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11323320U - 表扣及手表 - Google Patents

表扣及手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323320U
CN211323320U CN201921783827.9U CN201921783827U CN211323320U CN 211323320 U CN211323320 U CN 211323320U CN 201921783827 U CN201921783827 U CN 201921783827U CN 211323320 U CN211323320 U CN 21132332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hole
core
watch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78382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裘里斯杨
魏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Ruixin Hardware Hey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78382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3233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32332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32332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uck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表扣及手表,所述表扣包括卡扣制框及铰接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上的第一扣舌组件,其中: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包括设于主体部分的中央的弹力构件、设于远离所述第一销轴的一端的卡接部和按钮部,所述弹力构件贯穿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长度方向,且所述卡扣制框具有与所述卡接部对应的卡扣结构;在所述按钮部被按压时,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两侧加压所述弹力构件,并带动所述卡接部移动脱离所述卡扣结构;在所述按钮部不被按压时,所述弹力构件推压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两侧,并带动所述卡接部卡接到所述卡扣结构。本实用新型通过由弹力构件实现卡扣的伸缩动作,可增大整体结构强度,美观且不易损坏,便于组装和维护操作,工作效率高。

Description

表扣及手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手表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表扣及手表。
背景技术
手表是人们的日常用品之一,用于佩戴于手腕上以进行时间的显示。为了便于佩戴和拆卸,手表的两侧表带之间通常借助表扣进行连接,即在扣紧表扣时,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小,使其能够稳定地佩戴于手腕上;在松开表扣时,手表的整体周长变大,从而能够轻松地由手腕上取下。
目前,现有表扣的卡扣方式大多采用弹簧结构设计,即通过设置弹簧结构实现伸缩功能,进而达到卡扣的扣紧和松开。但由于弹簧结构的抗冲击能力通常较差,从而致使现有采用弹簧结构实现伸缩功能的表扣容易受冲击损坏,结构的整体强度相对不足,使用寿命短;并且采用弹簧结构设计的表扣的结构通常较复杂,从而造成制造成本高和装配困难,不利于组装和维护操作,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上述现有采用弹簧结构实现伸缩动作的表扣的抗冲击能力差、整体强度相对不足、容易受冲击损坏以及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和不利于组装和维护操作的问题,提供一种表扣及手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表扣,包括卡扣制框、第一扣舌组件和用于固定手表表带的保险扣,其中: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保险扣铰接固定,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一销轴扣合到所述卡扣制框、所述保险扣绕所述第二销轴扣合到所述第一扣舌组件时,所述卡扣制框、第一扣舌组件和保险扣呈Z字型叠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包括弹力构件、卡接部和按钮部,所述弹力构件贯穿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长度方向,且所述卡扣制框具有与所述卡接部对应的卡扣结构;在所述按钮部被按压时,所述卡接部朝远离所述卡扣结构的方向移动,且所述弹力构件被挤压,并使其宽度减小;在所述卡接部移动到所述卡扣结构、所述按钮部不被按压时,所述弹力构件推动所述卡接部卡接在所述卡扣结构内,使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包括左制芯和右制芯,所述左制芯和右制芯对称设置,所述弹力构件呈与所述左制芯和右制芯等长的条状,且所述弹力构件位于左制芯和右制芯之间;所述卡扣制框包括第一安装槽,且所述左制芯、弹力构件和右制芯的尾端通过所述第一销轴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弹力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弹力构件的外周具有垂直于所述弹力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环形弹力槽;
所述按钮部包括位于所述左制芯背向所述右制芯的一侧的左按压臂和位于所述右制芯背向所述左制芯的一侧的右按压臂,且所述左按压臂和右按压臂同轴,并沿所述弹力构件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设有按钮槽,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左按压臂和右按压臂分别具有至少一部分嵌入贴合到所述按钮槽的内壁。
