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201852044U - 导光组件 - Google Patents

导光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852044U
CN201852044U CN2010205749502U CN201020574950U CN201852044U CN 201852044 U CN201852044 U CN 201852044U CN 2010205749502 U CN2010205749502 U CN 2010205749502U CN 201020574950 U CN201020574950 U CN 201020574950U CN 201852044 U CN201852044 U CN 20185204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plate body
light component
luminescence unit
lead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20574950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育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XIANGLONG PLAST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20574950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85204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85204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852044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是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该导光组件之导光单元的分布,达到出光均匀度的控制,使得该导光板之至少一侧面得到一均匀度极佳之光源输出,其整体制备极为简易却可有效的达到导光组件侧面出光均匀。

Description

导光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尤其涉及该导光板的结构。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由于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不断的提升,并且由于其具有体积小、寿命长、低电压驱动、不易破损、与不含汞等优点,使得发光二极管逐渐地取代日光灯与白炽灯泡,应用于交通信号、各式仪表板光源、显示器的背光源、装饰光源及照明光源。
然而,由于发光二极管本身为指向性高的光源,具有光线强度高度集中的特性,容易形成直接或间接的眩光,或因色彩过于鲜艳显得刺眼而不舒适,因此在需要面光源照明或细条状之装饰光源的情况下,发光二极管的高指向性便受到限制,无法直接应用于上述情况。因此,特定的光学组件被设计来改变发光二极管的高指向性,并且,依据实际情况所需,更需改变光学组件的几何构造,以满足各种情况所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导光组件,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是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导光组件,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各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透光板体设置有一孔,该孔具有一作为入光面之周壁面,该周壁面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些发光单元是位于该周壁面,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控制该导光组件之导光单元的分布,达到出光均匀度的控制,使得该导光板之至少一侧面得到一均匀度极佳之光源输出,其整体制备极为简易却可有效的达到导光组件侧面出光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2A为一发光二极管之光强度分布图。
图2B为另一发光二极管之光强度分布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搭配反射片之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一实际应用实例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
该导光组件包含一透光板体、一入光面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其中,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是设置该些导光单元,且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该导光组件更包含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及至少一光学微结构,且该侧面与该光发散角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于该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之一实施例中,该入光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弧面,该些发光单元位于该弧面上并朝着该弧面照射,其中该弧面为半圆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更提供一种导光组件,该导光组件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其中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该导光组件包含一透光板体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透光板体设置有一孔,该孔具有一作为入光面之周壁面,该周壁面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其中,该些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周壁面,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等导光单元,且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该导光组件更包含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及至少一光学微结构,该光发散角与该侧面界定一光投射区域,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于该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配合参阅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导光组件10之立体示意图,该导光组件10系与至少一发光单元80组成一光源模块100。该导光组件10包含一透光板体12、一入光面14、一侧面16及复数个导光单元18;该透光板体12具有两相反之第一表面13,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10为一矩形板体,且该透光板体12可为透明板体或雾面板体;又,该二第一表面13是为该透光板体12之二板面,在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
