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395223B - 电梯的曳引机座以及电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曳引机座以及电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395223B CN104395223B CN201280073586.3A CN201280073586A CN104395223B CN 104395223 B CN104395223 B CN 104395223B CN 201280073586 A CN201280073586 A CN 201280073586A CN 104395223 B CN104395223 B CN 10439522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arts
- installing hole
- steel
- bolt
- elevato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35—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 B66B11/004—Arrangement of driving gear, e.g. location or support in the machine roo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9/00—Kinds or type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曳引机座(13)具备上部件(20)、下部件(18)、下部件(19)、第1螺栓、第2螺栓。上部件(20)用于支承曳引机(7)。在下部件(18)上形成有用于固定上部件(20)的多个安装孔(25)。在下部件(19)上形成有用于固定上部件(20)的多个安装孔(30)。第1螺栓贯通安装孔(25),将上部件(20)固定在下部件(18)上。第2螺栓贯通安装孔(30),将上部件(20)固定在下部件(19)上。使用数量少于安装孔(25)的数量的第1螺栓将上部件(20)固定在下部件(18)上。另外,使用数量少于安装孔(30)的数量的第2螺栓将上部件(20)固定在下部件(19)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支承电梯的曳引机的曳引机座和具备曳引机座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至3中记载了用于支承电梯曳引机的装置。
用于支承曳引机的装置需要各种功能。例如,支承装置需要稳定地保持曳引机的功能。在专利文献1至3所记载的装置中,利用焊接或螺栓来固定多个钢材,并实现上述功能。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58-13768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8186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700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电梯的布局设计来确定井道内的轿厢与对重的位置关系(配置)。在确定该位置关系时,由建筑设计的相关方提出各种要求。电梯的曳引机以及反绳轮必须与轿厢的悬吊位置以及对重的悬吊位置相应地适当进行配置。
目前,与曳引机以及反绳轮的配置相应地制作了支承装置,因此必须制作多种支承装置。在制作支承装置的情况下,为了缩短工期,而大多进行事先实施生产的预备生产。在此情况下,在仓库中保管的部件数量或种类增加。因此,具有需要较大的保管场所并且关于保管的管理成本增加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使制作以及保管的部件或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的电梯的曳引机座。
另外,另一目的是提供具备这样的曳引机座的电梯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具备:第1部件,其用于支承电梯曳引机;第2部件,其形成有用于固定第1部件的多个第1安装孔,多个第1安装孔在预定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第3部件,其形成有用于固定第1部件的多个第2安装孔,多个第2安装孔在与第1安装孔的列相同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第1螺栓,其贯通第1安装孔,将第1部件固定在第2部件上;以及第2螺栓,其贯通第2安装孔,将第1部件固定在第3部件上,使用数量少于第1安装孔的数量的第1螺栓将第1部件固定在第2部件上,使用数量少于第2安装孔的数量的第2螺栓将第1部件固定在第3部件上。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具备:上述曳引机座;支承于曳引机座上的曳引机;卷绕于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利用主绳索悬吊于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制作以及保管的部件或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下部件的仰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上部件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安装部件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安装部件的俯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曳引机座的俯视图。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3是图12所示的曳引机座的俯视图。
图14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下部件的其它例的主视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下部件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配置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来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在各个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同一符号。对于重复的说明适当进行简化或者省略。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在图1中,1是电梯的井道,2是电梯的机房。井道1形成为贯通大楼的各个楼层。在井道1的上方形成机房2。3是地板部。地板部3的上表面形成机房2的地板面。地板部3的下表面例如形成井道1的顶板面。
4是电梯的轿厢,5是电梯的对重。轿厢4在井道1内进行升降。轿厢4和对重5利用主绳索6悬吊于井道1内。例如,在轿厢4的上部连结主绳索6的一端部。主绳索6的另一端部连结在对重5的上部。
在图1中示出了1:1绕绳比方式。关于其它绕绳比方式(例如,2:1绕绳比方式),省略图示以及说明。
7是电梯的曳引机。曳引机7是用于驱动轿厢4(上升以及下降)的装置。曳引机7通过支承装置8设置在机房2内。曳引机7具备驱动绳轮9。主绳索6的一部分卷绕在驱动绳轮9上。主绳索6从卷绕在驱动绳轮9上的部分向下方延伸,从该驱动绳轮9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端部与轿厢4连接。主绳索6的其它部分卷绕在反绳轮10上。主绳索6从卷绕在反绳轮10上的部分向下方延伸,从该反绳轮10向下方延伸的部分的端部与对重5连接。当驱动绳轮9进行旋转时,主绳索6沿其长度方向进行移动。轿厢4在井道1内沿着与主绳索6的移动方向相应的方向进行升降。对重5向与轿厢4相反的方向在井道1内进行升降。
