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8461B -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328461B CN108328461B CN201810324433.0A CN201810324433A CN108328461B CN 108328461 B CN108328461 B CN 108328461B CN 201810324433 A CN201810324433 A CN 201810324433A CN 108328461 B CN108328461 B CN 10832846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top
- plate
- car
- panel
- reinforcing ri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3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51 stiffen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8
- 210000003205 muscle Anatomy 0.000 claims 7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12814 acou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08000002925 dental caries Diseases 0.000 claims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10000002435 tendon Anatomy 0.000 claims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9000012774 insulation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742 Cotto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26 asph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284 exci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6541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630 mental health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19 thicken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轿顶结构,包括:一轿顶盖板结构、一轿顶整流结构和一轿顶主体结构;其中在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和所述轿顶盖板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内部的加强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前面板、直整流板和折弯弧形整流板;其中沿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前面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和直整流板;所述直整流板和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的主体呈向外凸起的弧状,以使所述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时能够将轿厢顶部引流面的气流导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防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背景技术
超高速电梯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噪音,如曳引机驱动的运转、轿厢及对重的升降以及电梯部件之间的相互摩擦,而科学研究表明,电梯在运行状态下由于同井道壁形成较大的相对运动,会形成一定的风压,并且造成较大的空气阻力,于是会有较大的“风呼啸声”。现有技术中的轿厢均采用了一定的隔音措施,如:增厚轿厢壁、壁板内腔增加吸音棉或沥青板等,以防止这种噪声传入电梯内而影响乘客的乘坐感受及身心健康。然而,电梯轿厢的顶部由于需要安装小型空调或贯流风扇等部件,从而不便于对其采用隔离措施来降低噪音。
另外,电梯在井道内部上下运行所产生的气流会直接冲击到轿顶结构,而且大部分轿顶面均为大平面结构,气流对轿顶面冲击非常大,并且通过轿顶产生噪音和震动,进而传递至轿厢内部,严重影响乘客舒适感,而且还有可能对乘客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另外,现有轿顶结构均为平面结构,如中国专利CN203855284U公开了一种高速电梯降噪轿顶结构,虽然设计了双层隔音结构,但是由于轿顶平面较大,无法进行导流以降低风噪及震动,并且严重影响乘坐舒适感。
有鉴于此,亟需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轿顶大平面结构导流不善及噪音过大的缺陷,而且能够增加轿厢迎流面的隔音性能,以及提升轿厢内部的乘客乘坐舒适度。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其适用于一电梯轿厢,所述轿顶结构包括:一轿顶盖板结构、一轿顶整流结构和一轿顶主体结构;其中在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和所述轿顶盖板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内部的加强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前面板、直整流板和折弯弧形整流板;其中沿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前面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和直整流板;所述直整流板和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的主体呈向外凸起的弧状,以使所述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时能够将轿厢顶部引流面的气流导出。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盖板结构包括:多个双折弯面板和多个盖板扶手;每一所述双折弯面板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所述第一面板设置在所述轿顶盖板结构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三面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的外周边缘,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一面板上设置多个盖板扶手。