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63753B - 喷墨单元组 - Google Patents
喷墨单元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463753B CN102463753B CN201010550485.3A CN201010550485A CN102463753B CN 102463753 B CN102463753 B CN 102463753B CN 201010550485 A CN201010550485 A CN 201010550485A CN 102463753 B CN102463753 B CN 1024637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witching element
- base
- drain
- gate
- sour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关于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第一选择信号;以及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该多个地址信号以及第二选择信号;其中,当第一选择信号致能且第二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一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第二选择信号致能且第一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喷墨单元组,尤指一种适用于喷墨头控制电路的喷墨单元组。
背景技术
目前于喷墨打印的技术发展中,能够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的最佳及最有效的方法,即是直接增加加热元件的数量,而在传统加热元件的控制上,主要是透过单一个控制接点来控制单一个对应的加热元件。
请参阅图1,其为传统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加热元件10连接于驱动控制端11及开关元件12之间,并由驱动控制端11接收一电压信号P,而开关元件12连接于控制接点13及接地端14之间,且由控制接点13接收一地址信号A,用以控制开关元件12的导通与截止。举例而言,当控制接点13所接收的地址信号A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时,开关元件12导通,此时,电压信号P提供电能予加热元件10,以使流经加热元件10上的墨水由对应的喷孔(未图示)喷涂至打印载体上。反之,当控制接点13所接收的地址信号A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时,开关元件12截止,此时,电压信号P中断对加热元件10提供电能,使加热元件10停止加热,因而无法进行喷墨的工作。
然而,使用上述控制加热元件的方法,若要增加加热元件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势必需要增加控制接点的数目,以分别控制各个加热元件,因此会使得喷墨芯片(未图示)的整体面积增大且其生产成本也必须提高。
另外,为了达到减少控制接点的目的,利用N-MOS元件来设计加热元件运作的控制方法便因应而生,但若要再进一步增加加热元件时,仍须增加对应的控制接点。故,目前更提出使用C-MOS元件的控制方式,来解决当控制接点增加时喷墨芯片面积增大的问题,但C-MOS元件的制造成本较N-MOS元件的制造成本高出许多,因此仍无法广为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其可于需要增加加热元件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减少地址信号(即控制接点)的数目,以达到缩小喷墨芯片的整体面积以及降低喷墨芯片的生产成本的目的。另外,本发明利用N-MOS开关元件的电路设计,以选择性地控制喷墨的动作,亦可达到降低制造N-MOS开关元件成本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较广义实施态样为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及第二喷墨单元。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第一选择信号。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该多个地址信号以及第二选择信号。当第一选择信号致能且第二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一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第二选择信号致能且第一选择信号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因应电压信号及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控制加热元件加热的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方块示意图。
图3A: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
图3C: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阵列方块示意图。
图4B:为图3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
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
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
主要元件附图标记说明
10:加热元件
11:驱动控制端
12:开关元件
13:控制接点
14:接地端
2:喷墨单元组
21、3a1~3m1:第一喷墨单元
22、3a2~3m2:第二喷墨单元
211:第一共接点
221:第二共接点
23:接地端
3:喷墨阵列
3a~3m:第一喷墨单元组~第十三喷墨单元组
n:时序
A:地址信号
A(1)~A(13):第一地址信号~第十三地址信号
A(n):目前地址信号
A(n-1):前一个地址信号
A(n+1):后一个地址信号
C(1)~C(2):第一选择信号~第二选择信号
H1:第一加热元件
H2:第二加热元件
M1~M10:第一开关元件~第十开关元件
P、P(1):电压信号
V(A(1))~V(A(3)):第一地址信号的逻辑电位~第三地址信号的逻辑电位
V(Ka):第一共接点的逻辑电位
V(Kb):第二共接点的逻辑电位
V(P(1)):电压信号的逻辑电位
V(C(1))~V(C(2)):第一选择信号的逻辑电位~第二选择信号的逻辑电位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态样上具有各种的变化,然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请参阅图2,其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方块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发明喷墨单元组2至少包括第一喷墨单元21及第二喷墨单元22,其中第一喷墨单元21接收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n-1)、A(n)与A(n+1),例如当n=2时,即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一第一选择信号C(1)。第二喷墨单元22接收该电压信号P(1)、该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一第二选择信号C(2)。