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978343U - 复合式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式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978343U
CN221978343U CN202420572938.XU CN202420572938U CN221978343U CN 221978343 U CN221978343 U CN 221978343U CN 202420572938 U CN202420572938 U CN 202420572938U CN 221978343 U CN221978343 U CN 2219783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composite connector
contacts
insulating housing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57293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贤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P Two Electronic Technology Su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9783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9783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01R12/724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containing contact members forming a right angl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5Shielding material individually surrounding or interposed between mutually spaced contac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2Printed circuits being in the same plan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 H01R13/6582Shield structure with resilient means for engaging mating conne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91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 H01R13/6597Specific features or arrangements of connection of shield to conductive members the conductive member being a contact of the connector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以及多个接触件。该第二绝缘壳体具备于第一方向与配对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该第二绝缘壳体以可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移动的方式装配至该第一绝缘壳体。每一个接触件包含:固定部、第一保持部、弹簧部、第二保持部及接触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绝缘壳体所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第二绝缘壳体所保持。该多个接触件中一部分的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一嵌合部,该多个接触件中的其他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二嵌合部。该复合式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遮蔽罩,该金属遮蔽罩配置成围绕第一嵌合部。此复合式连接器可同时且分开地传输高频信号及一般信号。

Description

复合式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复合式连接器,尤其是可同时且分开地传输高频信号及一般信号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浮动连接器,可吸收配对连接器安装位置的误差,防止连接器或配对连接器损坏。
日本专利JP6785184B2揭示一种具遮蔽罩的浮动连接器,其中遮蔽罩具有固定在可动壳体的可动部及固定在固定壳体的固定部。这种遮蔽罩具有复杂的构造。一旦连接器接触件数量的增加,则需要更大的遮蔽罩。更大的遮蔽罩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可同时且分开地传输高频信号及一般信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仅针对用于传输高频信号的接触件设置金属遮蔽罩。
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可被应用于浮动连接器及非浮动的连接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以及多个接触件,
该第二绝缘壳体具备于第一方向与配对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该第二绝缘壳体以能够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移动的方式装配至该第一绝缘壳体,
该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材料制成且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接触件包含:固定部、第一保持部、弹簧部、第二保持部及接触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绝缘壳体所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第二绝缘壳体所保持,该第一保持部延续自该固定部,该弹簧部连接该第一保持部及该第二保持部,该接触部延续自该第二保持部,
该多个接触件中一部分的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一嵌合部,该多个接触件中的其他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二嵌合部,
该复合式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遮蔽罩,该金属遮蔽罩配置成围绕该第一嵌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金属遮蔽罩包含至少一个弹片,该至少一个弹片与该一部分的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件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至少一个接触件是接地接触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多个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成两列,该多个接触件的固定部配置成一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制作成插座型嵌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包括绝缘壳体以及多个接触件,
