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20562A -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 Google Patents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520562A CN115520562A CN202211210043.3A CN202211210043A CN115520562A CN 115520562 A CN115520562 A CN 115520562A CN 202211210043 A CN202211210043 A CN 202211210043A CN 115520562 A CN115520562 A CN 11552056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veyor belt
- plate
- roller
- turntable
- power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5/00—Conveyors having endless load-conveying surfaces, i.e. belts and like continuous members, to which tractive effort is transmitted by means other than endless driving elements of similar configu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24—Gearing between driving motor and 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47/00—Article or material-handling devices associated with conveyors; Methods employing such devices
- B65G47/22—Device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 or the attitude of articles during transit by convey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ers For Roller Conveyors For Transfer (AREA)
- Specific Conveyance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送带、第二传送带、转盘、导向板以及驱动装置。转盘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导向板设有导向凹面,所述导向凹面对应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驱动装置用以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使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本申请能够通过在U形转弯处设置转盘可为被传送物品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能避免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情况;而且设置驱动装置能够采用单动力源式简单结构实现一体式设置,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传动机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背景技术
针对U形传动机构,现有技术是通过三组独立动力完成皮带转弯的动作,这样会增加在三组皮带结构之间的配合部件来实现被传动物品的U形路线转移,而且设置三组独立动力完成皮带转弯的动作也会增加设备投入成本。
若不设置三组独立动力完成皮带U形转弯的动作,则需改变皮带的结构形式,让皮带改变为多个可弹性变形的传送轴或相互铰接的圆盘结构,这样虽然会实现被传动物品U形转弯的动作,但是存在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的情况,此时难以适用于批量产品的运输,还需要配备人员疏通U形转弯处的积压物品。
因此如何实现一体式结构简单且能避免在U形转弯处出现积压物品的U形传动机构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通过单动力源实现一体式设置且结构简单,并且能在U形转弯处提供足够的驱动力来输送被传动物品,能够解决目前U形传动机构结构复杂、投入成本高,且存在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情况的技术问题。
一方面,提供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包括:
第一传送带,其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
第二传送带,其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
转盘,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转盘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边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边缘相接触,所述转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表面齐平;
导向板,设有导向凹面;所述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方,所述导向凹面对应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所述导向凹面用以将被传送物品从所述第一传送带经所述转盘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带上,或者所述导向凹面用以将一被传送物品从所述第二传送带经所述转盘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带上;
驱动装置,用以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使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平行设置;所述转盘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间隔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凹面呈U形或类U形,所述导向凹面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的直径,且所述导向凹面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外侧边缘至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外侧边缘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延伸方向相交,其夹角为钝角;所述导向凹面呈弧形,所述导向凹面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的直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板所在平面与所述转盘的上表面平行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还包括:
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板共面设置;所述导向块设于所述导向凹面内,所述导向块朝向所述导向凹面设有导向凸面,所述导向凸面与所述导向凹面等间距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凸面与所述导向凹面之间形成导向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轴,其一端与所述转盘连接;
被动转轮,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被动转轮与所述转盘平行设置;
直线轴承,与所述驱动轴平行设置;
主动转轮,与所述直线轴承连接;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同步转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环形柔性传动齿带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齿轮组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直接啮合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皮带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轴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主动转轮安装于所述直线轴承的下端;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第一滚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且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一滚轮设有第一滚轴;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啮合连接;以及
第二滚轮,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且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设有第二滚轴;所述第二滚轴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啮合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第二滚轴设于同一直线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主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连接;
第一从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第一滚轴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相啮合;