当第一选择信号C(1)致能,例如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的状态,且第二选择信号C(2)禁能时,例如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的状态,第一喷墨单元21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第二选择信号C(2)致能且第一选择信号C(1)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22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请参阅图3A,其为本发明图2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内部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3A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喷墨单元2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M1、第二开关元件M2、第三开关元件M3、第四开关元件M4、第五开关元件M5及第一加热元件H1,其中第一开关元件M1~第五开关元件M5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元件M1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一接地端23,且第一开关元件M1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个地址信号A(1)。第二开关元件M2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二开关元件M2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个地址信号A(3)。第三开关元件M3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第四开关元件M4的基体(B)连接于第三开关元件M3的基体(B),且第四开关元件M4的栅极(G)与其漏极(D)分别接收第一选择信号C(1)与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个地址信号A(2)。第五开关元件M5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而第五开关元件M5的栅极(G)、第一开关元件M1的漏极(D)、第二开关元件M2的漏极(D)、第三开关元件M3的漏极(D)与第四开关元件M4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211。此外,第一加热元件H1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五开关元件M5的漏极(D)。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喷墨单元22包括第六开关元件M6、第七开关元件M7、第八开关元件M8、第九开关元件M9、第十开关元件M10以及第二加热元件H2,其中第六开关元件M6~第十开关元件M10较佳为N-MOS开关元件。于本实施例中,第六开关元件M6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六开关元件M6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个地址信号A(1)。第七开关元件M7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七开关元件M7的栅极(G)接收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个地址信号A(3)。第八开关元件M8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且第八开关元件M8的栅极(G)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一共接点211。第九开关元件M9的基体(B)连接于第八开关元件M8的基体(B),且第九开关元件M9的栅极(G)与其漏极(D)分别接收第二选择信号C(2)与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个地址信号A(2)。第十开关元件M10的基体(B)与其源极(S)彼此连接后再连接于接地端23,而第十开关元件M10的栅极(G)、第六开关元件M6的漏极(D)、第七开关元件M7的漏极(D)、第八开关元件M8的漏极(D)与第九开关元件M9的源极(S)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221,且第二共接点221连接于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三开关元件M3的栅极(G)。此外,第二加热元件H2的一端接收电压信号P(1),且其另一端连接于第十开关元件M10的漏极(D)。
请参阅图3B并配合图3A,其中图3B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顺向时序示意图。如图3A及B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当第一选择信号C(1)与第二地址信号A(2)同时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情况下,即V(C(1))=1、V(A(2))=1,第四开关元件M4将导通,于此同时,第二地址信号A(2)通过第四开关元件M4亦使第五开关元件M5导通,且第五开关元件M5与接地端23连接,因此选择性地使电压信号P(1)提供电能至第一加热元件H1。举例而言,电压信号P(1)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情况下,即V(P(1))=1,电压信号P(1)会驱动第一加热元件H1加热,并使流经第一加热元件H1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未图示)喷涂至打印载体,例如纸张,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另一方面,由于第二选择信号C(2),例如用以驱动N-MOS开关元件的控制信号,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C(2))=0,第九开关元件M9为截止,进而使第十开关元件M10亦为-截止,因此电压信号P(1)无法提供电能至第二加热元件H2,而使第二加热元件H2无法被驱动加热。
此外,当第一选择信号C(1)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C(1))=0时,第四开关元件M4及第五开关元件M5将截止,此时,由于电压信号P(1)提供至第一加热元件H1的电能无法接地,使得第一加热元件H1将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再者,当第二地址信号A(2)持续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第二选择信号C(2)亦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A(2))=1、V(C(2))=1的情况下,第九开关元件M9将导通,使得第二地址信号A(2)可通过第九开关元件M9控制第十开关元件M10导通,进而选择性地使电压信号P(1)提供电能至第二加热元件H2。同理,驱动第二加热元件H2加热,并使流经第二加热元件H2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上,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在此同时,由于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b)=1,或者,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分别使得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三开关元件M3、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导通,因此残留于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将经由第三开关元件M3、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进而使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降至0V,且使第五开关元件M5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
