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960064B - 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 - Google Patents
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960064B CN101960064B CN2009801074832A CN200980107483A CN101960064B CN 101960064 B CN101960064 B CN 101960064B CN 2009801074832 A CN2009801074832 A CN 2009801074832A CN 200980107483 A CN200980107483 A CN 200980107483A CN 101960064 B CN101960064 B CN 10196006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ok
- disconnector
- hook plate
- reed
- transverse p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5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740 moulding (composite fabr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965 Duroplast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220317 Ros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78 monom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novaluron Chemical compound C1=C(Cl)C(OC(F)(F)C(OC(F)(F)F)F)=CC=C1NC(=O)NC(=O)C1=C(F)C=CC=C1F NJPPVKZQTLUDB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904 short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tris Chemical compound OCC(N)(CO)CO LENZDBCJOHFCA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22—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with special provision for commencing goods, e.g. with non-run edg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5/00—Details of, or auxiliary devices incorporated in, weft knitting machines, restricted to machines of this kind
- D04B15/88—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 D04B15/90—Take-up or draw-off devices for knitting products for 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包括至少一个钩板(13),钩板包括至少一个钩(16),主要在竖直纵向面(xz)内延伸,以在横向方向(y)呈现小的厚度,并且包括至少一个相对于该至少一个钩板(13)活动的脱离器(23),以能够从至少一个钩(16)上取出线(9),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相对于该至少一个钩板(13)在基本竖直的方向(z)上平移活动地安装。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以及一种结合了这种拉筘的横向针织机。它还涉及一种拉筘的钩板,以及一种在针织开始阶段的线的置位方法,也称为接线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横向针织机包括至少一个前和后针床(fonture),上面放置针,并且凸轮支撑滑架在其上方往返移动,以启动某些针并由此实现线圈行。得到的织物置于两个针床之间,并随着针织的进行由基于辊子的装置、称为拉伸滚压器向下拉。在织物的起始阶段存在一个问题,因为织物还没有足够的长度,不能使其一部分置于滚压器之间以便带动它。然而,要获得线圈均匀的高效机织,并且为了避免得到的织物在针织机内处于不良位置而被损坏甚至导致针织机阻塞,将织物向下拉是必需的。
