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2571B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82571B CN113782571B CN202111039525.2A CN202111039525A CN113782571B CN 113782571 B CN113782571 B CN 113782571B CN 202111039525 A CN202111039525 A CN 202111039525A CN 113782571 B CN113782571 B CN 1137825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or
- subunit
- main body
- light emitting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1—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omprising more than three subpixels, e.g. red-green-blue-white [RGBW]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像素限定层、发光单元层和彩色滤光层;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发光子单元位于像素限定层的像素开口内;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每个色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色阻子单元与发光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并排设置的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沿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一个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长度;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弱化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用户对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要求越来越高。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包括阵列排布的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阳极金属层和阴极金属层等结构会对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的环境光进行反射,使环境光再次射出显示面板,如此,将导致用户在显示装置的黑屏状态下仍能观察到亮光,影响显示效果。
为解决此问题,现有技术在发光二极管的出光侧设置彩色滤光层,利用彩色滤光层的滤光原理,达到阻挡环境光反射的作用。但是,该方案在显示装置的黑屏状态下存在彩虹纹现象的不良,影响显示效果,且限制了该技术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弱化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像素限定层,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像素开口;
发光单元层,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发光子单元位于像素开口内;
彩色滤光层,位于发光单元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每个色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色阻子单元与发光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色阻子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像素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沿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一个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长度;
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
其中,di表示色阻单元中的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λi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dj表示色阻单元中的另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λj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并使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可使色阻子单元形成光栅结构,结合光栅方程,当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一个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的长度之和)之比等于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各自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之比时,可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光经过彩色滤光层时出现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彩色滤光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又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光路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且附图中各元件的形状和大小不反映其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发明内容。
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本申请中能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这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本申请意在覆盖落入所对应权利要求(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及其等同物范围内的本申请的修改和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实施方式,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组合。
正如背景技术所述,设置彩色滤光层阻挡环境光反射的方案,在显示装置的黑屏状态下存在彩虹纹现象。其中,彩虹纹现象是指:环境光通过彩色滤光层等膜层以后,在发光二极管的电极层(如阴极层)中会发生反射,反射光再次经过彩色滤光层时会发生衍射现象,由于彩色滤光层中各个子像素对应的滤光层(色阻)周期性排列,且每个子像素对应的滤光层分别对应不同波长(颜色)的单色光,导致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不同,进而导致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不重合,宏观上呈现出具有一定周期的各类颜色的彩纹,即彩虹纹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像素限定层、发光单元层和彩色滤光层;像素限定层位于衬底基板的一侧;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像素开口;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发光子单元位于像素开口内;彩色滤光层位于发光单元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每个色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色阻子单元与发光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色阻子单元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像素开口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沿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一个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长度;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其中,di表示色阻单元中的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λi