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加强组件包括:纵梁、横梁、纵加强梁、横加强梁、底加强框、加强筋和斜角加强筋;所述底加强框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上方设置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形成十字加强梁,所述横加强梁分别焊接于所述纵梁的两端,所述纵加强梁分别焊接于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纵梁、所述横梁、所述横加强梁和所述纵加强梁形成田字型方框;所述加强筋和所述斜角加强筋相互垂直焊接且形成L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横加强梁和所述纵加强梁相连,所述斜角加强梁与所述底加强框相连;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前侧且与所述横加强梁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包括:前面板主体和垂直板,所述垂直板垂直于所述前面板主体,且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底面上;在所述前面板主体上方的两侧边缘呈弧状,在所述前面板主体下方的两侧边缘呈直线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包括:两个弧形折弯板,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相互垂直且相邻的一侧彼此焊接,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的另一侧分别设有弧形孔板,在每一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其中所述弧形折弯板包括弧形部、方形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弧形部的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纵加强梁和所述横加强梁相连的第一折弯部,所述弧形部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方形部的一端,所述方形部的另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底加强框相连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直整流板包括一弧形折弯板,在所述弧形折弯板的两侧分别设置弧形孔板,在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弧形板的一端焊接相连;所述前面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直整流板的弧形孔板相连,所述直整流板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左右两侧的所述纵加强梁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后侧的所述横加强梁相连;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左右两侧的所述纵加强梁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后侧的所述横加强梁以及所述直整流板的弧形孔板相连。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主体结构包括:轿顶框架、轿顶、方形盖板、侧盖板、单折弯边盖板和贯流风扇组件;所述轿顶框架设置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底部,所述轿顶包括一方形的轿顶板和轿顶加强筋,所述轿顶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的顶部,在所述轿顶板的底面上设有照明组件,在所述轿顶板的顶面上设置所述轿顶加强筋,所述方形盖板和所述单折弯边盖板均设置在所述轿顶加强筋的顶部,其中所述单折弯边盖板位于所述轿顶板的前后侧,所述方形盖板位于所述轿顶板的中间;所述侧盖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中的凹形加强框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凹形加强框形成一第一腔体;所述贯流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内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框架包括:四个凹形加强框、第一加强底板、第二加强底板、第一通风加强板、第二通风加强板;所述凹形加强框包括凹形框和抽铆螺母,其中所述抽铆螺母设置在所述凹形框的开口面位置处,所述四个凹形加强框依次首尾相连;在所述第一加强底板上设有一方形通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组件相对应;所述第一加强底板和所述第二加强底板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所在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凹形加强框上设有方形通风孔,与所述方形通风口对应,在所述方形通风孔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和所述第二通风加强板,且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加强筋包括:无孔加强筋、有孔加强筋、侧加强筋、横加强筋、风扇安装筋和风扇加强筋;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所述风扇安装筋和所述风扇加强筋均焊接在所述轿顶板的顶面上,且相互点焊在一起,其中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加强筋均沿所述轿顶板的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横加强筋、所述无孔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安装筋均沿所述轿顶板的横向方向设置,所述侧加强筋和所述横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外缘侧,所述有孔加强筋和所述无孔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中间,所述贯流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风扇安装筋上;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安装筋均为C型折弯板,所述风扇加强筋为L型折弯板;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和所述横加强筋形成多个中空的第二腔体。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隔音材料,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第二隔音材料。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所述轿顶结构还包括:一轿顶减震结构;所述轿顶减震结构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左右两侧;所述轿顶减震结构包括:安装背板、减震橡胶板和减震垫板;所述安装背板、所述减震橡胶板和所述减震垫板均为L型;所述减震橡胶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橡胶垫板相连,所述橡胶垫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安装背板相连;所述安装背板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凹形加强框的顶面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新型轿顶结构设有轿顶盖板结构、轿顶整流结构、轿顶主体结构和轿顶减震结构,其中所述轿顶整流结构中的折弯弧形整流板和直整流板具有一定的弧度,在电梯高速运行时能够将轿厢顶部迎流面的气流迅速导出,使得气体能够更平稳的流过轿顶表面,减少气体形成的压力对轿顶的冲击。