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21467393U - 一种供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供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467393U
CN221467393U CN202323157492.9U CN202323157492U CN221467393U CN 221467393 U CN221467393 U CN 221467393U CN 202323157492 U CN202323157492 U CN 202323157492U CN 221467393 U CN221467393 U CN 2214673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storage
power
transformer
power supply
alternating cur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5749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Kstar New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5749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4673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4673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4673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发电控制装置与供电中间设备连接;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能量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能量管理系统的指令并完成供电中间设备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柴油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供电系统自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采集各回路的电压电流及配电开关状态量,可输出SCR驱动,并完成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和柴油机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以降低EMS的计算复杂度。

Description

一种供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供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供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可以并网和离网灵活切换的微电网系统应用越来越广泛。微电网系统是由分布式电源、用电负荷、配电设施,监控和保护装置等组成的小型发配用电系统,必要时含储能装置。
目前市场较多的微电网系统为独立的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PowerConversion System,PCS)、充电桩及可控晶闸管(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SCR)切换柜外部搭建成一个系统,设备运行独立,只能通过能量管理系统(Energy ManagementSystem,EMS)作为能量控制,协调控制比较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该供电系统自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采集各回路的电压电流及配电开关状态量,可输出SCR驱动,并完成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和柴油机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以降低EMS的计算复杂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发电控制装置与供电中间设备连接;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能量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与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能量管理系统的指令并完成供电中间设备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柴油机。
可选地,多个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变压器、储能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储能电池的第一端与储能变流器的第一端连接,储能电池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与变压器的初级侧连接,储能变流器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连接,储能变流器的第三端与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变压器的次级侧与电网交流母线连接,变压器用于隔离储能变流器与电网系统;光伏逆变器的第一端与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光伏逆变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连接,柴油机与柴油机交流母线连接;其中,柴油机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一配电开关、第一可控晶闸管、第一电压互感器和第一电流互感器;电网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二配电开关、第二可控晶闸管、第二电压互感器和第二电流互感器;负载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三配电开关、第三电压互感器和第三电流互感器。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开关检测模块,开关检测模块分别与电子控制单元、第一配电开关、第二配电开关和第三配电开关连接,开关检测模块用于采集配电开关位置,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根据配电开关的位置检测配电开关是否故障并控制配电开关的导通状态。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温度检测模块与变压器连接,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变压器的温度。