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32939A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132939A CN115132939A CN202210737601.5A CN202210737601A CN115132939A CN 115132939 A CN115132939 A CN 115132939A CN 202210737601 A CN202210737601 A CN 202210737601A CN 115132939 A CN115132939 A CN 11513293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substrate
- emitting units
- layer
- typ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6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0/865—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light-blocking layer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68—Arrangements for polarized light emission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50—OLEDs integrated with light modulating elements, e.g. with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photochromic elements or liquid crystal el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器件层以及光吸收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光吸收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光吸收层设置有沿衬底厚度方向贯穿光吸收层的多个透光孔。多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第一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与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类发光单元具有第一发射波长范围,光吸收层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吸收层能够吸收部分与第一类发光单元颜色相同的环境光,从而降低环境光的反光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消费者对显示设备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因此显示设备需要呈现更好的显示效果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但是目前显示面板仍然存在有反光问题,影响用户的良好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能够降低环境光的反光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发光器件层以及光吸收层,发光器件层设置于衬底的一侧,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光吸收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背离衬底的一侧,光吸收层设置有沿衬底厚度方向贯穿光吸收层的多个透光孔。
多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第一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与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类发光单元具有第一发射波长范围,光吸收层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发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第二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与光吸收层在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光吸收层具有第一透过波长范围,第二类发光单元具有第二发射波长范围,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与第二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射波长范围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位于光吸收层在衬底的正投影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和第二类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为相同颜色的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发光单元以及红色发光单元,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蓝色发光单元,光吸收层包括黄色色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和第二类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为相同颜色的发光单元。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发光单元以及红色发光单元,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蓝色发光单元,光吸收层包括蓝色色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之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边缘与第一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5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在衬底的正投影中心与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中心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增亮功能层,增亮功能层包括设置于光吸收层背离衬底一侧的偏光片、以及设置于偏光片与光吸收层之间的手性液晶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增亮功能层用于增亮第一类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光吸收层为单色有色色阻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背离衬底一侧的第一导电层,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部,光吸收层为绝缘层;