支承装置8是用于支承曳引机7的装置。在支承装置8中,其主要部分例如由机座11、防振装置12、曳引机座13构成。
支承装置8具备各种功能。例如,支承装置8具备使从曳引机7以及反绳轮10受到的力分散并经由地板部3以及建筑梁(未图示)传导至大楼侧的功能。另外,支承装置8具备以预定的水平度稳定地保持曳引机7的功能。支承装置8具备使从曳引机7经由地板部3以及建筑梁(未图示)传导至大楼的振动降低的功能。支承装置8具备以预定的高度配置驱动绳轮9的功能。
而且,支承装置8构成为能够与轿厢4的悬吊位置和对重5的悬吊位置相应地适当设定曳引机7的位置。
以下,还参照图2至图22来具体地说明支承装置8的结构以及功能。
以下,作为一例,说明更新已有的电梯时的结构。因为根据以下的记载能够容易地理解在大楼中新设电梯时的结构,所以省略其说明。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曳引机的支承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在机房2的地板部3上固定机座11。例如,通过焊接或者使用螺栓(例如锚定螺栓)在地板部3上固定机座11。当使用锚定螺栓在地板部3上固定机座11时,为了使机房2的地板面平坦,也可以在地板部3上浇注轻量水泥进行固定。在此情况下,也可利用轻量水泥覆盖机座11的下部。
在图1中,作为一例,示出了使用浮台(未图示)将机座11固定到地板部3上的情况。通过使用浮台,可以在从地板部3的上表面悬浮的状态下将机座11固定到地板部3上。
机座11例如具备截面呈H形(或者I形、C形)的2条钢材14以及15。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5示出了钢材14以及15相对于轿厢4以及对重5的配置例。在图5所示的电梯中,对重5在轿厢4与一侧的井道壁之间通过。
机房2的地板部3在轿厢4的悬吊位置的正上方部形成有绳索孔16。主绳索6中的从轿厢4至驱动绳轮9的部分贯通绳索孔16。机房2的地板部3在对重5的悬吊位置的正上方部形成有绳索孔17。主绳索6中的从对重5至反绳轮10的部分贯通绳索孔17。在绳索孔16以及17的两侧水平且平行地配置钢材14以及15。即,在钢材14以及15之间(还包含延长线上之间)配置绳索孔16以及17。
在更新电梯的情况下,大多直接使用已有的轿厢4以及已有的对重5。只要不变更轿厢4的悬吊位置以及对重5的悬吊位置,对于绳索孔16以及17和机座11也可以直接使用已有的。另一方面,在更新电梯的情况下,大多将曳引机7更换为新的。在此情况下,需要将曳引机座13以及防振装置12更换为新的。
曳引机座13是用于支承曳引机7的装置。曳引机座13经由防振装置12固定在机座11上。在形成于曳引机座13的预定的固定面上固定曳引机7。反绳轮10以使旋转轴相对于驱动绳轮9的旋转轴成为平行的方式旋转自如地设置在曳引机座13上。
曳引机座13例如具备下部件18以及19、上部件20、安装部件21以及22。
下部件18(第2部件)例如由长条形的钢材23和多个增强件24构成。
钢材23的截面例如呈コ字状,在侧方进行开口。钢材23在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5(第1安装孔)。安装孔25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在图2中虽然仅对一部分安装孔标注符号25,但沿着钢材23的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25。钢材23在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6。安装孔26也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3上的孔。沿着钢材23的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26。相对于安装孔25的列平行地配置安装孔26的列。
钢材23在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27(第5安装孔)。安装孔27是用于将防振装置12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下部件的仰视图。在图6中虽然仅对一部分安装孔标注符号27,但沿着钢材23的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27。在图6中示出了隔着预定的间隔配置有2列安装孔27的情况。
增强件24例如呈板状。增强件24通过焊接固定到钢材23上。在钢材23的内侧形成的空间中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增强件24。在与安装孔25以及26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上配置增强件24,以使其在固定上部件20时不构成阻碍。
下部件18的结构(例如,钢材23的形状、增强件24的形状或安装位置)不被上述内容所限定。下部件18只要具备必要的功能,即使具有其它结构也不要紧。
下部件19(第3部件)具有相对于下部件18线对称的结构。下部件19相对于下部件18平行地配置在与下部件18相同的高度上。下部件19例如由长条形的钢材28和多个增强件29构成。
钢材28的截面例如呈コ字状,在侧方进行开口。钢材28在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0(第2安装孔)。安装孔30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在图2中虽然仅对一部分安装孔标注符号30,但沿着钢材28的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30。相对于在钢材23上形成的安装孔25的列平行地配置在钢材28上形成的安装孔30的列。钢材28在上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1。安装孔31也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8上的孔。沿着钢材28的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31。相对于安装孔30的列平行地配置安装孔31的列。
钢材28在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2(第6安装孔)。安装孔32是用于将防振装置12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在图6中虽然仅对一部分安装孔标注符号32,但沿着钢材28的长度方向(在长度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有1列安装孔32。相对于在钢材23上形成的安装孔27的列平行地配置在钢材28上形成的安装孔32的列。在图6中示出了隔着预定的间隔(例如,与安装孔27的列的间隔相同的间隔)配置有2列安装孔32的情况。
增强件29例如呈板状。增强件29通过焊接固定到钢材28上。在钢材28的内侧形成的空间中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增强件29。在与安装孔30以及31相距预定距离的位置上配置增强件29,以使其在固定上部件20时不构成阻碍。
下部件19的结构(例如,钢材28的形状、增强件29的形状或安装位置)不被上述内容所限定。下部件19只要具备必要的功能,即使具有其它结构也不要紧。
上部件20(第1部件)是固定曳引机7的部分。上部件20的上表面形成用于固定曳引机7的固定面。上部件20被固定在下部件18以及19双方。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上部件的俯视图。
上部件20例如由通过焊接一体地固定了具有预定长度的钢材33、34、35和板状的增强件36、37、38的结构构成。