于本实施例中,由于多个地址信号A(1)、A(2)及A(3)具有周期性输出的特性,使得电路将周期性地重复上述的运作,并进行喷墨的工作。因此,当第二地址信号A(2)及第一选择信号C(1)再度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第二选择信号C(2)转变为相对逻辑低电位时,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a)=1,将使得第二喷墨单元22的第八开关元件M8导通,或者,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第六开关元件M6或第七开关元件M7导通,此时,残留于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将经由第八开关元件M8、第六开关元件M6或第七开关元件M7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使得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降至0V,并使第十开关元件M10截止,且第二加热元件H2无法被驱动加热,借此达到确保同一时间内仅有第一喷墨单元21或第二喷墨单元22的任单一个喷墨单元,进行加热的动作。
由上述可知,本实施例的喷墨单元组2的第一喷墨单元21由第一开关元件M1、第二开关元件M2或第三开关元件M3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以及第二喷墨单元22由第六开关元件M6、第七开关元件M7或第八开关元件M8其中的一开关元件来达到放电的目的。另外,本发明的喷墨单元组2仅需使用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1)、A(2)与A(3)以及第一选择信号C(1)与第二选择信号C(1),即可选择性地控制第一加热元件H1及第二加热元件H2加热,进而达到喷墨的目的。
请参阅图3C并配合图3A,其中图3C为图3A所示的喷墨单元组的电路动作信号逆向时序示意图。如图3A及C所示,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当第二选择信号C(2)与第二地址信号A(2)同时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情况下,即V(C(2))=1、V(A(2))=1,第九开关元件M9将导通,于此同时,第二地址信号A(2)通过第九开关元件M9亦使第十开关元件M10导通,且第十开关元件M10与接地端23连接,因此选择性地使电压信号P(1)提供电能至第二加热元件H2,借此驱动第二加热元件H2加热,并使流经第二加热元件H2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另一方面,由于第一选择信号C(1)为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C(1))=0,第四开关元件M4-为截止,并使第五开关元件M5-截止,因此电压信号P(1)无法提供电能至第一加热元件H1,而使第一加热元件H1无法被驱动加热。
此外,当第二选择信号C(2)转变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即V(C(2))=0时,第九开关元件M9及第十开关元件M10将截止,使得第二加热元件H2将停止进行加热的动作。
再者,当第二地址信号A(2)持续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第一选择信号C(1)亦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A(2))=1、V(C(1))=1的情况下,第四开关元件M4将导通,使得第二地址信号A(2)可通过第四开关元件M4控制第五开关元件M5导通,进而选择性地使电压信号P(1)提供电能至第一加热元件H1。同理,驱动第一加热元件H1加热,并使流经第一加热元件H1的墨水经由对应的喷孔喷涂至打印载体上,以顺利完成喷墨的动作。在此同时,由于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a)=1,或者,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即V(A(1))=1或V(A(3))=1,将分别使得第二喷墨单元22的第八开关元件M8、第六开关元件M6或第七开关元件M7导通,因此残留于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可经由第八开关元件M8、第六开关元件M6或第七开关元件M7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进而使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降至0V,且使第十开关元件M10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
同理,当第二地址信号A(2)及第二选择信号C(2)再度转变为相对逻辑高电位且第一选择信号C(1)转变为相对逻辑低电位时,第二共接点221上的电能V(Kb)为相对逻辑高电位,即V(Kb)=1,将使得第一喷墨单元21的第三开关元件M3导通,或者,第一地址信号A(1)或第三地址信号A(3)其中的一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时,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导通,此时,残留于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可经由第三开关元件M3、第一开关元件M1或第二开关元件M2其中的一开关元件被导引至接地端23,使得第一共接点211上的电能V(Ka)降至0V,并使第五开关元件M5截止,且第一加热元件H1无法被驱动加热,借此达到确保同一时间内仅有第二喷墨单元22或第一喷墨单元21的任单一个喷墨单元,进行加热的动作。
由上述可知,根据本发明的构想,当喷墨单元组2于顺向打印的状态时,第一喷墨单元21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二喷墨单元22再进行喷墨的动作。反的,当喷墨单元组2于逆向打印的状态时,第二喷墨单元22将先进行喷墨的动作,而后第一喷墨单元21再进行喷墨的动作。
请参阅图4A及B并配合图2,其中图4A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喷墨阵列方块示意图;图4B为图3A的延伸电路架构示意图。如图2、图4A及B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喷墨阵列3包括多个喷墨单元组,例如第一喷墨单元组3a~第十三喷墨单元组3m,每一该喷墨单元组3a~3m的内部电路架构可为例如图4B所示的电路架构,但不以此为限,其电路连接方式与运作如同图3A,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每一该喷墨单元组3a~3m分别对应接收第一地址信号A(1)~第十三地址信号A(13),而每一该第一喷墨单元3a1~3m1对应接收第一选择信号C(1)以及每一该第二喷墨单元3a2~3m2对应接收第二选择信号C(2),用以分别控制多个喷墨单元组3a~3m加热的动作。此外,每一该第一喷墨单元3a1~3m1的电压信号P(1)彼此连接每一该第二喷墨单元3a2~3m2的电压信号P(1)。于本实施例中,喷墨阵列3架构于设置在一喷墨芯片(未图示)上。于一些实施例中,喷墨芯片上可设置多个喷墨阵列3,用以提高喷墨打印技术中的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