其中,光吸收层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电层背离衬底的一侧,且第一导电部在衬底的正投影与光吸收层在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孔在衬底的正投影与第一导电部衬底的正投影错位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一导电部与各透光孔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电层背离衬底一侧的第二导电层,光吸收层位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均为触控电极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为可折叠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可弯折区和位于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时具有系那个对的正面和背面,正面包括主屏区,主屏区覆盖可弯折区和位于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背面包括副屏区,副屏区位于非弯折区,显示面板至少部分位于副屏区。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面设置有围绕至少部分副屏区的壳体,壳体的颜色与位于副屏区的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的颜色相同。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由于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因此光吸收层能够吸收部分与第一类发光单元发出光线颜色相同的环境光,从而降低该颜色环境光的反光影响。同时第一类发光单元发出的光可以通过透光孔出射离开显示面板,从而满足显示需要,光吸收层可以与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搭配,可实现熄屏状态下单色效果,实现熄屏后屏体外观彩色设计,实现各种颜色的镜面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还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正面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下的背面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1、衬底;
2、发光器件层;21、第一类发光单元;22、第二类发光单元;23、阳极层;24、发光层;25、阴极层;
3、光吸收层;31、透光孔;
4、偏光片;
5、手性液晶层
6、第一导电层;61、第一导电部;
7、第二导电层;
8、驱动阵列层;
9、封装层;
10、壳体;
A1、可弯折区;A2、非弯折区;B1、主屏区;B2、副屏区;
X、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应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意在解释本申请,而不是限定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更好的理解。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简称OLED)具有自发光、快速响应、宽视角等多种特点,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高性能显示领域如柔性显示装置中。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显示面板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的显示面板中仍存在有反光问题。申请人通过研究发现,原因之一是由于显示面板内的金属电极以及金属走线的存在会对环境光产生强烈反射,从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在一些相关技术中,可以通过增设偏光片来降低反光影响,但是偏光片的存在会吸收显示面板发出的部分光线,严重影响显示面板的出光效率,造成功耗增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发光器件层2以及光吸收层3,发光器件层2设置于衬底1的一侧,发光器件层2包括多个发光单元。光吸收层3设置于发光器件层2背离衬底1的一侧,光吸收层3设置有沿衬底1厚度方向X贯穿光吸收层3的多个透光孔31。
多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类发光单元21具有第一发射波长范围,光吸收层3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可选的,衬底1可为刚性衬底,例如可以采用玻璃等材料制成。可选的,衬底1可为柔性衬底,例如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材料制成。发光器件层2用于包括多种用于发出不同颜色光线的发光单元,多个发光单元配合发光,从而显示出特定画面图像。发光器件层2可包括有机发光器件层。示例性地,发光器件层2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层叠设置的阳极层23、发光层24以及阴极层25,阳极层23位于发光层24朝向衬底1的一侧。阳极层23包括有多个阳极,用以限定出不同发光单元的位置,并驱动其发光显示。阴极层25包括阴极,阴极通常为公共电极,覆盖多个发光单元设置。
光吸收层3位于发光器件层2背离衬底1的一侧,进一步地,光吸收层3位于阴极层25背离衬底1的一侧。通常情况下,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的环境光能够被金属电极等所反射,并出射离开显示面板,造成反光问题。而光吸收层3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波长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环境光线能够被光吸收层3所吸收,从而无法到达至金属电极等所在位置,从而减少反光影响,提高显示效果。
光吸收层3具有沿衬底1厚度方向X贯穿光吸收层3的透光孔31,并且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孔31出射离开显示面板,可选地,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内。可选的,第一发射波长范围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示例性地,透光孔31和第一类发光单元21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透光孔31和多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对应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一类发光单元21中,可以如图2所示,一个透光孔31对应一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也可以如图1所示,一个透光孔31对应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全部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可仅包括一种颜色的发光单元。当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时,第一类发光单元21对应的第一发射波长范围,可为全部第一类发光单元21的发射波长范围的集合(或称并集)。
不同透光孔31对应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中的发光单元的数量以及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因此光吸收层3能够吸收部分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颜色相同的环境光,从而降低该颜色环境光的反光影响。同时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可以通过透光孔31出射离开显示面板,从而满足显示需要。
