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26951A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26951A CN107526951A CN201610450969.8A CN201610450969A CN107526951A CN 107526951 A CN107526951 A CN 107526951A CN 201610450969 A CN201610450969 A CN 201610450969A CN 107526951 A CN107526951 A CN 1075269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gnized
- information
- user
- voice
- fe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Withdrawn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5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according to context-related or environment-related condi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领域信息管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科学的分支,致力于研究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映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声纹识别(Voiceprint Recognition,VPR)、图像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等。
语音识别是以语音信号为研究对象,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机器之间进行自然语言通信。一般来说,语音识别的方法有三种:基于声道模型和语音知识的方法、模板匹配的方法以及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
人类语言的产生是人体语言中枢与发音器官之间一个复杂的生理物理过程,每个人在讲话时使用的发声器官在尺寸和形态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任何两个人的声纹图谱都有差异。每个人的声学特征既有相对稳定性,又有变异性。这种变异可能来自生理、病理、心理、模拟或者伪装,也可能与环境干扰有关。尽管如此,由于每个人的发音器官都不尽相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仍然能够区别不同的人发出的声音或者判断某一个声音是否来自于同一人。声纹(Voiceprint)是指用电声学仪器显示的携带言语信息的声波频谱。声纹识别是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也称为说话人识别,是从说话人发出的语音信号中提取声纹信息。说话人识别包括两类:说话人辨认(Speaker Identification)和说话人确认(Speaker Verification)。说话人辨认用以判断某段语音是若干人中的哪一个所说的,是“多选一”的问题;而说话人确认用于确认某段语音是否是指定的某个人所说的,是“一对一判别”的问题。声纹识别主要包括:语音信号处理、声纹特征提取、声纹建模、声纹比对、判别决策等。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的语音识别的方法对第一用户在通话过程中产生的语音信息进行识别,然后将语音信息进行语音识别后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但是,在某些特殊的场景下,移动终端无法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在现有的信息发送方法中,还没有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的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能够实现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从而可以保证第二用户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通知信息。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
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
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在上述实施例中,在所述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
根据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对所述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当认证通过时,获取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
当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当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包括:
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静态信息;
或者,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静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信息发送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将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发送给判断单元;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向所述获取单元发送一个获取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获取指令之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认证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将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发送给所述认证单元;
所述认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对所述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当认证通过时,向所述获取单元发送一个认证通过的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认证通过的指令之后,获取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所述触发条件;当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静态信息;或者,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静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由此可见,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先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当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再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最后将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也就是说,当移动终端无法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时,可以通过将待识别语音特征设置为触发条件的方式,将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只能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显然,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能够实现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从而可以保证第二用户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通知信息;并且,实现起来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息发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是否满足触发条件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息发送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现在将参考附图描述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在后续的描述中,使用用于表示元件的诸如“模块”、“部件”或“单元”的后缀仅为了有利于本发明的说明,其本身并没有特定的意义。因此,“模块”与“部件”可以混合地使用。
移动终端可以以各种形式来实施。例如,本发明中描述的终端可以包括诸如移动电话、智能电话、笔记本电脑、数字广播接收器、个人数字助理(PDA)、平板电脑(PAD)、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导航装置等的移动终端以及诸如数字TV、台式计算机等的固定终端。下面,假设终端是移动终端。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除了特别用于移动目的的元件之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构造也能够应用于固定类型的终端。
下面结合附图对技术方案的实施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图1为实现本发明各个实施例的移动终端的硬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移动终端100可以包 括:通信单元110、存储单元120、识别单元130、输出单元140、输入单元150、电源单元160、接口单元170和控制器180等。
通信单元110通常包括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其允许移动终端100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或者无线通信网络之间进行无线通信。例如,通信单元110可以包括:移动通信模块111、互联网通信模块112和位置信息模块113中的至少一个。
