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1987756A - 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87756A
CN111987756A CN202010430704.8A CN202010430704A CN111987756A CN 111987756 A CN111987756 A CN 111987756A CN 202010430704 A CN202010430704 A CN 202010430704A CN 111987756 A CN111987756 A CN 1119877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istor
control signal
switch control
state
output 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307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夏原野
陈华捷
丁庆
宁志远
郭瑭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Sil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Sil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Sil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Silan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30704.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8775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877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8775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207/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details of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2207/20Charging or discharg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t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电路,包括:直流源,提供直流供电电压;至少一个功率变换器,与直流源相连接,将直流供电电压转换成输出电压;至少一个输出端口,分别与功率变换器相连接,对负载进行充电;控制电路,根据负载的状态信号以及输出电压产生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控制信号以调节输出电压,负载的状态信号表征输出端口是否有负载,其中,功率变换器包括输出电容,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充电电路包括泄放电路,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本申请在使用较简单的器件、成本少的条件下,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或者单独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在输出端口有负载时输出稳定的输出电压,在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将输出电压降低至预设值。

Description

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源技术,更具体地,涉及多路快速充电的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在手机、电子书、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便携设备中,为保证便携设备的续航能力,便携设备的电池的容量也相应地越来越大,造成充电时间过长,采用快速充电技术可以有效提升充电效率,从而显著减少便携设备的充电时间。当充电电路与负载连接时,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能够快速建立,向负载充电;当充电电路与负载断开时,充电电路的输出电压能在规定时间内降低到预设值。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所示,所述充电电路包括输入电路11、第一功率变换器12、第二功率变换器13和控制电路14。其中,所述输入电路11包括电容Cin、变压器T1、原边功率开关管Q、二极管D1以及输出电容C1,输入电路11的输入端接收直流输入电压Vin。第一功率变换器12包括带负载开关的DC-DC变换电路以及带泄放通道的输出端口,其中带负载开关的DC-DC变换电路包括两个功率开关管Q11和Q12、电感L1、负载开关S1、电容C12,其中带泄放通道的输出端口包括电阻R11和输出端口(图中未示出)。第二功率变换器13与第一功率变换器12相同,此处不再赘述。第一功率变换器12和第二功率变换器13并接在输入电路11的输出电容C1两端。以所述第一功率变换器12为例,当所述控制电路14检测到负载Load1连接到所述第一功率变换器12的输出端口时,负载开关S1开通,功率开关管Q11和Q12交替导通向负载Load1供电;在检测到负载Load1移除时,负载开关S1关断,并且通过电阻R11快速使输出端口电压(负载Load1的输入电压)降低到预设值。
如图1所示电路能够实现两路快充,并且两路电压不受彼此的影响。但是需要通过一个负载开关和一个泄放通道来达到所述充电电路的输出要求。所述负载开关及泄放通道,不仅增加了系统损耗,降低了系统效率,而且增加了系统成本和体积,不利于小型化。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充电电路的泄放电路复用其功率变换器或单独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减少了电路元器件,降低电路损耗。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充电电路,包括:直流源,提供直流供电电压;至少一个功率变换器,与所述直流源相连接,将所述直流供电电压转换成输出电压;至少一个输出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相连接,对负载进行充电;控制电路,根据负载的状态信号以及所述输出电压产生所述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控制信号以调节输出电压,所述负载的状态信号表征所述输出端口是否连接有负载;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包括输出电容,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泄放电路,所述泄放电路为所述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功率变换器将输出电容两端的输出电压降低至预设值。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功率变换器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
优选地,所述输出电容的泄放电路复用所述功率变换器。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为BUCK电路。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第一电容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其中,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电感,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交替导通与关断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其中,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三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关断。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其中,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控制电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为升降压电路。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四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其中,第四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六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之间;第一电容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四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五晶体管,其中,第五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六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二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五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其中,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者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其中,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八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其中,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控制电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控制电路之间;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与所述输出电容并联连接。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二电阻和第三晶体管,所述第二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得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二电阻和第三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输出电容的两端之间;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三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关断。