优选地,所述左制芯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及所述左按压臂的轴向的第一通孔,所述弹力构件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右制芯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及所述右按压臂的轴向的第三通孔;
所述按钮部还包括插设固定在所述左按压臂的第一通孔的第一杆状按键和插设固定在所述右按压臂的第三通孔的第二杆状按键,所述第二杆状按键的插杆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三通孔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长度尺寸之和,且所述左制芯、弹力构件和右制芯的首端通过所述第二杆状按键的插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后同步连接在一起;所述保险扣和第一扣舌组件铰接固定的所述第二销轴由所述第一杆状按键和第二杆状按键构成;
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分别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杆体、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杆体和对应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三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的轴向的定位螺纹孔,所述左按压臂的侧壁设有对应所述定位螺纹孔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一杆状按键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后螺纹连接所述定位螺纹孔的螺钉与所述左按压臂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卡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左制芯背向所述右制芯的一侧的第一凸块和位于所述右制芯背向所述左制芯的一侧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同轴,且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左按压臂相邻,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右按压臂相邻;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的一组对立的侧壁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一卡槽对应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卡槽对应所述第二凸块;并在所述按钮部被按压时,所述第一凸块的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凸块的自由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平面的距离;在所述按钮部不被按压时,所述第一凸块的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凸块的自由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平面的距离。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嵌设到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
优选地,所述表扣还包括通过第三销轴铰接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的第二扣舌组件,且所述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一销轴平行;所述卡扣制框设有与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安装槽,且在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嵌设到所述第二安装槽时,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
所述卡扣制框呈H字型,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分别构成所述H 字型的两个凹部,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三销轴分别设于所述H字型的两个凹部的开口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扣舌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销轴的一端设有限位板,且所述卡扣制框设有对应所述限位板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的限位槽;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二端设有压块,且在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嵌设到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限位板抵靠嵌入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压块压接固定在所述限位板背向所述限位槽的表面;所述第二扣舌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销轴的一端的下表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手表表带的表带制芯。