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机,风机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变压器的温度控制风机的频率,以控制变压器的温度。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接入交流电,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电子控制单元连接,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可选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四配电开关和第五配电开关;第四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连接,第四配电开关的第二端与变压器的初级侧连接;第五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光伏逆变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五配电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连接。
可选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六配电开关;第六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电网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第六配电开关的第二端与负载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
可选地,供电系统还包括控制柜;其中,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变压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控制柜内部;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和柴油机设置在控制柜外部。
可选地,供电系统还包括控制柜;其中,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和变压器设置在控制柜内部;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电池管理系统、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和柴油机设置在控制柜外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能量管理系统,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柴油机,即该供电系统自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采集各回路的电压电流及配电开关状态量,可输出SCR驱动,并完成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和柴油机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以降低EMS的计算复杂度。
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20,发电控制装置与供电中间设备连接20。
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101和能量管理系统102,能量管理系统102与电子控制单元101(Electronic Control Unit,ECU)通信连接,电子控制单元101用于接收能量管理系统102的指令并完成供电中间设备20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多个供电中间设备20包括光伏逆变器201、储能变流器202和柴油机203。
具体的,供电系统开始工作时,电子控制单元101在检测电网的电压正常时,控制电网给负载开始供电,同时电子控制单元101发送给储能变流器202和光伏逆变器201开机指令,此时供电系统进入并网运行模式。
并网时,因不同地区对于向电网反送电和电网用电功率的不同政策,目前储能系统提出两个运行需求。防逆流:防止除负载供电外多余能量逆流到电网上。需量:可能因电网配电容量或限制的用电费用,只允许从电网取一定的能量,即限制从电网取电的峰值功率。
能量管理系统102发防逆流要求和需量控制的数值给电子控制单元101,由电子控制单元101通过检测电网回路的电压电流计算功率来控制储能变流器202的工作模式和控制光伏逆变器201的功率。其中,储能变流器202具有充电模式和放电模式,在充电模式下,储能变流器202能够控制储能电池充电,在放电模式下,储能变流器202能够控制储能电池放电。
电子控制单元101用于实时获取储能电池的荷电状态、储能变流器202的工作模式和工作功率,并控制储能装置进行充电或放电。其中,荷电状态(SOC)是指电池剩余容量占电池容量的比值,SOC用来反映电池的剩余容量,其取值范围为0~1,当SOC=0时表示电池放电完全;当SOC=1时表示电池完全充满。
其中,电子控制单元101接收能量管理系统102的指令并完成供电中间设备20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包括防逆流实现策略和需量控制实现策略。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逆流实现策略,能量管理系统102将预设的市电功率防逆流阈值发给ECU,ECU通过检测电网回路的电压电流计算市电功率值,当储能变流器202的工作模式为放电模式时,电子控制单元101判断市电功率值是否大于预设的市电功率防逆流阈值,若否,则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储能变流器202降低放电功率。也就是说,当市电功率值小于市电功率防逆流阈值,这意味着储能装置的电能有反向上网的风险,则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储能变流器202降低放电功率,即当需要防逆流时,电子控制单元101优先降低储能变流器202的放电功率;当储能变流器202的功率降到0时,同时储能变流器202判断储能电池处于允许充电条件,则ECU发指令控制储能变流器202切换为充电模式,来消耗多余的电能;若仍然处于逆流,则ECU控制降低光伏逆变器201的功率,最终达到无逆流。
作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需量控制实现策略,EMS在确定需量控制值(即预设的变压器最高负荷值)后发给ECU,ECU通过检测电网回路的电压电流计算市电功率值,当储能变流器202的工作模式为充电模式时,电子控制单元101判断市电功率值是否小于预设的变压器最高负荷值,若否即市电功率值大于变压器最高负荷值,这意味着变压器存在超负载问题,则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储能变流器202降低充电功率;若是即市电功率值小于变压器最高负荷值,则电子控制单元101比较储能变流器202的当前充电功率与储能变流器202的最大充电功率,若储能变流器202的当前充电功率小于储能电池的最大充电功率,则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储能变流器提高充电功率。
当电子控制单元101检测负载电压跌落时,判断出电网已掉电。电子控制单元101发指令要求储能变流器202切换为离网运行模式,并发指令限制光伏逆变器201的功率,同时断开电网驱动。当离网切换成功后,可根据负载的电流放开光伏逆变器的功率,利用光伏能量。如果光伏能量满足负载供电时,仍有余电的话,可控制储能变流器202充电备能。