该入光面14连接该二第一表面13,且该发光单元80是位于该入光面14并朝着该入光面14照射。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80是为发光二极管,且该发光二极管具有一光发散角θ,在本实施例中,该光发散角度为120度,在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并且,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是与该透光板体12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13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18。
配合参阅图2A、图2B,分别为发光单元之光强度分布图。如图中所示,随着该发光单元80出光角度不同,其对应之光强度亦有所不同;图中坐标0度位置是为该发光单元80之出光轴,其对应之光强度最大(假设为1),而随着出光位置与该出光轴的夹角增加,其对应之光强度系随着降低。在图2A与图2B中,该发光单元80在±60度位置处之光强度皆约为出光轴光强度之一半(0.5)。另外,图中所标示之X、Y分别对应于量测该发光单元80之光强度时,该发光单元80分别对应于X方向与Y方向之光强度。
再参阅图1,该侧面16是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13,该侧面16与该光发散角θ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并且,该侧面16可依设置位置的不同,区分为二邻接于该入光面14之第一侧面16A,以及一位于该入光面14对面侧之第二侧面16B。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与各该第一侧面16A界定一第一光投射区域,该光发散角θ与该第二侧面16B界定一第二光投射区域。
该些导光单元18供设置于该照射区域,且该导光单元18之分布密度是于该照射区域所接受到之光强度大小呈正相关,以有效地引导由该发光单元80所发出并由该入光面14进入该导光组件10的光线,将光线引导至该导光组件10的第一表面13、各该第一侧面16A与该第二侧面16B,并使各该第一表面13、各该第一侧面16A与该第二侧面16B达到出光的效果。其中,接收到较高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1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提高,以增加对光线的消耗量,避免于该侧面16出现局部亮点;而接收到较低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18之设置数量是相对的降低,以避免过度的消耗光线强度,并将有效地将光线传递至该导光组件10之该侧面16。
该些导光单元18具有引导光线的散射方向与改变光线在导光组件10中的行进路径等功能,其中,该导光单元18是透过微透镜(microlens)、网点印刷、蚀刻或雷射等方式加工于该导光组件10之第一表面23上之各种疏密、大小不一的扩散点。由该发光单元80发出的光线是由入光面14进入导光组件10,当光线碰到该些导光单元18时,是产生漫反射,并且反射光会往各个角度扩散,使光线散布于整个导光组件10中。
此外,至少一光学微结构19更可设置于各该第一侧面16A与该第二侧面16B的其中之一,该些光学微结构19是设置于各该第一光投射区域或该第二光投射区域,以使该导光组件10的侧面16得以更均匀地发光。该光学微结构19于各该第一侧面16A与该第二侧面16B的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19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80之位置,亦即越接近该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19的数量较少,而随着逐渐地远离该发光单元80而逐渐的增多,如此以使得各该第一侧面16A及该第二侧面16B达到均匀发光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16B所分布之光学微结构19的分布密度皆完全相同,且其分布密度约略等同于各该第一侧面16A于邻接于该第二侧面16B处的分布密度。
该导光组件10之材质是为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合成树脂、丙烯(acryl)、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聚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烯烃(Polyolefines)、玻璃或其它透明材质,并以射出成型、蚀刻、热压成型或裁切再行加工等方式制作而成之光滑板块。
配合参阅图3,该导光组件1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23底部设置有一反射组件60,用以将漏出该导光组件10外的光线重新导入该导光组件10内,以避免光线于未传递至出光的第一表面23或侧面16即已损失,进而提高整体导光组件10的发光效率。
配合参阅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之导光组件20之立体图,该导光组件20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80组成一光源模块200,其中各该发光单元80具有一光发散角θ。该导光组件20包含一透光板体22、一入光面24、一侧面26及复数个导光单元28。在本实施例中,该发光单元80之出光角度与光强度之分布关系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该透光板体22具有两相反之第一表面23,在本实施例中,该透光板体22为一矩形板体,且该透光板体22可为透明板体或雾面板体;又,该二第一表面23是为该透光板体22之二板面,在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
该入光面24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23,且该入光面24是朝向该透光板体22向内凹陷形成的一弧面,该些发光单元50是位于该弧面上并朝着该弧面照射,其中该弧面为半圆形。并且,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是与该透光板体22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23界定一照射区域,且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28。
该侧面26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23,该侧面26与该光发散角θ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并且,该侧面26可依设置位置的不同,区分为二邻接于该入光面24之第一侧面26A,以及一位于该入光面24对面侧之第二侧面26B。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与各该第一侧面26A界定一第一光投射区域,该光发散角θ与该第二侧面26B界定一第二光投射区域。