优选地,所述卡扣制框呈U字型,且所述第一安装槽位构成所述卡扣制框的U字型的凹部,所述第一销轴设于所述U字型的凹部的开口位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表,包括表盘和分别连接在所述表盘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所述手表还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表扣,且所述第一表带远离所述表盘的一端连接固定在所述表扣的表带制芯,所述第二表带远离所述表盘的一端穿设到所述表扣的保险扣内,并由所述保险扣扣紧固定在所述表扣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表扣及手表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在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部分的中央设置弹力构件,并由弹力构件实现卡扣的伸缩动作,从而使第一扣舌组件的卡接部能够稳定且高效的与卡扣制框的卡扣结构卡接或分离,无需设置弹簧结构即可实现开关功能,且弹力构件的抗冲击能力强,可增大第一扣舌组件的整体结构强度,不容易受冲击损坏,延长使用寿命;并且,通过由弹力构件实现伸缩功能的表扣的结构简单,可有效减低制造成本和装配难度,便于组装和维护操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扣的垂向投影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扣的首端剖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扣的打开操作的过程示意图,其中,图 (a)为表扣的扣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b)为按压按钮部的动作示意图;图(c)为第一扣舌组件绕第一销轴旋转打开的动作示意图;图(d)是第二扣舌组件绕第二销轴旋转打开的动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表扣的结构示意图,该表扣可应用于手表领域,特别是在需要简化结构设计的表扣中。本实施例中的表扣包括卡扣制框1、第一扣舌组件2和用于固定手表表带的保险扣4,其中: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销轴101与卡扣制框1铰接固定、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保险扣4铰接固定,且在第一扣舌组件2绕第一销轴101扣合到卡扣制框1、保险扣4绕第二销轴扣合到第一扣舌组件2时,卡扣制框1、第一扣舌组件2和保险扣4呈Z字型叠合在一起。
结合图2所示,第一扣舌组件2包括弹力构件(具体可设于第一扣舌组件2 的主体部分的中央)、卡接部和按钮部,且卡接部和按钮部分别设于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特别地,按钮部主要用于被按压时收缩弹力构件的宽度,具体可实现在按钮部被按压时,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向中间收缩移动挤压弹力构件,并使弹力构件能够受力产生弹性形变。在实际应用中,为便于按钮部在被按压收缩弹力构件的宽度时,能够有效推动卡接部移动实现卡扣操作,具体可将卡接部与按钮部以相邻的方式进行设置。
进一步地,弹力构件贯穿第一扣舌组件2的长度方向,即是将第一扣舌组件2分隔形成三个部分,弹力构件位于中间,这样,第一扣舌组件2的两侧在(被按压)分别朝中间移动时即可挤压弹力构件,使弹力构件的宽度减小并产生弹性形变,然后第一扣舌组件2的两侧(不被按压移动时)又可在弹力构件的弹性作用下恢复原位,从而实现弹性伸缩动作。另外,上述卡扣制框1具有与卡接部对应的卡扣结构11,有利于与第一扣舌组件2的卡接部与卡扣结构11卡接,从而可将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固定,进而将第一扣舌组件2完全约束固定在卡扣制框1上。
在使用时,先按压按钮部,由按钮部驱动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受力移动并收缩挤压弹力构件,使弹力构件产生弹性形变;同时,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带动卡接部朝卡扣结构11的卡扣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即朝远离卡扣结构11的方向移动),由此可将卡接部移动至卡扣结构11 的对应卡扣位置;然后松开按钮部(即不按压按钮部),这时,弹力构件(在弹力形变作用下)推压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使第一扣舌组件2 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朝远离弹力构件的方向移动,并推动卡接部朝卡扣结构11的卡扣方向移动,从而使卡接部与卡扣结构11卡扣配合固定,进而将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固定在卡扣制框1上。
上述表扣通过在第一扣舌组件2的主体部分的中央设置弹力构件21,并由弹力构件21实现卡扣的伸缩动作,从而使第一扣舌组件2的卡接部能够稳定且高效的与卡扣制框1的卡扣结构11卡接或分离。区别于现有通过采用弹簧结构实现伸缩动作的表扣,本实施例的表扣无需设置弹簧结构即可实现开关功能,并且弹力构件21的抗冲击能力强,从而可大大增加第一扣舌组件2的整体结构强度,使上述表扣不容易受冲击损坏,延长使用寿命。
此外,上述表扣通过由弹力构件21实现伸缩功能的表扣的结构相对较简单化,无需较多用于配合定位的结构或零件,从而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装配难度,方便组装和维护操作,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具体地,上述第一扣舌组件2包括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其中:左制芯23 与右制芯24对称设置,弹力构件21呈与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等长度的条状,且弹力构件21位于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之间(弹力构件21、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 位于同一平面内)。将弹力构件21呈条状设计,有利于弹力构件21与左制芯23 和右制芯24贴合连接,并可便于实现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沿宽度方向挤压弹力构件21,从而可有效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且方便加工和组装装配。
特别地,上述第一扣舌组件2中,弹力构件21将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分隔开,使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分别形成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部分;在按钮部被按压时,由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分别沿宽度方向挤压位于中间的弹力构件21,使弹力构件21产生弹性形变并收缩宽度。
在实际应用中,弹力构件21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边平行设置,有利于在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挤压弹力构件21时,弹力构件21能够均匀受力,有利于按压操作,当然,弹力构件21的形状设计具体应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调整。