优选地,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优选地,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优选地,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八晶体管和第二电感,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输出电容的两端之间;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八开关控制信号。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优选地,当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充电电路,在使用较简单的器件、成本少的条件下,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或者单独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在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输出稳定的输出电压,在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将输出电压降低至预设值,达到了与传统快充电路(即DC-DC电路加负载开关的组合)同样的效果。减少了电路元器件,降低电路损耗从而提高转换效率;同时也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现有技术中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4示出图2所示的充电电路的示例性工作波形图。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在各个附图中,相同的元件采用相同或类似的附图标记来表示。为了清楚起见,附图中的各个部分没有按比例绘制。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包括直流源、至少一个功率变换器、控制电路以支持至少一个输出端口(例如USB端口)快速充电。每个功率变换器为DC-DC变换电路,控制电路对功率变换器进行控制实现在连接有负载时对负载充电以及在没有连接负载时将功率变换器的输出电压降至预设值。在本发明实施例中,USB端口可以为type-A、type-C等,功率变换器可以为boost、buck、buck-boost电路等。
在以下实施例中,将以其中一路充电电路为例(具体可参见图2、图5、图7、图8、图10、图12、图14和图15)进行说明。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充电电路至少包括两路充电电路。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2所示,充电电路20包括直流源21、功率变换器22、控制电路23、输出端口24以及泄放电路。
其中,直流源21提供直流供电电压DC。在本实施例中,直流源21包括直流源单元21a和第一电容C1,直流源单元21a将交流输入电压转换成直流供电电压DC,第一电容C1对直流源单元21a输出的直流供电电压DC进行滤波。直流供电电压DC例如为5V,但并不局限于此。
功率变换器22与所述直流源21相连接,将所述直流供电电压DC转换成输出电压Vo。功率变换器包括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功率变换器为buck电路。
控制电路23与负载Load和功率变换器22连接,根据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以及所述输出电压Vo产生所述功率变换器22的开关控制信号以调节输出电压Vo。其中,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表征所述输出端口24是否连接有负载Load。在所述输出端口24连接有负载Load时,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功率变换器22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Vo。
泄放电路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在所述输出端口24没有连接负载时,输出电容Cout通过泄放电路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路,在使用较简单的器件、成本少的条件下,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在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输出稳定的输出电压,在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将输出电压降低至预设值,达到了与传统快充电路(即DC-DC变换电路加负载开关的组合)同样的效果。减少了电路元器件,降低损耗从而提高转换效率;同时也减小了体积,降低了成本。
应理解,各种达到输出电压快速降低至预设值的功率变换器和控制电路都适用于本实施例,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中描述的功率变换器和控制电路。
如图2所示,所述功率变换器22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一电感L1和输出电容Cout。其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串联连接在直流源21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24的第一端之间,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2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晶体管Q2连接在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第一节点A与输出端口24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23连接。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具体的,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23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23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
输出端口2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2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2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其中,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22,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容C1,其中,第一电容C1连接在直流源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容C1形成泄放回路。
或者,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晶体管Q2,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第二晶体管Q2形成泄放回路。
在输出端口24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交替导通和关断,使功率变换器22与直流源21断开,在第二晶体管Q2导通时,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第二晶体管Q2形成泄放回路,使得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在第二晶体管Q2关断时,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容C1形成泄放回路。在第一晶体管Q1关断时,第一晶体管Q1通过其体二极管反向续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输出端口24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22与直流源21断开,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工作在恒流区,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二晶体管Q2形成泄放回路,使得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输出端口24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22与直流源21断开,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二晶体管Q2形成泄放回路,使得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图4示出图1所示的充电电路的示例性工作波形图。如图4所示,在t0时刻,负载Load移除,输出端口24此时没有连接负载Load,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1关断,且在t0-t3期间,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维持为低电平,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保持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1始终关断。在t0时刻,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二晶体管Q2导通,输出电容Cout经由第二晶体管Q2放电,第二晶体管Q2的电流IQ2反向上升。t1时刻,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二晶体管Q2关断,第二晶体管Q2的电流IQ2降低至0,此时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经由第一电感L1和第一晶体管Q1向第一电容C1充电,第一晶体管Q1体二极管续流。t2时刻,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二晶体管Q2重新导通。t2-t3期间,第二晶体管Q2周期性导通与关断,直至输出电容Cout放电完毕。t3时刻,检测到输出端口24连接有负载Load,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二晶体管Q2关断,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一晶体管Q1导通,第一晶体管Q1的电流IQ1上升,直流源21的能量经由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1传输到负载Load。t4时刻,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第一晶体管Q1关断,第二晶体管Q2导通,第一晶体管Q1的电流IQ1降低至0,第一电感L1的电流经由负载Load和第二晶体管Q2续流。t5时刻,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再次变为高电平,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变为低电平,第一晶体管Q1导通,第二晶体管Q2关断。t3-t6期间,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交替导通。t6时刻,负载Load移除,输出端口24此时没有连接负载Load,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由高电平变为低电平,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由低电平变为高电平。
图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23包括运算放大器231、锯齿波产生模块232、比较器233、第一逻辑模块234、PWM发生模块235、第二逻辑模块236、第三逻辑模块237和第四逻辑模块238。