于本实施例中,图4B的喷墨单元组为喷墨阵列3的多个喷墨单元组3a~3m的其中的一,例如当时序n=13时,即为第十三喷墨单元组3m。该第十三喷墨单元组3m包括第一喷墨单元3m1及第二喷墨单元3m2,而第一喷墨单元3m1包括第一开关元件M1~第五开关元件M5及第一加热元件H1,以及第二喷墨单元3m2包括第六开关元件M6~第十开关元件M10及第二加热元件H2,且其连接方式与运作如同图3A,于此不再赘述。惟,于本实施例中,时序n=13,第一喷墨单元3m1对应接收一电压信号P(1)、多个地址信号A(n-1)、A(n)与A(n+1),在此即分别为第十二地址信号A(12)、第十三地址信号A(13)与第一地址信号A(1),以及第一选择信号C(1)。第二喷墨单元3m2对应接收该电压信号P(1)、该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以及第二选择信号C(2)。其中,当第一选择信号C(1)致能,例如为相对逻辑高电位(High)的状态,且第二选择信号C(2)禁能时,例如为相对逻辑低电位(Low)的状态,第一喷墨单元3m1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第二选择信号C(2)致能且第一选择信号C(1)禁能时,第二喷墨单元3m2因应电压信号P(1)及多个地址信号A(12)、A(13)与A(1),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于一些实施例中,喷墨阵列3可接收N个地址信号A,其中N为整数,例如但不限于N=16,也就是说,喷墨阵列3可接收16个地址信号,且时序n=1~16。因此当n=1时,多个地址信号即为A(n-1)=16、A(n)=1与A(n+1)=2,而当n=16时,多个地址信号即为A(n-1)=15、A(n)=16与A(n+1)=1,借此分别控制喷墨阵列3的每一喷墨单元组,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请参阅图5A及B,其中图5A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一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图5B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第二打印方向地址信号时序图。如图5A及B所示,其中第一打印方向,例如顺向的打印方向,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1)~A(13)输出,且第十三地址信号A(13)输出后再接续第一地址信号A(1),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相反地,第二打印方向,例如逆向的打印方向,即多个地址信号为相对逻辑高电位的状态依序由A(13)~A(1)输出,且第一地址信号A(1)输出后再接续第十三地址信号A(13),以此周而复始地传输信号,借此达到使喷墨头(未图示)可进行双向打印的目的。此外,根据本发明的构想,该双向打印的机制使用前一个地址信号A(n-1)及后一个地址信号A(n+1)以达到有效放电的目的,并使被驱动的开关元件回复到未动作的初始状态。此外,由于第二打印方向时的电路控制与动作原理与前述实施例相似,于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单元组及,其可于需要增加加热元件以提高打印解析度及打印速度时,减少地址信号(即控制接点)的数目,以达到缩小喷墨芯片的整体面积以及降低喷墨芯片的生产成本的目的。另外,本发明利用N-MOS开关元件的电路设计,以选择性地控制喷墨的动作,亦可达到降低制造N-MOS开关元件成本的目的。
纵使本发明已由上述的实施例详细叙述而可由熟悉本技艺的人士任施匠思而为诸般修饰,然皆不脱如附申请专利范围所欲保护者。
Claims (10)
1.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一加热组件及五个开关元件,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第一选择信号,其中该第一加热组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该五个开关元件的第五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五开关元件受该五个开关元件的第一、第二、第三及第四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一开关元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二开关元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地址信号,该第三开关元件受该第四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该第四开关元件接收该第一选择信号,而第一、第二、第三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五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该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与第五开关元件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
一第二喷墨单元,包括一第二加热组件及五个开关元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第二选择信号,其中该第二加热组件接收该电压信号,并与第二喷墨单元的该五个开关元件的第十开关元件连接而接地,且该第十开关元件受第二喷墨单元的该五个开关元件的第六、第七、第八及第九开关元件连接控制,而该第六开关元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七开关元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地址信号,该第八开关元件与该第一喷墨单元的第一共接点连接受控制,该第九开关元件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地址信号,且该第九开关元件受该第二选择信号控制,而第六、第七、第八开关元件一端并与该第十开关元件共同连接接地,该第六、第七、第八、第九与第十开关元件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且该第一喷墨单元的第三开关元件与该第二共接点连接受控制;以及
其中,当该第一选择信号致能且该第二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一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该第二选择信号致能且该第一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二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喷墨单元的五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一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一接地端,且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个地址信号;
第二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个地址信号;
第三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第四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四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第一选择信号与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个地址信号;
第五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五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以及
一第一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喷墨单元的五个开关元件,其中:
第六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一个地址信号;
第七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七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三个地址信号;
第八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一共接点;
