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9183A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下凹式绿地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869183A CN107869183A CN201711239914.3A CN201711239914A CN107869183A CN 107869183 A CN107869183 A CN 107869183A CN 201711239914 A CN201711239914 A CN 201711239914A CN 107869183 A CN107869183 A CN 10786918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nk
- concave herbaceous
- herbaceous field
- water inlet
- field struc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5/00—Watering gardens, fiel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 A01G25/02—Watering arrangements located above the soil which make use of perforated pipe-lines or pipe-lines with dispensing fittings, e.g. for drip irriga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1/00—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 E03F1/002—Methods, systems, or installations for draining-off sewage or storm water with disposal into the ground, e.g. via dry well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2—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using already existing parts of the sewer system for runoff-regulation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0—Collecting-tanks; Equalising-tanks for regulating the run-off; Laying-up basins
- E03F5/103—Naturals or landscape retention bodies, e.g. pond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3—WATER SUPPLY; SEWERAGE
- E03F—SEWERS; CESSPOOLS
- E03F5/00—Sewerage structures
- E03F5/14—Devices for separating liquid or solid substances from sewage, e.g. sand or sludge traps, rakes or grat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涉及城市雨水分类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下凹式绿地结构,其包括下凹式绿地部,还包括储水池、调节水池,储水池、调节水池位于下凹式绿地部的两侧,储水池的第一进水口、调节水池的第二进水口均位于下凹式绿地部的上部,且第二进水口的高度高于第一进水口的高度。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蓄水能力高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城市雨水分类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下凹式绿地结构。
背景技术
城市化导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显著变化,致使区域雨水截留、下渗、蒸发等水文要素及产汇流过程发生变化,加大了区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了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及运行压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诸多生态环境效应。
近年来,国内城市绿地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建设中,下凹式绿地是绿地雨水调蓄技术的一种,较普通绿地而言,下凹式绿地利用下凹空间充分蓄集雨水,显著增加了雨水下渗时间,具有渗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地表径流污染等优点。一般的下凹式绿地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路面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雨水口低于路面高程的绿地并高于绿地高程,下凹式绿地汇集周围道路、建筑物等区域产生的雨水径流,雨水径流先流入绿地,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下凹式绿地的下凹深度一般较小以免对周围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普通的下凹式绿地能够储存的雨水量较小,雨量较大时对渗蓄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减轻地表径流污染的作用并不明显。同时,在无雨时期,绿地植物需进行洒水维护,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高,维护成本的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蓄水能力高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下凹式绿地部,还包括储水池、调节水池,储水池、调节水池位于下凹式绿地部的两侧,储水池的第一进水口、调节水池的第二进水口均位于下凹式绿地部的上部,且第二进水口的高度高于第一进水口的高度。
进一步的是,第一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进一步的是,第二进水口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进一步的是,储水池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混凝土结构层,底部和侧部设置有防渗层。
进一步的是,储水池中设置有潜水泵,还包括水管道、洒水头,洒水头位于下凹式绿地部的上方,水管道一端与潜水泵相连接,另一端与洒水头相连接。
进一步的是,储水池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
进一步的是,下凹式绿地部、调节水池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物理过滤净化层、生物过滤净化层。
进一步的是,调节水池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混凝土结构层。
进一步的是,调节水池中设置有溢流口。