第二从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第二滚轴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相啮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还包括:
底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下方;所述被动转轮与所述转盘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设有对应所述驱动轴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底板设有对应所述直线轴承设置的第二通孔;
固定支架,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固定支架上安装所述直线轴承,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一滚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式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二滚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式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
第一侧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背离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第二侧板,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背离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第一横板,连接至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
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一横板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直线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横板上;
第一悬挂竖板,其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朝向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所述第一滚轴以将所述第一滚轮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以及
第二悬挂竖板,其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朝向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二轴承内设置所述第二滚轴以将所述第二滚轮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还包括:
第一竖向调节板,设有多个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的下端延伸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的宽度,所述底板设有第一卡接通孔,所述第一卡接通孔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宽度,所述第一卡接块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通孔内;所述第一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
第一横向锁紧螺栓,通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锁紧;
第一横向调节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第一竖向调节螺栓,与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板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面相抵接;
第二竖向调节板,设有多个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的下端延伸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的宽度,所述底板设有第二卡接通孔,所述第二卡接通孔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宽度,所述第二卡接块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通孔内;所述第二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
第二横向锁紧螺栓,通过所述第二条形通孔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锁紧;
第二横向调节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第二竖向调节螺栓,与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板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面相抵接。
上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通过在U形转弯处设置转盘可为被传送物品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能避免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情况;而且设置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使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够采用单动力源式简单结构实现一体式设置,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传送被传送物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的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的另一侧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标识如下: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转盘3,导向板4,导向凹面41,驱动装置5,环形柔性传动齿带50,驱动轴51,被动转轮52,直线轴承53,主动转轮54,第一滚轮55,第一滚轴551,第一轴承552,第二滚轮56,第二滚轴561,第二轴承562,主动斜面齿轮57,第一从动斜面齿轮58,第二从动斜面齿轮59,导向块6,导向凸面61,底板7,第一通孔71,第二通孔72,第一卡接通孔73,第二卡接通孔74,固定支架8,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一横板83,第二横板84,第一悬挂竖板85,第二悬挂竖板86,升降调节结构9,第一竖向调节板91,第一条形通孔911,第一卡接块912,第一横向锁紧螺栓92,第一横向调节板93,第一竖向调节螺栓94,第二竖向调节板95,第二条形通孔951,第二卡接块952,第二横向锁紧螺栓96,第二横向调节板97,第二竖向调节螺栓98,被传送物品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提供了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包括:第一传送带1、第二传送带2、转盘3、导向板4以及驱动装置5。
具体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200。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200。
所述转盘3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之间;所述转盘3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边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边缘相接触,所述转盘3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上表面齐平。
如图1、图2所示,所述导向板4设有导向凹面41;所述导向板4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所述转盘3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上方,所述导向凹面41对应所述第一传送带1、所述转盘3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设置;所述导向凹面41用以将被传送物品200从所述第一传送带1经所述转盘3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带2上,或者所述导向凹面41用以将一被传送物品200从所述第二传送带2经所述转盘3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带1上。
所述驱动装置5用以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1、所述转盘3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使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
可理解的是,所述转盘3可顺时针转动,此时所述导向凹面41用以将被传送物品200从所述第一传送带1经所述转盘3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带2上;所述转盘3可逆时针转动,此时所述导向凹面41用以将一被传送物品200从所述第二传送带2经所述转盘3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带1上。
