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63920B -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63920B CN113263920B CN202110456487.4A CN202110456487A CN113263920B CN 113263920 B CN113263920 B CN 113263920B CN 202110456487 A CN202110456487 A CN 202110456487A CN 113263920 B CN113263920 B CN 11326392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nergy storage
- power
- energy
- storage unit
- locomoti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9/00—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 B60L9/16—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using AC induction motors
- B60L9/24—Electric propulsion with power supply external to the vehicle using AC induction motors fed from AC supply lin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7/00—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7/10—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 B60L7/14—Dynamic electric regenerative braking for vehicles propelled by AC motor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3/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 mains or AC distribution networks
- H02J3/28—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 H02J3/32—Arrangements for balancing of the load in a network by storage of energy using batteries with converting mea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4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using capacitors as storage or buffering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设计了一种放置于电力机车上的大容量高功率超级电容‑钛酸锂混合储能系统,该系统包括直流馈线、直流母线、双向DC/DC变换器、超级电容储能单元、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该系统与电力机车四象限整流器与PWM逆变器之间的直流母线连接,实现不同功率下的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同时该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可以在区域性接触网永久性故障、变电所失电等应急情况下向车内输出再生能量维持基本电力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气化铁路地面式储能系统能量传输损耗大,供电灵活性较低,在接触网故障情况下难以向电力机车供电的不足之处,提升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化铁路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能量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路网规模的持续扩大,铁路电气化率的持续升高,庞大的电力机车保有量带来了巨大的电力能量消耗,因此如何有效节能减耗,实现能源精细化管理,降低电气化铁路能耗成本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当电力机车在坡道区段下坡行驶时,列车通常采取再生制动策略,手柄级位归零,列车的势能与动能通过工作在发电机状态下的牵引电机以电能的方式返送回接触网,而这部分再生能量目前有三种消耗方式:1)机车采用制动电阻将再生制动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消耗;2)再生制动能量通过接触网传输给同一供电臂上的其他车辆进行消耗;3)返送回电力系统,这部分能量通常采取不计或正计。方法1与方法3没有有效利用再生制动能量,造成能量流失,而方法2对行车规划的要求高,在实际操作中再生制动能量的利用效率很低。
为缓解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率低的问题,专利《一种电气化铁路储能式牵引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公开号:CN110829435A)公开了一种地面式储能方案,该系统能有效提升电能质量,但其储能介质单一,未考虑多储能介质的协同配合,难以同时兼顾能量密度与功率密度;专利《一种牵引负荷削峰填谷的储能控制方法》(公开号:CN109149611A)公开了一种地面式储能系统结构,能实现再生制动能量的回收,但再生制动能量的传输需要经过接触网,由于接触网阻抗的存在会造成传输损耗,同时在接触网故障情况下难以向电力机车供电,存在一定局限性;专利《一种电气化铁路同相混合储能供电构造削峰填谷控制方法》(公开号:CN111864774A)公开了一种适用于同相供电的混合储能系统,有一定削峰填谷的效果,但电路结构较为简单,仅设置2个充放电基准值,对混合储能系统的控制较为粗糙,缺乏在列车不同工况下各储能系统的定量输出,未考虑与列车与接触网能量的协同配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能量管理方法,解决了电气化车载式混合式储能系统结构设计和超级电容-钛酸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能量管理方法等问题。
本发明提出了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直流馈线、两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一组超级电容串并联储能单元、一组钛酸锂电池串并联储能单元、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车载式混合储能系统分别从电力机车四象限整流器与PWM逆变器之间引出两组直流馈线,两组直流馈线与直流母线直接相连,两组直流母线分别引出左右两臂,各连接一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两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经过平波电感后分别连接超级电容串并联储能单元、钛酸锂电池串并联储能单元,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机车功率,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结构如附图图1所示。
所述的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适用于采用交-直-交供电结构的电力机车,且交流-直流整流环节采用四象限整流方式,直流-交流环节采用脉冲宽度调制逆变方式。
所述的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sc_max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b_max,在储能系统能馈工况下设定三个功率阈值,Pset_1为第一能馈阈值,大小等于混合储能系统最大能馈功率,Pset_2为第二能馈阈值,大小等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set_3为第三能馈阈值,大小为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系统能馈功率阈值的设定如下:
Pset_1=Psc_max+Pb_max
Pset_2=Psc_max
Pset_3=Pb_max