进一步的是,溢流口处设置有第三过滤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下凹式绿地部、储水池、调节水池,降雨时,由于下凹式绿地部的高程低于储水池、调节水池的进水口,首先对下凹式绿地部进行浇灌,小量降雨直接通过下凹式绿地部排放至地下;对于较大量的降雨时,下凹式绿地部排放不过来,多余的降雨通过第一进水口进入储水池中,削减了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还可将储水池的雨水对绿色植物进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更大量的降雨时,超过储水池的储水容量,更多的雨水通过第二进水口进入调节池中,进一步削减了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显著提高了下凹式绿地结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结构简单,利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零部件、部位及编号:下凹式绿地部1、储水池2、第一进水口21、第一混凝土结构层22、防渗层23、出水口24、调节水池3、第二进水口31、第二混凝土结构层32、溢流口33、潜水泵4、水管道5、洒水头6、物理过滤净化层7、生物过滤净化层8、绿色植物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下凹式绿地部1、储水池2、调节水池3,储水池2、调节水池3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两侧,储水池2的第一进水口21、调节水池3的第二进水口31均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上部,且第二进水口31的高度高于第一进水口21的高度。
由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高程低于储水池2、调节水池3的进水口,首先对下凹式绿地部1进行浇灌,小量降雨直接通过下凹式绿地部1排放至地下;对于较大量的降雨时,下凹式绿地部1排放不过来,多余的降雨通过第一进水口21进入储水池2中,削减了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还可将储水池2的雨水对绿色植物9进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率;对于更大量的降雨时,超过储水池2的储水容量,更多的雨水通过第二进水口32进入调节池3中,进一步削减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显著提高了下凹式绿地结构蓄水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发生,结构简单,利于推广。
具体的,由于雨水中含有杂质,存在污染物质,下凹式绿地部1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物理过滤净化层7、生物过滤净化层8,其中物理过滤净化层7由碎石子、中粗砂混合组成,体积比为1:9,生物过滤净化层8由碎石子及厌氧微生物组成,碎石子为厌氧微生物的生长提供场所,部分经过下凹式绿地部1雨水通过物理过滤净化层7、生物过滤净化层8净化后排放至地下,由于下凹式绿地部1中的绿色植物9在较大降雨时,可能会被淹没,所以该处的绿色植物耐淹性较好。
储水池2的作用将削减了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还可将储水池2存储的雨水对绿色植物进行灌溉,提高资源利用率,具体实施方式为在储水池2中设置有潜水泵4,还包括水管道5、洒水头6,洒水头6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上方,水管道5一端与潜水泵4相连接,另一端与洒水头6相连接,通过潜水泵4将储水池2存储的雨水对下凹式绿地部1的绿色植物9进行灌溉,当然将洒水头6设置在储水池2、调节水池3上方,即可对储水池2、调节水池3上的绿色植物9进行灌溉。可见,对储水池2中雨水有一定要求,特别是某些杂质对潜水泵4的使用有较大影响,所以在第一进水口21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在储水池2的上方设置防冲刷隔板。同时在储水池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混凝土结构层22,底部和侧部设置有防渗层23,第一混凝土结构层22保证储水池2的强度,防止其坍塌,防渗层23防止储水池2的雨水渗透至地下,防渗层23也可为混凝土结构。为了便于对潜水泵4进行维修,在储水池2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24,出水口24与城市排水管道系统进行连接。
调节水池3的作用是进一步削减了降雨洪峰的流量,减轻了城市雨水管道系统排水的压力,减少城市内涝发生。所以在调节水池3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物理过滤净化层7、生物过滤净化层8,调节水池3中雨水进行净化后,慢慢地排放至地下,而对于进入调节水池3中雨水,也需要经过处理,在第二进水口31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为了提高调节水池3的排水能力,还可在调节水池3中设置有溢流口33,溢流口33处设置有第三过滤网,溢流口33与城市排水管道系统相连接。为了保证调节水池3的强度,调节水池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混凝土结构层32。
Claims (10)
1.下凹式绿地结构,包括下凹式绿地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水池(2)、调节水池(3),储水池(2)、调节水池(3)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两侧,储水池(2)的第一进水口(21)、调节水池(3)的第二进水口(31)均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上部,且第二进水口(31)的高度高于第一进水口(21)的高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水口(21)处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水口(31)处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储水池(2)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混凝土结构层(22),底部和侧部设置有防渗层(23)。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储水池(2)中设置有潜水泵(4),还包括水管道(5)、洒水头(6),洒水头(6)位于下凹式绿地部(1)的上方,水管道(5)一端与潜水泵(4)相连接,另一端与洒水头(6)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储水池(2)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24)。
7.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下凹式绿地部(1)、调节水池(3)的底部从上到下依次设置有物理过滤净化层(7)、生物过滤净化层(8)。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水池(3)的顶部设置有第二混凝土结构层(3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调节水池(3)中设置有溢流口(3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下凹式绿地结构,其特征在于:溢流口(33)处设置有第三过滤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39914.3A CN107869183A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239914.3A CN107869183A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869183A true CN107869183A (zh) | 2018-04-03 |