本实施例通过在U形转弯处设置转盘3可为被传送物品200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能避免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情况;而且设置驱动装置5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1、所述转盘3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使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3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够采用单动力源式简单结构实现一体式设置,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其中优选被传送物品200为圆柱状,导向板4的导向凹面41呈平滑弧形,能有效导向被传送物品200。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带1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平行设置;所述转盘3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间隔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凹面41呈U形或类U形,所述导向凹面41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3的直径,且所述导向凹面41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外侧边缘至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外侧边缘的距离。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延伸方向相交,其夹角为钝角;所述导向凹面41呈弧形,所述导向凹面41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3的直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导向板4所在平面与所述转盘3的上表面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还包括导向块6;所述导向块6与所述导向板4共面设置;所述导向块6设于所述导向凹面41内,所述导向块6朝向所述导向凹面41设有导向凸面61,所述导向凸面61与所述导向凹面41等间距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凸面61与所述导向凹面41之间形成导向通道。所述导向通道的宽度大于被传送物品200的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驱动装置5包括:驱动轴51、被动转轮52、直线轴承53以及主动转轮54。驱动轴51的一端与所述转盘3连接;被动转轮52与所述驱动轴51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被动转轮52与所述转盘3平行设置;直线轴承53与所述驱动轴51平行设置;主动转轮54与所述直线轴承53连接;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同步转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通过环形柔性传动齿带50连接;或者,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通过齿轮组连接;或者,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直接啮合连接;或者,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通过皮带连接。
本实施例优选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通过环形柔性传动齿带50连接,其中所述主动转轮54设有14齿,所述被动转轮52设有50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直线轴承53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之间,所述主动转轮54安装于所述直线轴承53的下端。
如图2、图4所示,所述驱动装置5还包括:第一滚轮55以及第二滚轮56。第一滚轮55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上,且所述第一滚轮55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一滚轮55设有第一滚轴551;所述第一滚轴551与所述直线轴承53的上端啮合连接;第二滚轮56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2上,且所述第二滚轮56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56设有第二滚轴561;所述第二滚轴561与所述直线轴承53的上端啮合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轴551与所述第二滚轴561设于同一直线上。
本实施例优选所述第一滚轮55与所述第二滚轮56的形状及尺寸相同。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滚轮55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56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或者,所述第一滚轮55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56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所述驱动装置5还包括:主动斜面齿轮57、第一从动斜面齿轮58以及第二从动斜面齿轮59。主动斜面齿轮57与所述直线轴承53的上端连接;第一从动斜面齿轮58与所述第一滚轴551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57相啮合;第二从动斜面齿轮59与所述第二滚轴561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57相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还包括:底板7和固定支架8。底板7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下方;所述被动转轮52与所述转盘3设于所述底板7的下方;如图5所示,所述底板7设有对应所述驱动轴51设置的第一通孔71,所述底板7设有对应所述直线轴承53设置的第二通孔72;固定支架8与所述底板7连接;且所述固定支架8上安装所述直线轴承53,所述固定支架8与所述第一滚轴551通过第一轴承552转动式连接,所述固定支架8与所述第二滚轴561通过第二轴承562转动式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固定支架8包括:第一侧板81、第二侧板82、第一横板83、第二横板84、第一悬挂竖板85以及第二悬挂竖板86。
第一侧板81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背离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81的底端与所述底板7连接。
第二侧板82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2背离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82的底端与所述底板7连接;所述第二侧板82与所述第一侧板81平行设置。
第一横板83连接至所述第一侧板81和所述第二侧板82的顶端。
第二横板84与所述第一横板83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1和所述第二传送带2之间;所述直线轴承53安装于所述第二横板84上。
第一悬挂竖板85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84朝向所述第一传送带1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83相连接;所述第一悬挂竖板85与所述第一侧板81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85与所述第一侧板81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轴承552,在所述第一轴承552内设置所述第一滚轴551以将所述第一滚轮55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85和所述第一侧板81之间。
第二悬挂竖板86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84朝向所述第二传送带2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83相连接;所述第二悬挂竖板86与所述第二侧板82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86与所述第二侧板82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轴承562,在所述第二轴承562内设置所述第二滚轴561以将所述第二滚轮56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86和所述第二侧板82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图5、图6、图7所示,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还包括升降调节结构9,所述升降调节结构9包括第一竖向调节板91、第一横向锁紧螺栓92、第一横向调节板93、第一竖向调节螺栓94、第二竖向调节板95、第二横向锁紧螺栓96、第二横向调节板97、第二竖向调节螺栓98。
第一竖向调节板91设有多个相平行设置的第一条形通孔911;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91的下端延伸有第一卡接块912,所述第一卡接块91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91的宽度,所述底板7设有第一卡接通孔73,所述第一卡接通孔73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卡接块912的宽度,所述第一卡接块912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通孔73内;所述第一条形通孔91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7所在平面。
第一横向锁紧螺栓92通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911与所述第一侧板81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91与所述第一侧板81相对锁紧。
