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843563B - 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843563B CN104843563B CN201510024036.8A CN201510024036A CN104843563B CN 104843563 B CN104843563 B CN 104843563B CN 201510024036 A CN201510024036 A CN 201510024036A CN 104843563 B CN104843563 B CN 1048435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r
- elevator
- elevator car
- fairing
- vibra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6—Attenuation system for shocks, vibrations, imbalance, e.g. passengers on the same side
- B66B11/028—Active systems
- B66B11/0286—Active systems acting between car and supporting fra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该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轿厢框架连结;以及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轿厢框架连结,在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对重作用在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振动吸收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轿厢的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能够降低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传递到电梯轿厢的振动和噪音的电梯设备。
背景技术
已知在电梯中,当电梯轿厢和对重在截面尺寸有限的升降通道内交错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上分别会产生冲击振动和噪音。为了降低该等冲击振动和噪音,已知有在高速电梯的电梯轿厢的上下设置具有整流结构的整流罩的方法。
作为采用了上述方法的技术,可列举出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专利文献1)。该公报公开了一种技术,其在从电梯轿厢室的整流罩外壁面的倾斜部起到轿厢室外壁面的上层部以及下层部为止的范围内,仅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缓冲材料。另一方面,在电梯轿厢室外壁面的上层部以及下层部的范围内,仅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缓冲材料(参照摘要)。另外,还可列举出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专利文献2),该公报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在不增加电梯轿厢重量的情况下抑制从上部整风罩和下部整风罩传递至轿厢室的振动。在该发明中,在上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以及下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设置了防振材料(参照摘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现有的整流罩结构中,为了降低在升降通道内产生的空气的紊流和涡流,通常采用流线型结构,并且构造成为了维持整流状态而抑制升降通道内的空气的紊流。通过设置整流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空气的紊流,但由于受到升降通道的水平截面尺寸和升降通道整体的上下的顶部间隙以及电梯底坑的深度的制约,整流罩在尺寸上受到限制,无法构造所需的具有足够大小的流线型,存在需要在有限的尺寸制约下进一步设置振动和噪音的降低装置的问题。
此外,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由风产生的大致沿水平方向的外力从对重侧作用在整流罩上而产生振动。另一方面,为了维持整流状态而设置的整流罩由于没有缓和其水平方向的外力的功能,所以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不交错的情况下,在整流罩中会产生振动和噪音,所以存在该振动和噪音传播至电梯轿厢而使得电梯轿厢内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并且,在电梯轿厢行驶时以及电梯轿厢与对重交错时,由风产生的外力作用在整流罩上而产生振动。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将整流罩设置成与电梯轿厢绝缘的方法。可是,在采用该方法时,会因该绝缘型整流罩的振动而产生噪音,存在该噪音传播至电梯轿厢而使得电梯轿厢内的噪音增大的问题。
与此相对,为了降低在电梯轿厢产生的振动和噪音,在有限的尺寸的制约下,作为缓和所产生的冲击的结构,通常可以采用由弹簧和液压阻尼器等构成的缓冲装置、由柔性结构构成的冲击吸收装置,或者在冲击产生部粘贴缓冲材料等,可是,该等结构存在难以应对上下和水平方向的外部干扰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1-19320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在空气流的再附着点及其附近设置了缓冲材料,但其不具有有效地降低在空气流的第一次附着点产生的振动以及噪音。
此外,在日本国专利特开2004-315201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在上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以及下部整风罩与轿厢室之间设置了防振材料,但由于在用于确保整个电梯轿厢周边的整流性能的整流罩产生的振动的情况复杂,所以难以选择能够有效地对所有振动进行减振的防振材料。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能够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所述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和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和所述下部整流罩中的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对重作用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disturbance vibration)的干扰振动吸收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吸收在电梯轿厢和对重交错时从对重作用在电梯轿厢上的冲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梯整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背面截面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例