移动通信模块111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其中,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互联网通信模块112支持移动终端100的无线互联网接入。互联网通信模块112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互联网通信模块112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相容性认证(Wi-Fi)、无线宽带(Wibro)、全球微波互联接入(Wimax)、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HSDPA)等。
位置信息模块113是用于检查或者获取移动终端100的位置信息的模块。位置信息模块113的一个典型示例是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GPS可以计算来自三个或者更多卫星的距离信息和准确的时间信息,从而可以精确地计算移动终端100的位置信息。值得注意的是,该位置信息模块113可以包括但不限于:GPS、A-GPS、北斗星定位系统、GLONASS、以及Galileo。
存储单元120可以存储由控制器180执行的处理和控制操作的软件程序等,或者可以暂时存储己经输出或将要输出的数据(例如,电话簿、消息、静态图像和视频等)。而且,存储单元120可以存储关于当触摸施加到触摸屏时输出的各种方式的振动和音频信号的数据。
存储单元120可以包括至少一种类型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可以包括:闪存、硬盘、多媒体卡、卡型存储器(例如,SD或DX存储器等)、随机访同存储器(RAM)、静态随机访问存储器(S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M)、磁性存储器、磁盘和光盘等。而且,移动终端100可以与通过网络连接执行存储单元120的存储功能的网络存储装置协作。
识别单元130包括:语音识别模块131和声纹识别模块132;其中,
语音识别模块131:用于在用户的通话过程中获取语音信息,基于声道模型、模板匹配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的技术对用户的语音信息进行识别,并转换为计算机可读的输入信息。
声纹识别模块132:用于通过声纹识别技术将用户的声音特征转换成装置能够识别的格式,例如:MD5识别码等。当用户在通话的时候,可以获取用户的声音特征并转换成与装置能够识别的格式,用于与预先保存的声纹特征进行匹配,以确认该用户是不是真正的合法使用者。
输出单元140可以通过视觉、音频、体感等方式提供输出信号(例如,声、光、电和震动信号等)。输出单元140可以包括:显示模块141和音频输出模块142。
显示模块141可以显示移动终端100中处理的信息。例如,当移动终端100处于待机模式时,显示模块141可以显示移动终端100与待机模式相关的UI和GUI。当移动终端100处于播放模式时,显示模块141可以向用户展示视频流以及操作的UI和GUI,当移动终端100用于通话模式时,显示模块141可以向用户提供拨号键盘以及通话信息的UI和GUI,以供用户参考操作等。当显示模块141和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彼此叠加以形成触摸屏时,显示模块141可以用作输入装置和输出装置。显示模块141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LCD)、薄膜晶体管LCD(TFT-LCD)、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和柔性显示器等中的至少一种。根据特定的实施方式,移动终端100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显示模块141。
音频输出模块142可以在移动终端100处于呼叫信号接收模式、通话模式、记录模式、语音识别模式和广播接收模式等模式下时,将通信单元110接收的或者在存储单元120中存储的音频数据转换为音频信号并且输出为声音,而且,音频输出模块142可以提供与移动终端100执行的特定功能相关的音频输出(例如,呼叫信号接收声音和消息接收声音等),音频输出模块142可以包括:扬声器和蜂鸣器等。
输入单元150通常包括一个或多个模块,其允许移动终端100接收包括音频、视频和触摸操作等各种形式的信号输入。输入单元150包括但不限于:
麦克风151,可以接收移动终端100运行在特定模式(例如,通话模式、记录模式和语音识别模式等)时录入的声音,并且能够将接收到的声音处理为 音频数据,处理后的音频数据可以经移动通信模块111发送到通信基站。麦克风151可以实施各种类型的噪声消除(或者抑制)算法以消除(或者抑制)在接收和发送音频信号的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或者干扰。
用户输入模块152,可以根据用户输入的命令生成控制移动终端100的各种操作。用户输入模块152允许用户输入各种类型的信息,可以包括:键盘、鼠标、轨迹球、摇杆以及触摸板等。特别地,当触摸板以层的形式叠加在显示模块141上时,可以形成触摸屏。
摄像头153,可以对图像捕获装置在视频捕获模式或者图像捕获模式中获得的静态图片或者视频的图像数据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显示在显示模块141上,经摄像头153处理后的图像帧可以存储在存储单元120(或其它存储介质)中或者经由通信单元110进行发送。
传感器模块154,负责检测移动终端100的周围环境以及自身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加速计、磁力感应器、方向传感器、陀螺仪、光线感应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接近传感器、重力传感器、线性加速度传感器和旋转矢量传感器。该模块可以检测如加速度、旋转、光线强弱以及磁场等信息并且生成指令或者信号。
电源单元160,在控制器180的控制下接收外部电力或内部电力并且提供操作各元件和组件所需的适当的电力。
接口单元170,提供外部设备和移动终端100进行连接的方法。例如,外部装置可以包括:有线(或无线)耳机端口、音频输入/输出(I/O)端口、存储卡端口、充电器接口、视频I/O端口、可穿戴设备以及SIM卡等移动通信卡接口等。接口单元170可以用来接收来自外部装置的输入(例如数据流、电流)并且将接收到的数据传输到移动终端100内。
控制器180,通常控制移动终端100的总体操作,例如,控制器180执行与语音通话、数据通信、视频通话等相关的控制和处理,控制器180可以执行模式识别处理,以及将在触摸屏上执行的手写输入或者图片绘制输入识别为字符或图像。
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以使用例如计算机软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的计算机可读介质来实施。对于硬件实施,这里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用途集成电路(ASIC)、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数字信号处理装置 (DSPD)、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处理器、被设计为执行这里描述的功能的电子单元中的至少一种来实施,在一些情况下,这样的实施方式可以在控制器180中实施。对于软件实施,诸如过程或功能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允许执行至少一种功能或操作的单独的软件模块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由以任何适当的编程语言编写的软件应用程序(或程序)来实施,软件代码可以存储在存储单元120中并且由控制器180执行。
至此,己经按照其功能描述了移动终端100。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息发送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如图2所示,信息发送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第一用户在移动终端中录入待识别语音信息时,移动终端可以先采集第一用户录入的待识别语音信息,然后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语音识别的技术,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较佳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在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之前,移动终端还可以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具体地,移动终端在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之前,可以先获取与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然后可以根据待识别声纹特征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移动终端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a、判断待识别声纹特征与预先保存的声纹特征是否匹配;当匹配成功时,执行步骤201b;当匹配失败时,执行步骤201c。
在本步骤中,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待识别声纹特征与预先保存的声纹特征是否匹配。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的声纹识别的方法,将待识别声纹特征与预先保存的声纹特征进行匹配,例如,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声纹识别中的模板匹配方法、最近邻方法、神经网络方法、隐式马尔可夫模型(HMM)方法、VQ聚类方法以及多项式分解器方法,将待识别声纹特征与预先保存的声纹特征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执行步骤201b;当匹配失败时,执行步骤201c。
步骤201b、判定第一用户通过身份认证,结束本次判断流程。
在本步骤中,当匹配成功时,移动终端可以判定第一用户通过身份认证,也就是说,移动终端可以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结束本次判断流程。
步骤201c、判定第一用户不通过身份认证。
在本步骤中,当匹配失败时,移动终端可以判定第一用户不通过身份认证,也就是说,移动终端不会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通过上述的步骤201a~201c,移动终端可以根据第一用户的声纹特征对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当认证通过时,移动终端才会获取与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当认证不通过时,移动终端则不会获取与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步骤202、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满足条件时,执行步骤203;当不满足触发条件时,执行步骤205。
在本步骤中,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执行步骤203;当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执行步骤205。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判断是否满足触发条件的实现方法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触发条件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2a、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当匹配成功时,执行步骤202b;当匹配失败时,执行步骤202c。