步骤2:基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P′sc_max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P′b_max,在储能系统储能工况下设定两个功率阈值,P′set_1为第一储能阈值,大小等于混合储能系统最大储能功率,P′set_2为第二储能阈值,大小等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系统充电功率阈值的设定如下:
P′set_1=P′sc_max+P′b_max
P′set_2=P′sc_max
步骤3:基于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实时测量数据,划分系统工作模式,各符号变量解释如表1所示,具体如下:
表1符号解释表
A:若机车测量功率大于零,电力机车处于牵引工况,机车牵引功率Pqy等于测量功率Ptrain,储能系统处于能馈工况,进行再生制动能量的释放;
a1)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大于第一能馈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最大能馈功率放电,并从接触网取能补充功率缺额,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2)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一能馈阈值Pset_1,大于第二能馈阈值Pset_2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最大功率放电,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放电补充功率缺额,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3)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二能馈阈值Pset_2,大于第三能馈阈值Pset_3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4)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三能馈阈值Pset_3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5)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小于等于下阈值SOCsc_min,但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停止功率输出,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或最大输出功率进行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6)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小于等于下阈值SOCb_min,但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停止功率输出,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或最大输出功率进行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7)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均小于等于下阈值SOCmin,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储能系统停止放电,电力机车牵引能量完全来自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综上所述,储能系统在机车牵引工况下的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B:若机车测量功率小于零,电力机车处于再生制动工况,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等于测量功率Ptrain的绝对值,储能系统处于储能工况,进行再生制动能量的吸收;
b1)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大于第一储能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最大储能功率吸收电能,多余能量需返送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2)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大于第二储能阈值P′set_2,小于等于第一储能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最大功率吸收电能,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吸收多余再生制动能量,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3)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小于等于第二储能阈值P′set_2且大于0,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吸收电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4)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大于等于上阈值SOCb_max,但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停止吸收再生制动能量,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或最大储能功率进行储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5)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大于等于上阈值SOCsc_max,但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停止吸收再生制动能量,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或最大储能功率进行储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6)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均大于等于上阈值SOCmax,则储能系统工作在空闲工况,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储能系统停止储能,电力机车再生制动能量完全返送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综上所述,储能系统在机车再生制动工况下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C:若机车测量功率等于零,电力机车处于惰行工况,储能系统工作在空闲工况,储能系统以及接触网没有功率输出。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提出了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结构,可在现有电力机车上加设一节储能车厢并连接到机车交-直整流电路即可使用,具有改造成本低,技术难度低的优点。
2.超级电容-钛酸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相较于单一超级电容储能系统,其储能容量大幅度提升,削峰填谷的效果更好,经济性更佳,应用场景更广泛。
3.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可在牵引网故障情况下实现向车内供电,满足车内基本用电需求,并能通过增大容量的方式实现机车的应急自走,提升运行安全性。
4.提出的能量管理方法能适用于双储能介质混合储能系统,实现两种储能介质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协同配合,发挥各介质的物理特性优势,降低使用寿命损耗。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结构。
图2为储能系统在机车牵引工况下的能量管理流程图。
图3为储能系统在机车再生制动工况下的能量管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实现,而不应当认为限于这里所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以便使本发明公开透彻且完整,并且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表达本发明的范围。