钢材33的截面例如呈コ字状(J字状),在侧方进行开口。将钢材33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与下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下部件19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成为约90度。将钢材33配置成载置于下部件18的上表面与下部件19的上表面双方上。
钢材33在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39。安装孔39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以与安装孔25相同的间隔形成安装孔39。40是用于将钢材33的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3上的螺栓。钢材33的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3的上表面。螺栓40贯通安装孔39和安装孔25。螺栓40的螺纹部在安装孔25的下方被紧固于螺母41(形成有内螺纹的部件)中。
钢材33在另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2。安装孔42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以与安装孔30相同的间隔形成安装孔42。43是用于将钢材33的另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8上的螺栓。钢材33的另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8的上表面。螺栓43贯通安装孔42和安装孔30。螺栓43的螺纹部在安装孔30的下方被紧固于螺母(未图示)中。
在钢材33的中央部固定增强件36。在钢材33的内侧形成的空间中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增强件36。
钢材34的截面例如呈コ字状(J字状),在侧方进行开口。相对于钢材33平行地配置钢材34。即,钢材34的长度方向与下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下部件19的长度方向)构成近似直角。将钢材34配置成载置于下部件18的上表面与下部件19的上表面双方上。
钢材34在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4。安装孔44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以与安装孔25相同的间隔形成安装孔44。45是用于将钢材34的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3上的螺栓。钢材34的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3的上表面。螺栓45贯通安装孔44和安装孔25。螺栓45的螺纹部在安装孔25的下方被紧固于螺母46(形成有内螺纹的部件)中。
权利要求书中的第1螺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螺栓40以及45构成。
钢材34在另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7。安装孔47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以与安装孔30相同的间隔形成安装孔47。48是用于将钢材34的另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8上的螺栓。钢材34的另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8的上表面。螺栓48贯通安装孔47和安装孔30。螺栓48的螺纹部在安装孔30的下方被紧固于螺母(未图示)中。
权利要求书中的第2螺栓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螺栓43以及48构成。
钢材34在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49(第4安装孔)。安装孔49是为了支承反绳轮10而形成的孔。对于安装孔49的使用方法,将在后面叙述。
在钢材34的中央部固定增强件37。在钢材34的内侧形成的空间中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增强件37。
钢材35的截面例如呈コ字状,在侧方进行开口。钢材35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下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下部件19的长度方向)平行地进行配置。钢材33的另一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到钢材35上。钢材34的另一端部通过焊接固定到钢材35上。
钢材35在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50。安装孔50是用于将上部件20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以与安装孔31相同的间隔形成1列安装孔50。51是用于将钢材35固定在钢材28上的螺栓。将钢材35配置成载置于钢材28的上表面。螺栓51贯通安装孔50和安装孔31。螺栓51的螺纹部在安装孔31的下方被紧固于螺母(未图示)中。
在钢材35的端部固定增强件38。在钢材35的内侧形成的空间中以直立的状态配置增强件38。
上部件20的结构(例如,各钢材的形状、各增强件的形状或安装位置)不被上述内容所限定。上部件20只要具备必要的功能,即使具有其它结构也不要紧。
在上部件20具有多个钢材的情况下,可由板材52形成上部件20的上表面(固定面)。在此情况下,将板材52焊接固定在构成上部件20的各钢材上。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固定面具备高平坦度,能够使曳引机7稳定地保持为预定的水平度。
安装部件21(第5部件)以及安装部件22(第4部件)是用于支承反绳轮10的部件。反绳轮10的轴被一对支承部件53支承成能够自由旋转。在安装部件21以及22上固定支承部件53。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安装部件的俯视图。图8示出了安装部件21。
在下部件18以及19双方上固定安装部件21。在下部件18(下部件19)的靠近一个端部的位置配置安装部件21。安装部件21例如由具有预定长度的钢材54和板状的增强件55构成。
钢材54以保持高强度为目的,例如呈L字状的截面。将钢材54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与下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下部件19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成为约90度。将钢材54配置成载置于下部件18的一端部的上表面与下部件19的一端部的上表面双方上。
钢材54在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安装孔56。安装孔56是用于将安装部件21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57是用于将钢材54的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3上的螺栓。钢材54的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3的一端部的上表面。螺栓57贯通安装孔56和在钢材23的最靠近一端部的位置配置的安装孔25。螺栓57的螺纹部在安装孔56的上方被紧固于螺母58中。
