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5064B -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5064B CN104065064B CN201410331736.7A CN201410331736A CN104065064B CN 104065064 B CN104065064 B CN 104065064B CN 201410331736 A CN201410331736 A CN 201410331736A CN 104065064 B CN104065064 B CN 1040650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tation
- transformer
- power
- bus
- energy stor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0248 power ge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912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6—Power conversion systems, e.g. maximum power point tracker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Supply And Distribution Of Alternating Curr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包含: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情况下,第一站用变电器为第一母线及其下负荷供电,第二站用变电器为第二母线供电;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则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微网系统;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都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向第二母线供电,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本发明对微网分情况进行控制,保证微网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工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网控制技术,具体涉及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用电负荷不断增加,传统电网的弊端也渐渐凸现,这使得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下降,供电质量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在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的几次大面积停电事故更加凸显了电力系统集中式发电的运行难度大、难以满足用户对电能质量的更高要求等弊端。针对以上问题,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美国甚至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研究并应用多种一次能源形式结合、高效、经济的新型电力技术——分布式发电(Distributed
Generation,简称DG)技术。
分布式发电,如微燃机、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能够灵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线路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是集中式单一供电系统的重要补充,有效解决了大型电网不能灵活追踪负荷,局部故障导致大面积扰动、停电以及偏远地区供电等问题。但分布式发电系统是不可控的发电单元,一般采取隔离的方式来消除其对配电网的影响,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分布式发电的效能,削弱了其优势[1]。为了解决分布式发电系统并网的相关矛盾,微网应运而生。
微网概念的兴起主要是解决大规模、多样化分布式电源并网带来的技术、市场和政策上的问题,以发挥分布式发电技术在经济、能源和环境中的优势,从而最大化接纳分布式电源,更好的满足电力用户对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保证110千伏变电站微网系统稳定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该微网系统中包含第一站用变电器,电路连接在第一站用变电器下的第一母线,电路连接在第一母线下的站内负荷,第二站用变电器,电路连接在第二站用变电器下的第二母线,电路连接在第二母线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站内负荷通过常开的自动切换开关连接第二母线;
其特点是,该方法包含:
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情况下,第一站用变电器为第一母线及其下负荷供电,第二站用变电器为第二母线供电;
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则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微网系统;
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都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向第二母线供电,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
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第二母线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工作模式不做调整,继续工作在PQ模式。
当第一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换回第一母线,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模式。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如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是由其高压侧母线失电引起,若10千伏自切动作,则第二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运行,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模式。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若微网的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无电,则微网进入孤岛模式,电池储能系统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光伏发电系统投入运行,站内负荷陆续并入第二母线。
当第二站用变电器恢复供电时,微网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再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为PQ模式,再将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微网进入孤岛模式,储能变流器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第二母线充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至第二母线供电,光伏发电系统投入运行。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后,当上级电源恢复供电,第一站用变电器、第二站用变电器的高压侧开关合闸,变压器充电完成后,先投入第一站用变电器进线开关,第一母线带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回第一母线。
微网的监控系统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站用变侧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经延时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的模式为PQ模式,然后合上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把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都投入,此时恢复正常。