该些导光单元28供设置于该照射区域,且该导光单元28之分布密度系于该照射区域所接受到之光强度大小呈正相关,以有效的将由该发光单元80所发出的光线引导至各该第一表面23、各该第一侧面26A与该第二侧面26B,使得各该第一表面23、各该第一侧面26A与该第二侧面26B达到出光的效果。其中,接收到高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2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提高,以增加对光线的消耗量,避免于该侧面26出现局部亮点;而接收到低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2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降低,以有效地将光线传递至该导光组件20之该侧面26。
另外,至少一光学微结构29更可设置于各该第一侧面26A与该第二侧面26B的其中之一,且该光学微结构29是设置于各该第一光投射区域或该第二光投射区域,以使该导光组件20的第一侧面26A与第二侧面26B得以更均匀地发光。
该光学微结构29在各该第一侧面26A与该第二侧面26B之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29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80之位置,亦即越接近该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29的数量较少,而随着逐渐地远离该发光单元80而逐渐的增多,如此以使得各该第一侧面26A与该第二侧面26B达到均匀发光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26B所分布之光学微结构29的分布密度皆完全相同,且其分布密度约略等同于该第一侧面26A于邻接于该第二侧面26B处的分布密度。
相较于上述之第一实施例,本实施例利用复数个的发光单元80分别以小于或等于该光发散角θ的角度排列于该入光面24,换言之,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可相互重迭或相邻的两发光单元80之光发散角θ恰好相邻接;并且,该等发光单元80是分别朝该入光面24照射,如此可有效的避免光线因受限于该些发光单元80之光发散角θ而于各该第一侧面26A与第二侧面26B产生不均匀出光的情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2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23可设置有一反射组件(图未示),其作用与相关说明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配合参阅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之导光组件30之示意图。该导光组件30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80组成一光源模块300,其中该发光单元80具有一光发散角θ。该导光组件30包含一扇形的透光板体32、一入光面34、一侧面36及复数个导光单元38。
该透光板体32具有两相反的扇形之第一表面33,且该扇形之第一表面33之张开角度大致等于该发光单元80之光发散角θ,且该透光板体32可为透明板体或雾面板体;又,该二第一表面33为该透光板体32之二板面,于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
该入光面34连接该二第一表面33,且该发光单元80是位于该入光面34并朝着该入光面34照射,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是与该透光板体32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33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等导光单元38。
该侧面36与该光发散角θ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并且,该侧面36可依设置位置的不同,区分为二邻接于该入光面34之第一侧面36A,以及一位于该入光面34对面侧之第二侧面36B。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与各该第一侧面36A界定一第一光投射区域,该光发散角θ与该第二侧面36B界定一第二光投射区域。
该些导光单元38供设置于该照射区域,且该导光单元38之分布密度是于该照射区域所接受到之光强度大小呈正相关,以有效的将由该发光单元80所发出的光线引导至各该第一表面33、各该第一侧面36A与该第二侧面36B,使得各该第一表面33、各该第一侧面36A与该第二侧面36B达到出光的效果。其中,接收到高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3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提高,以增加对光线的消耗量,避免于该侧面36出现局部亮点;而接收到低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38之设置数量是相对的降低,以有效地将光线传递至该导光组件30之该侧面36。
另外,至少一光学微结构39更可设置于各该第一侧面36A与该第二侧面36B的其中之一,且该光学微结构39是设置于各该第一光投射区域或该第二光投射区域,以使该导光组件30的第一侧面36A与第二侧面36B得以更均匀地发光。
该光学微结构39在各该第一侧面36A与该第二侧面36B之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39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80之位置,亦即越接近该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39的数量较少,而随着逐渐地远离该发光单元80而逐渐的增多,如此以使得各该第一侧面36A与该第二侧面36B达到均匀发光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3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33可设置有一反射组件(图未示),其作用与相关说明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配合参阅图6,为本发光第四实施例之导光组件40之示意图,该导光组件40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80组成一光源模块400,其中该发光单元80具有一光发散角θ。该导光组件40包含一透光板体42、一入光面44、一侧面46及复数个导光单元48。
该透光板体42具有两相反之第一表面43,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40为一矩形板体,该透光板体42设置有一孔41,其中,该孔41可为贯穿孔或凹槽,且其形状为圆形,该透光板体42可为透明板体或雾面板体;又,该二第一表面43为该透光板体42之二板面,在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  该孔41具有一作为该入光面44之周壁面,该些发光单元80是位于该周壁面上并朝着该周壁面照射,且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是与该透光板体42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43界定一照射区域,该光发散角θ与该侧面46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且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48。其中该些发光单元80分别以小于或等于该光发散角θ的角度排列于该入光面44,换言之,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可相互重迭或相邻的两发光单元80之光发散角θ恰好相邻接;并且,该些发光单元80分别朝该入光面44照射,如此可有效的避免光线因受限于该等发光单元80之光发散角θ而产生不均匀出光的情形。此外,由该些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与该周壁面在该板体42所界定之该等照射区域需涵盖整个板体42。