此外,在显示面板中除了衬底1、发光器件层2以及光吸收层3外,还可以包括有驱动阵列层8、封装层9等功能膜层。对于显示面板内部的具体结构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吸收波长范围覆盖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这种设计令光吸收层3能够吸收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颜色相同的全部环境光,在满足显示需要的同时,进一步降低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颜色相同的环境光对显示效果的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多个发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第二类发光单元22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光吸收层3在衬底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光吸收层3具有第一透过波长范围,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与第二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光吸收层3除了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外,还具有第一透过波长范围,波长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能够被光吸收层3吸收,从而使得波长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环境光无法到达发光器件层中的金属电极等处反射,降低反光影响。而波长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能够在光吸收层3处具有较高透过率,即波长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能够轻松透过光吸收层3。
由于第二类发光单元22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光吸收层3在衬底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令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与第二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使得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光吸收层3实现显示,满足显示需要。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类发光单元22在衬底1的正投影位于光吸收层3在衬底1的正投影内。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发射波长范围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之内。这种设计能够令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全部光线均能透过光吸收层3出射离开显示面板,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对应不同的发射波长范围,第二类发光单元22对应的第二发射波长范围,可为全部第二类发光单元22内的发射波长范围集合(或称并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21和第二类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不同,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为相同颜色的发光单元。相同颜色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可以位于同一透光孔3内,也可以分布在不同透光孔3内,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光吸收层3可以包括色阻材料,并通过在色阻材料内部特定颜色的特种染料,使得光吸收层3只能允许与特种染料颜色对应的光透过,而其他光均被吸收无法穿过光吸收层3。
在此基础上,由于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因此光吸收层3内的色阻颜色可以为第二类发光单元22内全部发光单元颜色的混合色。可选地,如图1或2所示,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绿色发光单元G以及红色发光单元R,光吸收层3包括黄色色阻。
绿色发光单元G能够发出绿色光,红色发光单元R能够发出红色光,而黄色是由红色和绿色混合形成的颜色,因此黄色色阻除了允许黄色光通过外,还能允许红色光和绿色光透过,而其他颜色的光(如蓝光)无法透过光吸收层3,从而被光吸收层3所吸收。
进一步地,如图1或2所示,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可以包括蓝色发光单元B,蓝色发光单元B能够发出蓝色光,而蓝色光无法透过光吸收层3,因此需要与透光孔31对应设置,使得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蓝色光能够通过透光孔31出射,而环境光中的大部分蓝色光会被光吸收层3所吸收,从而无法发生反光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此外,特定颜色色阻的设计能够在显示面板处于熄屏状态时,实现单色效果,同时通过改变色阻颜色和第二类发光单元22内的发光单元的颜色,可以实现熄屏状态下不同颜色的镜面效果,具有较强适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3,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发光单元。
不同颜色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可以位于同一透光孔31内,也可以位于不同透光孔31内。多种颜色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所发出的光线均可以通过透光孔31出射,从而实现对应颜色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21和第二类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不同,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为相同颜色的发光单元。全部第二类发光单元22仅包括一种颜色的发光单元。
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光孔31离开显示面板,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则需要透过光吸收层3离开显示面板。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令第一类发光单元21和第二类发光单元22的发光颜色不同,使得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光的波长位于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从而实现显示效果。
可选地,如图3所示,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包括绿色发光单元G以及红色发光单元R,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蓝色发光单元B,光吸收层包括蓝色色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位于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内。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令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覆盖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从而保证由第一类发光单元21垂直出射的光线能够通过透光孔31穿过光吸收层3,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光线的透过率,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中心与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中心重合。使得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能够更好的从透光孔31处射出。可选的,一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对应一个透光孔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边缘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5μm。
