之時序信號驅動攝像裝置32〇。 又,信號處理電路340對攝像裝置32〇之輸出信號實施特 定之信號處理。 以信號處理電路340處理後之圖像信號例如記錄於記憶 體等記錄媒體I記錄於記錄媒體之圖像資訊利用印表機 等而硬拷貝。X ’將以信號處理電路34G處理後之圖像信 號作為動畫呈現於含液晶顯#器等之監視器上。 如上述,數位靜態相機等攝像褒置中,作為光學系統 31〇 ’搭載則述之攝像透鏡1〇〇、1〇〇A、i〇〇B、i〇〇c、 100D,從而可實現低耗電且高精度之相機。 150516.doc -32· 201140131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顯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圖2係顯示對構成本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 之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所賦予之面 號碼之圖。 圖3(A)-(C)係顯示實施例1中之球面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第2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圖5(A)-(C)係顯示實施例2中之球面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 圖6係顯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 圖7(A)-(C)係顯示實施例3中之球面像差、像散、及歪曲 像差之像差圖。 圖8係顯示本發明之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構成例之 圖0 圖9係顯示對構成本第4實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各透鏡群 之各透鏡、基板、以及構成攝像部之覆蓋玻璃所賦予之面 號碼之圖。 圖10(A)-(C)係顯示實施例4中 曲像差之像差圖。 之球面像差、像散、 及歪 圖11係概念性顯 示本發明之第5實施形 態之晶圓級鏡片 150516.doc • 33 - 201140131 之圖β 圖12係概念性顯示本 乐&貫施形態之攝像透鏡之 圖。 圖13係顯示採用本實施㈣之攝像透鏡之攝像裝置之構 成例之方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0、 100A-100D 攝像透鏡 110、 110A-110D 第1透鏡群 111、 111C 第1透鏡元件 112、 112C 第2透鏡元件 113 ' 113C 透明體(玻璃基板) 114C 第3透鏡元件 121、 121C 第4透鏡元件 130 像面 200 雙重透鏡 300 攝像裝置 310 光學系統 320 攝像裝置 330 驅動電路(DRV) 340 信號處理電路(PRC) 150516.doc -34-

Claims (1)

  1. 201140131 七、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光學單元,其含有於板狀基板上形成複數個樹脂透 鏡之混合型透鏡、及將樹脂一體成型之稱作鑄件或鑄模 等之透鏡至少各1群。 2. 一種光學單元’其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 1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 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2透鏡元件; 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3透鏡元件。 3. 如請求項2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第1透鏡元件之阿貝數 vLi與上述第3透鏡元件之阿貝數VL3滿足下述條件式: 45^ vL1^ 8〇 (1) 20^ vL3 ^ 67 (2)。 4. 如請求項2或3之光學單元’其中上述第1透鏡群之焦點 距離fg 1與上述第2透鏡群之焦點距離fg2滿足下述條件 式: 0.4^ fgl/f^ 2.5 (3) -l〇^ fg2/f^ -0.4 (4) f表示全體之焦點距離。 5. 如凊求項2至4中任一項之光學單元,其中第2面之曲率 半徑R2與第3透鏡元件入射面之曲率半徑滿足下述條 件式: 0.4^ R2/f^ 5.0 (5) -10^ R3/f^ -0.3 (6)。 150516.doc 201140131 6.如請求項2至5中任一項之光學軍元,其中上述第i透鏡 群與上述第2透鏡群以與透鏡有效面相同之成型面彼此 嵌合,藉此於組裝時進行定位。 種光子單元,其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 1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 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i 透鏡7C件、第2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 上述第1透鏡元件與上述第2透鏡元件形成雙重透鏡; 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4透鏡元件。 8. 如請求項7之光學單元,其中形成雙重透鏡之第丨透鏡元 件為雙凸形狀,第2透鏡元件為凹平形狀。 9. 如請求項8之光學單元,其中第丨透鏡元件之阿貝數比第 2透鏡元件之阿貝數大。 10. —種攝像裝置’其含有攝像元件、及於攝像元件上成像 被攝體像之光學單元; 上述光學單元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 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2透鏡元件; 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3透鏡元件。 11. 一種攝像裝置,其含有攝像元件、及於攝像元件上成像 被攝體像之光學單元; 上述光學單元含有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群、及第2透鏡群; 150516.doc 201140131 上述第1透鏡群包含從物體側向像面側依次配置之第1 透鏡元件、第2透鏡元件、透明體、及第3透鏡元件; 上述第1透鏡元件與上述第2透鏡元件形成雙重透鏡; 上述第2透鏡群僅包含第4透鏡元件。 150516.doc
TW099145083A 2009-12-28 2010-12-21 Optical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TW201140131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98648 2009-12-28
JP2010084288A JP5589509B2 (ja) 2009-12-28 2010-03-31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40131A true TW201140131A (en) 2011-11-16

Family

ID=44226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9145083A TW201140131A (en) 2009-12-28 2010-12-21 Optical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49858A1 (zh)
EP (1) EP2520964A1 (zh)
JP (1) JP5589509B2 (zh)
KR (1) KR20120109515A (zh)
CN (1) CN102656499A (zh)
TW (1) TW201140131A (zh)
WO (1) WO20110808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19426A (ja) * 2011-08-26 2014-11-20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学系及びこれを用いる撮像装置
JP6217193B2 (ja) * 2013-07-09 2017-10-2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光学レンズ装置
CN106052869B (zh) * 2016-05-18 2018-10-09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 一种基于渐变滤光片分光的红外光谱辐射计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5195A (en) * 1981-05-29 1986-03-11 Jan Hoogland Flat field lenses
JPH0422246A (ja) * 1990-05-16 1992-01-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線端末装置
JP3781394B2 (ja) * 1997-12-02 2006-05-3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光学系
US7564496B2 (en) 2002-09-17 2009-07-21 Anteryon B.V. Camera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mera device, wafer scale package
KR100733258B1 (ko) * 2003-04-17 2007-06-27 니혼 덴산 산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렌즈 구동장치,박형 카메라 및 카메라 부착 휴대 전화기
JP2005352317A (ja) 2004-06-11 2005-12-22 Sony Corp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JP4963187B2 (ja) * 2006-04-05 2012-06-2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WO2008102773A1 (ja) * 2007-02-19 2008-08-2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携帯端末、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US8000038B2 (en) * 2007-02-19 2011-08-1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JP4022246B1 (ja) * 2007-05-09 2007-12-12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EP2163931A4 (en) * 2007-07-04 2012-03-07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LLUMINATING LENS, PICTURE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JP2009098614A (ja) * 2007-10-12 2009-05-07 Komatsulite Mfg Co Ltd 撮像レンズユニット
US8477437B2 (en) * 2008-02-12 2013-07-02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unit, image capturing lens,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JP2009251367A (ja) * 2008-04-08 2009-10-29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撮像レンズ、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54336A (ja) 2011-08-11
JP5589509B2 (ja) 2014-09-17
KR20120109515A (ko) 2012-10-08
CN102656499A (zh) 2012-09-05
WO2011080888A1 (ja) 2011-07-07
US20120249858A1 (en) 2012-10-04
EP2520964A1 (en) 2012-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01972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JP5434457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US10330888B2 (en) Imag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KR101863379B1 (ko) 광학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WO2011043023A1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133600A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2011133601A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459028B (zh) Optical unit and camera device
US9304293B2 (en) Imaging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JP5519198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TW201140131A (en) Optical unit and imaging device
JP5434450B2 (ja)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JP6288168B2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