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4404608U - 冷却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冷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4404608U
CN204404608U CN201420814554.0U CN201420814554U CN204404608U CN 204404608 U CN204404608 U CN 204404608U CN 201420814554 U CN201420814554 U CN 201420814554U CN 204404608 U CN204404608 U CN 204404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cooling device
main body
less
fl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2081455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尹芳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2081455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4404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4404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4404608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却装置,其包括集流管和多个与集流管连通的扁管,相邻的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长度小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的一半;所述隔板固定地装设在所述集流管内部,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地设置,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主体部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扰流通孔,所述扰流通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且所述多个扰流通孔的流通面积之和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截流面积的比值大于0.2,小于0.5。

Description

冷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却装置,属于空调换热器领域。
背景技术
冷却装置一般包括至少两个集流管和多个连接在两个集流管之间的扁管,该多个扁管平行排列,扁管的内部设有与集流管连通的微通道,相邻的扁管之间设有翅片。在换热器工作时,流体状态的制冷剂通过扁管中的微通道在两个集流管之间流动,并通过扁管和翅片与外界交换热量。
在制冷剂通过扁管从一个集流管流向另一个集流管的过程中,为了获得较佳的换热效率,应该确保制冷剂可以被较为平均地分配到两个集流管之间的多个扁管中。但是在现有的多数冷却装置中,制冷剂一般是气液两相的,而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集流管中容易出现分层现象,即气态制冷剂与液态制冷剂分别聚集成全部或绝大部分为气态的气态制冷剂层与全部或绝大部分为液态的液态制冷剂层。这种分层现象会阻碍制冷剂被平均地分配到多个扁管中,导致换热器的换热性能降低。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制冷剂在集流管中出现气液两相分层现象,从而获得更好的换热性能的冷却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冷却装置,包括集流管和多个与集流管连通的扁管,相邻的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长度小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的一半;所述隔板固定地装设在所述集流管内部,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地设置,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主体部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扰流通孔,所述扰流通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且所述多个扰流通孔的流通面积之和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截流面积的比值大于0.2,小于0.5。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大于0度、小于或等于60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集流管开设有多个供所述扁管插入的冲孔,且所述集流管的位于所述冲孔周围的部分管壁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凸出,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形成多个中部设有开口的凸起部,所述扁管的一端从所述凸起部中部的开口插入所述集流管内;所述隔板还包括平板状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20度的夹角,且所述定位部插在两个相邻的上述凸起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和/或定位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流入段和流出段,所述流入段和所述流出段分别与不同的扁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与所述流入段连通的扁管向所述流入段灌入制冷剂,通过所述流出段将制冷剂分配到与所述流出段连通的扁管中。
优选地,所述多个扰流通孔在所述主体部上排列成矩阵形状,在所述多个扰流通孔排列成的矩阵中,扰流通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等间距地排列的。