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dj表示色阻单元中的另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λj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可使满足的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光经过彩色滤光层时出现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彩色滤光层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和图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1、像素限定层2、发光单元层和彩色滤光层;像素限定层2位于衬底基板1的一侧;像素限定层2包括多个像素开口21;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3,每个发光单元3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30,发光子单元30位于像素开口21内;彩色滤光层位于发光单元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4,每个色阻单元4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色阻子单元40与发光子单元30一一对应设置,色阻子单元40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覆盖像素开口21在衬底基板1上的正投影;色阻子单元40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401,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401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51,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401沿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沿色阻主体部401的排列方向,一个色阻主体部40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51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长度;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其中,di表示色阻单元4中的一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λi表示该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的峰值;dj表示色阻单元4中的另一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λj表示该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的峰值;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
其中,发光子单元30可以是发光二极管。如图1所示,发光单元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驱动电路层81,驱动电路层81中设置有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发光的像素电路;发光单元层与彩色滤光层之间设置有薄膜封装层82,用于保护下方的发光二极管以及像素电路。驱动电路层81和薄膜封装层82的具体结构在此不作过多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自行设计。
参见图1,发光子单元30具体可以包括阳极金属层301、发光层302以及阴极金属层303。每个发光单元3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30,具体可以根据像素排布方式确定发光单元3中发光子单元30的数量。示例性的,对于采用像素渲染进行显示的方案而言,每个发光单元3中可以包括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30,例如,可以由红色发光子单元和绿色发光子单元构成一个发光单元3,由蓝色发光子单元和绿色发光子单元构成另一个发光单元3。此外,对于传统的三基色像素排布方式而言,每个发光单元3可以包括三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30,例如,可以由红色发光子单元、绿色发光子单元和蓝色发光子单元构成一个发光单元3。此外,发光单元3例如还可以包括四个发光子单元30,如红色发光子单元、绿色发光子单元、蓝色发光子单元以及白色发光子单元。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图1仅以每个发光单元3包括三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30为例进行示意。
参见图1和图2,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4,显示面板100中,相邻色阻子单元40之间设置有遮光结构6,遮光结构6可以为黑矩阵,由黑色色阻材料构成。相应的,对于彩色滤光层中的多个色阻单元4,每个色阻单元4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色阻子单元40与发光子单元30一一对应设置。具体的,各个色阻子单元40所能透过/反射的光的波长与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一致,为单色光。如此,当环境光透过彩色滤光层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再经发光子单元30中的电极层(如阴极金属层303和/或阳极金属层301)反射,并从彩色滤光层出射时,可利用彩色滤光层的滤光作用阻挡一部分环境光的反射,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但是,如上文所述,该方案因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不重合而存在不良的彩虹纹现象。
为解决此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对色阻子单元40的结构进行改进。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色阻子单元40包括三个色阻主体部401,三个色阻主体部401沿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第一方向x并排设置,并且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401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51,如此,每个色阻子单元40可形成光栅结构。
进一步地,光经过光栅时满足光栅方程:d·sinθ=m·λ。其中,d为光栅常数,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长度(如图1中一个色阻主体部40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主间隙结构51的长度之和);m为衍射级,m=0、±1、±2……;θ为对应衍射级的衍射角;λ为穿过光栅的光的波长(对具有一定波长范围的光可取其波长的峰值)。为使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则需要不同波长的光在各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根据光栅方程可知,为达到此目的,需要满足不同波长的光的波长峰值与对应光栅的光栅常数的比值相等。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可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光经过彩色滤光层时出现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示例性的,参见图1,对于色阻单元4中的三个色阻子单元40,例如分别为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其各自对应的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不同。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可选第一色阻子单元41对应的第一长度d1与第二色阻子单元42对应的第一长度d2满足即满足/>其中,λ1为第一发光子单元31的发光波长的峰值;λ2为第二发光子单元32的发光波长的峰值。如此,根据上文推导可知,虽然环境光中从第一色阻子单元41射出显示面板的光与环境光中从第二色阻子单元42射出显示面板的光具有不同的波长,但是由于/>使得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因而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减少彩虹纹中不同颜色的光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光经过彩色滤光层时出现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以色阻单元4包括三个色阻子单元40,且色阻单元4中的第一色阻子单元41和第二色阻子单元42对应的第一长度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为例,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说明,此关系并非限定。