Family
ID=61754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239914.3A Pending CN107869183A (zh) | 2017-11-30 | 2017-11-30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86918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87900A (zh) * | 2018-12-25 | 2019-03-19 | 中力禾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凹式绿地的抗冲击排水过滤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1705886A (zh) * | 2020-07-02 | 2020-09-25 | 蔡冀奇 | 一种基于雨水再利用技术的市政园林用雨水收集装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979A (zh) * | 1995-04-04 | 1997-04-09 | 埃科技术株式会社 | 净化污水的装置和方法 |
CN103015517A (zh) * | 2012-12-24 | 2013-04-03 | 朱加林 | 智能控制型抗冲击城市下凹式雨水公园 |
CN203080677U (zh) * | 2013-01-10 | 2013-07-24 | 朱加林 |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
CN103266658A (zh) * | 2013-01-31 | 2013-08-28 | 朱加林 | 城市抗冲击防内涝雨洪管理系统 |
CN104438299A (zh) * | 2013-09-23 | 2015-03-25 | 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的综合装置 |
CN106835890A (zh) * | 2017-02-17 | 2017-06-13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206635863U (zh) * | 2017-03-03 | 2017-11-14 | 北京良乡蓝鑫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
-
2017
- 2017-11-30 CN CN201711239914.3A patent/CN10786918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6979A (zh) * | 1995-04-04 | 1997-04-09 | 埃科技术株式会社 | 净化污水的装置和方法 |
CN103015517A (zh) * | 2012-12-24 | 2013-04-03 | 朱加林 | 智能控制型抗冲击城市下凹式雨水公园 |
CN203080677U (zh) * | 2013-01-10 | 2013-07-24 | 朱加林 | 生态道路抗冲击雨水利用系统 |
CN103266658A (zh) * | 2013-01-31 | 2013-08-28 | 朱加林 | 城市抗冲击防内涝雨洪管理系统 |
CN104438299A (zh) * | 2013-09-23 | 2015-03-25 | 天津绿茵景观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污染土壤修复和植被恢复的综合装置 |
CN106835890A (zh) * | 2017-02-17 | 2017-06-13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基于海绵城市的下凹式绿地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206635863U (zh) * | 2017-03-03 | 2017-11-14 | 北京良乡蓝鑫水利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 一种雨水净化调蓄系统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87900A (zh) * | 2018-12-25 | 2019-03-19 | 中力禾生态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下凹式绿地的抗冲击排水过滤系统及施工方法 |
CN111705886A (zh) * | 2020-07-02 | 2020-09-25 | 蔡冀奇 | 一种基于雨水再利用技术的市政园林用雨水收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78839B (zh) |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综合系统 | |
CN103993579B (zh) | 河滨生态多维循环式湿地缓流渗滤截污系统 | |
CN204551684U (zh) | 绿色建筑雨水生态利用系统 | |
CN205100360U (zh) |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蓄滞结构 | |
CN207646833U (zh) | 集加快渗滤和蓄水为一体的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104817182A (zh) | 构建阻控农业面源污染寒冷地区河岸缓冲带的方法 | |
CN110016886B (zh) | 河道近自然生态堤岸 | |
AU2021105271A4 (en) | Rainwater filtration garden | |
CN101467511A (zh) | 城市道路绿化带分散式集雨渗灌装置 | |
CN206433417U (zh) | 海绵城市生态植草沟 | |
CN206438486U (zh) | 一种边坡绿化排水系统 | |
CN203782519U (zh) | 浅草沟 | |
CN105926709A (zh) | 多功能蓄排雨水花园系统 | |
CN208434404U (zh) | 一种海绵城市人行道生态树池 | |
CN109958099B (zh) | 一种城市河道雨洪资源调控系统 | |
CN206052850U (zh) | 一种道路绿化雨水调蓄系统 | |
CN209494139U (zh) | 一种防水防根屋顶绿化结构 | |
CN107869183A (zh)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107347551A (zh) | 一种干旱沙漠区游荡型河流生态护岸 | |
CN206233301U (zh) | 草坪绿地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04898841U (zh) | 结合海绵城市理念的旋转植草沟结构 | |
CN207794001U (zh) | 典型槽谷斜坡区“拦蓄引用”防洪保土与水资源利用系统 | |
CN105464190A (zh) | 一种绿地雨污水的再利用系统 | |
CN207538184U (zh) | 下凹式绿地结构 | |
CN207794243U (zh) | 一种海绵城市中下沉式绿地反渗层自动冲洗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