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面积可大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面积,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能够完全覆盖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同时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边缘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在衬底1的正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始终大于5μm,因此第一类发光单元21除了垂直出射的光线可以穿过透光孔31外,其他角度的部分光线同样可以穿过透光孔31,从而能够提高第一类发光单元21所发出光线的透过率,进一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光吸收层3背离衬底1一侧的偏光片4。偏光片4可为圆偏光片,圆偏光片可包括线偏光层和四分之一波片层。偏光片4可用于降低环境光的反射。偏光片4可透射的偏振光的旋向与偏光片4可吸收的偏振光的旋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显示面板还包括增亮功能层。增亮功能层包括偏光片4和手性液晶层5。手性液晶层5可设置于偏光片4与手性液晶层5可设置于偏光片4与发光器件层2之间。可选的,手性液晶层5可设置于偏光片4与光吸收层3之间。增亮功能层可用于增亮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提高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的出光率。
可选地,手性液晶包括胆甾相液晶(cholesteric liquid crystal,简称CLC)。手性液晶对圆偏振光具有选择性反射的特性,与其分子螺旋方向相同的圆偏振光可透过,与螺旋方向相反的圆偏振光会被反射,这种反射特性同时具有波段选择性。手性液晶反射的波段由液晶分子折射率(ne、no)及螺距(pitch)共同决定,螺距是指液晶分子长轴指向旋转360度Z轴厚度。反射中心波长λ=1/2(ne+no)*pitch,反射的光的谱宽Δλ=(ne-no)*pitch。no为寻常光折射率,ne为非寻常光折射率。
可选的,对于增亮功能层可增亮的波长的偏振光,偏光片4可透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与偏光片4可吸收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相反,手性液晶层5可反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与手性液晶层5可透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相反,偏光片4可透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与手性液晶层5可透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相同,偏光片4可透过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与手性液晶层5可反射该波长的偏振光的旋向相反,以达到增亮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的目的。示例性的,对于增亮功能层可增亮的波长的偏振光,偏光片4可透射左旋光,偏光片4可吸收右旋光,手性液晶层5可反射右旋光,手性液晶层5可透射左旋光。示例性的,对于增亮功能层可增亮的波长的偏振光,偏光片4可透射右旋光,偏光片4可吸收左旋光,手性液晶层5可反射左旋光,手性液晶层5可透射右旋光。对于除增亮功能层可增亮的波长的光以外的光,无论是何种旋向,手性液晶层5均可透过。
由前述内容可知,在显示面板中,若仅设置偏光片4,不设置手性液晶层5和光吸收层3时,圆偏光片4可以减少环境光的反光现象,但是会导致发光单元发出光线的透过率降低。具体地说,环境中的光线通常包括多种偏振方向的光线,而偏光片4通常仅允许特定偏振方向的光线透过,示例性地,偏光片4允许左旋光透过而不允许右旋光透过。进入至显示面板内部的左旋光会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反射,从而变成右旋光,而右旋光会被偏光片4吸收进而无法透过,因此能够减少环境光的反光影响。同理,由发光单元发出的左旋光可以透过偏光片4出射,而发光单元发出的右旋光无法透过偏光片4,因此会导致发光单元发出光线的透过率降低,使得功耗增加。
示例性的,手性液晶层5位于偏光片4朝向衬底1的一侧,与偏光片4相同的是,手性液晶层5同样允许第一类发光单元发出的左旋光出射离开。但是不同的是,对于右旋光而言,手性液晶层5会反射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右旋光而不会吸收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右旋光,因此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右旋光会被手性液晶层5反射,然后再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反射,从而变成左旋光,从而能够透过透光孔31、手性液晶层5和偏光片4,以使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左旋光和右旋光均能射出,起到增亮效果。
但是同样地,若仅设置偏光片4和手性液晶层5,不设置光吸收层3时,显示面板内部波长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左旋光透过偏光片4、手性液晶层5,然后再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反射,变成右旋光的环境光同样会被手性液晶层5反射,然后再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反射,从而变成左旋光,从而能够透过手性液晶层5和偏光片4,导致环境光反光问题加重。
而本申请实施例同时存在有偏光片4、手性液晶层5和光吸收层3时,如图5所示,其中实线C表示波长在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左旋环境光,依次透过偏光片4、手性液晶层5,进而射到光吸收层3,该环境光会被光吸收层3所吸收,无法出射离开显示面板,从而降低环境光的反光影响,光吸收层3降低引入手性液晶层5导致的反射增强的问题。
而对于第一类发光单元21而言,如图5所示,其中实线D表示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右旋光,由于透光孔31的存在,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右旋光会被手性液晶层5反射,并通过透光孔31到达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所在位置,然后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反射变成左旋光,依次透过透光孔31、手性液晶层5和偏光片4,从而能够出射离开显示面板,因此增亮功能层5能够对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起到增亮效果。