在其他实施例中,当色阻单元4包括三个色阻子单元40时,还可选第一色阻子单元41对应的第一长度d1与第三色阻子单元43对应的第一长度d3满足上述等式关系,和/或,第二色阻子单元42对应的第一长度d2与第三色阻子单元43对应的第一长度d3满足上述等式关系,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另外,色阻单元4中色阻子单元40的数量不限于三个,对于色阻单元4中的所有色阻子单元40而言,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的比值满足上述关系,即可弱化彩虹纹现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并使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沿平行于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可使色阻子单元形成光栅结构,结合光栅方程,当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第一长度之比等于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各自对应的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之比时,可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在相同衍射级下的衍射角相同,使该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环境光经过彩色滤光层时出现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继续参见图1,可选发光单元3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子单元31、第二发光子单元32和第三发光子单元33;色阻单元4包括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第一色阻子单元41与第一发光子单元31对应设置,第二色阻子单元42与第二发光子单元32对应设置,第三色阻子单元43与第三发光子单元33对应设置;第一色阻子单元4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相邻两个第一色阻主体部411之间具有第一主间隙结构51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色阻主体部421,相邻两个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之间具有第二主间隙结构512;第三色阻子单元43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色阻主体部431,相邻两个第三色阻主体部431之间具有第三主间隙结构513;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各自对应的第一长度满足以及/>其中,d1为一个第一色阻主体部41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一主间隙结构511在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d2为一个第二色阻主体部42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二主间隙结构512在第二色阻主体部421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d3为一个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和与其相邻的一个第三主间隙结构513在第三色阻主体部431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λ1为第一发光子单元31的发光波长的峰值;λ2为第二发光子单元32的发光波长的峰值;λ3为第三发光子单元33的发光波长的峰值。
本实施例中,色阻单元4包括三个色阻子单元40,且任意两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第一长度之比均等于各自对应的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之比,如此,可使各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重合后的不同波长的光混合为单色光,从而可以明显弱化彩虹纹现象,明显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可选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以及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一方向x排列;和/或,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以及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二方向y排列;其中,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相交,且均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
示例性的,图3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见图3,图3以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以及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一方向x排列为例进行示意。图4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另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见图4,图4以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以及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二方向y排列为例进行示意。图5是图2所示结构中一个色阻单元的又一种放大结构示意图,参见图5,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以及第三色阻子单元43均呈网格状,或者说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以及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排列。以上排列方式均可使色阻子单元40形成光栅结构,从而可以对从各个色阻子单元40出射的单色光进行调制,使各个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衍射条纹重合,从而可以弱化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面板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色阻子单元中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进一步地,可选第一发光子单元31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680nm;第二发光子单元32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550nm;第三发光子单元33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450nm。此时,第一发光子单元31发出的光为红光,第二发光子单元32发出的光为绿光,第三色阻子单元43发出的光为蓝光,使得发光单元3由三基色发光子单元构成,从而实现彩色画面的显示。相应的,第一色阻子单元41为红色色阻子单元,第二色阻子单元42为绿色色阻子单元,第三色阻子单元43为蓝色色阻子单元。
进一步地,继续参见图1,沿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的排列方向,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的长度为C1;沿第二色阻主体部421的排列方向,第二色阻主体部421的长度为C2;沿第三色阻主体部431的排列方向,第三色阻主体部431的长度为C3;可选C1、C2和C3满足C1·r1=C2·r2=C3·r3;r1为第一色阻子单元41以及第一发光子单元31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r2为第二色阻子单元42以及第二发光子单元32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r3为第三色阻子单元43以及第三发光子单元33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
