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973734U -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 Google Patents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973734U CN210973734U CN201921321315.0U CN201921321315U CN210973734U CN 210973734 U CN210973734 U CN 210973734U CN 201921321315 U CN201921321315 U CN 201921321315U CN 210973734 U CN210973734 U CN 21097373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jacking
- equipment
- bearing
- jacked
- jac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涉及起重机械的技术领域,包括承重带和至少一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承重带连接在相邻顶升驱动件之间,承重带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解决了顶升装置顶升大型设备时,稳定性差的问题。至少一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同步顶升工作,顶升驱动件带动承重带向上移动,带动待顶升设备的顶升;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保证了顶升的稳定性,连接在两个顶升驱动件之间的承重带提高了待顶升设备与顶升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顶升的稳定性,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难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背景技术
工程建设中,为了满足逐渐提高的生产需求,需要将现场施工中设备的重量、尺寸、型号增大,进而用于移动施工现场中设备的起重机械设备的型号也随之增大。目前大型的起重设备主要有履带吊、塔吊、龙门吊、汽车吊、轮胎吊以及联合抬吊的方式,这样起重方式都是从上方吊装的形式,其都存在以下缺点:在一些起重设备空间受限的情况下,不能直接对被吊物件进行起吊,以在高层建筑的屋顶建设为例,上方楼层大致施工完成后,由于相邻楼层的楼顶的空间限制,起吊机等难以直接对位于底部楼层的待移动设备直接起吊。
为实现大型起重设备能够在空间有效的情况下起吊被吊物件,需要先对被起吊物件的位置进行调整,目前也存在直接用液压千斤顶来对被起吊件进行位置调整的方案,但是这种顶升方式比较困难,且整个顶升操作稳定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以解决了现有顶升装置顶升大型设备时,稳定性差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装置,包括:承重带和至少一组顶升机构;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所述承重带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之间,所述承重带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驱动件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千斤顶和承重柱;
所述承重带连接在所述承重柱上。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大于千斤顶的水平投影面积,且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中部。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在所述千斤顶和承重柱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千斤顶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承重柱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座;
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柱的上端连接,且第二连接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承重柱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连接耳;
所述连接耳连接在所述承重柱的上端,所述连接耳用于与所述承重带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带为钢丝绳,所述连接耳与所述承重带焊接。
进一步的,所述顶升装置包括两组顶升机构;
且两组所述顶升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待顶升设备的端部。
进一步的,所述承重带呈弧形,且所述承重带与所述待顶升设备适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设备,包括:滑轨和所述的顶升装置;
所述顶升装置用于将待顶升设备的位置升高,所述滑轨用于设置在待顶升设备的下方,以使升高后的待顶升设备能够通过滑轨移动到预设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装置,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承重带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之间,承重带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顶升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顶升机构,每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同步进行顶升工作,相应的顶升驱动件带动承重带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待顶升设备的顶升或位置调整。