该绝缘壳体具备于第一方向与配对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
该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材料制成且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接触件包含:固定部、至少一个保持部及接触部,该至少一个保持部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该至少一个保持部由该绝缘壳体所保持,
该多个接触件中一部分的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一嵌合部,该多个接触件中的其他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二嵌合部,
该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遮蔽罩,该金属遮蔽罩配置成围绕该第一嵌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金属遮蔽罩包含至少一个弹片,该至少一个弹片与该一部分的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件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至少一个接触件是接地接触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制作成插头型嵌合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复合式连接器,其中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构造成舌片。
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员,在参阅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后,将可最佳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以及其他目的与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在未嵌合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6是沿图5中的线A-A所取的剖面图。
图7是沿图5中的线B-B所取的剖面图。
图8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金属遮蔽罩的立体图。
图9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金属遮蔽罩的另一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11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俯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5是沿图14中的线C-C所取的剖面图。
图16是沿图14中的线D-D所取的剖面图。
图17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金属遮蔽罩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金属遮蔽罩的另一立体图。
图19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侧视图。
图20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的接触件的俯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在嵌合状态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连接器总成
1: 第一复合式连接器
11:第一绝缘壳体
110:收容空间
111:定位柱
12:第二绝缘壳体
121:第一嵌合部
122:第二嵌合部
13:金属遮蔽罩
131:上板
1311:上接合部
1312:上弹片
132:下板
1321:下接合部
1322:下弹片
133:侧板
1331:侧接合部
14:接触件
141:固定部
142:第一保持部
143:弹簧部
144:第二保持部
145:接触部
15: 金属配件
16: 固定构件
2: 第二复合式连接器
21: 绝缘壳体
211:第一嵌合部
212:第二嵌合部
213:定位柱
23:金属遮蔽罩
231:上板
2311:上接触臂
2312:上弹片
2313:上接合部
232:下板
2321:下接触臂
2322:下弹片
233:侧板
2331:侧接合部
24:接触件
241:固定部
242:第一保持部
243:弯曲连接部
244:第二保持部
245:接触部
26:固定构件
200:电路板
300:电路板
SP1:第一空间
SP2:第二空间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3: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在各附图中,相同的元件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符号标示。附图并未依照比例绘制。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在嵌合状态的立体图。连接器总成整体以元件符号100标示。连接器总成100是一种浮动板对板连接器。连接器总成100包括板安装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及板安装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其中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是浮动连接器,而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是与浮动连接器配对的非浮动连接器。图2是连接器总成100在未嵌合状态的立体图。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安装于电路板200,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安装于电路板300。信号通过连接器总成100在电路板200与电路板300之间传递。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被具体实施成卧式插座浮动连接器,而非浮动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被具体实施成卧式插头连接器,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果需要的话,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可被具体实施成直立式浮动连接器或插头浮动连接器,而非浮动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可被具体实施成直立式连接器或插座连接器。应了解的是,在实施例中,虽然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是作为浮动连接器的配对连接器,但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复合式连接器亦能与非浮动的其他类型的连接器配对。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分解图。参照图3及图4,概要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构成要素。