具体的,以第一色阻子单元41为红色色阻子单元,第二色阻子单元42为绿色色阻子单元,第三色阻子单元43为蓝色色阻子单元为例,环境光中从第一色阻子单元41出射的光为红光,从第二色阻子单元42出射的光为绿光,从第三色阻子单元43出射的光为蓝光。根据上文解释可知,当红光、绿光和蓝光的衍射条纹重合时,可使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为一种单色光,从而弱化彩虹纹现象。可以理解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强度相等达到白平衡时,表现为“白光”,若未达到白平衡则表现为某一种颜色的光,而在显示装置的黑屏状态下,人眼对“白光”的敏感度相对于其他具有颜色的光而言明显更低。据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C1·r1=C2·r2=C3·r3,使得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对应的不同波长的光的混合为白光,以进一步弱化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装置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具体原理如下:
上述等式中,r(r1、r2和r3)表示色阻子单元40以及相应的发光子单元30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参照图6,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光路示意图,示出了环境光经过第一色阻子单元41(红色色阻子单元)时的光路。环境光a经过第一色阻子单元41时,一小部分环境光(约4%~5%)会在第一色阻子单元41的上表面发生发射,形成第一反射光a11,其余大部分环境光会透过第一色阻子单元41进入显示面板内部,经显示面板内部结构(如第一发光子单元31的阴极金属层303)反射后再次从第一色阻子单元41射出显示面板,形成第二反射光a12,第一反射光a11和第二反射光a12均为红光。反射光(即第一反射光a11和第二反射光a12)的强度与入射的环境光a的强度之比即为第一色阻子单元41以及第一发光子单元31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r1。环境光经过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时的光路与此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由于不同颜色的色阻子单元40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不同,因此,为使环境光中从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分别出射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强度相等,需要保证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具有不同的面积,具体需要保证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和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具有不同的面积。
示例性的,本实施例中,可选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和第三色阻主体部431均沿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排列,并且设置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和第三色阻主体部431沿第二方向y(第一方向x)的长度相等,此时,C1、C2和C3可分别表征第一色阻主体部411、第二色阻主体部421和第三色阻主体部431的面积,进而可以表征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的面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C1·r1=C2·r2=C3·r3,可使环境光中从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分别出射的红光、绿光和蓝光的强度相等,进而使红光、绿光和蓝光达到白平衡,并混合为白光,从而可以进一步改善彩虹纹现象,改善显示装置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
参见图1,可选显示面板100还包括透明的光学胶层7;光学胶层7位于彩色滤光层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具有填充主间隙结构51的部分。通过设置透明的光学胶层7可以对彩色滤光层起到保护作用。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参见图7,进一步可选的,色阻子单元40还包括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沿平行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色阻分部402与遮光结构6接触,且与色阻主体部401之间具有次间隙结构52;第一色阻分部402具有远离遮光结构一侧的第一色阻侧壁F1,以及靠近且平行于衬底基板1的第一色阻底面F2,第一色阻侧壁F1与第一色阻底面F2之间的夹角小于90°;第二色阻分部403位于色阻主体部401和第一色阻分部402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且具有填充主间隙结构51和次间隙结构52的部分;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色阻分部402的折射率;第一色阻侧壁F1与第一色阻底面F2之间的夹角β满足n1为第一色阻分部402的折射率,n2为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
如图7所示,由于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大于第一色阻分部402的折射率,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色阻子单元40还包括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使第一色阻侧壁F1与第一色阻底面F2之间的夹角小于90°,通过合理设置第一色阻侧壁F1的倾斜程度,可使发光子单元30发出的大视角光线b在第一色阻侧壁F1处发生全反射,并沿小视角或正视角出射,从而可以避免大视角光线因被遮光结构6遮挡而无法出射,提升光的利用率,提高显示亮度。
进一步地,根据光的折射定律可得,当第一色阻侧壁F1与第一色阻底面F2之间的夹角β满足时,可使发光子单元30发出的一定范围内的大视角光线在第一色阻侧壁处发生全反射,提升光的利用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7仅以一个色阻子单元40(如第一色阻子单元41)为例介绍色阻子单元40的结构,色阻单元4中的其他色阻子单元40可做同样的设计,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色阻单元4中的色阻子单元40而言,不同之处在于,各色阻子单元40中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所能透过/反射的光的颜色不同。示例性的,色阻单元4包括第一色阻子单元41、第二色阻子单元42和第三色阻子单元43,第一色阻子单元41中的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分别为红色第一色阻分部和红色第二色阻分部,第二色阻子单元42中的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分别为绿色第一色阻分部和绿色第二色阻分部,第三色阻子单元43中的第一色阻分部402和第二色阻分部403分别为蓝色第一色阻分部和蓝色第二色阻分部。
还需要说明的是,各色阻子单元40中第一色阻分部402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各色阻子单元40中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只要保证一个色阻子单元40中的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大于该色阻子单元40中的第一色阻分部402的折射率即可。
继续参见图7,可选的,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所在平面的方向,色阻主体部401的厚度为L,色阻主体部401的折射率为n3;其中,L、n2和n3满足4L(n2-n3)=kλ;n2>n3,k为正奇数,λ为色阻子单元40对应的发光子单元30的发光波长,例如可取发光波长的峰值。
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大于色阻主体部401的折射率,并且设置色阻主体部401的厚度,以及第二色阻分部403与色阻主体部401的折射率差值满足上述公式,可以利用高折射率的第二色阻分部403和低折射率的色阻主体部401搭配,实现降低环境光的反射率,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具体原理如下:
如图7所示,设第二色阻分部403的厚度为H。环境光光线z1和环境光光线z2分别入射至显示面板内部并经过反射后再次从显示面板出射,二者的光程差Δz=2[H·n2-(H-L)·n2-L·n3]=2·L·(n2-n3)。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显示面板中色阻子单元40下方的膜层结构往往不同,但此区域不存在折射率差,因此不会影响光程差,故而忽略此区域的光程计算。
此外,根据干涉原理可知,当光程差即光程差为半波长的奇数倍时,光线z1和光线z2干涉相消,从而可以降低环境光的反射率。两式结合即可得到4L(n2-n3)=kλ,k为正奇数。