在离网状态下,光伏能量不足以支撑负载时,储能变流器202会放电补充负载所用电能。当供电系统长时间离网运行时,储能电池能量会持续减小。为了满足负载的可靠供电,需要在储能电池仍有小容量能量时,投入后备柴油机203。
当柴油机203已启动时,电子控制单元101通过检测柴油机接口的电压,计算负载和柴油机203相位差并发同步指令给储能变流器202,进而使得储能变流器202根据柴油机203的电压频率调整储能变流器202中的电压频率,并当储能变流器202的电压频率与柴油机203的电压频率一致时,使得柴油机203和储能变流器201并联同时对负载进行供电。
当切换到柴油机供电模式下,可以通过检测负载电流和柴油发电端电流,控制光伏功率。当柴油机203和光伏逆变器201满足负载供电外,仍有能量富裕的,可以在柴油机203功率范围内,调节储能变流器201充电运行,保证储能电池的备用余电,避免在储能变流器202并网运行时储能电池亏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供电系统,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能量管理系统,多个供电中间设备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柴油机,即该供电系统自带电子控制单元,可以采集各回路的电压电流及配电开关状态量,可输出SCR驱动,并完成储能变流器、光伏逆变器和柴油机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以降低EMS的计算复杂度。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多个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变压器T1、储能电池204和电池管理系统205。
储能电池204的第一端与储能变流器202的第一端连接,储能电池204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205的第一端连接;储能变流器202的交流侧与变压器T1的初级侧连接,储能变流器202的第二端与电池管理系统205的第二端连接,储能变流器202的第三端与电子控制单元101通信连接。
变压器T1的次级侧与电网交流母线连接,变压器T1用于隔离储能变流器202与电网系统。
光伏逆变器201的第一端与电子控制单元101通信连接,光伏逆变器202的第二端分别与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连接,柴油机203与柴油机交流母线连接。
其中,柴油机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一配电开关B1、第一可控晶闸管S1、第一电压互感器PT1和第一电流互感器CT1;电网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二配电开关B2、第二可控晶闸管S2、第二电压互感器PT2和第二电流互感器CT2;负载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三配电开关B3、第三电压互感器PT3和第三电流互感器CT3。
具体的,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均包括第一电源线L1、第二电源线L2和第三电源线L3。
储能电池204用于实现电能与化学能相互转化,为供电系统存储电能和释放电能,以实现能量在储能电池204和电网中双向流动。示例性的,储能电池204可以为锌铁液流电池。
电池管理系统205用于实时检测储能电池204的电能参数并进行管理,电能参数包括储能电池204的电压、电流和温度,以监控储能电池204内部运行特性。
变压器T1用于隔离储能变流器202与电网。变压器T1将储能变流交流输出电压变成负载所需要的电压,同时起到电气安全隔离、滤波抗干扰、能有效地抑制从电网引入的高次谐波和雷击电脉冲对系统产生干扰、能有效地抑制由储能变流器202发出的高次谐波进入电网对其他设备产生干扰。
电子控制单元101用于检测配电开关是否故障并控制配电开关的导通状态。
具体的,第一配电开关B1、第二配电开关B2和第三配电开关B3设置有辅助触点和故障触点,通过检测辅助触点和故障触点的通断就可以确定第一配电开关B1、第二配电开关B2和第三配电开关B3在闭合位置还是在断开位置。
辅助触点包括常开辅助触点或常闭辅助触点的。以常开辅助触点为例,即配电开关在断开位置时,辅助触点是不导通的。当配电开关在闭合位置时,辅助触点是导通的。
故障触点包括常开故障触点或常闭故障触点的。以常开故障触点为例,当配电开关未出现故障时,常开故障触点断开;当配电开关出现故障时,常开故障触点闭合。
继续参考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供电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1)并网模式
供电系统开始工作时,控制第一配电开关B1、第二配电开关B2和第三配电开关B3合闸控制电网给负载开始供电,电子控制单元101在检测电网的电压正常时,控制第二可控晶闸管S2闭合驱动,电网给负载开始供电,同时电子控制单元101发送给储能变流器202和光伏逆变器201开机指令,此时供电系统进入并网运行模式。
2)并网模式切离网模式
当电子控制单元101检测负载电压跌落时,判断出电网已掉电。发指令要求储能变流器202切换为离网运行模式,发指令限制光伏逆变器202功率,同时控制第二可控晶闸管S2断开驱动。
3)离网模式切柴油机模式
在离网状态下,光伏能量不足以支撑负载时,储能变流器会放电补充负载所用电能。当长时间离网运行时,电池能量会持续减小。为了满足负载的可靠供电,需要在电池仍有小容量能量时,投入后备柴油发电机。
当柴油机已启动时,电子控制单元101通过检测柴油机203接口的电压,计算负载和柴油发电机相位差并发同步指令给储能变流器202,进而使得储能变流器202根据柴油机203的电压频率调整储能变流器202中的电压频率,并当储能变流器202的电压频率与柴油机203的电压频率一致时,控制第一可控晶闸管S1闭合驱动,使得柴油机203和储能变流器201并联同时对负载进行供电,此时储能变流器202运行虚拟同步机(Virtual SynchronousGenerator,VSG)模式。
4)柴油机模式切并网模式
当电网来电时,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第一可控晶闸管S1关闭驱动,并检测电网的电压频率并将其发送给储能变流器202,进而使得储能变流器202根据电网的电压频率调整储能变流器中的电压频率,并当储能变流器202的电压频率与电网的电压频率一致时,ECU控制第二可控晶闸管S2闭合驱动,使得储能变流器202接入电网,供电系统运行至并网模式。
具体的,由于离网状况下,采用电压/频率控制模式,负荷功率会一直变化,储能电池204工作状态是放电模式,此时储能变流器202就相当于微网能量供应者。在并网前,必须使得储能变流器202输出的电压在幅值、频率和相位都与电网的电压在幅值、频率和相位进行匹配。若不匹配时,由于配电开关闭合时二者存在较大的电压差,导致并网冲击电流过大,对储能变流器202的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在切换过程中,需要进行同期点判断。同期点指的是电网的电压频率与储能变流器202的电压频率相同的时刻。当储能变流器202接收到并网指令后,还接收电子控制单元101发送来的电网侧的电压,然后调节自身的电压,并判断自身的电压频率是否与电网侧的电压频率匹配,若是,则储能变流器202执行并网操作。
5)离网黑启动模式