在本步骤中,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具体地,移动终端可以采用现有的语音识别的方法,将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进行匹配。当匹配成功时,执行步骤202b;当匹配失败时,执行步骤202c。
步骤202b、判定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触发条件,结束本次判断流程。
在本步骤中,当匹配成功时,移动终端可以判定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触发条件。也就是说,待识别语音特征可以触发移动终端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结束本次判断流程。
步骤202c、判定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触发条件。
在本步骤中,当匹配失败时,移动终端可以判定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触发条件。也就是说,待识别语音特征不会触发移动终端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
根据上述的描述可知,通过上述的步骤202a~202c,移动终端可以判断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触发条件时,移动终端才会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当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触发条件时,移动终端则不会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
步骤203、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移动终端可以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具体地,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静态信息;或者,移动终端也可以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其中,所述静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可以包括: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具体地,当移动终端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性对应的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时,移动终端可以获取预先保存的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当移动终端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时,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照相模块获取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当移动终端获取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时,移动终端可以通过预先设置的定位模块获取第一用户的位置信息。
步骤204、将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移动终端在获取到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之后,移动终端可以将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具体地,第一用户可以预先在移动终端中设置接收通知信息的第二用户,因此,移动终端在获取到通知信息之后,就可以将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步骤205、结束信息发送的流程。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中,当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移动终端可以结束信息发送的流程。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发送方法,当移动终端无法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时,可以通过将待识别语音特征设置为触发条件的方式,将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只能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显然,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发送方法,能够实现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从而可以保证第二用户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通知信息;并且,实现起来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信息发送装置的组成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信息发送装置包括:获取单元501、判断单元502和发送单元503;其中,
所述获取单元501,用于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将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发送给所述判断单元502;
所述判断单元502,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向所述获取单元501发送一个获取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501,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获取指令之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所述发送单元503;
所述发送单元503,用于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还包括:认证单元504;
所述获取单元501,还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将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发送给所述认证单元504;
所述认证单元504,用于根据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对所述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当认证通过时,向所述获取单元501发送一个认证通过的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501,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认证通过的指令之后,获取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
进一步的,所述判断单元502,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所述触发条件;当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进一步的,所述获取单元501,具体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 的静态信息;或者,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
进一步的,所述静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获取单元501、判断单元202、发送单元503和认证单元504均可由位于移动终端的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实现。
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发送装置,当移动终端无法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时,可以通过将待识别语音特征设置为触发条件的方式,将与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而不是像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只能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直接地发送给第二用户。显然,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信息发送装置,能够实现移动终端可以将第一用户的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从而可以保证第二用户能够及时地接收到第一用户发送的通知信息;并且,实现起来简单方便,便于普及,适用范围更广。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
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
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
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
根据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对所述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
当认证通过时,获取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包括:
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
当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当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包括:
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静态信息;
或者,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静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6.一种信息发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与第一用户的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语音特征,将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发送给判断单元;