因此,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L、n2和n3满足4L(n2-n3)=kλ,可使部分环境光干涉相消,从而降低环境光的反射率,进一步改善显示装置在黑屏状态下的显示效果。对于不同颜色的色阻子单元40,可以根据此公式适应性地设计色阻主体部401的厚度,以及第二色阻分部403与色阻主体部401的折射率差值,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色阻分部402与色阻主体部401的折射率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只要保证二者的折射率均小于第二色阻分部403的折射率即可。在一具体的实施例中,可选第一色阻分部402与色阻主体部401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制备得到,以简化工艺步骤,提高生产效率。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显示装置2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因而具备与上述显示面板相同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显示面板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图8所示的手机,也可以为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电子产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电视机、笔记本电脑、桌上型显示器、平板电脑、数码相机、智能手环、智能眼镜、车载显示器、医疗设备、工控设备、触摸交互终端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特殊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基板;
像素限定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限定层包括多个像素开口;
发光单元层,所述发光单元层包括多个发光单元,每个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发光颜色不同的发光子单元,所述发光子单元位于所述像素开口内;
彩色滤光层,位于所述发光单元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色滤光层包括多个色阻单元,每个所述色阻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子单元,所述色阻子单元与所述发光子单元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色阻子单元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覆盖所述像素开口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
所述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所述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主间隙结构,所述至少两个色阻主体部沿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并排设置;沿所述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一个所述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主间隙结构的长度之和为第一长度;
至少两个所述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长度满足
其中,di表示所述色阻单元中的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长度,λi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dj表示所述色阻单元中的另一个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第一长度,λj表示该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i和j均为正整数,且i≠j;
所述发光单元包括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一发光子单元和第二发光子单元;
所述色阻单元包括第一色阻子单元和第二色阻子单元,所述第一色阻子单元与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对应设置,所述第二色阻子单元与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一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第一主间隙结构;所述第二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二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第二主间隙结构;
所述第一色阻子单元和所述第二色阻子单元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长度满足
其中,d1为一个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主间隙结构在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d2为一个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二主间隙结构在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λ1为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λ2为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和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发光颜色不同的第三发光子单元;
所述色阻单元还包括第三色阻子单元,所述第三色阻子单元与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对应设置;
所述第三色阻子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第三色阻主体部,相邻两个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第三主间隙结构;
所述第一色阻子单元和所述第三色阻子单元各自对应的所述第一长度满足
其中,d3为一个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和与其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三主间隙结构在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上的长度之和;λ3为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的长度为C1;沿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的长度为C2;沿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的排列方向,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的长度为C3;
其中,C1、C2和C3满足C1·r1=C2·r2=C3·r3;r1为所述第一色阻子单元以及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r2为所述第二色阻子单元以及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r3为所述第三色阻子单元以及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对环境光的反射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以及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均沿第一方向排列;和/或,
所述第一色阻主体部、所述第二色阻主体部以及所述第三色阻主体部均沿第二方向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且均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680nm;所述第二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550nm;所述第三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的峰值为45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透明的光学胶层;所述光学胶层位于所述彩色滤光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具有填充所述主间隙结构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中,相邻所述色阻子单元之间设置有遮光结构;