钢材54在另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安装孔59。安装孔59是用于将安装部件21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60是用于将钢材54的另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8上的螺栓。钢材54的另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8的一端部的上表面。螺栓60贯通安装孔59和在钢材28的最靠近一端部的位置配置的安装孔30。螺栓60的螺纹部在安装孔59的上方被紧固于螺母61中。
钢材54在反绳轮10的正上方部形成有缺口部62。缺口部62朝着主绳索6中的最接近于钢材54的部分的方向进行开口。缺口部62用于防止主绳索6与安装部件21接触。主绳索6中的从驱动绳轮9到反绳轮10的部分通过缺口部62。
在图中,相对于曳引机座13向外地形成缺口部62。这是表示一例的图。在主绳索6通过钢材54的安装部件22侧的情况下,只要以与主绳索6的配置相应地向内侧进行开口的方式形成缺口部62即可。
钢材54在配置于下部件18以及19之间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63。安装孔63是为了支承反绳轮10而使用的孔。为了将支承部件53固定到安装部件21上而使用安装孔63。64是用于将支承部件53固定在钢材54上的螺栓。螺栓64贯通安装孔63,其螺纹部被紧固于支承部件53。
增强件55被固定在钢材54上。在缺口部62的两侧配置增强件55。增强件55可与钢材54的强度相应地在钢材54上固定必要的个数。例如,当仅利用钢材54就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时,即使不设置增强件55也不要紧。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充分的强度,可利用已增加厚度的平板来形成钢材54。
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安装部件的俯视图。图9示出了安装部件22。
在下部件18以及19双方上固定安装部件22。相对于安装部件21或上部件20的钢材34平行地配置安装部件22。在安装部件21的上部件20侧配置安装部件22。安装部件22例如由具有预定长度的钢材65和板状的增强件66构成。
钢材65以保持高强度为目的,例如呈L字状的截面。将钢材65配置成使其长度方向与下部件18的长度方向(下部件19的长度方向)构成的角成为约90度。将钢材65配置成载置于下部件18的上表面与下部件19的上表面双方上。
钢材65在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安装孔67。安装孔67是用于将安装部件22固定在钢材23(下部件18)上的孔。68是用于将钢材65的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3上的螺栓(第3螺栓)。钢材65的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3的上表面。螺栓68贯通安装孔25和安装孔67。螺栓68的螺纹部在安装孔67的上方被紧固于螺母69中。
钢材65在另一端部的下表面形成有安装孔70。安装孔70是用于将安装部件22固定在钢材28(下部件19)上的孔。71是用于将钢材65的另一端部固定在钢材28上的螺栓(第4螺栓)。钢材65的另一端部被载置于钢材28的上表面。螺栓71贯通安装孔30和安装孔70。螺栓71的螺纹部在安装孔70的上方被紧固于螺母72中。
钢材65在配置于下部件18以及19之间的部分的下表面形成有多个安装孔73(第3安装孔)。安装孔73是为了支承反绳轮10而使用的孔。具体地说,为了将支承部件53固定在安装部件22上而使用安装孔73。74是用于将支承部件53固定在钢材65上的螺栓。螺栓74贯通安装孔73,其螺纹部被紧固于支承部件53。
增强件66被固定在钢材65上。增强件66可与钢材65的强度相应地在钢材65上固定必要的个数。例如,当仅利用钢材65就能够确保充分的强度时,即使不设置增强件66也不要紧。在此情况下,为了确保充分的强度,可利用已增加厚度的平板来形成钢材65。
如上所述,经由防振装置12在机座11上固定曳引机座13。在机座11的钢材14的上表面例如设置有两个防振装置12。使用螺栓或夹紧件在钢材14上固定防振装置12。同样,在机座11的钢材15的上表面例如设置有两个防振装置12。使用螺栓或夹紧件在钢材15上固定防振装置12。与轿厢4的悬吊位置或对重5的悬吊位置相应地以预定间隔配置防振装置12。
在设置于钢材14的上表面的防振装置12上设置有曳引机座13的下部件18。下部件18在钢材14的上方相对于钢材14平行地进行配置。在设置于钢材14上的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载置下部件18。在防振装置12上例如具备向上方突出的螺纹杆75。设置于钢材14上的防振装置12的螺纹杆75贯通安装孔27。在安装孔27的上方,将螺母76紧固于螺纹杆75上。
在设置于钢材15的上表面的防振装置12上设置有曳引机座13的下部件19。下部件19在钢材15的上方相对于钢材15平行地进行配置。在设置于钢材15上的防振装置12的上表面载置下部件19。设置于钢材15上的防振装置12的螺纹杆75贯通安装孔32。在安装孔32的上方,将螺母77紧固于螺纹杆75上。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支承装置8中,在下部件18以及19之间架设曳引机座13的上部件20。因此,可将从曳引机7受到的力经由上部件20和下部件18以及19传导至机座11的钢材14以及15双方。同样,在下部件18以及19之间架设曳引机座13的安装部件21以及22。因此,可将从反绳轮10受到的力经由安装部件21以及22和下部件18以及19传导至机座11的钢材14以及15双方。能够使从曳引机7以及反绳轮10受到的力分散后传导至大楼侧。
在电梯中,当开始轿厢4的运转时,在主绳索6上产生张力变动。该张力变动可能成为使曳引机7振动的原因。另外,曳引机7本身也存在振动的产生因素。例如,由于用于对驱动绳轮9进行驱动的电机的转矩脉动,而在曳引机7中产生振动。当在曳引机7中具备减速器时,由于减速器的齿隙,而在曳引机7中产生振动。在支承装置8中,将曳引机座13经由防振装置12设置于机座11上。因此,通过曳引机座13与防振装置12的组合(弹簧以及质量系统),可适当地降低从曳引机7传导至大楼的振动。
接着,说明用于在适当的位置上设置曳引机7的方法。
轿厢4的悬吊位置与对重5的悬吊位置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以下,也称为“CC尺寸”)根据电梯的型式而不同。在更新电梯的情况下,必须与已有电梯的CC尺寸相应地在适当的位置上配置(新的)曳引机7和反绳轮10。
图10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图10示出了在CC尺寸比图1所示的电梯短的电梯上设置曳引机7时的结构。图11是图10所示的曳引机座的俯视图。
在曳引机座13的下部件18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上部件20的多个安装孔25。例如,每隔距离D在下部件18的上表面形成安装孔25。在上部件20上,以使相邻的孔的距离成为D的方式形成有1列安装孔39以及44。因此,可通过使用螺栓40以及45,来相对于下部件18在每隔距离D的任意位置上固定上部件20(的一端部侧)。
在曳引机座13的下部件19上形成有用于安装上部件20的多个安装孔30。例如,每隔距离D在下部件19的上表面形成安装孔30。在上部件20上,以使相邻的孔的距离成为D的方式形成有1列安装孔42以及47。因此,可通过使用螺栓43以及48,来相对于下部件19在每隔距离D的任意位置上固定上部件20(的另一端部侧)。
只要使下部件18以及19的位置适当地对齐,就能够相对于下部件18以及19在每隔距离D的任意位置上固定上部件20。因此,在更新电梯的情况下,只要以使图10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最接近于电梯的CC尺寸的方式适当地选择所使用的安装孔25以及30,将上部件20固定在下部件18以及19上即可。A点是主绳索6向着轿厢4从驱动绳轮9离开的位置。B点是主绳索6向着对重5从反绳轮10离开的位置。
考虑到安装误差等,预先较大地形成了在地板部3上形成的绳索孔16。因此,即使通过绳索孔16的主绳索6稍微倾斜,也不会在电梯的运行中产生问题。关于绳索孔17也是同样的。即,关于CC尺寸处于一定范围内的电梯,使用相同的安装孔25以及30将上部件20安装到下部件18以及19上。