该些导光单元48供设置于该照射区域,且该导光单元48之分布密度是于该照射区域所接受到之光强度大小呈正相关,以有效的将由该发光单元80所发出的光线引导至该第一表面43与该侧面46,达到该第一表面43与该侧面46出光的效果。其中,接收到高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48之设置数量是相对的提高,以增加对光线的消耗量,避免于该侧面46出现局部亮点;而接收到低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4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降低,以有效地将光线传递至该导光组件40之该侧面46。
另外,至少一光学微结构49更可设置有于该侧面46,且该光学微结构49是设置于该光投射区域,以使该导光组件40的侧面49得以更均匀地发光。
该光学微结构49在该侧面46之分布密度系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49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80之位置,亦即越接近该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49的数量较少,而随着逐渐地远离该发光单元80而逐渐的增多,如此以使得该侧面49达到均匀发光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4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43可设置有一反射组件(图未示),其作用与相关说明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配合参阅7图,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之示意图。该导光组件50系与二发光单元80组成一光源模块500。该导光组件50包含一透光板体52、一入光面54、一侧面56及复数个导光单元58;该透光板体52具有两相反之第一表面53,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50为一矩形板体,且该透光板体52可为透明板体或雾面板体;又,该二第一表面53为该透光板体52之二板面,在实际实施时,则不以此限。
该入光面54连接该二第一表面53,且该些发光单元80是位于该入光面54并朝着该入光面54照射。在本实施例中,该等发光单元80是为发光二极管,且各该发光二极管具有一光发散角θ;并且,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是与该透光板体52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53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等导光单元58。
该侧面56与各该光发散角θ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并且,该侧面56可依设置位置的不同,区分为二邻接于该入光面54之第一侧面56A,以及一位于该入光面54对面侧之第二侧面56B。各该发光单元80的光发散角θ与各该第一侧面界56A界定一第一光投射区域,各该光发散角θ与该第二侧面56B界定一第二光投射区域。
该些导光单元58供设置于该照射区域,且该导光单元58之分布密度系于该照射区域所接受到之光强度大小呈正相关,以有效的将由该发光单元80所发出的光线引导至各该第一表面53、各该第一侧面56A与该第二侧面56B,使得各该第一表面53、各该第一侧面56A与该第二侧面56B达到出光的效果。其中,接收到高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58之设置数量系相对的提高,以增加对光线的消耗量,避免于该侧面56出现局部亮点;而接收到低光强度之照射区域,该些导光单元58之设置数量是相对的降低,以有效地将光线传递至该导光组件50之该侧面56。
另外,至少一光学微结构59更可设置于各该第一侧面56A与该第二侧面56B的其中之一,且该光学微结构59是设置于各该第一光投射区域或该第二光投射区域,以使该导光组件50的第一侧面56A与第二侧面56B得以更均匀地发光。
该光学微结构59在各该第一侧面56A与该第二侧面56B之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59设置位置距离该些发光单元80之位置,亦即越接近该等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59的数量较少,而随着逐渐地远离该等发光单元80,该光学微结构59随着逐渐的增多,如此以使得各该第一侧面56A与该第二侧面56B达到均匀发光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二侧面56B所分布之光学微结构59的分布密度皆完全相同,且其分布密度约略等同于该第一侧面56A于邻接于该第二侧面56B处的分布密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该导光组件5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53可设置有一反射组件(图未示),其作用与相关说明与在第一实施例中相同,在此不予赘述。
配合参阅图8,为本实用新型之导光组件之一实际应用实例。其主要将上述第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10设置于一键盘单元70底部,当该发光单元80被点亮时,该键盘单元70的底部会产生一环条状光源,以达到增加键盘单元70美观度的功能;另外,在该导光组件10的底部设置该反射组件60,如此可避免光线由该导光组件10之底部散逸而出,使整体的光利用率提升;并且,由于该反射组件60只设置于该导光组件10之其中一第一表面13(如第三图所示),另一靠近于键盘单元70之第一表面并未设置有反射组件60,因此由该靠近于键盘单元70之第一表面所出射的光可供键盘单元70之背光,以便于使用者再低量度环境下辨识该按键单元70上之字符。此外,该导光组件10亦可分别设置于(行动)电话、相框或计算机机壳上,使其于使用状态下产生一条状或一环状发光体,进而达到美观的效果。