其中,运算放大器231与所述输出端口2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得到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2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2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2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2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一逻辑模块2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2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PWM发生模块235提供第二PWM控制信号PWM2;第二逻辑模块236与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一逻辑信号;第三逻辑模块237与所述第二逻辑模块236和所述PWM发生模块235连接,根据所述第一逻辑信号和第二PWM控制信号PWM2产生第二逻辑信号;第四逻辑模块238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234和第三逻辑模块237连接,根据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逻辑信号产生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234为与门,第二逻辑模块236为非门,第三逻辑模块237为与门,第四逻辑模块238为或非门。
在输出端口24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交替导通与关断,从而保持输出电压Vo的稳定性,即功率变换器22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Vo,以向负载Load充电。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30包括直流源31、功率变换器32、控制电路33、输出端口3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30的主要区别在于,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形成泄放回路。功率变换器32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一电感L1和输出电容Cout其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串联连接在直流源31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34的第一端,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3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晶体管Q2连接在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第一节点A与输出端口34的第二端之间;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串联连接在第一节点A与输出端口34的第二端之间。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和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33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和第三开关控制信号Vg3。具体的,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33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33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第三晶体管Q3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33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3。
输出端口3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3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3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32,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34连接有负载Load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的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交替导通与关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Vg3控制第三晶体管Q3处于关断状态,从而保持输出电压Vo的稳定性,即功率变换器32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Vo,以向负载Load充电。
具体地,在输出端口34连接有负载Load时,第一晶体管Q1导通,第二晶体管Q2和第三晶体管Q3关断,功率变换器32的电流经由直流源31的第一端流经第一晶体管Q1、第一电感L1、负载Load,最后流向地,第二晶体管Q2导通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三晶体管Q3关断,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不能突变,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经由负载Load和第二晶体管Q2,然后回到第一电感L1,形成一个续流回路。
在输出端口34移除负载Load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关断从而切断前级电压,同时第三晶体管Q3导通,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具体地,在输出端口3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32与直流源31断开,第三开关控制信号Vg3控制第三晶体管Q3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形成泄放回路,以将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图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6所示,控制电路33包括运算放大器331、锯齿波产生模块332、比较器333、第一逻辑模块334、第五逻辑模块335、第六逻辑模块336和第七逻辑模块337。
其中,运算放大器331与所述输出端口3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3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3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3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3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一逻辑模块3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3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五逻辑模块335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334连接,根据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产生第五逻辑信号;第六逻辑模块336与所述第五逻辑模块335和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第五逻辑信号和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第七逻辑模块337与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三开关控制信号Vg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334为与门,第五逻辑模块335为非门,第六逻辑模块336为与门,第七逻辑模块337为非门。
根据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30的其余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40包括直流源41、功率变换器42、控制电路43、输出端口4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二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充电电路40的主要区别在于,泄放电路与输出电容并联连接,且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串联连接在输出电容Cout的两端。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与输出电容并联连接,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44移除负载Load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关断从而切断前级电压,同时第三晶体管Q3导通,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具体地,在输出端口4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42与直流源41断开,第三开关控制信号Vg3控制第三晶体管Q3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阻R1和第三晶体管Q3形成泄放回路,以将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充电电路40的其余方面与第二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8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50包括直流源51、功率变换器52、控制电路53、输出端口5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50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形成泄放回路。功率变换器52包括第一晶体管Q1、第二晶体管Q2、第一电感L1和输出电容Cout。
其中,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串联连接在直流源51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54的第一端,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5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晶体管Q2连接在第一晶体管Q1和第一电感L1之间的第一节点A与输出端口54的第二端之间;第二电阻R2连接第一节点A与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之间。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和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53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具体的,第一晶体管Q1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53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二晶体管Q2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53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