例如,如以下这样地设定曳引机7的安装位置。
(I)α<CC尺寸≤α+D的情况
以使曳引机7与反绳轮10最接近的方式固定上部件20。α是最小设定值。最小设定值α根据CC尺寸最小的电梯的型式而预先设定为适当的值。此时,图10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例如成为α+D/2。
(II)α+D<CC尺寸≤α+2D的情况
将上部件20固定在使曳引机7从反绳轮10沿着水平方向比(I)的情况进一步离开距离D的位置处。此时,图10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例如成为α+3D/2。
(III)α+2D<CC尺寸≤α+3D的情况
将上部件20固定在使曳引机7从反绳轮10沿着水平方向比(II)的情况进一步离开距离D的位置处。此时,图10所示的A点与B点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例如成为α+5D/2。
以下,在CC尺寸大于α+3D的情况下,也利用与上述相同的条件固定上部件20。
关于安装孔25或安装孔30的间隔即距离D,只要在调查了绳索孔16的直径的现状或已有电梯的CC尺寸的现状、或者考虑了曳引机座13所需的强度之后,将其设定为适当的值即可。通过将最小设定值α、距离D设定为适当的值,能够针对几乎全部型式的电梯的CC尺寸来应用曳引机座13。
上述是分别以相等间隔形成安装孔25以及30的情况的说明。当然也能够以不均匀的间隔来形成安装孔25以及30。
安装孔25的数量多于安装孔39以及44的总数。因此,螺栓40以及45的总数少于安装孔25的数量。即使将上部件20适当地固定到下部件18上,在一部分安装孔25中也没有安装螺栓。一部分安装孔25一直保持开口的状态。同样,安装孔30的数量多于安装孔42以及47的总数。因此,螺栓43以及48的总数少于安装孔30的数量。即使将上部件20适当地固定到下部件19上,在一部分安装孔30中也没有安装螺栓。一部分安装孔30一直保持开口的状态。
无论使用哪个安装孔25以及30将上部件20的一端部侧固定在下部件18上、并将另一端部侧固定在下部件19上,固定在上部件20的固定面上的曳引机7都被配置成相同的高度并且朝着相同的方向。这里,所谓“朝着相同的方向”是指,构成曳引机7的驱动绳轮9的旋转轴朝着相同的方向(平行配置)。即,通过使用安装孔25以及30将上部件20安装在下部件18以及19上,能够使曳引机7的配置以曳引机7平行移动的方式进行变化。
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图12示出了在CC尺寸比图10所示的电梯更短的电梯上设置曳引机7时的结构。具体地说,图12示出了使曳引机7与反绳轮10最接近时的结构。图13是图12所示的曳引机座的俯视图。
在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结构中,未使用安装部件22,而是利用上部件20来支承反绳轮10。与安装部件22的安装孔73相对应地形成上部件20的安装孔49。当以在安装部件22的安装位置上配置钢材34的方式固定上部件20时,安装孔49被配置在图2或图11中配置安装孔73的位置上。螺栓74贯通安装孔49,其螺纹部被紧固于支承部件53上。通过具有此结构,可在相对于反绳轮10极近的位置上配置曳引机7。
另外,在更新电梯时直接使用已有的机座11的情况下,必须在与轿厢4的悬吊位置和对重5的悬吊位置相应地适当配置了驱动绳轮9的基础上,将曳引机座13经由防振装置12固定在机座11上。
图14至图1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功能的图。
在钢材14的上表面和钢材15的上表面设置有防振装置12。设置于钢材14上的防振装置12与设置于钢材15上的防振装置12的距离根据钢材14与钢材15的距离来确定。
在下部件18的下表面形成有2列安装孔27。同样,在下部件19的下表面形成有2列安装孔32。因此,通过改变防振装置12相对于下部件18以及19的安装位置,能够如图14至图17所示地与4种机座11相应地适当配置曳引机7。
此外,安装于钢材14上的防振装置12的位置(间隔)只要与轿厢4的悬吊位置和对重5的悬吊位置相应即可。关于在钢材15上安装的防振装置12的位置(间隔)也是同样的。
例如,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使用配置于内侧的安装孔27,在下部件18上固定已设置于钢材14的防振装置12。使用配置于外侧的安装孔32,在下部件19上固定已设置于钢材15的防振装置12。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使用配置于外侧的安装孔27,在下部件18上固定已设置于钢材14的防振装置12。使用配置于内侧的安装孔32,在下部件19上固定已设置于钢材15的防振装置12。
通过分别形成2列安装孔27以及安装孔32,可针对几乎全部型式的电梯应用曳引机座13。
这样,曳引机座13可应用于CC尺寸或机座11的结构不同的各种电梯。因此,能够使制作以及保管的部件或零件的种类大幅减少。能够降低用于制作以及保管的费用,其管理也变得容易。因为部件或零件都大多能够共用,所以即使进行用于缩短工期的预备生产也不会产生以往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座13中,在下部件18上形成多个孔。当下部件18仅利用钢材23以及增强件24无法确保预定的强度时,可追加其它增强件。图18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下部件的其它例的主视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下部件的侧视图。图18以及图19所示的下部件18为了确保预定的强度而在钢材23的下表面固定下增强件78。通过具备下增强件78,可增大下部件18的截面系数而使刚性提高。
关于下部件19也是同样的。
在曳引机座13中,可利用预定的粘结剂将所使用的螺栓(特别是构成第1螺栓的螺栓40以及45、构成第2螺栓的螺栓43以及48)粘接固定在形成有内螺纹的部件(螺母等)上。例如,在对螺母41填充粘结剂之后,将螺栓40紧固于螺母41中。在曳引机座13上,长期作用有来自曳引机7的微振动。如果预先粘接固定螺栓,则能够防止螺栓由于振动而变松。即使在粘结剂劣化而导致螺栓变松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肉眼容易地发现在粘结剂上产生的裂纹。
也可以在曳引机座13上以获得充分的牵引能力为目的而追加升高台。当在与反绳轮10沿着水平方向分离的位置处配置曳引机7时,将主绳索6卷绕于驱动绳轮9的距离(卷绕长度)变短。当该距离变短时,有可能无法获得用于驱动轿厢4的充分的驱动力。在曳引机座13的上部件20与曳引机7之间设置升高台。通过设置升高台,能够提高曳引机7的(相对于反绳轮10的)位置。由此,能够延长卷绕长度。结果,能够获得充分的牵引能力。
此外,即使在接近于反绳轮10的位置配置曳引机7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曳引机座13上追加升高台。即使在此情况下,也能够提高曳引机7的(相对于反绳轮10的)位置,能够延长卷绕长度。但是,在即使不使用升高台也能够获得充分的牵引能力的情况下,不需要对曳引机座13追加升高台。如果是此结构,则能够使支承装置8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曳引机座13中,在下部件18的上表面形成有2列安装孔25以及26。同样,在下部件19的上表面形成有2列安装孔30以及31。因此,能够通过使用具有与上部件20线对称的结构的部件,来相对于曳引机座13反向地安装曳引机7,在此情况下,使用安装孔26,在下部件18上固定上述部件中相当于钢材35的钢材。
此外,如果在钢材33上形成安装孔49,并对钢材33确保用于支承反绳轮10的强度,则还能够采用同一部件(上部件20)双向地安装曳引机7。
图20至图22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1中的支承装置的配置例的俯视图。图20示出了对重5通过轿厢4与另一侧的井道壁之间时的配置例。图21以及图22示出了对重5通过轿厢4与里侧的井道壁之间时的配置例。如果是具有本结构的曳引机座13,则与对重5的位置或曳引机7的方向无关,能够应用于各种电梯。