第九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九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第二选择信号与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二个地址信号;
第十开关元件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该第十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一第二加热元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漏极;以及
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且该第二共接点连接于该第一喷墨单元的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栅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选择信号与该第二地址信号同时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时,该第四开关元件导通,该第五开关元件导通,该电压信号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该第一加热元件,以驱动该第一加热元件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三地址信号或该第二共接点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时,残留于该第一共接点的电能经由该第一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或该第三开关元件放电,使该第一加热元件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选择信号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该第四开关元件及该第五开关元件截止,该电压信号提供电能至该第一加热元件无法接地,进而使该第一加热元件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选择信号与该第二地址信号同时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时,该第九开关元件导通,该第十开关元件导通,且该电压信号选择性地提供电能至该第二加热元件,以驱动该第二加热元件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一地址信号、该第三地址信号或该第一共接点为一相对逻辑高电位时,残留于该第二共接点的电能经由该第六开关元件、该第七开关元件或该第八开关元件放电,使该第二加热元件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墨单元组,其特征在于当该第二选择信号为一相对逻辑低电位时,该第九开关元件及该第十开关元件截止,该电压信号提供电能至该第二加热元件无法接地,进而使该第二加热元件停止进行该加热的动作。
10.一种喷墨单元组,至少包括:
一第一喷墨单元,接收一电压信号、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第一选择信号,包括: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一开关元件,该第一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一接地端,且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其中N为整数;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二开关元件,该第二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三开关元件,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四开关元件,该第四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三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第一选择信号与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五开关元件,该第五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以及
一第一加热元件,其一端接收该电压信号,且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漏极;
其中,该第一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二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四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五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一共接点;以及
一第二喷墨单元,接收该电压信号、该多个地址信号以及一第二选择信号,包括: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六开关元件,该第六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七开关元件,该第七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栅极接收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1个地址信号;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八开关元件,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与源极彼此连接并连接于该接地端,且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栅极连接于该第一共接点;
一具有一栅极、一漏极、一源极及一基体的第九开关元件,该第九开关元件的基体连接于该第八开关元件的基体,且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栅极与漏极分别接收该第二选择信号与该多个地址信号的第N个地址信号;以及
一第二加热元件,其一端接收该电压信号,且其另一端连接于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漏极;
其中,该第六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七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八开关元件的漏极、该第九开关元件的源极与该第十开关元件的栅极共同连接于一第二共接点,且该第二共接点连接于该第一喷墨单元的该第三开关元件的栅极;
其中,当该第一选择信号致能且该第二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一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而当该第二选择信号致能且该第一选择信号禁能时,该第二喷墨单元因应该电压信号及该多个地址信号,以产生加热的动作。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0485.3A CN102463753B (zh) | 2010-11-10 | 2010-11-10 | 喷墨单元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550485.3A CN102463753B (zh) | 2010-11-10 | 2010-11-10 | 喷墨单元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3753A CN102463753A (zh) | 2012-05-23 |