另外,上述卡扣制框1包括第一安装槽12,且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的尾端通过第一销轴101安装固定到第一安装槽12内。并且,由于左制芯23的外侧面到右制芯24的外侧面的距离对应(小于或等于)第一安装槽12 的宽度,由此可使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相互紧密贴合,并约束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在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避免发生大幅度窜动,进而可使安装更加稳定合理。
优选地,上述弹力构件21由弹性材料(例如橡胶)构成,且弹力构件21 的外周具有垂直于弹力构件21的宽度方向的环形弹力槽,有利于保证弹力构件 21的结构强度的同时提高弹力构件21的弹性,使可操作性更强,避免需要使用较大力气按压才能实现收缩弹力构件21的宽度。
为保证按钮部在被按压时能够使第一扣舌组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有效移动挤压弹力构件21,上述按钮部设有位于左制芯23背向右制芯24的一侧的左按压臂231和位于右制芯24背向左制芯23的一侧的右按压臂241,且左按压臂 231和右按压臂241同轴,方便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在被同时按压时更好的受力,使受力更加平衡,提高可操作性。在实际应用中,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的轴向与弹力构件21的宽度方向相同,且弹力构件2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的轴向连线上,由此有利于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在被同时按压时,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能够高效的移动挤压弹力构件21,方便按压操作,提高操作的灵敏性,有效减小按压时的操作强度。
为提高第一扣舌组件2固定到卡扣制框1时的稳定性,卡扣制框1的上表面设有按钮槽13,即在第一扣舌组件2固定到卡扣制框1时,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可分别具有至少一部分嵌入贴合到按钮槽13的内壁,从而可将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的一侧贴合连接到卡扣制框1,并将部分嵌设藏入按钮槽 13,由此可提高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避免暴露在外侧受外部冲击窜动或造成误操作按压使卡接部脱离卡扣结构11。
结合图3所示,左制芯23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和左按压臂231的轴向的第一通孔233,弹力构件21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的第二通孔211,右制芯24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和右按压臂241的轴向的第三通孔242,这时,只需将第一通孔233、第二通孔211和第三通孔242同轴固定即可实现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的同步连接。
进一步地,按钮部还包括插设固定在左按压臂231的第一通孔233的第一杆状按键221和插设固定在左按压臂231的第三通孔242的第二杆状按键222,且第二杆状按键222的长度尺寸小于第三通孔242的长度尺寸,第一杆状按键221的插杆的长度尺寸大于第一通孔233和第二通孔211的长度尺寸之和;有利于由第一杆状按键211的插杆依次穿设到第一通孔233、第二通孔211和第三通孔242 中,并将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同步连接一起;该结构设计合理实用且组装方便,可使结构简单化,有效减少了组装的零件数量,提高制造的工作效率。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将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通过其他固定方式直接同步连接,但这将会大大增加第一扣舌组件2的结构的复杂程度。
特别地,上述保险扣4和第一扣舌组件2铰接固定的第二销轴由该第一杆状按键221和第二杆状按键222构成,即第一杆状按键221和第二杆状按键222即可在将左制芯23、弹力构件21和右制芯24的同步连接的同时将保险扣4铰接固定在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提高第一杆状按键221和第二杆状按键222的结构设计的实用性,使结构更加紧凑合理。
为保证第一杆体按键221的插杆能够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33、第二通孔211 和第三通孔242,第一通孔233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二通孔211的直径,第二通孔211的直径大于或等于第三通孔242的直径;并且第一杆体按键221的插杆分别具有对应第一通孔233的第一杆体、对应第二通孔211的第二杆体和对应第三通孔242的第三杆体。
具体地,第一杆体设有垂直于第一杆体按键221的插杆的轴向的定位螺纹孔,左按压臂231的侧壁设有对应定位螺纹孔的安装孔,这时,第一杆体按键 221的插杆可通过穿过安装孔后螺纹连接定位螺纹孔的螺钉223与左按压臂231 固定连接。
另外,当第一通孔233、第二通孔211和第三通孔242的直径相同时,第一杆体、第二杆体和第三杆体的直径相同,且由于第一杆体与左按压臂231固定连接,这时,第二杆体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到第二通孔211、另一部分穿设在第一通孔233,第三杆体的至少一部分穿设到第三通孔242、另一部分穿设在第二通孔211,这样,在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挤压收缩弹力构件21时,第二杆体的另一部分移动进入第二通孔211,第三杆体的另一部分移动进入第三通孔242。