第一母线与第二母线间设有分段开关,当第一站用变电器或第二站用变电器站用变检修时,合上分段开关,由一台站用变带两段站用电母线,维持对负荷的正常供电。
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和现有技术相比,其优点在于,本发明对微网分情况进行控制,保证微网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所使用微网系统的模块图;
图2为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
本发明公开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保证微网系统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稳定工作。
如图1所示,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所适用的微网系统的实施例,该微网系统中包含第一站用变电器1,电路连接在第一站用变电器下的第一母线3,电路连接在第一母线3下的站内负荷5,第二站用变电器2,电路连接在第二站用变电器2下的第二母线4,电路连接在第二母线4下的光伏发电系统6和电池储能系统7,站内负荷5通过常开的自动切换开关8连接第二母线4。光伏发电系统6内包含连接第二母线4的光伏逆变器及连接光伏逆变器的光伏组件。电池储能系统7包含连接第二母线4的储能变流器,及连接储能变流器的蓄电池。
如图2所示,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包含:
步骤1、当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情况下,站用电系统处于正常运行模式,第一站用变电器为第一母线及其下负荷供电,第二站用变电器为第二母线供电。
步骤2、实时监测并判断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的工作状态,根据工作状态进行控制:若是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则跳转到步骤3;若是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则跳转到步骤4;若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都失电,则跳转到步骤5。
步骤3、当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则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第二母线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工作模式不做调整,继续工作在PQ模式。当第一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换回第一母线,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模式,跳转到步骤1。
步骤4、当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因孤岛保护功能退出微网系统。
如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是由其高压侧母线失电引起,若10千伏自切动作,则第二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运行,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模式,跳转到步骤1。
若微网的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无电,则微网进入孤岛模式,电池储能系统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光伏发电系统投入运行,站内负荷陆续并入第二母线。
当第二站用变电器恢复供电时,微网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再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为PQ模式,再将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跳转到步骤1。
步骤5、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都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向第二母线供电,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微电网进入孤岛模式,储能变流器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第二母线充电,站内负荷的自动切换开关自动切至第二母线供电,光伏发电系统也可投入运行。
当上级电源恢复供电,第一站用变电器、第二站用变电器的高压侧开关合闸,变压器充电完成后,先投入第一站用变电器进线开关,第一母线带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回第一母线。
微网的监控系统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站用变侧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经延时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的模式为PQ模式,然后合上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把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都投入,此时恢复正常,跳转到步骤1。
本发明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还包含:
(1)负荷投切:当微网处于孤岛运行模式时,首先切掉不重要的负荷,包括电动汽车充电桩、检修电源、插座电源、空调电源、风机电源、ATS负荷母线电源等,优先保证UPS、直流屏等重要负荷的供电。当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变流器输出功率有富余时,可先接入ATS负荷母线电源,之后再视供电能力,选择检修电源、电动汽车充电桩、插座电源、空调电源、风机电源等投入。
(2)第一母线与第二母线间设有分段开关,当第一站用变电器或第二站用变电器站用变检修时,合上分段开关,由一台站用变带两段站用电母线,维持对负荷的正常供电。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
1.一种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该微网系统中包含第一站用变电器,电路连接在第一站用变电器下的第一母线,电路连接在第一母线下的站内负荷,第二站用变电器,电路连接在第二站用变电器下的第二母线,电路连接在第二母线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站内负荷通过常开的自动切换开关连接第二母线;
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含:
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情况下,第一站用变电器为第一母线及其下负荷供电,第二站用变电器为第二母线供电;
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则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微网系统;
第一站用变电器与第二站用变电器都失电时,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向第二母线供电,自动切换开关将站内负荷连接至第二母线;
第一站用变电器失电、第二站用变电器正常时,第二母线下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工作模式不做调整,继续工作在PQ模式;
当第一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换回第一母线,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运行模式;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如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是由其高压侧母线失电引起,若10千伏自切动作,则第二站用变电器高压侧恢复供电,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运行,站用电系统恢复正常工作模式;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若微网的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无电,则微网进入孤岛模式,电池储能系统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光伏发电系统投入运行,站内负荷陆续并入第二母线;