以图1所示车载混合储能系统为案例,在各情况下的能量输出情况如下:
1)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牵引功率大于第一能馈阈值,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2)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牵引功率小于等于第一能馈阈值,大于第二能馈阈值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3)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牵引功率小于等于第二能馈阈值,大于第三能馈阈值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4)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牵引功率小于等于第三能馈阈值,大于0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5)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小于等于下阈值SOCsc_min,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6)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小于等于下阈值SOCb_min,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7)机车运行在牵引工况下,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及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均小于等于下阈值SOCmin,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8)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再生制动功率大于第一储能阈值,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9)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再生制动功率小于等于第一储能阈值,大于第二储能阈值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10)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再生制动功率小于等于第二储能阈值,大于0且各储能介质荷电状态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11)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大于等于上阈值SOCb_max,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12)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大于等于上阈值SOCsc_max,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13)机车运行在再生制动工况下,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及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均大于等于上阈值SOCmax,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14)机车运行在惰行工况下,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功率输出为: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
1.一种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直流馈线、两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一组超级电容串并联储能单元、一组钛酸锂电池串并联储能单元、电压互感器、电流互感器;车载式混合储能系统分别从电力机车四象限整流器与PWM逆变器之间引出两组直流馈线,两组直流馈线与直流母线直接相连,两组直流母线分别引出左右两臂,各连接一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两组双向半桥型DC/DC变换器经过平波电感后分别连接超级电容串并联储能单元、钛酸锂电池串并联储能单元,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机车功率;
所述的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电力机车侧采用交-直-交基本供电结构;交流-直流整流环节采用四象限整流方式,直流-交流环节采用脉冲宽度调制逆变方式;
所述的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的能量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基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sc_max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b_max,在储能系统能馈工况下设定三个功率阈值,Pset_1为第一能馈阈值,大小等于混合储能系统最大能馈功率,Pset_2为第二能馈阈值,大小等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Pset_3为第三能馈阈值,大小为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能馈功率;
步骤2:基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P′sc_max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P′b_max,在储能系统储能工况下设定两个功率阈值,P′set_1为第一储能阈值,大小等于混合储能系统最大储能功率,Ps′et_2为第二储能阈值,大小等于超级电容储能单元最大储能功率;
步骤3:基于电压互感器与电流互感器的实时测量数据,划分系统工作模式,具体如下:
A:若机车测量功率大于零,电力机车处于牵引工况,机车牵引功率Pqy等于测量功率Ptrain,储能系统处于能馈工况,进行再生制动能量的释放;
a1)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大于第一能馈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最大能馈功率放电,并从接触网取能补充功率缺额,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2)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一能馈阈值Pset_1,大于第二能馈阈值Pset_2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最大功率放电,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放电补充功率缺额,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3)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二能馈阈值Pset_2,大于第三能馈阈值Pset_3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4)若机车牵引功率Pqy小于等于第三能馈阈值Pset_3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5)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小于等于下阈值SOCsc_min,但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停止功率输出,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或最大输出功率进行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6)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小于等于下阈值SOCb_min,但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停止功率输出,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牵引功率或最大输出功率进行放电,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a7)在任意列车牵引工况下,若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均小于等于下阈值SOCmin,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储能系统停止放电,电力机车牵引能量完全来自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若机车测量功率小于零,电力机车处于再生制动工况,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等于测量功率Ptrain的绝对值,储能系统处于储能工况,进行再生制动能量的吸收;