上述卡接部包括位于左制芯23背向右制芯24的一侧的第一凸块232和位于右制芯24背向左制芯23的一侧的第二凸块,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同轴,且第一凸块232与左按压臂231相邻,第二凸块与右按压臂241相邻,由此可保证在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被按压时,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的能够有效带动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朝相应的卡扣结构11的卡扣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或者在左按压臂231和右按压臂241不被按压时(松开时),左制芯23和右制芯24能够有效带动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朝相应的卡扣结构11的卡扣方向移动。
对应地,卡扣结构11包括有位于第一安装槽12内的一组对立的侧壁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1,且第一卡槽对应第一凸块232,第二卡槽111对应第二凸块。具体地,在按钮部被按压时,第一凸块232的自由端到第二凸块232的自由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第二卡槽111的开口平面的距离,即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能够自由(无阻碍)的移动到第一安装槽12的外侧或移动到第一安装槽12内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1的对应开口位置的外侧。
另外,在按钮部不被按压时,第一凸块232的自由端到第二凸块的自由端的距离大于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第二卡槽111的开口平面的距离,即是在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移动到第一安装槽12的外侧时,无法卡接到对应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1内;而在第一凸块232和第二凸块移动到第一安装槽12内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111的对应开口位置的外侧时,第一凸块232卡接限位在第一卡槽内,第二凸块卡接限位在第二卡槽111内,从而将第一扣舌组件2完全约束固定在卡扣制框1上。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也可通过其他的卡扣结构方式将第一扣舌组件2完全约束固定在卡扣制框1上,具体可根据实际设计需求进行调整。
特别地,第一安装槽12与第一扣舌组件2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保证第一扣舌组件2的主体能够顺畅的绕第一销轴101旋转嵌设到第一安装槽12 内。进一步地,在第一扣舌组件2固定到卡扣制框1时,第一扣舌组件2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卡扣制框1的上表面;即在第一扣舌组件2固定到卡扣制框 1时,第一扣舌组件2的主体藏入第一安装槽12、不突起穿过卡扣制框1的上表面,可在保证第一扣舌组件2的安装稳定性的同时提高外观的美观,使结构合理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表扣还包括通过第三销轴102铰接固定在卡扣制框1的第二扣舌组件3,且第三销轴102与第一销轴101平行,即第一扣舌组件2绕第一销轴101和第二扣舌组件3绕第三销轴102的旋转方向相同。
此外,卡扣制框1设有与第二扣舌组件3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安装槽14,且在第二扣舌组件3绕第三销轴102旋转嵌设到第二安装槽14时,第二扣舌组件3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卡扣制框1的上表面;由此,可将第二扣舌组件3绕第三销轴102顺畅的旋转嵌设藏入到第二安装槽14内,并保证第二扣舌组件3的安装稳定性,避免受外部剐蹭冲击脱离。
进一步地,上述卡扣制框1呈H字型,且第一安装槽12和第二安装槽14分别构成H字型的两个凹部,而第一销轴101与第三销轴102分别设于H字型的两个凹部的开口位置,这时,由于第一扣舌组件2和第二扣舌组件3分别设于卡扣制框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且第一扣舌组件2和第二扣舌组件3能够分别绕第一销轴101和第三销轴102旋转嵌设到卡扣制框1上,即上述表扣的扣紧状态的整体长度为卡扣制框1的长度;另外,第一扣舌组件2和第二扣舌组件3又能够分别绕第一销轴101和第三销轴102旋转朝远离卡扣制框1的方向伸展突伸,即上述表扣的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为第一扣舌组件2、卡扣制框1和第三扣舌组件3 的长度之和。
由此,上述表扣通过设置第二扣舌组件3和将卡扣制框1呈H字型设置,并将第一扣舌组件2和第二扣舌组件3通过第一销轴101和第三销轴102连接固定在卡扣制框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这时,可有效增大表扣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并使表扣的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与扣紧状态的整体长度的差值最大化。
在实际应用中,可将手表的两根表带分别连接在第一扣舌组件2远离第一销轴101的一端(即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和第二扣舌组件3远离第三销轴102的一端,从而可利用上述表扣的扣紧状态的整体长度与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具有最大差值的特点,使手表的拆卸状态的整体周长远大于佩戴状态的整体周长,从而使佩戴和拆卸更加方便快捷,提高手表使用的适用性。
结合图4所示,上述第二扣舌组件3远离第三销轴102的一端设有限位板31,且卡扣制框1设有对应限位板31并与第二安装槽14连通的限位槽15。相应地,第一扣舌组件2的第二端设有压块25,且在第二扣舌组件3绕第三销轴102旋转嵌设到第二安装槽14、第一扣舌组件2固定到卡扣制框1时,限位板31抵靠嵌入在限位槽15内,压块25压接固定到限位板31背向限位槽15的表面;从而无需在第二扣舌组件3远离第三销轴102的一端设置用于卡扣固定的结构设计,使结构简单化,既美观又能够由第一扣舌组件2在固定到卡扣制框1的同时,同步将第二扣舌组件3压接固定在卡扣制框1上,结构简单实用,固定方式牢固可靠,且操作简易方便,便于佩戴使用。
上述第二扣舌组件3远离第三销轴102的一端的下表面还设有用于连接手表表带的表带制芯32,有利于上述表扣与手表的表带连接,并且确保手表的表带连接固定到第二扣舌组件3远离第三销轴102的一端。