输出端口5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5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5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52,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54连接有负载Load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的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交替导通与关断,从而保持输出电压Vo的稳定性,即功率变换器52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Vo,以向负载Load充电。具体地,在输出端口54连接有负载Load时,第一晶体管Q1导通,第二晶体管Q2关断,电流经由直流源51的第一端流经第一晶体管Q1、第一电感L1、负载Load,最后流向地,形成供电回路,第二晶体管Q2导通时,第一晶体管Q1关断,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不能突变,第一电感L1上的电流经由负载Load和第二晶体管Q2,然后回到第一电感L1,形成一个续流回路。
在输出端口54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控制第一晶体管Q1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控制第二晶体管Q2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52与直流源51断开,并将功率变换器52的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具体地,在输出端口54移除负载Load时,第一晶体管Q1和第二晶体管Q2关断从而切断前级电压,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阻R2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图9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9所示,控制电路43包括运算放大器531、锯齿波产生模块532、比较器533、第一逻辑模块534、第五逻辑模块535和第六逻辑模块536。
其中,运算放大器531与所述输出端口5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较得到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5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5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5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5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一逻辑模块5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5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第五逻辑模块535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534连接,根据所述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产生第五逻辑信号;第六逻辑模块536与所述第五逻辑模块535和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第五逻辑信号和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二开关控制信号Vg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534为与门,第五逻辑模块535为非门,第六逻辑模块536为与门。
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充电电路50的其余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10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60包括直流源61、功率变换器62、控制电路63、输出端口6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一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60的主要区别在于,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四晶体管Q4和第一电容C1;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四晶体管Q4和第一电容C1形成泄放回路。或者,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五晶体管Q5,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五晶体管Q5形成泄放回路。或者,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形成泄放回路。功率变换器62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Q4-Q7)、第二电感L2和输出电容Cout。在本实施例中,功率变换器为升降压电路。
其中,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串联连接在直流源6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6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L2连接在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之间的第二节点B与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之间的第三节点C之间;所述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6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和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63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63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63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63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63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
输出端口6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6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6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具体地,在所述输出端口64连接有负载Load时,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Q4-Q7)在控制电路63的控制下使得所述功率变换器62工作在降压模式、升压模式以及升降压模式。具体地,当所述功率变换器62工作在降压模式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当所述功率变换器62工作在升压模式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交替导通。当所述功率变换器62工作在升降压模式时,第四控制信号Vg4、第五控制信号Vg5、第六控制信号Vg6和第七控制信号Vg7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交替导通。
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62,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具体地,在所述输出端口6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交替导通与关断,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在第五晶体管Q5导通时,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五晶体管Q5形成泄放回路;在第五晶体管Q5关断时,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四晶体管Q4和第一电容C1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在第四晶体管Q4关断时,第四晶体管Q4通过其体二极管反向续流。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输出端口6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工作在恒流区,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工作在恒流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五晶体管Q5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输出端口6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工作在恒流区,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工作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工作在恒流区。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输出端口6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或者工作在可变电阻区。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五晶体管Q5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输出端口6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导通状态或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图11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1所示,控制电路63包括运算放大器631、锯齿波产生模块632、比较器633、第一逻辑模块634、PWM发生模块635、第二逻辑模块636、第三逻辑模块637、第四逻辑模块638和第七逻辑模块639。