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两个相邻的顶升驱动件之间的承重带提高了待顶升设备与顶升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通过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从两端驱动承重带,保证了顶升的稳定性,不仅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问题,并且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移动设备,包括滑轨和所述的顶升装置;顶升装置用于将待顶升设备的位置升高,滑轨用于设置在待顶升设备的下方,以使升高后的待顶升设备能够通过滑轨移动到预设位置。顶升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顶升机构,每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同步进行顶升工作,顶升驱动件带动承重带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待顶升设备的顶升或位置调整;当待顶升设备到达一定高度后,将滑轨铺设至待顶升设备的底端,将待顶升设备的顶升驱动件降低至滑轨上,即可实现将待顶升设备托向前移动条件,提高顶升的稳定性,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难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装置与支撑待顶升设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顶升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移动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1-顶升驱动件;12-承重带;13-待顶升设备;14-滑轨;111-底板;112-千斤顶;113-承重柱;114-第一连接座;115-第二连接座;116-连接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装置,包括:承重带12和至少一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承重带12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11之间,承重带12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13。
在其中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升包括一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承重带12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11之间,承重带12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13。顶升装置包括一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同步进行顶升工作,相应的顶升驱动件11带动承重带12向上移动,进而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或位置调整。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两个相邻的顶升驱动件11之间的承重带12提高了待顶升设备13与顶升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通过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从两端驱动承重带12,保证了顶升的稳定性,不仅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问题,并且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
在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顶升装置包括两组顶升机构;且每组的顶升机构分别位于待顶升设备13的端部。通过在待顶升设备13的两端部分别设置一组升降机构,即四个顶升驱动件11分别位于待顶升设备13的四个点的位置,同步顶升工作,四个相邻的顶升驱动件11通过四个承重带12连接,进而带动四个承重带12向上移动,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顶升的稳定性更好,顶升装置更加安全可靠。
其中,四个顶升驱动件11之间也可以通过两个承重带12连接,即相对设置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之间通过承重带12连接,同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通之间可以不需要承重带12连接,当然同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之间也通过承重带12连接,在带动待顶升设备13顶升时,顶升效果更好。
值得一提的是,顶升装置还可以包括多组顶升机构,相应的顶升装置包括的顶升机构数量增加,进而承重带12的数量增加,保证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稳定性相应的更好。
其中,待顶升设备13可以是卧式罐体,具有较大的体积,且不易移动,通过位于卧式罐体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同步顶升工作,顶升驱动件11带动承重带12向上移动,带动卧式罐体的顶升,稳定性好。
其中,多个顶升驱动件11的高度一致,并且垂直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保证驱动装置整体的平稳性。
优选的,顶升驱动件11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111、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承重带12连接在承重柱113上。
通过在千斤顶112的下端设置有底板111,用于承重整体的质量,避免千斤顶112直接与地面接触,造成相互之间较大摩擦损坏;通过在千斤顶112的上端设置有承重柱113,实现整体增加顶升驱动件11的高度,保证对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高度。
其中,承重带12连接在承重柱113上,实现千斤顶112在顶升过程中,带动上端的承重柱113上移时,连接在承重柱113上的承重带12相应提升。
其中,承重柱113可以是实心柱,以保证承重柱113具有较好的强度,避免在承受顶升较大质量的待顶升设备13时发生损坏的问题。值得一提是,承重柱113也可以是空心管,但是承重柱113需要具有厚度,保证承重柱113的强度大于待顶升设备13的强度的同时,又能降低承重柱113的质量,减少经济成本。
优选的,底板111的水平投影面积大于千斤顶112的水平投影面积,且千斤顶112设置在底板111的中部。