文件FR2646176提出一种方案,其中,一个安装筘或拉筘携带钩针或接线针,钩针在针床之间抬起,以抓住当凸轮支撑滑架第一次经过时、以某种方式置于板之间的线。随后,筘逐步下降,带动织物,直到织物被带动装置控制。接线针由两个彼此滑动的部分组成。这两个部分在它们的上部包括一个钩或凸起,第一部分的凸起限定一个包括线的凹口,而第二部分的钩可向下滑动,以便需要时使这根线释放。该方案的缺陷是太复杂,因为每根接线针都有一个复杂的结构。此外,这些接线针的主要的钩或凸起都朝向机器的一个针床,这就要求两个针床必须有很大的间距,以便这些接线针在两个针床之间安放和移动。两个针床的这种大间距对于针织机是很大的限制。此外,这种朝向两个针床中一个的定向形成不对称的几何形状,并且,两个针床不能彼此不加区别的使用这些接线针,这是这种方案的另一个局限。
文件US2007/0180864提出另一种方案,在这种方案中,接线针包括一个锁扣,可关闭或打开针嘴内放置线的凹口。当接线针处于足够低的位置时,针嘴解锁,使得借助其所承受的拉力和针的方向,它所持有的线能自动释放。然而,这种方法不是很有效,因为线经常卡在针嘴内,尽管锁扣打开,因为这种线的释放是被动的。此外,所有这些针都有一个在单一方向上平行于针床的嘴,这就呈现出一个不对称的几何形状。总体上,针织线承受一个具有朝向织物中心的分量的拉力。使用这种方法,在织物两侧的其中一侧,线由针嘴保持,而在另一侧,则有脱开的趋势,必须由锁扣保持。因此,这种不对称结构并不理想。
文件EP0979892描述了一种方案,其中,拉筘由两个几何形状相似的钩板构成,两个钩板配合以钩住然后释放织物。两个拉筘在纵向方向彼此活动,并且该相对运动在需要时可释放织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总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横向针织机,为针织开始阶段提供一种方案,该方案相对于前述方案的缺陷是一种改进。
更确切地说,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针织机的拉筘,其与针织机针床的很小的间距相兼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用于针织机的拉筘,它能非常可靠地控制、然后取出受控的线。
为此,本发明涉及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它包括至少一个钩板,钩板包括至少一个钩,主要在竖直纵向面内延伸,以在横向方向呈现小的厚度,并且包括至少一个脱离器,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可移动,以便能够从该至少一个钩取出线,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脱离器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在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平移活动地安装。
拉筘可包括至少两个钩板及在每个钩板之间的一个脱离器,或者包括至少一个钩板及在每个钩板上叠置的一个脱离器。
拉筘可包括至少两个朝向基本相反的钩。
该至少一个钩板可包括两个钩,而拉筘可包括一个脱离器,可从朝向基本相反的两个相邻的钩取出线。
拉筘可包括至少两个钩板,每个钩板包括两个朝向相反、彼此相对的钩,并且可包括一个脱离器,置于每个钩板之间。
作为变型,该至少一个钩板可包括两个朝向相反、朝向钩板外部的钩,并且可包括一个脱离器,叠置在该至少一个钩板上。
而且,该至少一个脱离器可相对于该至少一个钩板由下向上平移活动。
拉筘可包括多个钩板,并且该至少一个脱离器可在每个在竖直方向延伸的侧边上包括一个槽,以便在每个槽内接纳一个钩板,并引导该至少一个脱离器和钩板之间的相对平移运动。该拉筘可包括多个竖杆状的脱离器,竖杆的上端部移动到最靠近钩处,以便能够直接取出围绕一个或多个钩钩住的线。
拉筘可包括多个板和脱离器,板在下部共同地安装在同一支撑上,且脱离器共同地安装在同一底座上,底座和支撑可彼此活动且纵向延伸,适于基本平行于针织机的一个针床而定位。
本发明还针对一种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个针床和一个如上所述的拉筘。
拉筘可适于进行向下的竖直运动,一个挡块阻止至少一个脱离器的下降运动,并引起其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的由下向上的相对运动。
横向针织机可包括一个织物带动装置,它包括两个沿相反方向传动的皮带,在位于至少一个针床附近的两个小直径的传动机构上经过,使得织物在小的长度上需要拉筘的牵拉。
拉筘的钩之间的间距可与针织机的多种不同的密度兼容。