其中,运算放大器631与所述输出端口6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产生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6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6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6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6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七逻辑模块639与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一逻辑模块6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6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PWM发生模块635提供第二PWM控制信号PWM2;第二逻辑模块636与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一逻辑信号;第三逻辑模块637与所述第二逻辑模块636和所述PWM发生模块635连接,根据所述第一逻辑信号和第二PWM控制信号PWM2产生第二逻辑信号;第四逻辑模块638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634和第三逻辑模块637连接,根据第一开关控制信号Vg1和第二逻辑信号产生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与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一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634为与门,第二逻辑模块636为非门,第三逻辑模块637为与门,第四逻辑模块638为或非门,第七逻辑模块639为非门。
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60的其余方面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12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70包括直流源71、功率变换器72、控制电路73、输出端口7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70的主要区别在于,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其中,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形成泄放回路。功率变换器72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Q4-Q7)、第二电感L2和输出电容Cout。
其中,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串联连接在直流源7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7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L2连接在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之间的第二节点B与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之间的第三节点C之间;所述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7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串联连接在第二节点B和与输出端口74的第二端之间。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和第八晶体管Q8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73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和第八开关控制信号Vg8。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73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73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73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73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第八晶体管Q8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73连接,接收第八开关控制信号Vg8。
输出端口7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7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7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具体地,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72,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74连接有负载Load时,其功率变换器72的四个晶体管Q4-Q7的工作状态和第五实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第八晶体管Q8在所述控制电路73的控制下处于关断状态。
在输出端口74移除负载Load时,在所述控制电路73的控制下,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和第七晶体管Q7关断,第六晶体管Q6和第八晶体管Q8导通,输出电容Cout与第六晶体管Q6、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形成泄放回路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具体地,在所述输出端口7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第八开关控制信号Vg8控制第八晶体管Q8处于导通状态。
图13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3所示,控制电路73包括运算放大器731、锯齿波产生模块732、比较器733、第一逻辑模块734、第五逻辑模块735、第六逻辑模块736、第七逻辑模块737和低电平产生模块738。
其中,运算放大器731与所述输出端口7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产生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7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7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7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7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一逻辑模块7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7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第五逻辑模块735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734连接,根据所述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产生第五逻辑信号;第六逻辑模块736与所述第五逻辑模块735和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第五逻辑信号和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第七逻辑模块737与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八开关控制信号Vg8。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与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一致。低电平产生模块738产生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所述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一直为低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734为与门,第五逻辑模块735为非门,第六逻辑模块736为与门,第七逻辑模块737为非门。
根据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70的其余方面与第五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14示出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80包括直流源81、功率变换器82、控制电路83、输出端口8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六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80的主要区别在于,输出电容Cout的泄放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串联连接在输出电容Cout的两端。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与输出电容Cout并联连接,为输出电容Cout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84移除负载Load时,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第六晶体管Q6以及第七晶体管Q7关断从而切断前级电压,同时第八晶体管Q8导通,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形成泄放回路,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具体地,在输出端口8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关断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使功率变换器82与直流源81断开,第八开关控制信号Vg8控制第八晶体管Q8处于导通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三电阻R3和第八晶体管Q8形成泄放回路,以将所述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80的其余方面与第六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充电电路90包括直流源91、功率变换器92、控制电路93、输出端口94以及泄放电路。
与第五实施例的充电电路相比,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90的主要区别在于,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阻R4,其中,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阻R4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控制电路之间;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阻R4形成泄放回路。功率变换器92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Q4-Q7)、第二电感L2和输出电容Cout。