可选地,光吸收层3为单色有色色阻层。可选的,光吸收层3为单层有色色阻层。在熄屏状态下,显示面板的颜色与光吸收层3的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光的颜色(或混合色)可相同。在熄屏状态下,显示面板的颜色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的颜色(或混合色)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手性液晶层5可以由多个部分组成,不同部分搭配偏光片用于对不同颜色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起到增亮效果。但是为了降低手性液晶层5的制备难度,手性液晶层5搭配偏光片对特定颜色的光线起到增亮效果,由于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部分光线会被光吸收层3吸收,因此,可选地,增亮功能层对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起到增强效果,使其在相同或相近电压条件下,能够与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相同亮度的光,在减少环境光的反光的同时,降低显示面板能耗。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发光单元21包括蓝色发光单元B,增亮功能层可以对蓝色发光单元B发出的光线起到增强效果,蓝色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通常低于其他颜色的发光单元的发光亮度,因此增强蓝色光,可以提高显示亮度的均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增亮功能层不会对第二类发光单元22发出的光线增强,增亮功能层不会对位于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光线起到增强作用,因此如图5所示,其中实线E表示波长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左旋环境光,该左旋环境光在进入至显示面板内部后,依次透过偏光片4、手性液晶层5和光吸收层3,然后被金属层反射变成右旋光,然后到达手性液晶层5位置处,但是手性液晶层5不会影响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右旋环境光的传播,因此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右旋光会透过手性液晶层5并传播至偏光片4,进而被偏光片4吸收,由此能够降低波长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环境光的反射问题。
此外如图5所示,在熄屏状态下,波长在第一透过波长范围内的环境光均会被偏光片4吸收,而位于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部分环境光可以通过透光孔31并在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的多次反射作用下变成左旋光,并出射离开显示面板,其中虚线F表示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部分左旋环境光在透光孔31内的传播路径。因此显示面板可以在熄屏状态下呈现出特定颜色的镜面效果,可与壳体颜色一致,提高人眼观感。
综上,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呈现的镜面颜色由光吸收层3和增亮功能层共同决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示例性地,光吸收层3包括黄色色阻,能够吸收蓝色光,同时增亮功能层对蓝色光起到增亮效果。因此部分蓝色环境光能够进入至显示面板的透光孔31内,并通过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的多次反射,透过手性液晶层和偏光片4,从而呈现蓝色的镜面效果,可与蓝色壳体颜色一致。示例性地,光吸收层3包括蓝色色阻,能够吸收红光和绿光,同时增亮功能层对红光和绿光起到增亮效果。因此部分环境光中的红光和绿光能够进入至显示面板的透光孔31内,并通过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的多次反射,透过手性液晶层5和偏光片4,从而呈现红色和绿色的混合色(即黄色)的镜面效果,可与黄色壳体颜色一致。
可选的,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可以包括蓝色发光单元B,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绿色发光单元G以及红色发光单元R。手性液晶层5可整层设置,覆盖全部发光单元。手性液晶层5搭配偏光片4可用于增亮蓝色发光单元B发出的光线的亮度。
可选的,如图6所示,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21包括绿色发光单元G以及红色发光单元R,第二类发光单元22包括蓝色发光单元B。手性液晶层5可包括位于红色发光单元R远离衬底一侧的第一子手性液晶层51和位于绿色发光单元G远离衬底一侧的第二子手性液晶层52。第一子手性液晶层51可对特定旋向的红色偏振光有反射作用,第一子手性液晶层51可透过除红光以外的偏振光。第二子手性液晶层52可对特定旋向的绿色偏振光有反射作用,第二子手性液晶层52可透过除绿色偏振光以外的偏振光。第一子手性液晶层51搭配偏光片4可用于增亮红色发光单元R发出的光线的亮度。第二子手性液晶层52搭配偏光片4可用于增亮红色发光单元R发出的光线的亮度。第一子手性液晶层51可反射的红色偏振光的旋向与偏光片4可透射的红色偏振光的旋向可相反。第二子手性液晶层52可反射的绿色偏振光的旋向与偏光片4可透射的红色偏振光的旋向可相反。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发光器件层2背离衬底1一侧的第一导电层6,第一导电层6包括第一导电部61。可选的,光吸收层3可为绝缘层。
可选的,光吸收层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电层6背离衬底1的一侧,且第一导电部6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光吸收层3在衬底1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第一导电层6可包括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等。透明导电层可包括氧化铟锡(ITO)等材料。第一导电层6可为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可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层。光吸收层3可复用为触控电极层中的绝缘层。第一导电层6位于发光器件层2背离衬底1的一侧,即位于阴极层25背离衬底1的一侧。入射至显示面板内的环境光除了可能被金属电极或其他金属层等反射外,还可能被第一导电层6上的第一导电部61反射,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令光吸收层3至少部分位于第一导电层6背离衬底1的一侧,使得光吸收层3能够覆盖第一导电部61的至少部分,从而进一步降低环境光的反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光孔31在衬底1的正投影与第一导电部61在衬底1的正投影错位分布。透光孔31对应位置处未分布有第一导电部61,因此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不会被第一导电部61遮挡,从而进一步提高第一类发光单元21的发光亮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部61的数量为多个,各第一导电部61与各透光孔31间隔分布。
各第一导电部61均与透光孔31错位分布,并且各第一导电部61与各透光孔31间隔分布。即各第一导电部61在平行于衬底1的方向上与透光孔31间隔设置,这样使得光吸收层3能够遮挡第一导电部61的侧面,避免第一类发光单元21发出的光线被第一导电部61的侧面反射,从而改变传播路径,提高显示可靠性,同时避免第一吸收波长范围内的环境光被第一导电部61的侧面反射,进一步降低环境光的反光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显示面板还包括设置于第一导电层6背离衬底1一侧的第二导电层7,光吸收层3位于第一导电层6和第二导电层7之间。
发光器件层2背离衬底1的一侧除了具有第一导电层6外,还可以包括第二导电层7,为了避免第一导电层6和第二导电层7发生信号串扰,通常需要在第一导电层6和第二导电层7之间设置绝缘层。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吸收层3同样复用作为绝缘层使用,避免第一导电层6与第二导电层7发生信号串扰。可选地,第一导电层6和第二导电层7均为触控电极层。第二导电层7可包括金属层或透明导电层等。触控电极层可为互容式触控电极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光吸收层3同样可以位于第二导电层7背离衬底1的一侧,光吸收层3同时覆盖第一导电层6和第二导电层7,从而进一步降低环境光的反光问题。