如图3及图4所示,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包括作为固定壳体的第一绝缘壳体11、作为可动壳体的第二绝缘壳体12、金属遮蔽罩13、多个接触件14、两个金属配件15及两个固定构件16。
第一绝缘壳体11及第二绝缘壳体12利用射出成形技术由绝缘树脂或聚合物材料制成。接触件14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上排列。
第一绝缘壳体11包含收容空间110,第二绝缘壳体12的一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110。金属制的固定构件16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入形成于第一绝缘壳体11底部的开口。固定构件16可作用成被焊接至电路板的垫片。通过将固定构件16焊接至电路板200,将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稳固地固定在电路板200上。
第二绝缘壳体12具备于第一方向D1与配对连接器(即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嵌合的第一嵌合部121及第二嵌合部122。第一嵌合部121及第二嵌合部122被构造成插座型嵌合部,且分别具有第一嵌合孔1210及第二嵌合孔1220。第二绝缘壳体12以可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平面上移动的方式装配至第一绝缘壳体11。金属遮蔽罩13装配在第一嵌合部121上。U字状的两个金属配件15分别被固定在第一绝缘壳体11的两端,以阻止第二绝缘壳体12在第一方向D1的移动,并防止第二绝缘壳体12脱离第一绝缘壳体11。以此方式,第二绝缘壳体12被限制成仅能够在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平面上相对于第一绝缘壳体11移动。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正视图。如图5所示,第一绝缘壳体11在底面具有定位柱111。定位柱111会与形成在电路板200的定位孔协作,以便在将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定位在电路板2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给第一嵌合部121的10个接触件适合传输高频信号,例如高速差分信号。这10个接触件14的接触部在第一嵌合孔1210中配置成两列,其中上列的5个接触件由左至右分别是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接地接触件、信号接触件及信号接触件(S-S-G-S-S),下列的5个接触件由左至右分别是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接地接触件、信号接触件及信号接触件(S-S-G-S-S)。金属遮蔽罩13则能提供EMI防护或静电防护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给第二嵌合部122的22个接触件适合传输一般信号,包含感测器信号或控制信号,例如ON/OFF信号。一般信号可以是低频信号或是与频率无关的信号。这22个接触件14的接触部在第二嵌合孔1221中配置成两列。
图6是沿图5中的线A-A所取的剖面图。图7是沿图5中的线B-B所取的剖面图。如图6或图7所示,第二壳体12通过接触件14相对于第一绝缘壳体11可浮动地支撑。在图6中,清楚的显示出金属遮蔽罩13的两个弹片分别与上方的接触件14(接地接触件)及下方的接触件14(接地接触件)接触。以此方式,建立金属遮蔽罩13的接地路径。
图8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金属遮蔽罩13的立体图。图9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金属遮蔽罩13的另一立体图。参照图8及图9说明金属遮蔽罩13。
金属遮蔽罩13通过冲压并弯折导电金属片而制成,但不限于此。金属遮蔽罩13可以是通过抽引成形制成的一体式构件。金属遮蔽罩13主要由上板131、下板132以及连接上板131及下板132的两个侧板133组成。金属遮蔽罩13装配至第一嵌合部121,以围绕第一嵌合部121。在上板131及下板132的后缘分别形成有上接合部1311及下接合部1321,在每一个侧板133后缘形成有侧接合部1331。通过使上接合部1311、下接合部1321及侧接合部1331与形成在第一嵌合部121的外周面的凸起部接合,将金属遮蔽罩13稳固地固定于第一嵌合部121。
为了建立金属遮蔽罩13的接地路径,在上板131的前缘对应第一嵌合部121的接地接触件形成有上弹片1312,在下板132的前缘对应第一嵌合部121的接地接触件形成有下弹片1322。上弹片1312及下弹片1322被朝内弯折。如图6所示,当金属遮蔽罩13被装配至第一嵌合部121时,上弹片1312及下弹片1322会与第一嵌合部121的接地接触件接触。
图10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多个接触件14的侧视图。图11是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该多个接触件14的俯视图。接触件14由导电材料,例如铜或铜合金制成。如图10及图11所示,每一个接触件14包含:固定部141、第一保持部142、弹簧部143、第二保持部144及接触部145。第一保持部142延续自固定部141,弹簧部143连接第一保持部142及第二保持部144,接触部145延续自该第二保持部144。固定部141将通过焊接,例如表面安装技术(SMT)而固定至电路板。第一保持部142被压入装配至第一绝缘壳体11而由第一绝缘壳体11所保持。第二保持部144被压入装配至第二绝缘壳体12而由第二绝缘壳体12所保持。全部的接触件14的固定部141排列成一列。一半的接触件14被构造成接触部145定位于上列,另一半的接触件14被构造成接触部145定位于下列。即,接触件14的接触部145被定位成在第三方向D3隔开的两列,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立体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分解图。参照图12及图13,概要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构成要素。
如图12及图13所示,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包括绝缘壳体21、金属遮蔽罩23、多个接触件24及两个固定构件26。
绝缘壳体21以射出成形技术由绝缘树脂或聚合物材料制成。接触件24沿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第二方向D2上排列。
绝缘壳体21包含由第一空间SP1及第二空间SP2组成的开口。固定构件26以干涉配合的方式插入形成于绝缘壳体21底部的开口。固定构件26可作用成被焊接至电路板的垫片。通过将固定构件26焊接至电路板200,将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稳固地固定在电路板300上。金属遮蔽罩23内嵌于第一空间SP1,以便围绕第一嵌合部211。