CN102463753B true CN102463753B (zh) | 2014-01-08 |
Family
ID=460680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550485.3A Active CN102463753B (zh) | 2010-11-10 | 2010-11-10 | 喷墨单元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46375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515220B (zh) * | 2015-09-10 | 2018-07-03 |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 供墨控制方法和系统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08055A (ko) * | 2000-07-19 | 2002-01-29 | 파트릭 제이. 바렛트 | 프린트헤드 데이터 인코딩 회로 및 그 검사 방법 |
CN1669797A (zh) * | 2004-03-17 | 2005-09-21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驱动加热器组的电路的流体喷射头 |
CN1672937A (zh) * | 2004-03-24 | 2005-09-28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打印装置、喷墨头、喷墨头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010199A (zh) * | 2004-09-02 | 2007-08-01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头 |
CN101274515A (zh) * | 2007-03-29 | 2008-10-01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色喷墨头结构 |
CN101835620A (zh) * | 2007-10-23 | 2010-09-15 |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 流体喷射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519417A (en) * | 1994-03-31 | 1996-05-21 | Xerox Corporation | Power control system for a printer |
KR100694053B1 (ko) * | 2004-07-30 | 2007-03-1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잉크젯 프린터의 프린트 헤드 구동 장치 및 이에 적합한반도체 회로 기판 |
-
2010
- 2010-11-10 CN CN201010550485.3A patent/CN1024637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08055A (ko) * | 2000-07-19 | 2002-01-29 | 파트릭 제이. 바렛트 | 프린트헤드 데이터 인코딩 회로 및 그 검사 방법 |
CN1669797A (zh) * | 2004-03-17 | 2005-09-21 |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驱动加热器组的电路的流体喷射头 |
CN1672937A (zh) * | 2004-03-24 | 2005-09-28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 打印装置、喷墨头、喷墨头驱动控制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
CN101010199A (zh) * | 2004-09-02 | 2007-08-01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喷墨打印头 |
CN101274515A (zh) * | 2007-03-29 | 2008-10-01 |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单色喷墨头结构 |
CN101835620A (zh) * | 2007-10-23 | 2010-09-15 | 惠普开发有限公司 | 流体喷射设备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JP特开2006-44267A 2006.02.16 |
JP特开平7-276637A 1995.10.2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463753A (zh) | 2012-05-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170036443A1 (en) | Driving circuit for driving a capacitive load | |
US7441851B2 (en) | Circuit of multiplexing inkjet print system and control circuit thereof | |
JP6759643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および集積回路 | |
CN102354478A (zh) | 显示装置及其像素电压驱动方法 | |
JP6759644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駆動回路 | |
CN102463753B (zh) | 喷墨单元组 | |
JP6668858B2 (ja) |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および集積回路 | |
CN103287102A (zh) | 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头 | |
US5347300A (en) | Ink-jet printer driver | |
TWI225009B (en) | Printing apparatus, ink jetting head, ink jetting head driving control circuit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 |
CN101045378A (zh) | 液滴喷射头的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以及液滴喷射装置 | |
TWI408056B (zh) | 噴墨單元組 | |
TWI401162B (zh) | 噴墨單元組 | |
CN102485486B (zh) | 喷墨单元组 | |
TWI432338B (zh) | 噴墨單元組及噴墨陣列 | |
TWI675756B (zh) | 液體噴射裝置、驅動電路及噴頭單元 | |
JP2017165071A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駆動回路 | |
CN103042830B (zh) | 液体喷头及其驱动控制方法 | |
CN102442066B (zh) | 喷墨单元组 | |
JP2017165070A (ja) |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駆動回路 | |
JP2017165068A (ja) |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2017165069A (ja) |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および集積回路 | |
JP2007504026A5 (zh) | ||
JP2016175336A (ja) | 液体吐出装置、駆動回路およびヘッドユニット | |
JP2007013429A (ja) | 駆動回路、駆動装置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