b1)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大于第一储能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与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最大储能功率吸收电能,多余能量需返送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2)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大于第二储能阈值P′set_2,小于等于第一储能阈值P′set_1,且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最大功率吸收电能,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吸收多余再生制动能量,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3)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Pzd小于等于第二储能阈值P′set_2且大于0,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吸收电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4)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大于等于上阈值SOCb_max,但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停止吸收再生制动能量,超级电容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或最大储能功率进行储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5)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超级电容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sc大于等于上阈值SOCsc_max,但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电荷状态SOCb在工作范围内,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超级电容储能单元停止吸收再生制动能量,钛酸锂电池储能单元以机车再生制动功率或最大储能功率进行储能,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b6)在任意列车再生制动工况下,若各储能单元荷电状态SOC均大于等于上阈值SOCmax,则储能系统工作在空闲工况,测控单元控制DC/DC变换器使储能系统停止储能,电力机车再生制动能量完全返送接触网,判据与功率输出如下:
C:若机车测量功率等于零,电力机车处于惰行工况,储能系统工作在空闲工况,储能系统以及接触网没有功率输出。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56487.4A CN113263920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56487.4A CN113263920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63920A CN113263920A (zh) | 2021-08-17 |
CN113263920B true CN113263920B (zh) | 2022-05-17 |
Family
ID=772293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56487.4A Active CN113263920B (zh) | 2021-04-27 | 2021-04-27 |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6392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9117B (zh) * | 2021-09-08 | 2021-11-23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分布式发电牵引网列车运行状态辨识系统及辨识方法 |
CN217087520U (zh) * | 2021-11-23 | 2022-07-29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城市轨道交通混合型再生制动能量利用系统 |
CN114498706B (zh) * | 2022-01-28 | 2023-03-24 | 西南交通大学 | 基于功率分配的城轨混合型再生能量利用系统控制方法 |
DE102022212402A1 (de) * | 2022-11-21 | 2024-05-23 | Siemens Mobility GmbH | Elektrisches 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435351C1 (de) * | 1994-09-21 | 1996-03-21 | Aeg Schienenfahrzeuge |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als Netzstromrichter fungierenden Vierquadrantenstellers |
CN103311950A (zh) * | 2013-05-15 | 2013-09-18 | 华中科技大学 | 城市轨道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系统及方法 |
CN103595115A (zh) * | 2013-11-15 | 2014-02-1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 一种有混合储能的直流供电系统 |
WO2016026404A1 (zh) * | 2014-08-19 | 2016-02-25 | 吉林大学 | 全程无负序间歇无供电网的电气化铁路电网系统 |
CN110896246A (zh) * | 2019-12-05 | 2020-03-20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混合储能式有轨电车系统的配置优化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31365B1 (en) * | 1998-11-12 | 2001-12-18 |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 Traction motor drive system |
JP2004320872A (ja) * | 2003-04-15 | 2004-11-11 | Isuzu Motors Ltd | 車両用電源装置 |
CN101596902B (zh) * | 2009-07-03 | 2013-03-06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汽车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 |
CN102487220A (zh) * | 2010-12-03 | 2012-06-06 | 上海同沪电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的车载混合储能装置 |
KR101560995B1 (ko) * | 2012-03-28 | 2015-10-15 |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철도 차량 시스템 |