当供电系统处于黑核时,即交流没有电,储能电池204因输出断开,PCS、EMS及ECU都无供电。此时需要手动启动储能电池204,储能电池204启动后,供电系统控制电才能有电,此时ECU才有电。EMS设置为离网黑启动模式,EMS将离网黑启动模式发送给ECU,ECU发指令给储能变流器202,储能变流器202离网启动,储能变流器202启动后可以给负载供电,当负载电压正常起来后,ECU控制光伏逆变器201开机运行,此时整个供电系统运行于离网模式。
另外,在并网时,对于同期点的判断采用以下方式:电子控制单元101向储能变流器202发送电网的电压后,使得储能变流器202跟踪电网的电压,当完成相位的跟踪后,立即实行并网操作。同样的,对于本实施例中的相位跟踪是现有技术,不依赖于方法的改进。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供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CAN通信模块103,CAN通信模块103分别与储能变流器和光伏逆变器通信连接。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104,温度检测模块104与变压器T1连接,温度检测模块104用于检测变压器T1的温度。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机105,风机105与电子控制单元101连接,电子控制单元101用于根据变压器T1的温度控制风机105的频率,以控制变压器T1的温度。
具体的,温度检测模块104设置于变压器T1的工作环境中,将检测到温度数据发送到电子控制单元101;电子控制单元101将温度数据与设定的标准温度数据进行对比,当温度数据超出标准温度数据时,输出控制信号,启动风机对变压器T1进行散热。
可选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106,电压转换模块106的输入端接入交流电,电压转换模块106的输出端与电子控制单元101连接,电压转换模块106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以为电子控制单元101供电。其中,电压转换模块106可以是各种具有电压转换功能的模块。同时储能电池204也可以为电子控制单元101供电,也就是说,ECU控制电源采用交直流冗余供电,可以保证各种运行模式下的可靠运行。
可选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四配电开关B4和第五配电开关B5;第四配电开关B4的第一端与储能变流器202的交流侧连接,第四配电开关B4的第二端与变压器T1的初级侧连接;第五配电开关B5的第一端与光伏逆变器201的第二端连接,第五配电开关B5的第二端分别与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连接。
可选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四电压互感器PT4和第四电流互感器CT4,第四电压互感器PT4和第四电流互感器CT4设置在第四配电开关B4与变压器T1的初级侧之间。
可选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六配电开关B6;第六配电开关B6的第一端与电网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第六配电开关B6的第二端与负载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
具体的,第六配电开关B6是旁路开关,当供电系统内部出现故障时,电子控制单元101控制第六配电开关B6闭合,以保持负载正常供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供电系统还包括控制柜(图中未示出);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子控制单元101、变压器T1、光伏逆变器201、储能变流器202和电池管理系统205设置在控制柜内部;能量管理系统102、储能电池204和柴油机203设置在控制柜外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子控制单元101和变压器T1设置在控制柜内部;光伏逆变器201、储能变流器202、电池管理系统205、能量管理系统102、储能电池204和柴油机203设置在控制柜外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电控制装置和多个供电中间设备,所述发电控制装置与所述供电中间设备连接;
所述发电控制装置包括电子控制单元和能量管理系统,所述能量管理系统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能量管理系统的指令并完成所述供电中间设备的功率分配及协调控制;
多个所述供电中间设备包括光伏逆变器、储能变流器和柴油机;
多个所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变压器、储能电池和电池管理系统;
所述储能电池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储能电池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池管理系统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储能变流器的第三端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
所述变压器的次级侧与电网交流母线连接,所述变压器用于隔离所述储能变流器与电网系统;
所述光伏逆变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通信连接,所述光伏逆变器的第二端分别与柴油机交流母线、电网交流母线和负载交流母线连接,所述柴油机与柴油机交流母线连接;
其中,所述柴油机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一配电开关、第一可控晶闸管、第一电压互感器和第一电流互感器;所述电网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二配电开关、第二可控晶闸管、第二电压互感器和第二电流互感器;所述负载交流母线上设有第三配电开关、第三电压互感器和第三电流互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所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CAN通信模块,所述CAN通信模块分别与所述储能变流器和所述光伏逆变器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温度检测模块,所述温度检测模块与所述变压器连接,所述温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所述变压器的温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子控制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变压器的温度控制所述风机的频率,以控制所述变压器的温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电控制装置还包括电压转换模块,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入端接入交流电,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子控制单元连接,所述电压转换模块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四配电开关和第五配电开关;