绝缘壳体21具备于第一方向D1与配对连接器(即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嵌合的第一嵌合部211及第二嵌合部212。第一嵌合部211及第二嵌合部212被构造成插座型嵌合部。换言之,第一嵌合部211及第二嵌合部212皆被构造成在第一方向D1延伸的舌片。
当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与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嵌合时,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第一嵌合部211会与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第一嵌合部121嵌合,而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第二嵌合部212会与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第二嵌合部122嵌合。
图1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正视图。如图14所示,绝缘壳体21在底面具有定位柱213。定位柱213会与形成在电路板300的定位孔协作,以便在将连接器1定位在电路板200上。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给第一嵌合部211的10个接触件适合传输高频信号,例如高速差分信号。这10个接触件24的接触部配置在第一嵌合部211(即舌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其中配置在舌片上表面的5个接触件由左至右分别是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接地接触件、信号接触件及信号接触件(S-S-G-S-S),配置在舌片下表面的5个接触件由左至右分别是信号接触件、信号接触件、接地接触件、信号接触件及信号接触件(S-S-G-S-S)。金属遮蔽罩23则能提供EMI防护或静电防护的功能。
在本实施例中,分配给第二嵌合部212的22个接触件适合传输一般信号,包含感测器信号或控制信号,例如ON/OFF信号。这22个接触件24的接触部配置在第二嵌合部212(即舌片)的上表面及下表面。
图15是沿图14中的线C-C所取的剖面图。图16是沿图14中的线D-D所取的剖面图。在图15中,清楚的显示出金属遮蔽罩23的两个弹片分别与上方的接触件24(接地接触件)及下方的接触件24(接地接触件)接触。以此方式,建立金属遮蔽罩23的接地路径。
图17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金属遮蔽罩23的立体图。图18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金属遮蔽罩23的另一立体图。参照图17及图18说明金属遮蔽罩23。
金属遮蔽罩23通过冲压并弯折导电金属片而制成,但不限于此。金属遮蔽罩23可以是通过抽引成形制成的一体式构件。金属遮蔽罩23主要由上板231、下板232以及连接上板231及下板232的两个侧板233组成。金属遮蔽罩23内嵌至第一空间SP1,以围绕第一嵌合部211。在金属遮蔽罩23的上板231形成两个上接触臂2311,在金属遮蔽罩23的下板232形成两个下接触臂2321。上接触臂2311及下接触臂2321用于与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金属遮蔽罩13接触。在上板231的后缘形成有上接合部2313,在每一个侧板233后缘形成有侧接合部2331。通过使上接合部2313及侧接合部与形成在界定第一空间SP1的内壁面的凸起部接合,将金属遮蔽罩23稳固地内嵌于第一空间SP1。
为了建立金属遮蔽罩23的接地路径,在上板231的后缘对应第一嵌合部211的接地接触件形成有上弹片2312,在下板232的后缘对应第一嵌合部211的接地接触件形成有下弹片2322。上弹片2312及下弹片2322被朝内弯折。如图15所示,当金属遮蔽罩23被内嵌至第一空间SP1时,上弹片2312及下弹片2322会与第一嵌合部211的接地接触件接触。
图19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多个接触件24的侧视图。图20是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该多个接触件24的俯视图。接触件24由导电材料,例如铜或铜合金制成。如图19及图20所示,每一个接触件24包含:固定部241、第一保持部242、弯曲连接部243、第二保持部244及接触部245。第一保持部242延续自固定部241,弯曲连接部243连接第一保持部242及第二保持部244,接触部245延续自第二保持部244。固定部241将通过焊接,例如表面安装技术(SMT)而固定至电路板。第一保持部242及第二保持部244被压入装配至绝缘壳体21而由绝缘壳体21所保持。全部的接触件24的固定部241排列成一列。一半的接触件24被构造成接触部245定位于上列,另一半的接触件24被构造成接触部245定位于下列。即,接触件24的接触部245被定位成在第三方向D3隔开的两列,第三方向D3垂直于第一方向D1及第二方向D2。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连接器总成100在嵌合状态的剖面图。如图21所示,在嵌合状态,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接触件14会与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接触件24接触。因此,金属遮蔽罩13可通过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接地接触件与形成在电路板200的接地电极连接,也可通过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接地接触件及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接地接触件与形成在电路板300的接地电极连接。同样地,金属遮蔽罩23可通过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接地接触件与形成在电路板300的接地电极连接,也可通过第二复合式连接器2的接地接触件及第一复合式连接器1的接地接触件与形成在电路板200的接地电极连接。此外,通过金属遮蔽罩23的上接触臂2311及下接触臂2321压抵于金属遮蔽罩13,金属遮蔽罩13会与金属遮蔽罩23直接接触。因此,可确实建立金属遮蔽罩13及金属遮蔽罩23的接地连接。
虽然本实用新型参照较佳实施例而进行说明示范,但应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内,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普通技术知识的人员而言,仍得有许多变化及修饰。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受限于所记载的实施例,而是以权利要求书的文字记载为准,即不偏离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涵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以及多个接触件,
该第二绝缘壳体具备于第一方向与配对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该第二绝缘壳体以能够在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移动的方式装配至该第一绝缘壳体,