综合以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之通过控制该导光组件之该等导光单元之分布,以控制该出光面出光亮的控制,使得该导光板之至少一侧面得到一均匀度极佳之光源输出,其整体制备极为简易却可有效的达到导光组件侧面出光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当不能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之范围,即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之均等变化与修饰等,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导光组件,是与至少一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一入光面;所述的入光面连接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发光单元位于该入光面且朝该入光面照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是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反射组件;所述的反射组件设置在该板体之其中一第一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入光面向内凹陷形成一弧面,该发光单元设置于该弧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且该侧面与该光发散角界定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光学微结构;所述的光学微结构设置在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7.一种导光组件,是与复数个发光单元组成一光源模块;各该发光单元具有一光发散角;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括:一透光板体;所述的透光板体具有二相反之第一表面;该透光板体设置有一孔,该孔具有一作为入光面之周壁面,该周壁面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以及复数个导光单元;该些发光单元是位于该周壁面,各该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界定一照射区域,该照射区域设置有该些导光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由该些发光单元的光发散角与该透光板体的其中之一第一表面所界定之该些照射区域需涵盖整个板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连接于该二第一表面之侧面,各该光发散角与该侧面界定有一对应于该照射区域之光投射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光学微结构;所述的光学微结构设置在该光投射区域,且该光学微结构的分布密度是正比于该光学微结构设置位置距离该发光单元之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孔为凹槽或贯穿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组件,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单元的分布密度是与该照射区域所接收到之光强度成正相关。
CN2010205749502U 2010-10-25 2010-10-25 导光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5204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749502U CN201852044U (zh) 2010-10-25 2010-10-25 导光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205749502U CN201852044U (zh) 2010-10-25 2010-10-25 导光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852044U true CN201852044U (zh) 2011-06-01

Family

ID=440944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749502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852044U (zh) 2010-10-25 2010-10-25 导光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852044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529A (zh) * 2010-10-25 2011-04-27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
CN103955018B (zh) * 2014-04-17 2016-09-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网点的制造方法和一种导光板
CN110767780A (zh) * 2018-07-26 2020-02-07 兆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外光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TWI726829B (zh) * 2020-11-17 2021-05-01 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柱結構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32529A (zh) * 2010-10-25 2011-04-27 苏州向隆塑胶有限公司 导光组件
CN103955018B (zh) * 2014-04-17 2016-09-07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导光板网点的制造方法和一种导光板
CN110767780A (zh) * 2018-07-26 2020-02-07 兆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紫外光发光二极管模块及导光元件的制造方法
TWI726829B (zh) * 2020-11-17 2021-05-01 坦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導光柱結構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21411B2 (en) Stereoscopic lighting device and vehicle ligh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KR101561099B1 (ko) 광가이드 플레이트 및 엣지 라이트 백라이트 장치
CN201439888U (zh) 曲面导光式灯源
CN110260263B (zh) 车载双功能发光模块及车载双功能照明灯组
EP2889657B1 (en) Lighting device using line shaped beam
KR20120052289A (ko) 자유 형태 조명 모듈
CN104813098A (zh) 照明装置和包括该照明装置的车灯
CN106164581B (zh) 照明灯具
CN201852044U (zh) 导光组件
KR101426600B1 (ko) 액정 디스플레이의 면 광원 장치를 위한 광 산란 렌즈
KR102005539B1 (ko) 차량용 면조명
CN110469818A (zh) 一种灯具组件及车灯
CN204494198U (zh) 光源模组及导光板
JP2001023423A (ja) 面状光源ユニット
CN114216097A (zh) 实现信号灯点亮各个角度均匀性一致的光学系统
CN102032529A (zh) 导光组件
CN104676296B (zh) 光源模块
JP2011233308A (ja) 照明装置
CN210319820U (zh) 一种灯具组件及车灯
CN209725991U (zh) 照明组件、喇叭及音箱
CN209928054U (zh) 导光板、导光板组件及照明装置
CN204114616U (zh) Led灯器件及其相应的泛光灯
JP6012972B2 (ja) 照明装置
CN208901106U (zh) 配光元件、光源组件及照明灯具
CN114078361A (zh) 背光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