请参阅图1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具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有益效果,具体可以参考上述各实施例对于显示面板及阵列基板的具体说明,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和图11,显示装置为可折叠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可弯折区A1和位于可弯折区A1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A2,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时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正面包括主屏区B1,主屏区B1覆盖可弯折区A1和位于可弯折区A1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A2。背面包括副屏区B2,副屏区B2位于非弯折区A2,显示面板至少位于副屏区B2。
显示装置包括可弯折区A1和非弯折区A2,显示装置通过非弯折区A2绕可弯折区A1转动,实现在展平状态和折叠状态之间的转换。在正常使用时,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状态,并且通过位于正面的主屏区B1向使用者显示特定画面。在携带过程中,为了提高便携性,显示装置通常处于折叠状态,此时显示装置背面朝向使用者,并起到保护正面主屏区B1的作用,同时副屏区B2上可以显示出一些例如时间日期等基础信息,以供使用者参考。副屏区B2不被壳体10遮挡。显示装置在折叠状态时,显示装置的正面位于背面的内侧。
在显示装置的副屏区B2内,包括有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由前述内容可知,由于光吸收层3的存在,显示面板能够在熄屏状态下,显示出特定颜色的镜面效果,提高人眼观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面设置有围绕至少部分副屏区B2的壳体10,壳体10的颜色与位于副屏区B2的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的颜色相同。
壳体10可不是黑色。壳体10可以是彩色中的一种颜色。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壳体颜色与副屏区熄屏状态下的颜色不一致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令壳体10颜色与位于副屏区B2的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的颜色相同,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熄屏状态下的观感效果。
可选的,显示装置可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
虽然本申请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的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所公开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了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其他连接方式的替换等,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应理解,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各种等效的修改或替换,这些修改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
发光器件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
光吸收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光吸收层设置有沿所述衬底厚度方向贯穿所述光吸收层的多个透光孔;
其中,多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具有第一发射波长范围,所述光吸收层具有第一吸收波长范围,所述第一吸收波长范围与所述第一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光吸收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所述光吸收层具有第一透过波长范围,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具有第二发射波长范围,所述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与所述第二发射波长范围至少部分交叠;
优选地,所述第二发射波长范围在所述第一透过波长范围之内;
优选地,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位于所述光吸收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之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为相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单元;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发光单元以及红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蓝色发光单元,所述光吸收层包括黄色色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种不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单元;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和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的发光颜色不同,所述至少两个第二类发光单元为相同颜色的所述发光单元;
优选地,所述至少两个第一类发光单元包括绿色发光单元以及红色发光单元,所述第二类发光单元包括蓝色发光单元,所述光吸收层包括蓝色色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之内;
优选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边缘与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边缘之间的距离D1大于或等于5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中心与所述透光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中心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增亮功能层,所述增亮功能层包括设置于所述光吸收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偏光片、以及设置于所述偏光片与所述光吸收层之间的手性液晶层;
优选地,所述增亮功能层用于增亮所述第一类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
优选地,所述光吸收层为单色有色色阻层。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一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第一导电部;所述光吸收层为绝缘层,
其中,所述光吸收层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衬底的一侧,且所述第一导电部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光吸收层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