图1是表示电梯整体结构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图1中,电梯具有:沿着铅直方向设置在建筑物的升降通道1;形成在该升降通道1上部的机械室2;设置在该机械室2内的曳引机3;设置在机械室2内的用于驱动控制曳引机3的控制装置4;卷绕在曳引机3的主绳轮5上的主吊索6;与该主吊索6的一端连接以在升降通道1内进行升降的电梯轿厢7;与主吊索6的另一端连接以在升降通道1内朝着与电梯轿厢7相反的方向进行升降的对重8;以及卷绕在补偿绳轮9上的补偿吊索10,补偿绳轮9设置在升降通道1的下部,补偿吊索10连结电梯轿厢7和对重8。
在电梯轿厢7的上部侧设置有上部整流罩11,在电梯轿厢7的下部侧设置有下部整流罩12。在上部整流罩11设置有干扰振动吸收器13,干扰振动吸收器13用于吸收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从对重8作用在上部整流罩11上的干扰振动(与升降通道1正交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此外,由于电梯轿厢7上升对重8下降时的速度比电梯轿厢7下降对重8上升时的速度快,所以电梯轿厢7上升对重8下降时从对重8作用在上部整流罩11上的干扰振动比电梯轿厢7下降对重8上升时大。因此,仅在上部整流罩11上设置了干扰振动吸收器13,但也可以将干扰振动吸收器13设置在下部整流罩12上。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图2中,电梯轿厢7具有供乘客安全乘坐的轿厢室20以及轿厢框架21,轿厢框架21与主吊索6和补偿吊索10连结,将轿厢室20支承成能够自由升降。电梯轿厢7构造成箱型形状,具有构成出入口的侧板22、与侧板22相对的侧板23、轿厢地板24以及天花板25。该等侧板22,23上安装有减振材料。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各个侧板22,23上安装背面板而形成袋状的侧壁,以便遮蔽来自轿厢室20外部的气动噪音。
轿厢框架21是围住电梯轿厢7的框体,在整体上形成口字状的框体,具有:一对上梁26,其沿着与铅直方向的升降通道1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插入到上部整流罩11内;一对下梁27,其沿着与升降通道1正交的方向(水平方向)设置,并且插入到下部整流罩12内;多个纵向框架28,其沿着铅直方向设置在升降通道1内,并且设置在轿厢室20的外侧,将各个上梁26和各个下梁27的两个端部彼此连结;连结各个纵向框架28的轴向的一端侧的连结构件29;以及连结各个纵向框架28的轴向的另一端侧的连结构件30。
地板框架31固定在下部整流罩12的上部侧,并且与各个下梁27连结,该轿厢室20以防振体32为基准组装在地板框架31上。通过在轿厢框架21与轿厢室20的轿厢地板24之间设置防振体32,能够将轿厢地板24设置成相对于轿厢框架21进行振动绝缘。
在上部整流罩11上固定有用于支承上部整流罩11的安装基座33,在安装基座33上设置有出入口部设备以及电梯轿厢上设备。此外,在上部整流罩11上与安装基座33平行地设置有安装支承构件34,安装支承构件34与各个上梁26连结并且支承上部整流罩11。在安装支承构件34上固定有在铅直方向设置的安装支承构件35,36。各个安装支承构件35,36通过设置在水平方向的安装支承构件37彼此连结。此外,安装支承构件36和安装支承构件34通过与形成在上部整流罩11的背面侧的倾斜部11a大致平行设置的安装支承构件38彼此连接。
安装支承构件38构成干扰振动吸收器13的一个构件,在安装支承构件38上通过由合成橡胶、树脂材料等构成的具有减振特性的多个弹性构件39连结有缓冲罩40。各个弹性构件39插入上部整流罩11的倾斜部11a的未图示的贯穿孔内以连结上部整流罩11和缓冲罩40,用于吸收缓冲罩40的振动。缓冲罩40设置在比上部整流罩11更靠对重8侧的位置,与上部整流罩11之间保持有间隙,并且具有能够覆盖上部整流罩11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区域例如上部整流罩11的倾斜部11a的一部分区域的大小。该缓冲罩40例如采用具有刚性和减振特性的钢板构成。
此时,在缓冲罩40的上部侧和下部侧形成有倾斜部40a,使得缓冲罩40整体的外形形状大致形成为流线型。由此,缓冲罩40能够将缓冲罩40自身产生的空气的紊流抑制在最小限度。此外,还可以在缓冲罩40上粘贴具有防振性能的树脂材料或者具有能够吸收噪音的吸音特性以及噪音减轻效果的柔毛材料或者多孔质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基座33上设置有用于降低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部侧的整个水平截面区域的风力干扰的上部整流罩11,在地板框架31上设置有用于降低作用在电梯轿厢7下部侧的整个水平截面区域的风力干扰的下部整流罩12。因此,在电梯行驶时,能够使在升降通道1内产生在电梯轿厢7周围的风的流动变得平稳。其结果,能够降低伴随空气的紊流的行驶噪音。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部整流罩11的背面侧设置有干扰振动吸收器13,构成干扰振动吸收器13的缓冲罩40设置在比上部整流罩11顶部的最上端低的位置,并且,缓冲罩40通过各个弹性构件39与安装支承部分38连结。也就是说,由于缓冲罩40设置在比电梯轿厢7的上部整流罩11的最上端低的位置,所以不会受到升降通道1顶部尺寸(空间部的大小)的影响而能够降低噪音。此外,该缓冲罩40通过由合成橡胶等构成的具有衰减特性的弹性构件39与固定在从轿厢框架21的上梁26突出的安装支承构件34上的安装支承构件38连结,所以,例如在电梯安装结束后,能够按照电梯的行驶噪音性能自由调整干扰振动吸收器13的结构。
此外,在将上部整流罩11作为主振动系统时,能够根据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干扰振动(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的特性构成包括缓冲罩40和弹性构件39的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例如,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后马上产生的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干扰振动的频率(例如主导频率(dominantfrequency))为数Hz时,按照该频率将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中的在缓冲罩40的法线方向上的固有频率设定为数Hz,以构成具有有效衰减特性的附加振动系统。由此,能够通过缓冲罩40吸收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产生并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干扰振动,从而能够降低传播至轿厢室20的振动。
另外,在构成包括缓冲罩40和弹性构件39的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时,能够按照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产生的干扰振动的频率(主导频率)来设定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中的在与电梯轿厢7的升降方向交叉(正交)的水平方向上的固有频率。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吸收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产生的干扰振动(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从而能够降低交错时的电梯轿厢7内的振动。