2)另外,所述轿顶整流结构中的底加强框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中的侧加强筋通过螺栓组件相互连接,从而使得所述轿顶主体结构中的贯流风扇组件被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密封至其内部,以减少气体形成压力对轿顶结构的不利影响,降低轿厢内部由外部风引起的噪音。3)另外,所述轿顶盖板结构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组合形成第一层隔音结构,所述轿顶主体结构中的侧隔音材料、顶隔音材料、方形盖板、侧盖板、单折弯边盖板作为第二层隔音结构;藉此,所述轿顶盖板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和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组合形成了双层隔音结构,从而改善了轿顶本身的隔音效果。4)所述轿顶减震结构能够在轿顶受到强烈气流冲击或瞬间不平衡负载时轿顶撞击立柱等部件,从而降低震动,且提升结构耐受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的一种新型轿顶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新型轿顶结构的轿顶盖板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加强组件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前面板的示意图。
图6A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折弯弧形整流板的示意图。
图6B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直整流板的示意图。
图6C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直整流板的侧视图。
图7A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7B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7C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轿顶框架和轿顶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框架的示意图。
图9A、图9B、图9C和图9D分别是图8所示的凹形加强框的立体图、侧视图及第一加强底板和第二加强底板的示意图。
图10A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框架的轿顶板的示意图。
图10B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所述轿顶框架的轿顶加强筋的示意图。
图10C至图10H是图10B所示的所述轿顶框架的无孔加强筋、有孔加强筋、侧加强筋、横加强筋、风扇安装筋和风扇加强筋的示意图。
图10I、图10J和图10K分别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轿顶主体结构的方形盖板、侧盖板、单折弯边盖板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减震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实施例中的贯流风扇组件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以下将分别进行详细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其不仅能够有效地解决现有轿顶大平面结构导流不善及噪音过大的缺陷,而且能够增加轿厢迎流面的隔音性能,以及提升轿厢内部的乘客乘坐舒适度。
参见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新型轿顶结构,其适用于一电梯轿厢。所述轿顶结构包括:一轿顶盖板结构100、一轿顶整流结构200和一轿顶主体结构300。其中在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和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
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包括:多个双折弯面板101和多个盖板扶手102。每一所述双折弯面板101包括第一面板(图未表示)、第二面板(图未表示)和第三面板(图未表示),所述第一面板设置在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的底面上。所述第一面板上设置加工防滑纹或黏贴防滑胶带,提供轿顶人站立的检修空间。另外,在所述第一面板上还设有若干个圆孔及方形槽,用于通过连接件(如螺栓)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相连。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三面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的外周边缘,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互垂直。亦即,所述双折弯面板101进行了90度折弯,折弯边长度满足国标要求。在所述第一面板上设置多个盖板扶手102,具体如图2所示。所述盖板扶手102通过螺栓与所述双折弯面板101相连,从而为检修人员提供着力点。当需要对贯流风扇组件进行检修或调整轿顶减震结构400时,检修人员可以方便地拆卸轿顶盖板结构100中的一块或几块双折弯面板101。
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包括: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内部的加强组件(图未标示),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外周表面的前面板210、直整流板220和折弯弧形整流板230。其中沿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外周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前面板210、直整流板220、折弯弧形整流板230、直整流板220、折弯弧形整流板230和直整流板220。所述直整流板220和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230的主体呈向外凸起的弧状,以使所述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时能够将轿厢顶部迎流面的气流导出,这样使得气体能够更平稳的流过轿顶表面,减少气体形成的压力对轿顶的冲击。
以下将进一步说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内部的加强组件、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外周表面的前面板210、直整流板220和折弯弧形整流板230。