所述第四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储能变流器的交流侧连接,所述第四配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初级侧连接;
所述第五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光伏逆变器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配电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柴油机交流母线、所述电网交流母线和所述负载交流母线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中间设备还包括第六配电开关;
所述第六配电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网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所述第六配电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负载交流母线一一对应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柜;
其中,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所述变压器、所述光伏逆变器、所述储能变流器和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部;
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和所述柴油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外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供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柜;
其中,配电开关、可控晶闸管、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所述电子控制单元和所述变压器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内部;
所述光伏逆变器、所述储能变流器、所述电池管理系统、所述能量管理系统、储能电池和所述柴油机设置在所述控制柜外部。
CN202323157492.9U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供电系统 Active CN2214673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57492.9U CN221467393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供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57492.9U CN221467393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供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467393U true CN221467393U (zh) 2024-08-02

Family

ID=923702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57492.9U Active CN221467393U (zh) 2023-11-22 2023-11-22 一种供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467393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209727A (zh) * 2024-11-29 2024-12-27 先控捷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源联合发电的智能联动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209727A (zh) * 2024-11-29 2024-12-27 先控捷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源联合发电的智能联动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CN119209727B (zh) * 2024-11-29 2025-03-04 先控捷联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能源联合发电的智能联动方法、系统、设备及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7284B2 (en) Power supply system and method
KR100997314B1 (ko) 백업 전원시스템
CN102005817B (zh) 基于微电网的不间断电源装置及其调度控制方法
CN110034589B (zh) 感应取能式交直流联合供电系统与控制方法
CN101931238A (zh) 基于主从策略的微网系统协调控制方法
CN111953016B (zh) 一种移动式多能源微电网控制方法及系统
KR102234290B1 (ko) 에너지 저장 시스템 및 그의 구동방법
US10958086B2 (en) Battery system
CN109786866B (zh) 一种即插即用电池模块及电池储能系统
CN102751776B (zh) 一种大容量可逆充放电装置
WO2014201025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 of load power quality in uninteruptible power systems
CN109950969B (zh) 一种基于光伏备用的变电站直流系统应急电源
US20130002027A1 (en) 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CN101262145A (zh) 连接到电网的不间断电源
CN202798128U (zh) 一种具有自启动功能的独立光伏供电系统
CN221467393U (zh) 一种供电系统
EP4358333A2 (en) Conversion power supply and autonomous electric energy replenishment method for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11245021A (zh) 一种并离网混合型逆变器
CN113437743B (zh) 供电系统
CN113541212A (zh) 面向交直流混合供电方式的定制电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7578539A (zh) 一种储能系统
CN113852174B (zh) 一种用于野外环境的独立移动式油田储能电源系统
CN116404679A (zh) 微电网补偿装置及微电网补偿方法
CN116014869A (zh) 基于双电源切换电路的双电源切换方法
CN115441495A (zh) 联合供电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