通过设置底板111的水平投影大于千斤顶112的水平投影面积,实现顶升驱动件11与接触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实现顶升装置与待顶升设备13整体的压力的受力面积大,避免接触面承受较大压力造成损坏的问题。其中,以接触面为屋面举例,在千斤顶112的下端设置较大面积的底板111,减少屋面局部的受力,避免倾覆事故。
优选的,所述顶升驱动件11还包括第一连接座114,所述第一连接座114连接在所述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之间;第一连接座114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千斤顶112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承重柱113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通过在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之间设置有第一连接座114,保证在承重柱113承重较大质量的待顶升设备13时,避免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之间发生晃动跑偏的问题;通过将千斤顶112的上端焊接在第一连接座114的第一限位槽中,承重柱113的下端焊接在第一连接座114的第二限位槽中,实现第一连接座114对上下两端连接的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位置分别进行限定,保证三者连接的稳定性,避免在顶升过程中,千斤顶112和承重柱113之间发生滑动、跑偏的问题,保证千斤顶112与承重柱113之间连接更加稳固。
其中,第一限位槽与千斤顶112的上端间隙配合连接,也即千斤顶112的上端能够恰好卡接在第一限位槽内;第二限位槽与承重柱113的下端间隙配合连接,也即承重柱113的下端能够恰好卡接在第二限位槽内。
优选的,顶升驱动件11还包括第二连接座115;第二连接座115的一端与承重柱113的上端连接,且第二连接座115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承重柱113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通过在承重柱113的上端设置有第二连接座115的第三限位槽内,避免承重柱113具有一定高度在承重过程中容易摆动的问题,保证承重柱113上端与连接耳116连接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其中,承重柱113的上端可以是焊接在第二连接座115的第三限位槽内,保证承重柱113与第二连接座115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第三限位槽与承重柱113的上端间隙配合连接,也即承重柱113的上端能够恰好卡接在第三限位槽内。
优选的,顶升驱动件11还包括连接耳116;连接耳116连接在所述承重柱113的上端,所述连接耳116用于与所述承重带12连接。
连接耳116连接在承重柱113的上端,连接耳116用于将承重带12与承重柱113连接,增加承重带12与承重柱113之间的连接面积,保证承重带12与承重柱113连接的稳定性。
其中,连接耳116可以是较大面积的连接耳116板,实现承重带12与承重柱113连接的范围,提高连接效果。
优选的,所述承重带12为钢丝绳,所述连接耳116与所述承重带12焊接。
钢丝绳的承重带12与连接耳116焊接,实现承重带12与连接耳116之间稳定的连接,保证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效果。
其中,连接耳116可以是在连接在第二连接座115上端,连接耳116与第二连接座115上端也可以是焊接,避免顶升驱动件11在顶升过程中承受较重的待顶升设备13的时候发生晃动脱离的问题,保证使用效果。
优选的,承重带12呈弧形,且承重带12与所述待顶升设备13适配。
通过将承重带12选用为弧形,增加承重带12与待顶升设备13之间的接触面积,保证承重带12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更加稳定;并且将承重带12与待顶升设备13适配,保证承重带12能够适合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保证顶升效果。
其中,承重带12与待顶升设备13适配,具体指,当待顶升设备13为卧式罐体时,对应的承重带12为半圆型的钢丝绳,钢丝绳的半圆形直径应与卧式罐体的直径一致,实现承重带12与待顶升设备13适配。
并且,当顶升装置在顶升卧式罐体时,需要将每组顶升机构之间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之间的距离设置相同且平行。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移动设备,包括:滑轨14和所述的顶升装置;顶升装置用于将待顶升设备13的位置升高,滑轨14用于设置在待顶升设备13的下方,以使升高后的待顶升设备13能够通过滑轨14移动到预设位置。
移动设备包括的顶升装置包括一组顶升机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同步进行顶升工作,顶升驱动件11带动承重带12向上移动,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当待顶升设备13到达一定高度后,将滑轨14铺设至待顶升设备13的底端,将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驱动件11降低至滑轨14上,即可实现将待顶升设备13托向前移动条件,提高顶升的稳定性,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难题。
其中,移动设备包括的顶升装置还可以包括两组顶升机构,具体的实施操作如上述的顶升装置包括的两组顶升机构,也即移动设备包括的顶升装置还可以包括多组顶升机构,具体实施方式依次类推。
其中,待顶升设备13达到滑轨14的上部60mm后,停止千斤顶112的顶升操作,并对其进行锁定,将道滑轨14铺设至待顶升设备13底端,然后将待顶升设备13的千斤顶112同步泄压至道轨滑道,如现场达到顶、拖同时向前移动条件,均能达到一步托运到位。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顶升装置,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承重带12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11之间,承重带12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13。顶升装置包括至少一组顶升机构,以具有一组顶升机构为例说明,一组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同步顶升工作,顶升驱动件11带动承重带12向上移动,带动待顶升设备13的顶升;本实用新型通过连接在两个相邻的顶升驱动件11之间的承重带12提高了待顶升设备13与顶升装置之间的接触面积,并通过顶升机构的位于待顶升设备13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11从两端驱动承重带12,保证了顶升的稳定性,不仅解决了大型吊装物受限位置调整困难的问题,并且顶升装置安全可靠,操作安全便捷。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承重带和至少一组顶升机构;