第一横向调节板93连接至所述第一卡接块912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7平行设置。
第一竖向调节螺栓94与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板93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7与所述第一侧板81的底面相抵接。
第二竖向调节板95设有多个第二条形通孔951;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95的下端延伸有第二卡接块952,所述第二卡接块952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95的宽度,所述底板7设有第二卡接通孔74,所述第二卡接通孔74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卡接块952的宽度,所述第二卡接块952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通孔74内;所述第二条形通孔95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7所在平面。
第二横向锁紧螺栓96通过所述第二条形通孔951与所述第二侧板82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95与所述第二侧板82相对锁紧。
第二横向调节板97连接至所述第二卡接块952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7平行设置。
第二竖向调节螺栓98与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板97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7与所述第二侧板82的底面相抵接。
本申请可同步调节第一横向锁紧螺栓92、第二横向锁紧螺栓96来调整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91与所述第一侧板81相对锁紧高度,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95与所述第二侧板82相对锁紧高度。结合同步调节第一竖向调节螺栓94、第二竖向调节螺栓98能够分别抵接所述第一侧板81的底面和所述第二侧板82的底面,实现对所述第一侧板81和所述第二侧板82的支持。
下面通过计算方式验证本申请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能够给被传送物品200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100的外观尺寸:W240×D172×H166[mm];
假设输送机带动的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上的传送动力为:10.0[N·m];
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与转盘3(橡胶材质)的摩擦系数:0.5;
所述主动转轮54设有14齿,所述被动转轮52设有50齿,所述主动转轮54与所述被动转轮52的减速比=50/14=3.57;
转盘3驱动力=10.0[N·m]×0.5×3.57=17.85[N·m];
转盘3的负载扭矩:7.3×10-3[N·m];
由于17.85>7.3×10-3,因此转盘3能够给被传送物品200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
反之动力源为转盘3时,同过齿轮传动,将动力传递给主动转轮54,第一传送带1和第二传送带2可通过摩擦进行运动。
如上所述,只需一个动力源,即可实现三个方向转移被传送物品200运动,节约成本。
上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通过在U形转弯处设置转盘可为被传送物品提供充足的转移动力,能避免在U形转弯处出现动力不足而积压物品情况;而且设置驱动装置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使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这样能够采用单动力源式简单结构实现一体式设置,降低了设备投入成本。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传送带,其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
第二传送带,其上表面用于传送被传送物品;
转盘,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转盘的两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边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边缘相接触,所述转盘的上表面、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表面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表面齐平;
导向板,设有导向凹面;所述导向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方,所述导向凹面对应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设置;所述导向凹面用以将被传送物品从所述第一传送带经所述转盘传送至所述第二传送带上,或者所述导向凹面用以将一被传送物品从所述第二传送带经所述转盘传送至所述第一传送带上;以及
驱动装置,用以同步驱动所述第一传送带、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使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传送方向与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保持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平行设置;所述转盘的直径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间隔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凹面呈U形或类U形,所述导向凹面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的直径,且所述导向凹面的直径小于等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外侧边缘至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外侧边缘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延伸方向相交,其夹角为钝角;所述导向凹面呈弧形,所述导向凹面所在圆的直径大于所述转盘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所在平面与所述转盘的上表面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导向块,与所述导向板共面设置;所述导向块设于所述导向凹面内,所述导向块朝向所述导向凹面设有导向凸面,所述导向凸面与所述导向凹面等间距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凸面与所述导向凹面之间形成导向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轴,其一端与所述转盘连接;
被动转轮,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被动转轮与所述转盘平行设置;
直线轴承,与所述驱动轴平行设置;以及
主动转轮,与所述直线轴承连接;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同步转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环形柔性传动齿带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齿轮组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直接啮合连接;或者,
所述主动转轮与所述被动转轮通过皮带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轴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主动转轮安装于所述直线轴承的下端;
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第一滚轮,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上,且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一滚轮设有第一滚轴;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啮合连接;以及
第二滚轮,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上,且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设有第二滚轴;所述第二滚轴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啮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轴与所述第二滚轴设于同一直线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上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或者,
所述第一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所述第二滚轮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下表面相接触滚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还包括:
主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直线轴承的上端连接;
第一从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第一滚轴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相啮合;以及