最后,具体说明更新已有电梯时的步骤。
如上所述,在更新电梯的情况下,大多直接使用已有的轿厢4、已有的对重5、已有的机座11。在直接使用已有的机座11的情况下,首先,使用夹紧件或者螺栓,在钢材14以及15上临时固定防振装置12。接着,在临时固定于钢材14上的防振装置12与临时固定于钢材15上的防振装置12之间放置反绳轮10。
在一体地焊接固定了各钢材、各增强件、板材52的状态下,保管上部件20。与改修的电梯的CC尺寸相应地,在下部件18以及19之间使用螺栓来固定上部件20。曳引机座13需要用于安装曳引机7的高精度(水平精度等)。因此,在设备齐全的工场内进行上述曳引机座13的组装。
向电梯的安装工地搬入一体组装后的曳引机座13。在工地中,在曳引机座13上安装曳引机7。利用起重装置(例如,链条滑车)提起安装有曳引机7的曳引机座13,并载置于临时固定到机座11的防振装置12上。另外,将反绳轮10固定在曳引机座13上。在将防振装置12固定在曳引机座13上之后,进行曳引机7的位置调整,并将防振装置12固定在机座11上。
只要是这样的步骤,就能够将曳引机座13和曳引机7作为一体的构造物进行操作。能够提高进行起重或位置调整时的作业效率。因为能够在防振装置12中统一进行安装曳引机7时的微调整,所以作业变得容易。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利用曳引机驱动轿厢的电梯装置。
符号说明
1 井道
2 机房
3 地板部
4 轿厢
5 对重
6 主绳索
7 曳引机
8 支承装置
9 驱动绳轮
10 反绳轮
11 机座
12 防振装置
13 曳引机座
14、15、23、28、33、34、35、54、65 钢材
16、17 绳索孔
18、19 下部件
20 上部件
21、22 安装部件
24、29、36、37、38、55、66 增强件
25、26、27、30、31、32、39、42、44、47、49、50、56、59、63、67、70、73安装孔
40、43、45、48、51、57、60、64、68、71、74 螺栓
41、46、58、61、69、72、76、77 螺母
52 板材
53 支承部件
62 缺口部
75 螺纹杆
78 下增强件
Claims (11)
1.一种电梯的曳引机座,其具备:
第1部件,其用于支承电梯曳引机;
第2部件,其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1部件的多个第1安装孔,所述多个第1安装孔在预定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
第3部件,其形成有用于固定所述第1部件的多个第2安装孔,所述多个第2安装孔在与所述第1安装孔的列相同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
第1螺栓,其贯通所述第1安装孔,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在所述第2部件上;以及
第2螺栓,其贯通所述第2安装孔,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在所述第3部件上,
使用数量少于所述第1安装孔的数量的所述第1螺栓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在所述第2部件上,使用数量少于所述第2安装孔的数量的所述第2螺栓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在所述第3部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在固定所述第1部件时未被使用的所述第1安装孔以及所述第2安装孔被配置成,在使用这些孔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到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上的情况下,固定于所述第1部件上的所述曳引机为相同的高度并且朝着相同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多个第1安装孔沿着所述第2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第2部件的上表面,
所述多个第2安装孔沿着所述第3部件的长度方向形成在所述第3部件的上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曳引机座具备:
第4部件,其用于支承反绳轮;
第3螺栓,其贯通所述第1安装孔,将所述第4部件固定在所述第2部件上;以及
第4螺栓,其贯通所述第2安装孔,将所述第4部件固定在所述第3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第4部件形成有用于支承所述反绳轮的第3安装孔,
所述第1部件形成有用于在不使用所述第4部件的情况下支承所述反绳轮的、与所述第3安装孔对应的第4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曳引机座具备用于支承反绳轮的第5部件,
所述第5部件设置在所述第2部件的一端部和所述第3部件的一端部,在所述反绳轮的正上方部形成有用于使主绳索通过的缺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第2部件形成有用于固定防振装置的多个第5安装孔,所述多个第5安装孔在预定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
所述第3部件形成有用于固定防振装置的多个第6安装孔,所述多个第6安装孔在与所述第5安装孔的列相同的方向上配置成1列。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在所述第2部件的下表面以预定的间隔形成有2列所述第5安装孔,
在所述第3部件的下表面以与所述第5安装孔的列的间隔相同的间隔形成有2列所述第6安装孔。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曳引机座,其中,
所述第1螺栓以及所述第2螺栓通过预定的粘结剂粘接固定在形成有内螺纹的部件上。
10.一种电梯装置,其具备:
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曳引机座;
支承在所述曳引机座上的曳引机;
卷绕于所述曳引机的驱动绳轮上的主绳索;以及
利用所述主绳索悬吊于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装置具备设置在所述曳引机座上且卷绕有所述主绳索的反绳轮,
使用如下的所述第1安装孔以及所述第2安装孔将所述第1部件固定到所述第2部件以及所述第3部件上,该第1安装孔以及第2安装孔使得所述主绳索向着所述轿厢从所述驱动绳轮离开的位置与所述主绳索向着所述对重从所述反绳轮离开的位置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最接近于所述轿厢的悬吊位置与所述对重的悬吊位置之间的水平方向距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2/063966 WO2013179423A1 (ja) | 2012-05-30 | 2012-05-30 | エレベーターの巻上機台及び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395223A CN104395223A (zh) | 2015-03-04 |
CN104395223B true CN104395223B (zh) | 2016-09-14 |
Family
ID=49672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73586.3A Active CN104395223B (zh) | 2012-05-30 | 2012-05-30 | 电梯的曳引机座以及电梯装置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266375B2 (zh) |
JP (1) | JP5743029B2 (zh) |
KR (1) | KR101687467B1 (zh) |