优选地,所述透光孔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导电部所述衬底的正投影错位分布;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部的数量为多个,各所述第一导电部与各所述透光孔间隔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第二导电层,所述光吸收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和所述第二导电层均为触控电极层。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为可折叠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可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所述显示装置在展平状态时具有相对设置的正面和背面,所述正面包括主屏区,所述主屏区覆盖所述可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可弯折区相对两侧的非弯折区,所述背面包括副屏区,所述副屏区位于所述非弯折区,所述显示面板至少位于所述副屏区;
优选地,所述背面设置有围绕至少部分所述副屏区的壳体,所述壳体的颜色与位于所述副屏区的所述显示面板在熄屏状态下的颜色相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37601.5A CN115132939A (zh) | 2022-06-27 | 2022-06-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0737601.5A CN115132939A (zh) | 2022-06-27 | 2022-06-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132939A true CN115132939A (zh) | 2022-09-30 |
Family
ID=83379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737601.5A Pending CN115132939A (zh) | 2022-06-27 | 2022-06-27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132939A (zh)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57609A1 (en) * | 2006-03-30 | 2007-11-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apparatus |
CN102577609A (zh) * | 2009-09-09 | 2012-07-1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CN111755490A (zh) * | 2020-06-22 | 2020-10-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CN111986562A (zh) * | 2020-08-19 | 2020-11-2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CN112578595A (zh) * | 2020-11-27 | 2021-03-30 |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3433729A (zh) * | 2021-06-23 | 2021-09-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2022
- 2022-06-27 CN CN202210737601.5A patent/CN11513293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70257609A1 (en) * | 2006-03-30 | 2007-11-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Display apparatus |
CN102577609A (zh) * | 2009-09-09 | 2012-07-11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
CN111755490A (zh) * | 2020-06-22 | 2020-10-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 |
CN111986562A (zh) * | 2020-08-19 | 2020-11-24 |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 显示屏和电子设备 |
CN112578595A (zh) * | 2020-11-27 | 2021-03-30 | 北海惠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3433729A (zh) * | 2021-06-23 | 2021-09-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3767264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TWI393950B (zh) | 半穿反型顯示面板 | |
JP3380482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390013B2 (ja) | 液層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5205914B2 (ja) |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
US9348172B2 (en) | Transflectiv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 |
WO1999053368A1 (fr) | Afficheur a cristaux liquides et dispositif electronique | |
JP2007041536A (ja) | 表示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 |
CN100578331C (zh) | 半穿透半反射式液晶显示面板 | |
US20120274679A1 (en) | Display apparatus | |
WO2022007197A1 (zh) |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 | |
JP5624014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5148740A (ja) | デュアルディスプレイの反射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 |
US11428978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00004072A1 (en) | Touch pane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JP2006323302A (ja) | 表示装置 | |
KR20190081928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KR20090035940A (ko) | 액정 표시 장치 | |
US7369194B2 (en) | Fringe field switching liquid crystal display | |
CN115132939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102522531B1 (ko) | 미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 |
JP2008102236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2005227753A (ja) | 液晶表示装置 | |
JP4826997B2 (ja) | 表示装置 | |
JP2002365625A (ja) |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