所述顶升机构包括位于待顶升设备相对的两侧的两个顶升驱动件,所述承重带连接在相邻所述顶升驱动件之间,所述承重带用于支撑待顶升设备;
所述顶升驱动件包括依次从下到上连接的底板、千斤顶和承重柱;
所述承重带连接在所述承重柱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大于千斤顶的水平投影面积,且所述千斤顶设置在所述底板的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座,所述第一连接座连接在所述千斤顶和承重柱之间;
所述第一连接座的一端面设置有第一限位槽,所述连接座的另一端面设置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千斤顶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一限位槽中,所述承重柱的下端位于所述第二限位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第二连接座;
所述第二连接座的一端与所述承重柱的上端连接,且第二连接座的一端设置有第三限位槽,所述承重柱的上端位于所述第三限位槽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驱动件还包括连接耳;
所述连接耳连接在所述承重柱的上端,所述连接耳用于与所述承重带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带为钢丝绳,所述连接耳与所述承重带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升装置包括两组顶升机构;
且两组所述顶升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待顶升设备的两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带呈弧形,且所述承重带与所述待顶升设备适配。
9.一种移动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轨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顶升装置;
所述顶升装置用于调整待顶升设备的位置,并使待顶升设备升高,所述滑轨用于设置在待顶升设备的下方,以使升高后的待顶升设备能够通过滑轨移动到预设位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1315.0U CN210973734U (zh) | 2019-08-14 | 2019-08-14 |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321315.0U CN210973734U (zh) | 2019-08-14 | 2019-08-14 |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973734U true CN210973734U (zh) | 2020-07-10 |
Family
ID=71454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321315.0U Active CN210973734U (zh) | 2019-08-14 | 2019-08-14 |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973734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6007A (zh) * | 2021-06-01 | 2021-08-06 |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桥墩施工设备及桥墩施工方法 |
-
2019
- 2019-08-14 CN CN201921321315.0U patent/CN210973734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216007A (zh) * | 2021-06-01 | 2021-08-06 | 浙江数智交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桥墩施工设备及桥墩施工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032689B2 (en) | Jacking tower | |
CA2903613C (en) | Safety mechanism for scissors lift assembly | |
CN101761031B (zh) | 大节段桥面梁连续垂直提升装置 | |
CN105019664B (zh) | 箱房式电气室的高空滑移安装法 | |
CN210973734U (zh) | 顶升装置及移动设备 | |
CN110904841B (zh) | 桥梁主梁抬升方法及抬升系统 | |
CN201874475U (zh) | 低位安装套装型井架 | |
CN102963817A (zh) | 一种无溜尾力的大型设备吊装垂直脱排方法 | |
CN102852095A (zh) | 一种桥梁预制墩台多功能吊装系统及施工步骤 | |
CN103291078B (zh) | 一种钢梁安装设备 | |
CN102730585B (zh) | 一种具有水平调节功能的串补平台液压安装系统 | |
CN205346600U (zh) | 一种大板梁吊装专用工具 | |
CN103498418A (zh) | 挂篮组装件移位装置及施工方法 | |
CN202729645U (zh) | 一种带电梯的塔吊 | |
CN101664963B (zh) | 大体积预应力砼箱梁张拉多功能操作平台 | |
CN211711873U (zh) | 一种轨道式用于吊装运输的牵引系统 | |
CN110668332A (zh) | 一种建筑用高稳定性悬臂起重机 | |
CN107288354B (zh) | 一种龙门吊整体移位的施工方法 | |
CN203583366U (zh) | 挂篮组装件移位装置 | |
CN202578008U (zh) | 预应力穹顶起重悬臂吊 | |
CN205531262U (zh) | 一种可自动升降钢结构施工平台 | |
CN202787931U (zh) | 厢式防护自动升降施工平台驱动结构 | |
CN215043556U (zh) | 船舶发电机进舱装置 | |
CN218508245U (zh) | 一种用于铁路箱梁支座安装的辅助装置 | |
CN210263138U (zh) | 预制管廊安装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