横向针织机可包括至少两个针床,并且拉筘可适合穿过宽度大于或等于十分之几毫米的一个空间,以形成起始网。
变型中,至少一个脱离器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的相对运动可通过至少一个电机获得。
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拉筘的钩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相反的钩,主要在竖直纵向面内延伸,以在横向方向呈现小的厚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这些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在下面参照附图进行的非限定性的特定实施例的描述中具体显现,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拉筘的正视图,处于织物被筘牵拉的阶段;
图2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针织机的侧面剖视图,处于形成起始网的构形;
图3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针织机的侧面剖视图,处于接近拉筘取线的构形的中间位置;
图4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针织机的侧面剖视图,处于拉筘取线的构形;
图5a和5b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装置的钩板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处于对应于图2的形成起始网的构形;
图6a和6b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装置的钩板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处于开始取线的构形;
图7a和7b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装置的钩板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处于对应于图4的取线的构形;
图8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变型的钩板的正视图;
图9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变型的钩板的正视图;
图10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变型的钩板的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下面的描述清楚,将平行于针织机的针床平面的方向称为纵向方向x,将垂直于纵向方向、由下向上的方向称为竖直方向z,将垂直于前两者的方向称为横向方向y。同样,参考在筘的拉伸阶段它们要在针织机内占据的位置,不考虑针织机,用同样的参照和方向来描述拉筘及其元件。
图1中以局部正视图示出的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拉筘11由交替的钩板13和脱离器23组成,每个钩板13在纵向方向x测量的宽度的大部分处于其相邻的两个脱离器23的每个的槽25内,以便能够在借助槽的连接处、通过脱离器23相对针13的滑动而进行相对的平移运动。所有这些元件13、23都牢固地与其基座固定,钩板13通过板的支撑12固定,而脱离器23通过底座22固定,正如图1至图4所示,使得所有的钩板13、以及所有的脱离器23都处于同样的高度,并形成一个不可分离的、统一活动的整体。这种结构保证钩板13整体和脱离器23整体的相对的平移活动性,该相对运动由这两组元件通过它们在槽内的连接的配合来引导,槽的间隙很小,以保证控制良好的平移运动。在变型中,可考虑任何能获得这两个整体之间的平移运动的其它机械连接。
根据该实施例,每个钩板13呈长的扁杆状,横向方向y的厚度很小,小于1毫米,纵向方向x的宽度接近1厘米,而竖直方向z的高度稍大于10厘米。每个钩板13也称为筘板,在其上部包括头部14,适合与线9配合。为此,头部14包括两个侧臂15,竖直延伸,终止于上部尖端17。此外,两个臂15各自在其上部形成一个朝向板内的钩16,使得两个钩16在板的宽度方向x上沿基本相反的方向彼此相对。两个钩16具有在竖直纵向面xz内确定的几何形状。在形成起始网时置于这些钩板13内的线9形成一个围绕属于两个不同且相邻的钩板13的两个相邻的钩16的环。因此,线9可以钩在钩板13的钩16内。当拉筘11向下移动时,织物10被向下带动。