当第二站用变电器恢复供电时,微网监控系统通过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的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再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为PQ模式,再将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重新投入;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时,微网进入孤岛模式,储能变流器由PQ模式切换为V/f模式,切换完成后主电源建立,第二母线充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至第二母线供电,光伏发电系统投入运行;
第一站用变电器正常、第二站用变电器失电后,当上级电源恢复供电,第一站用变电器、第二站用变电器的高压侧开关合闸,变压器充电完成后,先投入第一站用变电器进线开关,第一母线带电,站内负荷通过自动切换开关切回第一母线;
微网的监控系统检测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站用变侧有压和开关位置联合条件,判断出有电,经延时将第二母线上的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退出,切换电池储能系统的模式为PQ模式,然后合上第二母线电源进线开关,把光伏发电系统和电池储能系统都投入,此时恢复正常;
第一母线与第二母线间设有分段开关,当第一站用变电器或第二站用变电器站用变检修时,合上分段开关,由一台站用变带两段站用电母线,维持对负荷的正常供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31736.7A CN104065064B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331736.7A CN104065064B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5064A CN104065064A (zh) | 2014-09-24 |
CN104065064B true CN104065064B (zh) | 2016-09-21 |
Family
ID=515526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331736.7A Active CN104065064B (zh) | 2014-07-14 | 2014-07-14 |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06506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73988B (zh) * | 2018-12-05 | 2021-02-02 |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 | 含微电网的智能配电网潮流控制、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
CN109494734A (zh) * | 2018-12-21 | 2019-03-19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供电控制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54974B (zh) * | 2011-10-13 | 2014-12-10 | 山东大学 | 微电网多目标优化运行控制方法 |
CN103001254B (zh) * | 2012-12-04 | 2014-12-10 | 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网系统 |
CN203674797U (zh) * | 2014-01-22 | 2014-06-25 |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 站用电微网主接线系统 |
CN103872702B (zh) * | 2014-03-13 | 2016-03-16 |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微电网配电网络主接线结构 |
-
2014
- 2014-07-14 CN CN201410331736.7A patent/CN10406506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5064A (zh) | 2014-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Boroyevich et al. | Intergrid: A future electronic energy network? | |
Salomonsson et al. | An adaptive control system for a DC microgrid for data centers | |
CN103595071B (zh) | 一种微网能源系统 | |
CN206135505U (zh) | 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不同充电需求的微电网 | |
CN214204284U (zh) | 适应多应用场景的多能源混合电站系统 | |
CN102412594B (zh) | 微网系统的控制方法 | |
CN107612051A (zh) | 一种基于双冗余电力电子变压器的交直流混合系统 | |
CN106471704A (zh) | 不间断电源装置 | |
Jia et al. | Architecture design for new AC-DC hybrid micro-grid | |
CN103001254B (zh) | 一种交直流混合微网系统 | |
CN104184151A (zh) | 一种实现微网不同运行模式平滑切换的动态电压恢复器 | |
CN108183477A (zh) | 基于hucc的柔性互联多微网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05762803A (zh) | 一种含有重要负荷的新能源与电动汽车接入的城市直流配电系统 | |
CN104578164A (zh) | 基于背靠背交直流变换器的微电网结构及控制方法 | |
CN103296696A (zh) | 逆变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687570A (zh) | 一种零闪动低压配电系统及操作方法 | |
CN108400650A (zh) | 交直流电源一体化系统 | |
CN106786594B (zh) | 一种含重要负荷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 | |
CN206517066U (zh) | 一种含重要负荷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系统 | |
Martirano et al. | Implementation of SCADA systems for a real microgrid lab testbed | |
CN103825296A (zh) | 一种分布式电源并网用双电源分配供电接口装置 | |
CN209448443U (zh) | 一种发电厂发电机侧互联接线系统 | |
CN104065064B (zh) | 110千伏变电站微网控制方法 | |
CN104052084A (zh) | 用于大型用电场所的110千伏变电站微网系统 | |
CN102495333A (zh) | 微网电力系统的内部故障判别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
TR01 |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710 Address after: 1 / F, No. 131, No. 251, No. 251, No. 4, No. 28, Lifa Road, Shanghai Patentee after: China Online Shanghai Energy Interne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200002 Nanjing East Road, Shanghai, No. 181, No. Patentee before: STATE GRID SHANGHAI MUNICIPAL ELECTRIC POWER C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