该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材料制成且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接触件包含:固定部、第一保持部、弹簧部、第二保持部及接触部,该第一保持部由该第一绝缘壳体所保持,该第二保持部由该第二绝缘壳体所保持,该第一保持部延续自该固定部,该弹簧部连接该第一保持部及该第二保持部,该接触部延续自该第二保持部,
该多个接触件中一部分的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一嵌合部,该多个接触件中的其他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二嵌合部,
该复合式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遮蔽罩,该金属遮蔽罩配置成围绕该第一嵌合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遮蔽罩包含至少一个弹片,该至少一个弹片与该一部分的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件接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接触件是接地接触件。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多个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成两列,该多个接触件的固定部配置成一列。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制作成插座型嵌合部。
6.一种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壳体以及多个接触件,
该绝缘壳体具备于第一方向与配对连接器嵌合的第一嵌合部及第二嵌合部,
该多个接触件由导电材料制成且沿垂直于该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排列,每一个接触件包含:固定部、至少一个保持部及接触部,该至少一个保持部位于该固定部与该接触部之间,该至少一个保持部由该绝缘壳体所保持,
该多个接触件中一部分的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一嵌合部,该多个接触件中的其他接触件的接触部配置在该第二嵌合部,
该连接器进一步包括金属遮蔽罩,该金属遮蔽罩配置成围绕该第一嵌合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金属遮蔽罩包含至少一个弹片,该至少一个弹片与该一部分的接触件中的至少一个接触件接触。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接触件是接地接触件。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制作成插头型嵌合部。
10.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式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嵌合部及该第二嵌合部均被构造成舌片。
CN202420572938.XU 2024-01-09 2024-03-22 复合式连接器 Active CN22197834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3200320 2024-01-09
TW113200320U TWM657004U (zh) 2024-01-09 2024-01-09 複合式連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978343U true CN221978343U (zh) 2024-11-08

Family

ID=91434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572938.XU Active CN221978343U (zh) 2024-01-09 2024-03-22 复合式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CN (1) CN221978343U (zh)
DE (1) DE202024102058U1 (zh)
TW (1) TWM657004U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785184B2 (ja) 2017-04-27 2020-11-18 ケル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202024102058U1 (de) 2024-05-16
TWM657004U (zh) 2024-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8484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US7909648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contacts formed from a grounding shield
TWI398050B (zh) 電連接器
JP5006618B2 (ja) コネクタ
US7651372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with shields on mating housings
US8251746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8123314B (zh) 电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995431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20110013872A1 (en)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impedance between contacts thereof
CN104241972A (zh)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以及电连接器安装体
JP6729640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TWM552696U (zh) 電連接器
US7241160B2 (en) Shielde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amera module
CN102088152A (zh) 电气连接器
US6168467B1 (en) Receptacle connector
JPH1126108A (ja) 可動型コネクタ
KR20030044875A (ko) 결속 부분을 구비한 차폐 외피를 가지는 커넥터
CN109994853B (zh) 高速基板连接器
JP5315912B2 (ja) 多連装電気コネクタ
WO2008050666A1 (fr) Connecteur
CN115377761A (zh) 连接器组件
CN210111107U (zh) 电连接器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04858048U (zh) 电子连接器结构
CN221978343U (zh) 复合式连接器
CN209981537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