所述色阻子单元还包括第一色阻分部和第二色阻分部;沿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色阻分部与所述遮光结构接触,且与所述色阻主体部之间具有次间隙结构;所述第一色阻分部具有远离所述遮光结构一侧的第一色阻侧壁,以及靠近且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的第一色阻底面,所述第一色阻侧壁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之间的夹角小于90°;
所述第二色阻分部位于所述色阻主体部和所述第一色阻分部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具有填充所述主间隙结构和所述次间隙结构的部分;所述第二色阻分部的折射率大于所述第一色阻分部的折射率;
所述第一色阻侧壁与所述第一色阻底面之间的夹角β满足
n1为所述第一色阻分部的折射率,n2为所述第二色阻分部的折射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色阻主体部的厚度为L,所述色阻主体部的折射率为n3;
其中,L、n2和n3满足4L(n2-n3)=kλ;n2>n3,k为正奇数,λ为所述色阻子单元对应的所述发光子单元的发光波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分部与所述色阻主体部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工艺中制备得到。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39525.2A CN113782571B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39525.2A CN113782571B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82571A CN113782571A (zh) | 2021-12-10 |
CN113782571B true CN113782571B (zh) | 2024-01-09 |
Family
ID=788411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39525.2A Active CN113782571B (zh) | 2021-09-06 | 2021-09-06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82571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4708A (zh) * | 2003-09-30 | 2005-04-0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
CN103915471A (zh) * | 2012-12-31 | 2014-07-0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80036840A (ko) * | 2016-09-30 | 2018-04-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8807718A (zh) * | 2018-08-30 | 2018-11-1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713018A (zh) * | 2019-01-14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CN212209497U (zh) * | 2020-07-06 | 2020-12-22 |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微硅显示器 |
CN112186123A (zh) * | 2020-09-30 | 2021-01-05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855508B2 (en) * | 2007-09-17 | 2010-12-21 | Global Oled Technology Llc | 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ght output |
-
2021
- 2021-09-06 CN CN202111039525.2A patent/CN1137825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604708A (zh) * | 2003-09-30 | 2005-04-06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 |
CN103915471A (zh) * | 2012-12-31 | 2014-07-09 |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KR20180036840A (ko) * | 2016-09-30 | 2018-04-10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CN108807718A (zh) * | 2018-08-30 | 2018-11-1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12750963A (zh) * | 2018-08-30 | 2021-05-04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CN109713018A (zh) * | 2019-01-14 | 2019-05-03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CN212209497U (zh) * | 2020-07-06 | 2020-12-22 | 昆山梦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微硅显示器 |
CN112186123A (zh) * | 2020-09-30 | 2021-01-05 |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82571A (zh) | 2021-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6903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3725385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068843B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764602A (zh) | 显示装置 | |
CN11168212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
US8154568B2 (en) | Color filter | |
CN113725384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11621303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0379940B (zh)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US11844258B2 (en) |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 |
CN114783289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WO2019100820A1 (zh) |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 |
CN216488149U (zh) | 显示装置 | |
CN113629122A (zh)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CN112640121A (zh) |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
CN103107180A (zh) |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899347A (zh) |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系统 | |
CN114039008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7502415B2 (ja) | 表示パネル及び携帯端末 | |
CN216488064U (zh) |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 |
US20250048872A1 (en) | Display panels including multicolored sub-pixels with respective color filter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es | |
CN113782571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4725297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3253528A (zh) | 阵列基板、反射式显示面板和反射式显示装置 | |
JP4384107B2 (ja) | 有機発光素子アレ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