优选地,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大于0度、小于或等于20度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隔板还包括平板状的支持部,所述支持部垂直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连接或连成一体;所述支持部的外部侧面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或者焊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从而将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集流管内部。
优选地,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并将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封闭的端板,所述隔板的一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端板的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扰流通孔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扰流通孔在所述主体部上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地排成一列。
优选地,所述扰流通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4毫米。
本实用新型揭示的冷却装置中,在集流管内设有具有一定倾斜角度并开设有扰流通孔的隔板,流体状态的制冷剂在集流管中流动时,其流动方向会被隔板改变,同时扰流通孔则会使得制冷剂的流动状态变得较为紊乱。这样就可以使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混合得更加充分,有效地防止制冷剂在集流管中出现气液两相分层现象,有利于将制冷剂在多个扁管中平均分配,获得较佳的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冷却装置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4所示的冷却装置的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冷却装置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却装置100,其可以应用在制冷系统(例如空调)中作为蒸发器。该冷却装置100包括四个形状为直管状且相互平行的集流管3、4、5、6、多个扁管7、多个翅片8及边板9。集流管3、4、5、6的具体形状可以为圆柱形直管、棱柱形直管等等,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四棱柱形的直管;其中集流管3、5彼此靠近设置,集流管4、6彼此靠近设置。在集流管3和4之间连接有一组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地排列的扁管7、集流管5和6之间连接有另一组相互平行且等间距地排列的扁管7。将扁管7连接到对应的集流管上的具体方法是:在集流管的同一侧形成多个与扁管7的形状对应的冲孔,例如图2所示的冲孔34及冲孔44,该等冲孔沿着集流管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地排列;在与该集流管对应的多个扁管7中,每个扁管7的一端插入该集流管上一个对应的冲孔中。扁管7中设有与对应的集流管连通的,供制冷剂流通的微通道,在该换热器100的每一层中的相邻的扁管7之间设置有百叶窗形的翅片10(此处为了使图示较为简明,仅示出了部分翅片10),用于提高换热效率。这样,集流管3和4及二者之间的扁管7和翅片8组成该冷却装置100的第一层,集流管5和6及二者之间的扁管7和翅片8组成该冷却装置100的第二层。
该冷却装置100还包括入口管1、出口管2、第一分隔片33和第二分隔片53。其中第一分隔片33设置在集流管3的中部,将集流管3分隔成两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管段31和32。在本实用新型中,“不直接相互连通”的具体含义指的是集流管的两个相邻的管段在集流管自身的结构中被完全隔离开来,不能通过集流管的任何一部分内部空间来实现相互连通;若要使流体在这两个相邻管段之间流通,只能通过设置在集流管之外,与这两个管段分别连通的外部流通结构来实现,而不能通过集流管自身的任何结构来实现。第二分隔片53设置在集流管5的中部,将集流管5分隔成两个不直接相互连通的管段51和52。其中管段31和管段52相互平行地设置,管段32和管段51相互平行地设置,且管段32和管段51相互连通。管段32和管段51的具体连通方式可以是换热器领域的现有技术,例如在管段32和管段51彼此相对的侧面上开设连通孔以相互连通,这里无需赘述。入口管1设置在管段31末端,出口管2设置在管段52末端。入口管1和出口管2可以是铝制的弯管,其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冷却装置100的具体使用环境加以调整。
依照上述的组装方式,该冷却装置100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中一共可以形成四个用于让制冷剂流通的流程。具体的流程构造是,在第一层中,管段31、管段31和集流管4的一部分管体之间的扁管7、以及集流管4的该部分管体构成冷却装置100的第一流程,集流管4的另一部分管体、集流管4的该另一部分管体和管段32之间的扁管7、以及管段32构成冷却装置100的第二流程;在第二层中,管段51、管段51和集流管6的一部分管体之间的扁管7、以及集流管6的该部分管体构成冷却装置100的第三流程,集流管6的另一部分管体、集流管6的该另一部分管体和管段52之间的扁管7、以及管段52构成冷却装置100的第四流程。上述第一流程至第四流程的顺序对应着冷却装置100工作时制冷剂流过这四个流程的顺序。在使用该冷却装置100时,将入口管1与制冷系统(例如空调系统)的节流部件(例如膨胀阀)连接,出口管2与制冷系统的贮液器或压缩机连接。处于流体状态的制冷剂经过节流部件调节流量后,从入口管1流入,依次流过上述第一至第四流程,最后从出口管2流出,进入制冷系统的贮液器或压缩机以进行循环。当制冷剂每一次流过扁管7时,都可以通过扁管7和翅片8吸收外界的热量。