第二实施例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在上部整流罩11上增设了用于降低上部整流罩11的振动和噪音的减振材料41,其他的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图3中,减振材料41例如由具有振动吸收特性的合成橡胶构成,并且固定在上部整流罩11的内表面。在上部整流罩11的内表面固定减振材料41时,能够提高上部整流罩11整体的噪音和振动的抑制性能,从而在因缓冲罩40而产生了空气紊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上部整流罩11自身的振动和噪音的传播。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传播至轿厢室20的噪音。此外,还能够将减振材料41固定在下部整流罩12的内表面。此时,能够进一步降低下部整流罩12整体的噪音和振动。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吸收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时产生的干扰振动(作用在电梯轿厢7上的水平方向的冲击力),并且能够降低交错时的电梯轿厢7内的振动。此外,在因缓冲罩40而产生了空气紊流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上部整流罩11自身的振动和噪音的传播。其结果,能够进一步降低传播至轿厢室20的噪音。
第三实施例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背面截面图。在本实施例中,将上部整流罩11和干扰振动吸收器13的外形形状设置成流线型,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图4中,上部整流罩11形成为其上部侧以上部侧中央部分为顶部,其两侧与电梯轿厢7之间的距离随着离开顶部而变短的流线型形状部11b。缓冲罩40配合上部整流罩11的外形形状形成为其上部侧以上部侧中央部为顶部且其两侧与电梯轿厢7之间的距离随着离开顶部而变短的流线型形状部40b。为此,在电梯平时行驶时,也能够防止风的紊流沿着电梯轿厢7周围的风的流动而增大。也就是说,由于将上部整流罩11和干扰振动吸收器13的缓冲罩40的外形形状形成为流线型,所以在电梯平时行驶时,即使有风的流动作用在电梯轿厢7的背面侧,也能够使风的流动朝左右方向(与电梯轿厢7的升降方向交叉的方向)逃逸,从而能够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之前降低在两者交错时变为外部干扰的风压。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并且在电梯平时行驶时,即使有风的流动作用在电梯轿厢7的背面侧,也能够在电梯轿厢7和对重8交错之前降低在两者交错时变为外部干扰的风压。
第四实施例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电梯设备的主要部分的侧视截面图。在本实施中,将干扰振动吸收器13构造成上部整流罩11的一部分,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在图5中,干扰振动吸收器13包括缓冲罩42和一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弹性构件43,缓冲罩42作为上部整流罩11的一个构件设置在上部整流罩11的一部分区域,一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弹性构件43用于吸收缓冲罩42的振动。此时,在上部整流罩11的背面侧的一部分区域形成有椭圆形状或者长方形形状的用于设置缓冲罩42和弹性构件43的开口(未图示),在该开口的边缘固定有弹性构件43,该弹性构件43上连结有缓冲罩42,缓冲罩42和弹性构件43形成为一体并与上部整流罩11连结。缓冲罩42和弹性构件43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包括缓冲罩40和弹性构件39的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一样,能够相对于上部整流罩11构成副振动系统(附加振动系统)。
缓冲罩42例如采用具有刚性和衰减特性的钢板构成。弹性构件43由合成橡胶、树脂等具有衰减特性且能够吸收缓冲罩42的振动的构件构成。
根据本实施例,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例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将干扰振动吸收器13和上部整流罩11形成为一体。
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定,可以包括各种变形例。例如,上述实施例用于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并不意味本发明必须具有所有进行过说明的结构。此外,可以将某一实施例的一部分结构取代为其他实施例的结构,也可以将其他实施例的结构追加到某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中。并且,可以用其他结构对各个实施例的一部分结构进行追加、删除和取代。
符号说明
1升降通道,2机械室,3曳引机,4控制装置,5主绳轮,6主吊索,7电梯轿厢,8对重,9补偿绳轮,10补偿吊索,11上部整流罩,12下部整流罩,13干扰振动吸收器,20轿厢室,21轿厢框架,24轿厢地板,26上梁,27下梁,28纵向框架,31地板框架,32防振体,33安装基座,34~38安装支承构件,39弹性构件,40缓冲罩,41减振材料,42缓冲罩,43弹性构件。
Claims (6)
1.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轿厢框架,其是围住在升降通道内朝着与对重相反的方向升降的电梯轿厢的轿厢室的框体,隔着防振体支承所述轿厢室;上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上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和下部整流罩,其设置在所述电梯轿厢的下部侧,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电梯设备的特征在于:
至少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和所述下部整流罩中的所述上部整流罩上设置有用于吸收从所述对重作用在所述上部整流罩上的干扰振动的干扰振动吸收器,
所述干扰振动吸收器包括缓冲罩、安装支承构件和弹性构件,
所述缓冲罩设置在与所述上部整流罩相比更靠所述对重侧的位置,与所述上部整流罩之间保持间隙,并且覆盖所述上部整流罩的一部分,所述安装支承构件设置在所述上部整流罩内,并且与所述轿厢框架连结,所述弹性构件将所述安装支承构件和所述缓冲罩连结,用于吸收所述缓冲罩的振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整流罩形成为在其上部侧以该上部侧的中央部分为顶部,在其两侧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距离随着离开所述顶部而逐渐变短的流线型,