在保险扣4的一个实施例中,保险扣4具体包括扣杆41、及分别以一端铰接固定到扣杆41的两个端部的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且该第一连杆42通过第一杆状按键221铰接固定在左按压臂231,第二连杆43通过第二杆体按键222铰接固定在右按压臂241(第一杆状按键221和第二杆状按键22构成上述保险扣4 和第一扣舌组件2铰接用的第二销轴)。上述保险控偶的结构简单,且扣杆41 与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手表表带插入的穿设位。在固定时,可将手表的表带的一端插接到保险扣4的穿设位,然后由保险扣4将表带扣合固定在表扣上。
在实际应用中,可在扣杆41的下方设置定位销柱411,使定位销轴411对应手表的表带上定位孔;在保险扣4将手表的表带扣合固定在表扣上时,将定位销柱411插接定位到手表表带的定位孔,从而使表带稳定且可靠的与表扣连接固定,实现可拆卸连接。
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设置第四扣舌组件,用于使上述表扣的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进一步增大,具体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卡扣制框1呈U字型,且第一安装槽位12 构成卡扣制框1的U字型的凹部,而第一销轴101设于U字型的凹部的开口位置。这时,表扣的扣紧状态的整体长度为卡扣制框1的长度,而表扣的松开状态的整体长度为卡扣制框1和第一扣舌组件2的长度之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手表,包括表盘和分别连接在表盘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此外,上述手表还包括上述的表扣,且手表的第一表带远离表盘的一端连接固定在表扣的表带制芯32,手表的第二表带远离表盘的一端穿设到表扣的保险扣4内,并由保险扣4扣紧固定在表扣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表扣,其特征在于,包括卡扣制框、第一扣舌组件和用于固定手表表带的保险扣,其中: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第二端通过第二销轴与所述保险扣铰接固定,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一销轴扣合到所述卡扣制框、所述保险扣绕所述第二销轴扣合到所述第一扣舌组件时,所述卡扣制框、第一扣舌组件和保险扣呈Z字型叠合在一起;
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包括弹力构件、卡接部和按钮部,所述弹力构件贯穿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长度方向,且所述卡扣制框具有与所述卡接部对应的卡扣结构;在所述按钮部被按压时,所述卡接部朝远离所述卡扣结构的方向移动,且所述弹力构件被挤压,并使其宽度减小;在所述卡接部移动到所述卡扣结构、所述按钮部不被按压时,所述弹力构件推动所述卡接部卡接在所述卡扣结构内,使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包括左制芯和右制芯,所述左制芯和右制芯对称设置,所述弹力构件呈与所述左制芯和右制芯等长的条状,且所述弹力构件位于左制芯和右制芯之间;所述卡扣制框包括第一安装槽,且所述左制芯、弹力构件和右制芯的尾端通过所述第一销轴安装固定到所述第一安装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弹力构件由弹性材料构成,且所述弹力构件的外周具有垂直于所述弹力构件的宽度方向的环形弹力槽;
所述按钮部包括位于所述左制芯背向所述右制芯的一侧的左按压臂和位于所述右制芯背向所述左制芯的一侧的右按压臂,且所述左按压臂和右按压臂同轴,并沿所述弹力构件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设有按钮槽,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左按压臂和右按压臂分别具有至少一部分嵌入贴合到所述按钮槽的内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制芯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及所述左按压臂的轴向的第一通孔,所述弹力构件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的第二通孔,所述右制芯的首端具有贯穿其宽度方向及所述右按压臂的轴向的第三通孔;
所述按钮部还包括插设固定在所述左按压臂的第一通孔的第一杆状按键和插设固定在所述右按压臂的第三通孔的第二杆状按键,所述第二杆状按键的插杆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三通孔的长度尺寸,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的长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的长度尺寸之和,且所述左制芯、弹力构件和右制芯的首端通过所述第二杆状按键的插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后同步连接在一起;所述保险扣和第一扣舌组件铰接固定的所述第二销轴由所述第一杆状按键和第二杆状按键构成;
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所述第二通孔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三通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分别具有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杆体、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杆体和对应所述第三通孔的第三杆体;所述第一杆体设有垂直于所述第一杆状按键的插杆的轴向的定位螺纹孔,所述左按压臂的侧壁设有对应所述定位螺纹孔的安装孔,且所述第一杆状按键通过穿过所述安装孔后螺纹连接所述定位螺纹孔的螺钉与所述左按压臂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部包括位于所述左制芯背向所述右制芯的一侧的第一凸块和位于所述右制芯背向所述左制芯的一侧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同轴,且所述第一凸块与所述左按压臂相邻,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右按压臂相邻;