冷却装置100还包括设置在其集流管中,用于防止集流管中的制冷剂出现气液两相分层现象的隔板。该隔板安装在冷却装置100的未被分隔片分隔成不直接相互连通的管段的集流管中,也就是说可以安装在集流管4和/或集流管6中。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以下以安装在集流管4中的隔板43为例对所述隔板的特征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3所示,所述隔板43包括主体部431与定位部432。主体部431为大致呈长方形的平板,具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较短边缘431a、以及两条相互平行且与上述较短边缘431a垂直的较长边缘431b。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四棱柱形(即方形)的集流管4配合,较短边缘431a和较长边缘431b都设置成直的;可以理解,若集流管4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管,则也可以把较短边缘431a和/或较长边缘431b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弧形,以便与集流管4的内壁形状相互对应,使隔板43能够稳定地、无间隙地安装在集流管4内。主体部432的宽度(也就是两条如图2中所标示的距离W2)与集流管4的宽度(如图1中所标示的距离W1)相互对应,例如可以是略小于集流管4的宽度,因此可以将隔板43装入集流管4内部,同时使隔板43的宽度方向与集流管4的长度方向保持垂直,也就是使主体部431的较短边缘431a与集流管4的长度方向保持垂直。另外,主体部431的长度(即其任意一条较长边缘431b的长度)小于集流管4的长度的一半。隔板43的主体部431上还开设有多个扰流通孔433。在本实施方式中,扰流通孔433为圆形通孔,贯通主体部43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其孔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进一步优选为小于或等于4毫米。该多个扰流通孔433在主体部431上以矩阵形式排列,且扰流通孔433形成的矩阵的横向与主体部431的较短边缘431a相互平行,扰流通孔433形成的矩阵的纵向与主体部431的较长边缘431b相互平行。在扰流通孔433形成的矩阵的横向和纵向上,扰流通孔433都是等间距地排列的。另外,该多个扰流通孔4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3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33的一个表面的面积的比值优选为大于0.2(不包括0.2),同时小于0.5(不包括0.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扰流通孔433的形状、孔径和排列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视具体使用环境而定,并不受到本实施方式的限制。定位部432是将主体部431的一条较短边缘431a所在的一侧相对于主体部431的其他部分弯折一定角度而形成的弯折板条。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32相对于主体部431所弯折的角度范围为等于或大于60度、小于90度(不包括90度),也就是说,定位部432与主体部431之间形成的夹角b的范围是大于90度(不包括90度),小于或等于120度。
请参阅图2,隔板43安装在集流管4内部时,是将定位部432抵顶在集流管4的连接有扁管7的一侧,例如图2中集流管4的上侧。具体的装配结构如图2所示,依照上述的将扁管7连接到对应的集流管上的方法,集流管4的上侧开设有多个冲孔44,该多个冲孔44沿着集流管4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地排列,供扁管7的端部插入。由于形成冲孔44时一般是采用冲压的方式,从集流管4外侧看去,冲孔44周围的集流管管壁是下陷的,对应地,在集流管4的内壁上,冲孔44周围的集流管管壁就是凸起的,使得集流管4的位于冲孔44周围的部分管壁在集流管4上侧的内壁上对应地形成中部设有开口(即所述冲孔在集流管4内壁上的开口)的凸起部44a,插入该冲孔44的扁管7的端部从该凸起部44a中伸入集流管4内。定位部432的末端竖直地(此处的“竖直”指的是在图2中为竖直状态,即垂直于集流管4的长度方向)插在选定的两个相邻的凸起部44a之间,这样就可以利用凸起部44a在一定程度上对定位部432进行夹持和定位,防止定位部432沿着集流管4的内壁滑动或者堵住邻近的扁管7的端部。主体部431从定位部432底端延伸出去,阻挡在集流管4的内部。
由于主体部431与定位部432构成上述夹角b,而定位部432是竖直设置的,因此主体部431与集流管4的轴线以及集流管4的内壁都构成一定的夹角。由于本实施方式中集流管4是四棱柱形的方管,其侧壁是与其轴向平行的,因此主体部431与集流管4的轴线构成的夹角和主体部431与集流管4下侧的内壁构成的夹角是相同的,本实施方式中都用a来表示,如图2所示。对应于隔板43的上述具体结构,可以得知该夹角a的范围为大于0度(不包括0度),小于或等于60度。主体部431的另一个较短边缘431a,即处于主体部431与定位部432相对的一侧的较短边缘431a,抵顶在集流管4的另一侧的内壁(例如图2所示的集流管4的下侧内壁)上。之后,在保持隔板43的上述组装方式的前提下,将隔板43固定在集流管4内部。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配合(例如过盈配合)或焊接(例如点焊)等手段。若采用焊接方式固定隔板43,则可以将隔板43的主体部431和/或定位部432焊接在集流管4的内壁上,也就是说,焊接时可以将隔板43的全部四条侧边(即上述的两条较短边缘431a和两条较长边缘431b)分别焊接在集流管4的四个侧壁的内部,也可以仅将隔板43的部分侧边焊接在集流管4的与该部分侧边邻近的侧壁内部,例如仅将隔板43的两条较长边缘431b焊接在集流管4的两个与该等较长边缘431b邻近的侧壁的内部。显然,依照上述的组装方式,此时主体部43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33的一个表面(例如图3中的表面431c)的面积就相当于主体部43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也就是说,此时该多个扰流通孔4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3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的比值的范围是大于0.2(不包括0.2),同时小于0.5(不包括0.5)。
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部432插设在最接近集流管4的中间点的两个凸起部44a之间,定位部432的末端在竖直方向上与设置在集流管3内部的第一分隔片33相互对准。这样,隔板43把集流管4分隔成流入段41和流出段42。一端伸入流入段41的扁管7的另一端都伸入集流管3的管段31,也就是说,这部分扁管7都属于上述第一流程,在工作过程中,这部分扁管7中的制冷剂都是从管段31流入集流管4中。一端伸入流出段42的扁管7都有一端伸入集流管3的管段32,也就是说,这部分扁管7都属于上述第二流程,在工作过程中,这部分扁管7中的制冷剂都是从集流管4流入管段32中。