CN (1) | CN104395223B (zh) |
DE (1) | DE112012006449B4 (zh) |
WO (1) | WO2013179423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458517A (zh) * | 2014-06-11 | 2017-02-22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电梯系统 |
JP6558765B2 (ja) * | 2014-12-18 | 2019-08-14 | インターナショナル・ビジネス・マシーンズ・コーポレーション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処理装置、処理方法、推測装置、推測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
CN105151963A (zh) * | 2015-10-09 | 2015-12-16 |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家用电梯曳引机驱动装置 |
JPWO2017216911A1 (ja) * | 2016-06-15 | 2018-09-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台、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台の固定方法 |
US10394930B2 (en) * | 2016-10-01 | 2019-08-27 | Intel Corporation | Binary vector factorization |
JP6345374B1 (ja) * | 2016-12-22 | 2018-06-20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CN107188007A (zh) * | 2017-05-15 | 2017-09-22 | 上海三荣电梯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组合式曳引机座 |
CN108928716A (zh) * | 2017-05-23 | 2018-12-04 | 奥的斯电梯公司 | 曳引机组件及电梯 |
JP6738771B2 (ja) * | 2017-05-31 | 2020-08-12 | 株式会社日立ビルシステム | エレベーター巻上機の運搬台車及びその運搬方法 |
JP6751480B2 (ja) * | 2017-09-27 | 2020-09-02 |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 エレベーターの乗りかご |
CN108584625A (zh) * | 2018-06-13 | 2018-09-28 | 沃克斯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电梯使用主机安装支撑装置及其新型电梯 |
DE102019203931A1 (de) * | 2019-03-22 | 2020-02-20 | Thyssenkrupp Ag | Verfahren zur Planung einer Modernisierung einer Aufzugsanlage |
CN111392553B (zh) * | 2020-03-10 | 2021-06-18 | 奥帝亚电梯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施工用升降机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35666A (ja) * | 1992-10-26 | 1994-05-17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取付装置 |
JP2005254846A (ja) * | 2004-03-09 | 2005-09-22 | Press Kogyo Co Ltd | サイド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
JP2007182270A (ja) * | 2006-01-04 | 2007-07-19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ユニットの吊り治具 |
CN201712560U (zh) * | 2010-07-16 | 2011-01-19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汽车后部防护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850118A (en) * | 1928-10-15 | 1932-03-22 | Alfred M Meyers | Building construction |
DE2828477A1 (de) * | 1978-06-29 | 1980-01-03 | Keiper Recaro Gmbh Co | Konsole fuer einen fahrzeugsitz |
CA1192175A (en) * | 1981-10-09 | 1985-08-20 | Stephen V. Chelminski | Solenoid valve system with removable waterproof solenoid winding |
US4807723A (en) * | 1983-10-17 | 1989-02-28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Elevator roping arrangement |
JPS60236989A (ja) * | 1984-05-09 | 1985-11-2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タ機器の支持装置 |
FI84051C (fi) * | 1988-03-09 | 1991-10-10 | Kone Oy | Linupphaengning foer en hiss. |
JPH0326684A (ja) * | 1989-06-23 | 1991-02-05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防振構造 |
JPH0781861A (ja) * | 1993-09-14 | 1995-03-28 | Toshiba Erebeeta Technos Kk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装置 |
US5396782A (en) * | 1993-10-01 | 1995-03-14 | American Standard Inc. | Integral suspension system |
EP0763495A1 (de) * | 1995-09-15 | 1997-03-19 | Inventio Ag | Maschinenrahmen |
SG110016A1 (en) * | 2002-02-18 | 2005-04-28 | Inventio Ag | Engine frame with counter-roller support for an elevator drive |
ES2382656T3 (es) * | 2003-01-31 | 2012-06-12 | Otis Elevator Company | Soporte integrado para máquina de ascensor, poleas y terminaciones |
WO2004113218A1 (ja) * | 2003-06-18 | 2004-12-29 | Toshiba Elevator Kabushiki Kaisha | エレベータ |
JP4861665B2 (ja) * | 2005-09-08 | 2012-01-25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巻上機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AT504820B1 (de) * | 2007-02-09 | 2012-10-15 | Miba Frictec Gmbh | Reibbelag |