所述卡扣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内的一组对立的侧壁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且所述第一卡槽对应所述第一凸块,所述第二卡槽对应所述第二凸块;并在所述按钮部被按压时,所述第一凸块的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凸块的自由端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平面的距离;在所述按钮部不被按压时,所述第一凸块的自由端到所述第二凸块的自由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卡槽的开口平面到所述第二卡槽的开口平面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槽与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且在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嵌设到所述第一安装槽内,且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表扣还包括通过第三销轴铰接固定在所述卡扣制框的第二扣舌组件,且所述第三销轴与所述第一销轴平行;所述卡扣制框设有与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的主体的外形和大小相匹配的第二安装槽,且在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嵌设到所述第二安装槽时,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的主体的下表面持平或低于所述卡扣制框的上表面;
所述卡扣制框呈H字型,且所述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分别构成所述H字型的两个凹部,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第三销轴分别设于所述H字型的两个凹部的开口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扣舌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销轴的一端设有限位板,且所述卡扣制框设有对应所述限位板并与所述第二安装槽连通的限位槽;所述第一扣舌组件的第二端设有压块,且在所述第二扣舌组件绕所述第三销轴旋转嵌设到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扣舌组件固定到所述卡扣制框时,所述限位板抵靠嵌入在所述限位槽内,所述压块压接固定在所述限位板背向所述限位槽的表面;所述第二扣舌组件远离所述第三销轴的一端的下表面还设有用于固定手表表带的表带制芯。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表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制框呈U字型,且所述第一安装槽位构成所述卡扣制框的U字型的凹部,所述第一销轴设于所述U字型的凹部的开口位置。
10.一种手表,包括表盘和分别连接在所述表盘的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手表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表扣,且所述第一表带远离所述表盘的一端连接固定在所述表扣的表带制芯,所述第二表带远离所述表盘的一端穿设到所述表扣的保险扣内,并由所述保险扣扣紧固定在所述表扣上。
CN201921783827.9U 2019-10-22 2019-10-22 表扣及手表 Active CN21132332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3827.9U CN211323320U (zh) 2019-10-22 2019-10-22 表扣及手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783827.9U CN211323320U (zh) 2019-10-22 2019-10-22 表扣及手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323320U true CN211323320U (zh) 2020-08-25

Family

ID=72130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783827.9U Active CN211323320U (zh) 2019-10-22 2019-10-22 表扣及手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32332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69231U (zh) 腕戴设备
CN210672315U (zh) 可穿戴设备
US10820669B2 (en) Structure of watchcase and watch strap which are fixed by pressing structure engaging with elastic pin
CN110897279A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109924618B (zh) 按底快拆伸缩针自锁表带及其手表
CN113229578A (zh) 一种可拆卸的连接件及可穿戴设备
CN212661273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CN110200360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带体及带体连接结构
CN211833162U (zh) 腕戴设备
CN216363935U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211323320U (zh) 表扣及手表
CN211459081U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214047813U (zh) 快拆结构和腕戴设备
CN211559009U (zh) 表扣及手表
CN210471217U (zh) 腕戴设备
CN219245950U (zh) 按压拆装式表壳
CN211581801U (zh) 表扣及手表
CN209750010U (zh) 腕戴设备
CN212325661U (zh) 快拆表带及手表
CN211459078U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其可拆卸安装模组
CN209391214U (zh) 一种具有连接结构的表带及智能手表
CN219047610U (zh) 一种卡扣结构及手表
CN214677874U (zh) 一种腕戴设备
CN212661274U (zh) 腕带组件、腕带以及腕戴设备
CN212994937U (zh) 易于拆装的表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