第二从动斜面齿轮,与所述第二滚轴连接,且与所述主动斜面齿轮相啮合。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还包括:
底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下方;所述被动转轮与所述转盘设于所述底板的下方;所述底板设有对应所述驱动轴设置的第一通孔,所述底板设有对应所述直线轴承设置的第二通孔;以及
固定支架,与所述底板连接;且所述固定支架上安装所述直线轴承,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一滚轴通过第一轴承转动式连接,所述固定支架与所述第二滚轴通过第二轴承转动式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
第一侧板,设于所述第一传送带背离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一侧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第二侧板,设于所述第二传送带背离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侧,所述第二侧板的底端与所述底板连接;
第一横板,连接至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的顶端;
第二横板,与所述第一横板平行设置,且位于所述第一传送带和所述第二传送带之间;所述直线轴承安装于所述第二横板上;
第一悬挂竖板,其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朝向所述第一传送带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一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轴承,在所述第一轴承内设置所述第一滚轴以将所述第一滚轮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一悬挂竖板和所述第一侧板之间;以及
第二悬挂竖板,其底端与所述第二横板朝向所述第二传送带的一端连接,其顶端与所述第一横板相连接;所述第二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平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上分别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轴承,在所述第二轴承内设置所述第二滚轴以将所述第二滚轮可转动式设置在所述第二悬挂竖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还包括:
第一竖向调节板,设有多个第一条形通孔;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的下端延伸有第一卡接块,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的宽度,所述底板设有第一卡接通孔,所述第一卡接通孔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宽度,所述第一卡接块卡设于所述第一卡接通孔内;所述第一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
第一横向锁紧螺栓,通过所述第一条形通孔与所述第一侧板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一竖向调节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相对锁紧;
第一横向调节板,连接至所述第一卡接块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
第一竖向调节螺栓,与所述第一横向调节板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底面相抵接;
第二竖向调节板,设有多个第二条形通孔;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的下端延伸有第二卡接块,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的宽度,所述底板设有第二卡接通孔,所述第二卡接通孔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宽度,所述第二卡接块卡设于所述第二卡接通孔内;所述第二条形通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底板所在平面;
第二横向锁紧螺栓,通过所述第二条形通孔与所述第二侧板连接,能够将所述第二竖向调节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相对锁紧;
第二横向调节板,连接至所述第二卡接块的底端,且与所述底板平行设置;以及
第二竖向调节螺栓,与所述第二横向调节板螺纹连接且穿过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底面相抵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0043.3A CN115520562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10043.3A CN115520562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20562A true CN115520562A (zh) | 2022-12-27 |
CN115520562B CN115520562B (zh) | 2024-10-22 |
Family
ID=847010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10043.3A Active CN115520562B (zh) | 2022-09-30 | 2022-09-30 |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520562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21346A (ja) * | 1993-05-14 | 1994-11-22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方向転換装置 |
DE10106192A1 (de) * | 2001-02-10 | 2002-09-26 | Stein Automation Gmbh | Vorrichtung zum Umlenken eines Werkstückträgers |
EP1990294A1 (fr) * | 2007-05-11 | 2008-11-12 | Hager-Electro SAS | Module de virage pour convoyeur à bande. |
CN105883375A (zh) * | 2016-01-07 | 2016-08-24 |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转盘过渡式双向装卸机 |
CN206156226U (zh) * | 2016-10-31 | 2017-05-10 | 深圳固尔琦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单动力同步同向传送机构 |
-
2022
- 2022-09-30 CN CN202211210043.3A patent/CN11552056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321346A (ja) * | 1993-05-14 | 1994-11-22 | Sankyo Seiki Mfg Co Ltd | 方向転換装置 |
DE10106192A1 (de) * | 2001-02-10 | 2002-09-26 | Stein Automation Gmbh | Vorrichtung zum Umlenken eines Werkstückträgers |
EP1990294A1 (fr) * | 2007-05-11 | 2008-11-12 | Hager-Electro SAS | Module de virage pour convoyeur à bande. |
CN105883375A (zh) * | 2016-01-07 | 2016-08-24 | 襄阳忠良工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转盘过渡式双向装卸机 |
CN206156226U (zh) * | 2016-10-31 | 2017-05-10 | 深圳固尔琦包装机械有限公司 | 单动力同步同向传送机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520562B (zh) | 2024-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547479A (zh) | 一种可实现物品进行换向的滚筒输送机 | |
CN207791811U (zh) | 光纤盘的输送系统 | |
CN211140732U (zh) | 一种转向输送装置 | |
CN115520562A (zh) | 单动力源式多向传动机构 | |
WO2020140629A1 (zh) | 皮带输送机 | |
CN110422567A (zh) | 过渡输送带装置及带式输送设备 | |
CN106429226A (zh) | 一种链条式输送机 | |
JP3920981B2 (ja) | 搬送物の仕分け装置 | |
TWM469293U (zh) | 可調整寬度之移載裝置 | |
KR100616291B1 (ko) | 기판 이송 안내 장치 | |
TW201336761A (zh) | 直接傳動式平板運送裝置 | |
CN216548008U (zh) | 一种板材输送装置的上传输机构 | |
WO2022193338A1 (zh) | 一种晶圆传送系统 | |
CN209291599U (zh) | 一种水墨印刷机的进料口可调式上料装置 | |
CN106241310A (zh) | 一种全自动轻型圆柱类物料轴向水平放置状态的输送系统 | |
US3085671A (en) | Conveyor and conveyor system | |
JP4085624B2 (ja) | 四角形ボトルの回転装置 | |
CN220501884U (zh) | 一种五金件快速上料机构 | |
CN207293317U (zh) | 结构可调式香料物料输送机构 | |
CN212355305U (zh) | 一种用于爬坡输送的弧段辊道传动装置 | |
CN215046169U (zh) | 传送装置 | |
CN219278528U (zh) | 一种输送线 | |
CN109896224B (zh) | 光纤盘的输送系统 | |
CN213801545U (zh) | 一种传输带设备 | |
CN218538101U (zh) | 一种链条式传送轨道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