参见图3所示,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加强组件包括:纵梁201、横梁202、纵加强梁203、横加强梁204、底加强框205、加强筋206和斜角加强筋207。所述底加强框205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上方设置所述纵梁201和所述横梁202,所述纵梁201和所述横梁202形成十字加强梁,所述横加强梁204分别焊接于所述纵梁201的两端,所述纵加强梁203分别焊接于所述横梁202的两端,所述纵梁201、所述横梁202、所述横加强梁204和所述纵加强梁203形成田字型方框。在本实施例中,一个横梁202、两个横加强梁204、两个纵加强梁203、两个纵梁201、若干个加强筋206、若干个斜角加强筋207、三个底加强框205均通过焊接构成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主体框架,两个横加强梁204与两个纵加强梁203分别焊接在呈十字形的横梁202和纵梁201上,形成顶层的“田字型”方框,并且上述加强组件具有圆孔,用于与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相连。另外,所述加强筋206和所述斜角加强筋207相互垂直焊接且形成L型,所述加强筋206分别与所述横加强梁204和所述纵加强梁203相连,所述斜角加强梁与三个底加强框205相连。
参见图5所示,所述前面板210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前侧且与所述横加强梁204相连。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210包括:前面板主体211和垂直板212,所述垂直板212垂直于所述前面板主体211,且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底面上。在所述垂直板212上设有多个连接孔。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1上方的两侧边缘呈弧状,在所述前面板主体211下方的两侧边缘呈直线状。亦即,所述前面板主体211具有两个弧形边和两个方形边。
参见图6A所示,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230包括:两个弧形折弯板231,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231相互垂直且相邻的一侧彼此焊接,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231的另一侧分别设有弧形孔板232,在每一所述弧形折弯板231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233。其中所述弧形折弯板231包括弧形部2311、方形部2313、第一折弯部2312和第二折弯部2314,参见图6C所示,所述弧形部2311的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纵加强梁203和所述横加强梁204相连的第一折弯部2312,所述弧形部2311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方形部2313的一端,所述方形部2313的另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底加强框205相连的第二折弯部2314。也就是说,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230由两块弧形折弯板231构成,每一块弧形折弯板231具有弧形面、方形面和两个折弯面,其中弧形面的半径优选为200-300mm,在与弧形面相连的折弯面上设有若干个圆孔。
参见图6B所示,所述直整流板220包括一弧形折弯板221,在所述弧形折弯板221的两侧分别设置弧形孔板222,在所述弧形折弯板221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223,一加强板224设置在所述弧形折弯板221内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弧形板223的一端焊接相连。亦即,所述直整流板220是由一较长的弧形折弯板221及设置在其内表面焊接的多个弧形板223以及设置在其两侧焊接的弧形孔板222构成。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前面板210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直整流板220的弧形孔板222相连。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230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左右两侧的所述纵加强梁203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后侧的所述横加强梁204以及所述直整流板220的弧形孔板222相连。所述直整流板220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左右两侧的所述纵加强梁203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后侧的所述横加强梁204相连,其中第一块、第二块直整流板220分别设置在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左右两侧,第三块直整流板220设置在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后侧,且其两端分别与两个折弯弧形整流板230相连。
继续参见图7A至图10K,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包括:轿顶框架320、轿顶330、方形盖板340、侧盖板350、单折弯边盖板360和贯流风扇组件390。所述轿顶框架320设置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的底部,所述轿顶330包括一方形的轿顶板331(如图10A所示)和轿顶加强筋(图未标示),所述轿顶板331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320的顶部。所述轿顶板331的四周及中间均匀设有一定数量的安装孔(图未标示)。在所述轿顶板331的底面上设有照明组件310,在所述轿顶板331的顶面上设置所述轿顶加强筋。
如图7A、图10I和图10K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方形盖板340和所述单折弯边盖板360均设置在所述轿顶加强筋的顶部,其中所述单折弯边盖板360位于所述轿顶板331的前后侧,所述方形盖板340位于所述轿顶板331的中间。所述方形盖板340两侧设有多个长圆孔,用于安装连接件。所述单折弯边盖板360的宽面上设有多个长圆孔,也用于安装连接件。
如图7A和图10J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侧盖板350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320中的凹形加强框321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凹形加强框321形成一第一腔体。所述贯流风扇组件390设置在所述轿顶板331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内部,另外将在下文中进一步说明所述贯流风扇组件390。
以下将进一步描述所述轿顶框架320和所述轿顶加强筋。