其中,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串联连接在直流源5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9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二电感L2连接在第四晶体管Q4和第五晶体管Q5之间的第二节点B与所述第六晶体管Q6和第七晶体管Q7之间的第三节点C之间;所述输出电容Cout连接在输出端口94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第四电阻R4连接在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和第二节点B之间。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和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分别与控制电路93连接。
所述开关控制信号包括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第四晶体管Q4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93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第五晶体管Q5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93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第六晶体管Q6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93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第七晶体管Q7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93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
输出端口94与所述功率变换器92相连接,并且所述输出端口94在连接有负载Load时对负载Load进行充电,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进行放电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具体地,在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泄放电路复用功率变换器92,为输出电容Cou提供泄放通道,从而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
在输出端口94连接有负载Load时,功率变换器92的四个晶体管Q4-Q7的工作状态跟第五实施例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在输出端口94移除负载Load时,在所述控制电路93的控制下,第四晶体管Q4、第五晶体管Q5和第七晶体管Q7关断,第六晶体管Q6导通,输出电容Cout与第六晶体管Q6、第二电感L2和第四电阻R4形成泄放回路,释放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使得输出电压Vo下降至预设值。
在所述输出端口94没有连接负载Load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控制第四晶体管Q4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控制第五晶体管Q5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控制第六晶体管Q6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控制第七晶体管Q7处于关断状态,输出电容Cout上的电荷通过第四电阻R4释放,将输出电压Vo降低至预设值。
图16示出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充电电路中控制电路的示意性框图。如图16所示,运算放大器931、锯齿波产生模块932、比较器933、第一逻辑模块934、第五逻辑模块935、第六逻辑模块936和低电平产生模块938。
其中,运算放大器931与所述输出端口94相连接以获得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将所述输出电压Vo的采样信号与参考电压Vref相比产生误差信号Vcomp;锯齿波产生模块932提供锯齿波信号;比较器933与所述运算放大器931和所述锯齿波产生模块932连接,根据所述误差信号Vcomp和所述锯齿波信号产生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第一逻辑模块934与所述负载Load和所述比较器933相连接,根据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和第一PWM控制信号PWM1产生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第五逻辑模块935与所述第一逻辑模块934连接,根据所述第七开关控制信号Vg7产生第五逻辑信号;第六逻辑模块936与所述第五逻辑模块935和所述负载Load连接,根据所述第五逻辑信号和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产生第六开关控制信号Vg6。所述第四开关控制信号Vg4与所述负载Load的状态信号VL一致。低电平产生模块938产生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所述第五开关控制信号Vg5一直为低电平。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逻辑模块934为与门,第五逻辑模块935为非门,第六逻辑模块936为与门。
根据第七实施例的充电电路90的其余方面与第五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详述。
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如上文所述,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发明以及在本发明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56)

1.一种充电电路,包括:
直流源,提供直流供电电压;
至少一个功率变换器,与所述直流源相连接,将所述直流供电电压转换成输出电压;
至少一个输出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变换器相连接,对负载进行充电;
控制电路,根据负载的状态信号以及所述输出电压产生所述功率变换器的开关控制信号以调节输出电压,所述负载的状态信号表征所述输出端口是否连接有负载;
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包括输出电容,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充电电路还包括泄放电路,所述泄放电路为所述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泄放电路为输出电容提供泄放通道,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功率变换器和泄放电路将输出电容两端的输出电压降低至预设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所述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相应的功率变换器产生稳定的输出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输出电容的泄放电路复用所述功率变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为BUCK电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
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
第一电容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形成泄放回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
其中,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和第二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和第一电感,
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
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交替导通与关断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
其中,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
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
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三开关控制信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关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
其中,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控制电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感和第二电阻形成泄放回路。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
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
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二电阻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之间;
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为升降压电路。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四晶体管和第一电容,
其中,第四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六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之间;
第一电容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四晶体管和第一电容形成泄放回路。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五晶体管,
其中,第五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六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二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五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
其中,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24.根据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
所述输出电容连接在所述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
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
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28.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同步整流或者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29.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
30.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或工作在恒流区或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工作在恒流区。