所述缓冲罩形成为其上部侧以该上部侧的中央部分为顶部,其两侧与所述电梯轿厢之间的距离随着离开所述顶部而逐渐变短的流线型。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包括所述缓冲罩和所述弹性构件的附加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中的在所述缓冲罩的法线方向上的固有频率控制成与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交错时产生的干扰振动的主导频率相一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将包括所述缓冲罩和所述弹性构件的附加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中的在与所述电梯轿厢的升降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上的固有频率控制成与所述电梯轿厢和所述对重交错时产生的干扰振动的主导频率相一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缓冲罩上固定有吸收噪音的具有吸音特性的多孔质材料。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整流罩上固定有用于吸收所述上部整流罩的振动的减振材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4026659A JP6243245B2 (ja) | 2014-02-14 | 2014-02-14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2014-026659 | 2014-02-14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43563A CN104843563A (zh) | 2015-08-19 |
CN104843563B true CN104843563B (zh) | 2017-05-24 |
Family
ID=538436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51002403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843563B (zh) | 2014-02-14 | 2015-01-16 | 电梯设备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243245B2 (zh) |
CN (1) | CN1048435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92593A (zh) * | 2018-11-13 | 2019-02-01 | 中山市鑫海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观光轿厢端罩安装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98815B2 (ja) * | 1992-03-09 | 1999-06-02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整風装置 |
JP4558133B2 (ja) * | 2000-03-29 | 2010-10-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装置 |
JP2004315201A (ja) * | 2003-04-18 | 2004-11-11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JP2004338908A (ja) * | 2003-05-16 | 2004-12-02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かごの整風装置 |
JP2005053635A (ja) * | 2003-08-04 | 2005-03-03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4782557B2 (ja) * | 2005-12-14 | 2011-09-28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の乗かご整風装置 |
JP5344431B2 (ja) * | 2009-05-18 | 2013-11-20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2014
- 2014-02-14 JP JP2014026659A patent/JP62432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5
- 2015-01-16 CN CN201510024036.8A patent/CN104843563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843563A (zh) | 2015-08-19 |
JP6243245B2 (ja) | 2017-12-06 |
JP2015151236A (ja) | 2015-08-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869595B (zh) | 具有绳索摇摆减轻的电梯系统 | |
JP2006327825A (ja) | 騒音低減装置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設備 | |
JP5411931B2 (ja) | つり下げ式エレベータかご構造 | |
JP2013151336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2011140374A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ー | |
CN107032210B (zh) | 电梯系统消声组件和方法 | |
CN104843563B (zh) | 电梯设备 | |
KR101944158B1 (ko) | 엘리베이터 | |
JP6416037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JP2010018373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ロープ制振装置 | |
CN104803256B (zh) | 电梯装置 | |
JP2017166274A (ja) | トンネル緩衝工用防音装置 | |
JPH04144891A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2010202394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ピット遮蔽体 | |
CN105645235A (zh) | 一种电梯曳引机机架 | |
JP2016069132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639773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34849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2680978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箱用のガイドシート | |
WO2018110380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KR101955799B1 (ko) | 윈드 디플렉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승강기 카 | |
CN217808172U (zh) | 一种高层建筑电梯防震装置 | |
JP7531722B2 (ja) | 乗りかご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ー | |
JP6258123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115072528B (zh) | 减振装置和电梯轿厢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524 Termination date: 20210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