如图8所示,所述轿顶框架320包括:四个凹形加强框321、第一加强底板322、第二加强底板、第一通风加强板、第二通风加强板;所述凹形加强框321包括凹形框和抽铆螺母3213,其中所述抽铆螺母3213设置在所述凹形框的开口面位置处,所述四个凹形加强框321依次首尾相连。参见图9A、图9B、图9C和图9D所示,所述凹形加强框321由凹形框和抽铆螺母构成,除了凹形框的背面未设有孔之外,其余的面均设置若干个连接孔,其中顶面3210设有圆孔,底面3211设有长圆孔,背面3212设有圆孔。在所述第一加强底板322上设有一方形通风口3221,如图9C所示,所述方形通风口3221通过设置在凹形加强框321上的324和325形成方形通风孔326、设置在轿顶板331上的方形孔3311与设置在由风扇安装筋3325和风扇加强筋3326等所构成的区域3327的所述贯流风扇组件390相连通(下文将进一步说明)。所述第一加强底板322和所述第二加强底板323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321所在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左右两侧的凹形加强框321上设有方形通风孔326,与所述方形通风口3221对应。在所述方形通风孔326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325和所述第二通风加强板324,并且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325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321上。其中,第一通风加强板325为L型折弯板,第二通风加强板324为L型折弯板。
所述轿顶加强筋包括:无孔加强筋3321、有孔加强筋3322、侧加强筋3323、横加强筋3324、风扇安装筋3325和风扇加强筋3326。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所述侧加强筋3323、所述横加强筋3324、所述风扇安装筋3325和所述风扇加强筋3326均焊接在所述轿顶板331的顶面上,且相互点焊在一起,其中所述侧加强筋3323、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和所述风扇加强筋3326均沿所述轿顶板331的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横加强筋3324、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和所述风扇安装筋3325均沿所述轿顶板331的横向方向设置,所述侧加强筋3323和所述横加强筋3324设置在所述轿顶板331的外缘侧,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和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设置在所述轿顶板331的中间。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所述侧加强筋3323、所述横加强筋3324和所述风扇安装筋3325均为C型折弯板,所述风扇加强筋3326为L型折弯板。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为C型折弯板,如图10C所示。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的顶面A设有圆孔,可安装抽铆螺母,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的底面B无孔,如图10D所示。所述侧加强筋3323的顶面C设有圆孔,可安装抽铆螺母,所述侧加强筋3323的底面D设有圆孔,如图10E所示。所述横加强筋3324底面F设有圆孔,如图10F所示。所述风扇安装筋3325的顶面G和底面H均设有圆孔,可安装抽铆螺母,如图10G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无孔加强筋3321、所述有孔加强筋3322、所述侧加强筋3323和所述横加强筋3324形成多个中空的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第二隔音材料380。当所述轿顶框架320的顶面与所述轿顶板331的底面通过螺栓组件进行连接,连接后将所述第二隔音材料380填充至位于所述轿顶板331的顶面的所述第二腔体,再将所述方形盖板340、所述单折弯边盖板360通过连接件(如螺栓)连接在轿顶的孔位上。这样,能够起到有效的隔音效果。
另外,在凹形加强框321和侧盖板350所形成的第一腔体内可以填充第一隔音材料370。当将第一隔音材料370填充至所述凹形加强框321的凹槽内后,将侧盖板350通过连接件(如螺栓)连接至凹形加强框321上的抽铆螺母3213中。这样,也能够形成隔音结构。另外,上述的第一隔音材料370和第二隔音材380料可以根据实际凹形加强框321的形状以及轿顶加强筋所形成的方块面积进行裁剪和安装。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组合形成第一层隔音结构,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中的第一隔音材料370、第二隔音材料380、方形盖板340、侧盖板350、单折弯边盖板360作为第二层隔音结构;藉此,所述轿顶盖板结构100、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和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组合形成了双层隔音结构,从而改善了轿顶本身的隔音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贯流风扇组件390安装在所述风扇安装筋3325上,并且通过风扇加强筋3326得到进一步固定。所述贯流风扇组件390通过设置在轿顶板331上的方形孔3311、设置在凹形加强框321上的方形通风孔326与所述方形通风口3221相连通。由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中的底加强框205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中的侧加强筋3323通过螺栓组件相互连接,即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密封连接,且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中的贯流风扇组件390被密封到所述轿顶整流结构200的内部,如图12所示。因此,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减少气体形成压力对轿顶结构的不利影响。另外,电梯轿厢内部通过贯流风扇组件390来送风,从而避免气流通过轿顶板331的方形孔直接吹入轿厢内,降低了轿厢内由外部风所引起的噪音。
参见图11所示,所述轿顶结构还包括:一轿顶减震结构400;所述轿顶减震结构400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上,且位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300的左右两侧;所述轿顶减震结构400包括:安装背板413、减震橡胶板411和减震垫板412;所述安装背板413、所述减震橡胶板411和所述减震垫板412均为L型;所述减震橡胶板411通过连接件与所述橡胶垫板相连,所述橡胶垫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安装背板413相连;所述安装背板413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凹形加强框321的顶面上。另外,在本发明的其他部分实施例中,所述减震橡胶板411和所述减震垫板412可以调换位置进行安装。所述轿顶减震结构400能够在轿顶受到强烈气流冲击或瞬间不平衡负载时轿顶撞击立柱等部件,从而降低震动,且提升结构耐受性。
本发明所述新型轿顶结构通过轿顶盖板结构100、轿顶整流结构200、轿顶主体结构和轿顶减震结构400的设计,不但可以降低气流的冲击,还能够阻隔激励产生的震动,大幅地提升轿厢内人员的乘坐舒适感。