31.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者工作在可变电阻区。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或工作在可变电阻区,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3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
其中,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
所述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
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
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八开关控制信号。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40.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
其中,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控制电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六晶体管、第二电感和第四电阻形成泄放回路。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七晶体管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
所述第四电阻连接在所述第二节点和控制电路之间;
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
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
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4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4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
45.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4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与所述输出电容并联连接。
4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
所述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得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一晶体管、第二晶体管、第一电感;
其中,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输出端口的第一端;
第二晶体管连接在第一晶体管和第一电感之间的第一节点与输出端口的第二端之间;
第一电阻和第三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输出电容的两端之间;
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
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二开关控制信号;
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三开关控制信号。
49.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二开关控制信号相位相反,分别控制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交替导通与关断,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关断。
50.根据权利要求48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在所述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一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一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二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二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三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三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5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泄放电路包括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输出电容上的电荷依次流经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形成泄放回路。
52.根据权利要求51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变换器还包括第四晶体管至第八晶体管和第二电感,
其中,所述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串联连接在直流源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串联连接在输出端口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第二电感连接在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之间的第二节点与所述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之间的第三节点之间;
第三电阻和第八晶体管串联连接在所述输出电容的两端之间;
第四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
第五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五开关控制信号;
第六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六开关控制信号;
第七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七开关控制信号;
第八晶体管的控制端与控制电路连接,接收第八开关控制信号。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五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和第五晶体管交替导通,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5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和第七开关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55.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连接有负载时,第四控制信号、第五控制信号、第六控制信号和第七控制信号分别控制第四晶体管、第五晶体管、第六晶体管和第七晶体管交替导通,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
5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充电电路,其中,当输出端口没有连接负载时,第四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四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五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五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第六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六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第七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七晶体管处于关断状态,所述第八开关控制信号控制第八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
CN202010430704.8A 2020-05-20 2020-05-20 充电电路 Pending CN11198775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0704.8A CN111987756A (zh) 2020-05-20 2020-05-20 充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30704.8A CN111987756A (zh) 2020-05-20 2020-05-20 充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87756A true CN111987756A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42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30704.8A Pending CN111987756A (zh) 2020-05-20 2020-05-20 充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87756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4919A (zh) * 2021-11-18 2022-01-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模块的放电电路和放电方法
CN115133765A (zh) * 2022-05-31 2022-09-30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模拟开关操作的调控电容放电电流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1543A (zh) * 1999-06-25 2002-09-25 伊利诺伊大学评议会 动态转换的电源变换器
CN1835329A (zh) * 2006-04-10 2006-09-2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电梯用混合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20070108948A1 (en) * 2005-11-11 2007-05-17 L&L Engineering, Llc Buck dc to dc converter and method
JP2007288863A (ja) * 2006-04-13 2007-11-01 Fujifilm Corp 電源制御回路及び電子機器
CN101483951A (zh) * 2009-02-16 2009-07-15 湖南力芯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和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方法
CN101938148A (zh) * 2009-12-28 2011-01-05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及电池供电设备