根据上述的使用方法,流体状态的(通常为气液两相的)制冷剂从入口管1进入冷却装置100之后,经过管段31以及连接在管段31与流入段41之间的扁管7进入流入段41,然后到达隔板43,穿过隔板43上的扰流通孔433而进入流出段42,再从流出段42进入连接在流出段42与管段32之间的扁管而进入管段32。由于主体部431相对于集流管4的长度方向具有上述的预定倾斜角度,因此当流动的制冷剂接触到主体部431时,其流动方向会因为主体部431的阻碍而改变,并相应地产生回流和/或涡流。该等回流和/或涡流可以让较为接近集流管4底部的制冷剂和较为接近集流管4顶部的制冷剂相互混合,防止制冷剂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另一方面,当制冷剂通过扰流通孔433时,多个扰流通孔433也可以进一步打乱制冷剂的液流,对制冷剂的分层倾向加以抑制。这样,当制冷剂进入流出段42时,不会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样在流出段42中流动的制冷剂就可以较为均匀地分配到第二流程的多个扁管7中,获得较佳的换热效果。另外,实验已经证明,扰流通孔433的上述孔径范围、以及多个扰流通孔43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3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33的表面431c的面积(如上所述,也就是此时主体部43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的上述比值范围都有助于更好地抑制制冷剂的分层倾向,同时不会明显地影响制冷剂的流速。
可以理解,集流管4中也可以另外设置加强筋、凹坑等辅助定位结构,用于与隔板43配合,对隔板43进行辅助的定位,使隔板43在集流管4被组装得更加稳定和精确。集流管6中也可以设置与上述隔板43相似的隔板,用于抑制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集流管6中的分层倾向。该隔板的结构特征和组装方法均可参照隔板43及其在集流管4中的组装方法,因此无需重复赘述。
与多数现有的冷却装置相比,该冷却装置100由于有效地抑制了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集流管中的分层现象,因此可以使得制冷剂在从集流管被分配到多个扁管中的时候分配得更加均匀,从而获得较佳的换热效果。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的大部分特征均可参照上述的冷却装置100,因此图4中仅示出了该冷却装置的部分剖视示意图,其中包含有该冷却装置与上述冷却装置100的区别部分。具体而言,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冷却装置与上述冷却装置100的区别在于,该冷却装置的集流管4的内壁上形成有凸出的配合部45;本实施方式中该配合部45的形成方法是通过对集流管4的外壁进行冲压,使集流管4的外壁上形成凹陷部,从而在集流管4的内壁上对应地形成凸出的配合部45。在其他实施方式I中该配合部45也可以使用其他方法形成,只要能够在集流管4内壁上形成凸出结构即可。隔板43的主体部431的一条较短边缘431a(例如位于主体部431的未形成定位部432的一端的较短边缘431a)抵接在配合部45上,并通过焊接方式例如钎焊固定在配合部45上。这样可以使隔板43在集流管4内部组装得更加稳定。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却装置200。该冷却装置200的大部分特征均可参照上述的冷却装置100,其与冷却装置100的区别在于该冷却装置200中设置在集流管4和/或集流管6中的隔板与冷却装置100的隔板(例如上述隔板43)不同。以下以安装在该冷却装置200的集流管4中的隔板44为例,对该冷却装置200的隔板的特征进行说明。
请一并参阅图6,隔板44包括主体部441和两个支持部442,其中主体部441为细长的矩形平板,其宽度略小于集流管4的内部空间的宽度,即略小于集流管4的朝向集流管6的侧壁的内表面和集流管4的背向集流管6的侧壁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使得隔板44可以被插入集流管4内部。主体部441上开设有多个扰流通孔443,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扰流通孔443为圆形通孔,贯通主体部441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其孔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进一步优选为小于或等于4毫米。多个扰流通孔443沿着主体部44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地排成一列。另外,该多个扰流通孔44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4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43的一个表面(例如图6中的表面441c)的面积的比值优选为大于0.2(不包括0.2),同时小于0.5(不包括0.5)。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扰流通孔443的形状、孔径和排列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案,视具体使用环境而定,并不受到本实施方式的限制。
支持部442是长条形的平板,两个支持部442分别与主体部441的两条相对的侧边连接或连成一体;该两个支持部442相互平行,且均与主体部441相互垂直。可以理解,该等支持部442可以是独立于主体部441另外形成后采用例如焊接等方式连接到主体部441上的,也可以是通过对同一块板片的两侧部分进行弯折而与主体部441同时形成的,也就是说,通过弯折使该板片的中间部分形成主体部441,两侧分别形成两个与主体部441连成一体的支持部442。该隔板44包括相对的第一端部44a和第二端部44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44a和第二端部44b之间的距离(亦即主体部441的长度)小于集流管4长度的一半;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端部44a和第二端部44b之间的距离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加以调整,并不受到本实施方式的限制。两个支持部442的宽度都是从第一端部44a向第二端部44b逐渐增大,使得支持部442的形状成为细长的梯形。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与四棱柱形(即方形)的集流管4配合,主体部441和支持部442的外部边缘都设置成直的;可以理解,若集流管4采用其他形状例如圆管,则也可以把主体部441和/或支持部442的外部边缘设置成其他形状例如弧形,以便与集流管4的内壁形状相互对应,使隔板44能够稳定地、无间隙地安装在集流管4内。