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新型轿顶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在每个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对特征或方面的描述通常应被视作适用于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的类似特征或方面。尽管参考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可建议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各种变化和更改。本发明意图涵盖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的这些变化和更改。
Claims (8)
1.一种新型轿顶结构,适用于一电梯轿厢,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结构包括:一轿顶盖板结构、一轿顶整流结构和一轿顶主体结构;其中在所述电梯轿厢的顶部由下而上依次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和所述轿顶盖板结构;所述轿顶整流结构沿水平方向的截面呈方形,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内部的加强组件,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前面板、直整流板和折弯弧形整流板;其中沿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外周表面的方向依次设置前面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直整流板、折弯弧形整流板和直整流板;所述直整流板和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的主体呈向外凸起的弧状,以使所述电梯轿厢在高速运行时能够将轿厢顶部引流面的气流导出;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加强组件包括:纵梁、横梁、纵加强梁、横加强梁、底加强框、加强筋和斜角加强筋;所述底加强框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上方设置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所述纵梁和所述横梁形成十字加强梁,所述横加强梁分别焊接于所述纵梁的两端,所述纵加强梁分别焊接于所述横梁的两端,所述纵梁、所述横梁、所述横加强梁和所述纵加强梁形成田字型方框;所述加强筋和所述斜角加强筋相互垂直焊接且形成L型,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横加强梁和所述纵加强梁相连,所述斜角加强筋与所述底加强框相连;所述前面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前侧且与所述横加强梁相连;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包括:两个弧形折弯板,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相互垂直且相邻的一侧彼此焊接,所述两个弧形折弯板的另一侧分别设有弧形孔板,在每一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其中所述弧形折弯板包括弧形部、方形部、第一折弯部和第二折弯部,所述弧形部的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纵加强梁和所述横加强梁相连的第一折弯部,所述弧形部的另一端连接至所述方形部的一端,所述方形部的另一端连接至用于与所述底加强框相连的第二折弯部;所述直整流板包括一弧形折弯板,在所述弧形折弯板的两侧分别设置弧形孔板,在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设有多个弧形板,一加强板设置在所述弧形折弯板内表面上且分别与所述多个弧形板的一端焊接相连;所述前面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直整流板的弧形孔板相连,所述直整流板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左右两侧的纵加强梁以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后侧的横加强梁相连;所述折弯弧形整流板与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左右两侧的纵加强梁及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后侧的横加强梁以及所述直整流板的弧形孔板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盖板结构包括:多个双折弯面板和多个盖板扶手;每一所述双折弯面板包括第一面板、第二面板和第三面板,所述第一面板设置在所述轿顶盖板结构的底面上,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三面板均设置在所述第一面板的外周边缘,且分别垂直于所述第一面板,所述第二面板和所述第三面板相互垂直;在所述第一面板上设置多个盖板扶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面板包括:前面板主体和垂直板,所述垂直板垂直于所述前面板主体,且设置在所述轿顶整流结构的底面上;在所述前面板主体上方的两侧边缘呈弧状,在所述前面板主体下方的两侧边缘呈直线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包括:轿顶框架、轿顶、方形盖板、侧盖板、单折弯边盖板和贯流风扇组件;所述轿顶框架设置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底部,所述轿顶包括一方形的轿顶板和轿顶加强筋,所述轿顶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的顶部,在所述轿顶板的底面上设有照明组件,在所述轿顶板的顶面上设置所述轿顶加强筋,所述方形盖板和所述单折弯边盖板均设置在所述轿顶加强筋的顶部,其中所述单折弯边盖板位于所述轿顶板的前后侧,所述方形盖板位于所述轿顶板的中间;所述侧盖板设置在所述轿顶框架中的凹形加强框的外侧,并且与所述凹形加强框形成一第一腔体;所述贯流风扇组件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左右两侧,且位于所述轿顶整流结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框架包括:四个凹形加强框、第一加强底板、第二加强底板、第一通风加强板、第二通风加强板;所述凹形加强框包括凹形框和抽铆螺母,其中所述抽铆螺母设置在所述凹形框的开口面位置处,所述四个凹形加强框依次首尾相连;在所述第一加强底板上设有一方形通风口,与所述贯流风扇组件相对应;所述第一加强底板和所述第二加强底板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所在的底面上;在所述轿顶主体结构左右两侧的凹形加强框上设有方形通风孔,与所述方形通风口对应,在所述方形通风孔的外周表面上设置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和所述第二通风加强板,且所述第一通风加强板焊接在所述凹形加强框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加强筋包括:无孔加强筋、有孔加强筋、侧加强筋、横加强筋、风扇安装筋和风扇加强筋;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所述风扇安装筋和所述风扇加强筋均焊接在所