JP2011041363A (ja) * 2009-08-07 2011-02-2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直流電源平滑用コンデンサーの放電回路
WO2011085838A1 (de) * 2009-12-21 2011-07-2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ladung eines energiespeichers in einem hochspannungsnetz
CN103580486A (zh) * 2012-07-31 2014-02-12 艾沃特有限公司 开关功率变换器动态负载检测
CN103607006A (zh) * 2013-11-15 2014-02-26 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复用电路
CN103607117A (zh) * 2013-11-21 2014-02-26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直流-直流转换器
US20140111168A1 (en) * 2011-01-07 2014-04-24 Anp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ynchronous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with Zero Current Detection, and Method Thereof
CN105186841A (zh) * 2015-06-26 2015-12-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逆变电源的供电电路以及具有其的家用电器
CN105896646A (zh) * 2016-04-07 2016-08-24 东莞市太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升降压充放电电路及其充放电方法
CN105915041A (zh) * 2016-07-04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荷泄放方法、泄放电路和换流器
US20170237282A1 (en) * 2016-02-17 2017-08-17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with indirect power transmission and power distribution method
CN108394297A (zh) * 2018-03-07 2018-08-14 深圳新恒业电气有限公司 直流充电桩残压泄放电阻的保护及控制方法
CN109617168A (zh) * 2018-12-22 2019-04-12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电源管理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CN112224055A (zh) * 2019-06-30 2021-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CN212462817U (zh) * 2020-05-20 2021-02-02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

Patent Citation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71543A (zh) * 1999-06-25 2002-09-25 伊利诺伊大学评议会 动态转换的电源变换器
US20070108948A1 (en) * 2005-11-11 2007-05-17 L&L Engineering, Llc Buck dc to dc converter and method
CN1835329A (zh) * 2006-04-10 2006-09-20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一种电梯用混合储能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7288863A (ja) * 2006-04-13 2007-11-01 Fujifilm Corp 電源制御回路及び電子機器
CN101483951A (zh) * 2009-02-16 2009-07-15 湖南力芯电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发光二极管驱动器和驱动发光二极管的方法
JP2011041363A (ja) * 2009-08-07 2011-02-24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直流電源平滑用コンデンサーの放電回路
WO2011085838A1 (de) * 2009-12-21 2011-07-21 Robert Bosch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entladung eines energiespeichers in einem hochspannungsnetz
CN101938148A (zh) * 2009-12-28 2011-01-05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及电池供电设备
US20140111168A1 (en) * 2011-01-07 2014-04-24 Anpec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Synchronous 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 with Zero Current Detection, and Method Thereof
CN103580486A (zh) * 2012-07-31 2014-02-12 艾沃特有限公司 开关功率变换器动态负载检测
CN103607006A (zh) * 2013-11-15 2014-02-26 中科恒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放电复用电路
CN103607117A (zh) * 2013-11-21 2014-02-26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直流-直流转换器
CN105186841A (zh) * 2015-06-26 2015-12-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逆变电源的供电电路以及具有其的家用电器
US20170237282A1 (en) * 2016-02-17 2017-08-17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Energy harvesting system with indirect power transmission and power distribution method
CN105896646A (zh) * 2016-04-07 2016-08-24 东莞市太业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智能升降压充放电电路及其充放电方法
CN105915041A (zh) * 2016-07-04 2016-08-3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荷泄放方法、泄放电路和换流器
CN108394297A (zh) * 2018-03-07 2018-08-14 深圳新恒业电气有限公司 直流充电桩残压泄放电阻的保护及控制方法
CN109617168A (zh) * 2018-12-22 2019-04-12 常州格力博有限公司 电源管理系统及电源管理方法
CN112224055A (zh) * 2019-06-30 2021-01-1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能量转换装置、动力系统以及车辆
CN212462817U (zh) * 2020-05-20 2021-02-02 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金新民等: "《主动配电网中的电力电子技术》", vol. 978, 31 January 2015,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pages: 42 - 43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64919A (zh) * 2021-11-18 2022-01-21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模块的放电电路和放电方法
CN113964919B (zh) * 2021-11-18 2024-08-13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模块的放电电路和放电方法
CN115133765A (zh) * 2022-05-31 2022-09-30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武汉南瑞有限责任公司 模拟开关操作的调控电容放电电流的控制装置及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u et al. A family of multiport buck–boost converters based on DC-link-inductors (DLIs)
US10811974B1 (en) Power converter
US20150097546A1 (en)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TW202101873A (zh) 一種單電感多輸出直流-直流轉換器
CN104868725B (zh) 一种升压型非隔离三端口直流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3633842B (zh) 一种单开关反向输出二次型宽增益变换器
US11228243B2 (en) Power converter with reduced RMS input current
US11876451B2 (en) DC-DC converter
CN103178711A (zh) 升降压直流变换电路
CN114793059A (zh) 降压电路的电压控制电路、降压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2594134A (zh) 单开关高增益boost变换器
CN108988634A (zh) 一种三相交错式双向大变比dcdc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WO2024217117A1 (zh) 直流-直流转换电路、转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hen et al. A new bidirectional DC-DC converter with a high step-up/down conversion ratio for renewable energy applications
CN111987756A (zh) 充电电路
US10084378B2 (en) Single-inductor multi-output converter
CN106787737B (zh) 一种双向直流变换器
Zhao et al. DC-DC power conversions and system 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battery operated system
WO2021138912A1 (zh) 直流-直流变流器
CN212462817U (zh) 充电电路
CN114499183B (zh) 一种宽范围输入非隔离三端口dc-dc变换器
TWI411210B (zh) 具電荷泵控制之單電感多重輸出直流轉換器
CN115882722A (zh) 具有飞电容的混合降压-升压直流-直流转换器
CN113824310A (zh) 用于机械能量的采集-管理单级融合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211791277U (zh) 一种级联的升降压型dc-dc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