CN102700422B (zh) * | 2012-06-26 | 2014-06-25 | 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 | 混合动力轨道车辆的供电装置、供电系统和轨道车辆 |
JP5830443B2 (ja) * | 2012-06-28 | 2015-12-09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鉄道車両の駆動装置 |
CN103350647B (zh) * | 2013-06-24 | 2016-06-08 |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接触网和储能装置混合供电的动车组牵引系统 |
CN106159980B (zh) * | 2015-04-14 | 2020-08-04 | 通用电气公司 | 发电系统和能量管理方法 |
CN105162236A (zh) * | 2015-09-28 | 2015-12-16 |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 一种复合能源功率分配系统 |
CN107933326B (zh) * | 2017-09-29 | 2020-09-04 | 北京理工大学 | 一种双源无轨电车电电耦合控制方法及动力装置 |
CN107818383A (zh) * | 2017-10-31 | 2018-03-20 | 西南民族大学 | 一种混合动力列车能量管理策略的优化方法及系统 |
CN107776416B (zh) * | 2017-11-03 | 2020-07-31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轨道交通混合动力电路、储能动力包及其供电方法 |
CN108032862B (zh) * | 2017-12-08 | 2020-01-17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一种内燃动车组混合供电动力系统及供电方法 |
CN108233819A (zh) * | 2018-01-26 | 2018-06-29 | 安徽理工大学 | 矿用蓄电池电机车车载充电及驱动一体化电路结构 |
CN109228893A (zh) * | 2018-09-28 | 2019-01-18 | 肇庆理士电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锂电池和超级电容混合储能的能源分配系统及其方法 |
CN109149611A (zh) * | 2018-10-09 | 2019-01-04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牵引负荷削峰填谷的储能控制方法 |
CN110588358B (zh) * | 2019-09-27 | 2022-07-12 | 重庆交通大学 | 基于功率-时间曲线的城轨列车车载储能系统控制方法 |
CN110829435B (zh) * | 2019-10-09 | 2022-09-13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电气化铁路储能式牵引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111864774B (zh) * | 2020-08-10 | 2022-06-24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电气化铁路同相混合储能供电构造削峰填谷控制方法 |
CN112428888B (zh) * | 2020-12-08 | 2021-12-17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电气化铁路应急牵引供电方法 |
-
2021
- 2021-04-27 CN CN202110456487.4A patent/CN11326392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4435351C1 (de) * | 1994-09-21 | 1996-03-21 | Aeg Schienenfahrzeuge | Verfahren zur Regelung eines als Netzstromrichter fungierenden Vierquadrantenstellers |
CN103311950A (zh) * | 2013-05-15 | 2013-09-18 | 华中科技大学 | 城市轨道列车再生制动能量吸收利用系统及方法 |
CN103595115A (zh) * | 2013-11-15 | 2014-02-19 | 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通信学院 | 一种有混合储能的直流供电系统 |
WO2016026404A1 (zh) * | 2014-08-19 | 2016-02-25 | 吉林大学 | 全程无负序间歇无供电网的电气化铁路电网系统 |
CN110896246A (zh) * | 2019-12-05 | 2020-03-20 | 西南交通大学 | 一种混合储能式有轨电车系统的配置优化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接触网间歇式供电电容储能车辆储能系统运行工况建模分析;綦芳等;《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200910(第09期);第37-41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63920A (zh) | 2021-08-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263920B (zh) | 电气化铁路车载混合式储能系统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
Qin et al. | Energy transfer strategy for urban rail transit battery energy storage system to reduce peak power of traction substation | |
CN104972918B (zh) |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多动力源自适应能量管理系统 | |
WO2020000843A1 (zh) | 优化的城市轨道列车能源互联系统 | |
CN107042762B (zh) | 一种轨道车辆的车载混合储能系统及其应用 | |
CN108110877B (zh) | 一种地铁用混合储能系统 | |
CN107776416A (zh) | 一种轨道交通混合动力电路、储能动力包及其供电方法 | |
CN108340788A (zh) | 一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有轨电车联合制动系统及方法 | |
CN103496327A (zh) | 一种动力包和储能装置混合供电的动车组牵引系统 | |
CN107499190B (zh) | 高速动车组动力牵引和再生制动的能量储放电系统 | |
CN111775782A (zh) | 一种电气化铁路牵引应急保障供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7933326A (zh) | 一种双源无轨电车电电耦合控制方法及动力装置 | |
CN111740438B (zh) | 一种城轨交通再生制动能量管控系统 | |
CN108790840A (zh) | 一种混合动力有轨电车再生制动能量回收优化方法和系统 | |
CN111660878B (zh) | 制动能量回收和应急牵引储能系统、供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Yang et al. | An overview on braking energy regeneration technologies in Chinese urban railway transportation | |
CN115246326A (zh) | 电气化铁路车载-地面混合式储能系统及能量管理方法 | |
CN205846737U (zh) | 一种利用列车再生制动能的电动汽车储能式服务站 | |
CN115425670A (zh) | 一种牵引降压混合变电所及其能量管理方法 | |
CN109768721A (zh) | 一种智能化能量双向流动的三电平变流器控制方法 | |
CN207311178U (zh) | 高速动车组动力牵引和再生制动的能量储放电系统 | |
CN109353367A (zh) | 基于飞轮储能和电阻制动的再生能量回收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212447128U (zh) | 轨道交通车辆用应急牵引和辅助供电储能系统及供电系统 | |
CN209505511U (zh) | 一种电气化铁路牵引网供电构造 | |
CN115333105B (zh) | 一种电气化铁路交直流储能供电系统及能量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