组装时,将该隔板44的第一端部44a对准集流管4的一端(本实施方式中为集流管4属于上述第二流程的一端,即图5所示的集流管4的右端),把整个隔板44都插入集流管4中,使得整个隔板44都置于集流管4内部,第一端部44a朝向集流管4的内部,第二端部44b朝向集流管4外部,并且接近集流管4的一端。这样,隔板44的主体部441在集流管4内倾斜设置,具体而言,在从集流管4内部到集流管4外部的方向上,主体部441是从集流管4的插接有扁管7的一侧(即图5所示的集流管4的上侧)逐渐接近集流管4的相对的另外一侧(即图5所示的集流管4的下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441和集流管4的轴线所形成的夹角范围是大于0度(不包括0度),小于或等于20度。依照上述方式把隔板44布置在集流管41中之后,在保持隔板43的上述组装方式的前提下,将隔板44固定在集流管4内部如图5所示的位置。具体的固定方式可以是直接接触配合(例如过盈配合)或焊接(例如点焊)等手段。显然,依照上述的组装方式,此时主体部44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43的表面441c的面积就相当于主体部44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也就是说,此时该多个扰流通孔44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4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的比值的范围是大于0.2(不包括0.2),同时小于0.5(不包括0.5)。由于第一端部44a和第二端部44b之间的距离小于集流管4长度的一半,且第二端部44b邻近集流管4处于第二流程中的一端,因此正对主体部441的所有扁管7都插接在集流管4的属于第二流程的一半长度之内(例如,依照图5的视角,正对主体部441的所有扁管7都插接在集流管4属于第二流程的右半段之内),也就是都属于上述的第二流程。
在使用该冷却装置200时,流体状态的(通常为气液两相的)制冷剂从入口管1进入冷却装置100之后,经过管段31以及连接在管段31与流入段41之间的扁管7进入集流管4,在集流管4中从上述的第一流程进入上述的第二流程。在制冷剂从第一流程进入第二流程的过程中,由于第二流程的大部分扁管7在集流管4内的开口是被隔板44的主体部441挡住的,因此在集流管4的属于第二流程的管段(依照图4的视角为集流管4的右半段中)中,大部分制冷剂会先被主体部441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然后再经由扰流通孔443穿过隔板44,然后被分配到开口正对主体部441的多个扁管7中。流动的制冷剂被主体部441阻挡而改变流动方向时会相应地产生回流和/或涡流。该等回流和/或涡流可以让较为接近集流管4底部的制冷剂和较为接近集流管4顶部的制冷剂相互混合,防止制冷剂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另一方面,当制冷剂通过扰流通孔443时,多个扰流通孔443也可以进一步打乱制冷剂的液流,对制冷剂的分层倾向加以抑制。这样,穿过隔板44被分配到第二流程的多个扁管7中的制冷剂就可以被分配得更加均匀,获得较佳的换热效果。另外,实验已经证明,扰流通孔443的上述孔径范围、以及多个扰流通孔443的流通面积之和与主体部441的开设有该多个扰流通孔443的表面441c的面积(如上所述,也就是此时主体部441在集流管4内的截流面积)的上述比值范围都有助于更好地抑制制冷剂的分层倾向,同时不会明显地影响制冷剂的流速。
可以理解,集流管4中也可以另外设置加强筋、凹坑等辅助定位结构,用于与隔板44配合,对隔板43进行辅助的定位,使隔板43在集流管4被组装得更加稳定和精确;根据集流管4内壁的具体形状及尺寸,隔板44的两个支持部442也可以向内或向外弯折一定角度,以便与集流管4的内壁形成更加稳定和精确的配合。集流管6中也可以设置与上述隔板44相似的隔板,用于抑制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集流管6中的分层倾向。该隔板的结构特征和组装方法均可参照隔板44,因此无需重复赘述。
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冷却装置。该冷却装置的大部分特征均可参照上述的冷却装置200,其与上述冷却装置200的区别则在于,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较佳实施方式提供的该冷却装置中,集流管4的端部设有将集流管4的端部封闭的端板45,隔板44的朝向集流管4外侧的一端(即上述第二端部44b)通过焊接方式例如钎焊固定在一个端板45的内壁上,这样有助于使隔板44在集流管4内部组装得更加稳定。
与多数现有的冷却装置相比,该冷却装置200由于有效地抑制了气液两相的制冷剂在集流管中的分层现象,因此可以使得制冷剂在从集流管被分配到多个扁管中的时候分配得更加均匀,从而获得较佳的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以上关于“上”、“下”、“左”、“右”等方位的描述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装置,包括集流管和多个与集流管连通的扁管,相邻的扁管之间设置有翅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所述主体部的长度小于所述集流管的长度的一半;所述隔板固定地装设在所述集流管内部,所述主体部相对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倾斜地设置,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一定的夹角;所述主体部上贯通地开设有多个扰流通孔,所述扰流通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6毫米,且所述多个扰流通孔的流通面积之和与所述主体部在所述集流管内的截流面积的比值大于0.2,小于0.