FI20090028L (fi) * | 2009-01-30 | 2010-07-31 | Kone Corp | Menetelmä hissin köysityksen järjestämiseksi, menetelmä hissin modernisoimiseksi ja menetelmällä toteutettu hissi |
FI125069B (fi) * | 2009-10-28 | 2015-05-29 | Kone Corp | Hissin nostokoneiston kiinnitysjärjestely ja menetelmä hissin nostokoneiston asentamiseksi |
JP2012046287A (ja) * | 2010-08-25 | 2012-03-08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巻上げ機支持機構 |
DE202010017952U1 (de) * | 2010-10-01 | 2013-03-27 | Otto Bihler Handels-Beteiligungs-Gmbh | Halterungsmodul für Fertigungs-und/oder Montagekomponenten einer Bearbeitungsanlage sowie eine mit einem solchen Halterungsmodul ausgestattete Bearbeitungsanlage |
ES2544544T3 (es) * | 2011-05-31 | 2015-09-01 | Inventio Ag | Armazón de accionamiento en una instalación de ascensor |
-
2012
- 2012-05-30 JP JP2014518154A patent/JP5743029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5-30 DE DE112012006449.6T patent/DE112012006449B4/de active Active
- 2012-05-30 CN CN201280073586.3A patent/CN104395223B/zh active Active
- 2012-05-30 US US14/383,300 patent/US10266375B2/en active Active
- 2012-05-30 KR KR1020147031117A patent/KR101687467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5-30 WO PCT/JP2012/063966 patent/WO2013179423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35666A (ja) * | 1992-10-26 | 1994-05-17 | Hitachi Ltd | エレベータの巻上機取付装置 |
JP2005254846A (ja) * | 2004-03-09 | 2005-09-22 | Press Kogyo Co Ltd | サイドメンバの製造方法 |
JP2007182270A (ja) * | 2006-01-04 | 2007-07-19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ユニットの吊り治具 |
CN201712560U (zh) * | 2010-07-16 | 2011-01-19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重型汽车后部防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10266375B2 (en) | 2019-04-23 |
US20150027815A1 (en) | 2015-01-29 |
CN104395223A (zh) | 2015-03-04 |
JPWO2013179423A1 (ja) | 2016-01-14 |
DE112012006449B4 (de) | 2018-11-15 |
KR20140143828A (ko) | 2014-12-17 |
JP5743029B2 (ja) | 2015-07-01 |
DE112012006449T5 (de) | 2015-03-05 |
WO2013179423A1 (ja) | 2013-12-05 |
KR101687467B1 (ko) | 2016-12-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395223B (zh) | 电梯的曳引机座以及电梯装置 | |
CN101670968B (zh) | 电梯设备 | |
CN101837921B (zh) | 电梯的轿厢 | |
JP6141338B2 (ja) | エレベータ釣合重り搬出入方法 | |
JP551651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04074157A1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2003034474A (ja) | エレベーター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および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ー | |
JP5092407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5278359B2 (ja) | 油圧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りリニューアルされたロープ式エレベータ | |
KR101432451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JP5253285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3020176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5172926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12201497A (ja) | マシンベッド及び揚重装置 | |
JP2009062177A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4770241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JP2011020804A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 |
JP5608960B2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195063B2 (ja) | エレベーター | |
JP2015157676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CN218642288U (zh) | 桥梁施工用双卷扬机同步起重系统 | |
JP2005219917A (ja) | エレベータ用ロープ取付装置 | |
JP5570602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6072146B2 (ja) | 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の支持構造体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用巻上機のリニューアル方法 | |
JP2005320105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