述轿顶板的顶面上,且相互点焊在一起,其中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加强筋均沿所述轿顶板的纵向方向设置,所述横加强筋、所述无孔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安装筋均沿所述轿顶板的横向方向设置,所述侧加强筋和所述横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外缘侧,所述有孔加强筋和所述无孔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轿顶板的中间,所述贯流风扇组件安装在所述风扇安装筋上;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所述横加强筋和所述风扇安装筋均为C型折弯板,所述风扇加强筋为L型折弯板;所述无孔加强筋、所述有孔加强筋、所述侧加强筋和所述横加强筋形成多个中空的第二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填充有第一隔音材料,在所述第二腔体内填充有第二隔音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型轿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结构还包括:一轿顶减震结构;所述轿顶减震结构设置所述轿顶主体结构上,且位于所述轿顶主体结构的左右两侧;所述轿顶减震结构包括:安装背板、减震橡胶板和减震垫板;所述安装背板、所述减震橡胶板和所述减震垫板均为L型;所述减震橡胶板通过连接件与橡胶垫板相连,所述橡胶垫板通过连接件与所述安装背板相连;所述安装背板通过连接件安装在所述凹形加强框的顶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24433.0A CN108328461B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10324433.0A CN108328461B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28461A CN108328461A (zh) | 2018-07-27 |
CN108328461B true CN108328461B (zh) | 2019-08-23 |
Family
ID=62933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10324433.0A Active CN108328461B (zh) | 2018-04-12 | 2018-04-12 |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32846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0577133A (zh) * | 2019-08-20 | 2019-12-17 | 中都国脉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曳引式乘客电梯轿顶 |
CN115367592A (zh) * | 2022-08-16 | 2022-11-22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扰流降噪装置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8064A (zh) * | 2010-08-25 | 2011-01-19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双层轿顶 |
CN101948058A (zh) * | 2010-08-25 | 2011-01-19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用上整流罩 |
CN203033608U (zh) * | 2013-01-11 | 2013-07-03 | 苏州施耐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316758B2 (ja) * | 2015-01-06 | 2018-04-25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の組立方法 |
-
2018
- 2018-04-12 CN CN201810324433.0A patent/CN10832846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948064A (zh) * | 2010-08-25 | 2011-01-19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双层轿顶 |
CN101948058A (zh) * | 2010-08-25 | 2011-01-19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用上整流罩 |
CN203033608U (zh) * | 2013-01-11 | 2013-07-03 | 苏州施耐德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高速电梯轿厢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328461A (zh) | 2018-07-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4687858U (zh) | 一种车顶受电弓安装结构 | |
RU2585200C2 (ru) | Обтекатель кабины скоростного лифта | |
CN108328461B (zh) | 一种新型轿顶结构 | |
US6766985B2 (en) | Structural assembly of part of an aircraft and aircraft, particularly rotary-wing aircraft, comprising such a structural assembly | |
CN104743426B (zh) | 电梯轿厢 | |
CN204354854U (zh) | 汽车前座椅安装结构 | |
CN207671508U (zh) | 电梯轿厢及具有通风作用的电梯轿壁组件 | |
CN109835796B (zh) | 一种隔音减振轿厢 | |
US20160167925A1 (en) | Elevator car | |
JP5986190B2 (ja) | 軌条車両構体 | |
CN206088675U (zh) | 轿厢通风结构 | |
JPWO2020148855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 | |
JP6552971B2 (ja) | 軌条車両の台枠構造 | |
CN209467208U (zh) | 汽车横梁与纵梁连接结构总成 | |
CN208292473U (zh) | 一种电梯轿底隔音结构 | |
CN222728086U (zh) | 一种汽车a柱内板 | |
CN211416938U (zh) | 发动机悬置安装结构 | |
JP430383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 |
CN219384401U (zh) | 一种高速梯的上整流罩装置 | |
CN201472395U (zh) | 轨道车辆设备舱吸音裙板 | |
CN210763806U (zh) | 直角贯通型曳引电梯 | |
CN113928355A (zh) | 车体、轨道车辆及其内装总成 | |
CN220745044U (zh) | 一种轿底结构 | |
CN207607502U (zh) | 防尘罩和具有其的轨道车辆、轨道交通系统 | |
CN210340017U (zh) | 一种降噪电梯轿厢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