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大于0度、小于或等于60度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流管开设有多个供所述扁管插入的冲孔,且所述集流管的位于所述冲孔周围的部分管壁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凸出,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形成多个中部设有开口的凸起部,所述扁管的一端从所述凸起部中部的开口插入所述集流管内;所述隔板还包括平板状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与所述主体部形成大于90度、小于或等于120度的夹角,且所述定位部插在两个相邻的上述凸起部之间;所述主体部和/或定位部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将所述集流管分隔成流入段和流出段,所述流入段和所述流出段分别与不同的扁管连通,所述冷却装置通过与所述流入段连通的扁管向所述流入段灌入制冷剂,通过所述流出段将制冷剂分配到与所述流出段连通的扁管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扰流通孔在所述主体部上排列成矩阵形状,在所述多个扰流通孔排列成的矩阵中,扰流通孔在纵向和横向上都是等间距地排列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与所述集流管的轴线形成大于0度、小于或等于20度的夹角。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还包括平板状的支持部,所述支持部垂直于所述主体部,并与所述主体部的侧边连接或连成一体;所述支持部的外部侧面与所述集流管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或者焊接在所述集流管的内壁上,从而将所述隔板固定在所述集流管内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并将所述集流管的端部封闭的端板,所述隔板的一端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所述端板的内壁上。
9.如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通孔数量为多个,所述多个扰流通孔在所述主体部上沿着所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等间距地排成一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通孔的孔径小于或等于4毫米。
CN201420814554.0U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204404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4554.0U CN204404608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20814554.0U CN204404608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4404608U true CN204404608U (zh) 2015-06-17

Family

ID=534284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20814554.0U Expired - Lifetime CN204404608U (zh) 2014-12-19 2014-12-19 冷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44046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3399A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システム
CN111912283A (zh) * 2020-09-04 2020-11-10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7223399A (ja) * 2016-06-14 2017-12-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却システム
CN111912283A (zh) * 2020-09-04 2020-11-10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CN111912283B (zh) * 2020-09-04 2024-08-30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分液结构及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102706040A (zh) 热交换器
CN101619939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3837025A (zh) 微通道换热器
WO2015106726A1 (zh) 集流管组件以及具有该集流管组件的换热器
KR102228486B1 (ko) 미세 채널 기반 열 교환기
CN106642826A (zh) 换热器
WO2021018126A1 (zh) 换热器和换热系统
CN204404608U (zh) 冷却装置
EP2982924A1 (en) Heat exchanger
JP2016102593A (ja) 熱交換器
CN104019582A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103256834A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105650946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111380394B (zh) 换热器
CN203011010U (zh) 斜插式平行流热交换器
CN112066598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211084507U (zh) 汽车空调平行流蒸发器
CN211120125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178071U (zh) 换热装置
CN108507236B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344210B (zh) 提高换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系统
CN106855328A (zh) 一种换热器
CN114543578B (zh) 热交换器及其翅片和换热设备及空调器
CN206131793U (zh) 高效微通道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