所述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是否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当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预先设置的触发条件时,向所述获取单元发送一个获取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获取指令之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通知信息,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通知信息发送给第二用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认证单元;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信息对应的待识别声纹特征,将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发送给所述认证单元;
所述认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待识别声纹特征对所述第一用户进行身份认证;当认证通过时,向所述获取单元发送一个认证通过的指令;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在接收到所述认证通过的指令之后,获取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单元,具体用于判断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与预先保存的语音特征是否匹配;当匹配成功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满足所述触发条件;当匹配失败时,判定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不满足所述触发条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元,具体用于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静态信息;或者,获取与所述待识别语音特征对应的动态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所述静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文本信息;所述动态信息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的图片信息和位置信息。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50969.8A CN107526951A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PCT/CN2017/088744 WO2017219925A1 (zh) | 2016-06-21 | 2017-06-16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450969.8A CN107526951A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26951A true CN107526951A (zh) | 2017-12-29 |
Family
ID=607349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450969.8A Withdrawn CN107526951A (zh) | 2016-06-21 | 2016-06-21 | 一种信息发送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26951A (zh) |
WO (1) | WO2017219925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57845A (zh) * | 2010-10-14 | 2012-05-16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无线业务身份认证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2510426A (zh) * | 2011-11-29 | 2012-06-20 |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个人助理应用访问方法及系统 |
CN104078045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识别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04681023A (zh) * | 2015-02-15 | 2015-06-0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6052C (zh) * | 1998-09-29 | 2003-10-29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采用多个文法网络的语音识别的方法 |
CN101656069A (zh) * | 2009-09-17 | 2010-02-24 | 陈拙夫 | 一种中文语音信息通讯系统及其通讯方法 |
CN104820921A (zh) * | 2015-03-24 | 2015-08-05 |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用于在用户设备中进行交易的方法和装置 |
-
2016
- 2016-06-21 CN CN201610450969.8A patent/CN107526951A/zh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7
- 2017-06-16 WO PCT/CN2017/088744 patent/WO2017219925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57845A (zh) * | 2010-10-14 | 2012-05-16 | 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 无线业务身份认证方法、设备及系统 |
CN102510426A (zh) * | 2011-11-29 | 2012-06-20 | 安徽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个人助理应用访问方法及系统 |
CN104078045A (zh) * | 2013-03-26 | 2014-10-0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识别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
CN104681023A (zh) * | 2015-02-15 | 2015-06-03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17219925A1 (zh) | 2017-12-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710351B2 (en) | Action recogni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human-machine interac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0778667B2 (en) |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enhance security of authentication | |
US11341957B2 (en) | Method for detecting keyword in speech signal, terminal, and storage medium | |
CN109726624B (zh) | 身份认证方法、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190102531A1 (en) |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
WO2019096008A1 (zh) | 身份识别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5654952B (zh) | 用于输出语音的电子设备、服务器和方法 | |
US10388280B2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multiple voice operation trigger phrases | |
CN111933112B (zh) | 唤醒语音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 |
CN111699528A (zh) | 电子装置及执行电子装置的功能的方法 | |
CN106210239A (zh) | 恶意来电者声纹的自动识别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 |
CN106030440A (zh) | 智能循环音频缓冲器 | |
CN105426867A (zh) | 人脸识别验证方法及装置 | |
CN108922531B (zh) | 槽位识别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6341539A (zh) | 恶意来电者声纹的自动取证方法、装置和移动终端 | |
CN109934191A (zh) | 信息处理方法和装置 | |
WO2014176790A1 (en) | A method and technical equipment for people identification | |
CN109003607B (zh) | 语音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US20130223695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of image including a face | |
CN109829431B (zh) | 用于生成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 |
CN108197558A (zh) | 人脸识别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 |
CN109829067B (zh) | 音频数据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030817B (zh) | 语音唤醒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09064720B (zh) | 位置提示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
CN110337030A (zh) | 视频播放方法、装置、终端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71229 |
|
WW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