脱离器23在基本竖直的方向上、在平行于钩板13的方向平移活动地安装。每个脱离器23也呈金属扁杆状,但厚度大于钩板的厚度,以便包括两个槽25,槽在竖直纵向面xz内在整个高度上延伸。从纵向方向x测量的、在脱离器23的侧边实现的侧槽的深度基本对应于钩板13宽度的一半。脱离器23的每个槽结合一个钩板13。因此,每个脱离器23在横向方向y对称地分布于钩板13的每一侧,这为针织机的两个针床2提供了一种对称的方案,并且由线9获得的环可不加区别地来自两个针床2中的一个。每个脱离器23在其上部具有一个终止于尖端27的头部24。头部24另外具有一个斜面28,以便越靠近脱离器的尖端27厚度越薄。因此,脱离器23的该尖端27的厚度小、宽度窄,并且通过以由槽保证的很小的间隙与板的连接,位置最靠近钩板13的表面。每个脱离器23通过如下面具体描述的由下向上的运动,完成将钩板13的钩16内的线9取出的功能,并且它也可称为取线装置或提取器。
在图1示出的用拉筘牵拉织物10的构形中,钩板13的尖端17所处的高度大于脱离器23的尖端27的高度,使得钩板13的头部14超过脱离器23的尖端24几个厘米,以便能够接纳织物的起始网,然后带动织物10,而不会妨碍和阻塞脱离器23。
图2至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简图,其中,横向针织机结合了如上所述的拉筘11。该针织机包括两个带有针3的针床2。这些针床之间的空间4可使织物10在针织过程中向下脱出。该机器还装备了一个基于滚压器的织物10的带动装置5,例如专利FR2368672所描述的。当织物10具有足够的长度时,带动装置5可将其向驱动,如图4所示的构形。
该带动装置5主要包括两个橡胶或类似材料的闭合皮带,在它们的下部由两个管状滚筒驱动,在它们的上部经过两个传动机构,例如由小直径的简单的金属圆柱形杆构成。这种构形可使带动装置5尽可能靠近针床2布置,并且可更好地缩短织物由滚压器带动前所需的长度。紧接在由板形成线圈的区域下方,织物10接合在皮带之间。在每个滚筒和传动机构之间设置一个机架,其由棱形块构成,在滚筒的整个长度上延伸,并具有一个圆柱形表面的槽,机架通过该槽滑动支撑在滚筒上,并且一个第二槽用作传动机构的支承。块的侧面具有两个平面,用作皮带直线行程的引导。皮带的滚筒被反向驱动,这不仅有驱动皮带的作用,而且还驱动机架进行这种旋转,使得它们趋向于以它们的皮带彼此贴靠,夹住通过滑动摩擦被向下带动的织物。在变型中,可使用任何其它的带动装置。
现在具体描述拉筘11的运转。针织的开始阶段可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图2示出起始网的形成,其在于线9在拉筘的钩16内的分布。在该步骤,拉筘11位于其最高位置,使得钩板13的钩16穿过两个针床2之间的空间4,直至高于这两个针床2的高度。在该位置,可以很好地回收钩16之间的线9,以获得如图5a和5b所示的构形。在该构形中,脱离器23保持在针床的空间4下的低位,这使得可以减小位于针床之间的空间4内的拉筘部分的体积。
完成该起始网后,拉筘能够带动织物10向下。在拉筘拉动织物10的阶段快结束时,如图3所示,拉筘11带动织物10向下下降到滚压器外,织物10继续以传统方式由置于针床2上的针3进行编织。在钩板13退出滚压器后,拉筘11的行程略微向侧向偏移。在该构形中,织物10已经主要由滚压器带动。
图4示出织物10的释放阶段。在该阶段,脱离器23的底座22支撑在挡块6上,而钩板13的支撑12继续下降。该构形导致脱离器23和板13之间的相对平移运动。这些板13下降,而脱离器23保持在由挡块6限制的恒定高度。这样,脱离器的尖端27滑进在钩板13的钩16内由线9形成的环内,直到将该环9退出钩16,致使织物10最终脱离拉筘11的控制。在该阶段,拉筘的上部所处位置处的一个侧挡块7阻止释放的织物10的端部朝向有可能阻塞的不良方向,例如朝向侧面,并且迫使它在机器下重新对中。然后,织物10仅被滚压器5驱动,并且向下降至机器中心,而针织的启动阶段结束。在行程终止时已侧向移动的拉筘11这时收起,而不会影响织物10的行程。
图5至图7更确切地示出了拉筘11端部的一部分的形状,及在筘拉住织物阶段的不同构形。
图5a和5b特别示出处于高位的两个相邻的钩板13,以及一个处于低位的脱离器23。线9位于这些板13内,并围绕两个相邻的钩16形成一个环,两个相邻的钩属于两个相邻的不同的板。脱离器23的每个槽结合一个钩板13。因此,脱离器23在横向方向y在钩板13的每一侧对称分布。拉筘11的上部整体相对于纵向中平面xz对称,并且由线9获得的环因此可不加区别地来自两个针床2中的一个。
图6a、6b和图7a、7b示出从拉筘11的控制取出线9的阶段的两个状态。如图6a和6b所示,在脱离器23由下向上的运动后,其朝上的V形尖端27在围绕钩板13的钩16形成一个环的线9处定位,为了不损坏线9,尖头被截去。该尖端27的厚度薄,宽度小,并且位置最靠近板13的表面,因为板13和脱离器23之间的连接的间隙很小。这样,当它相对于钩板13继续向上的行程时,必然会在钩16周围的线9的环下移动。事实上,在继续下降时,板13的钩16最终会在脱离器的槽25内占据一个高度低于脱离器的尖端27的位置。由于脱离器23的宽度大于一个钩16与相邻板的相邻钩16的距离,围绕这两个钩16缠绕的线9的环由脱离器23的尖端27带动,变得足够大,以脱开板13的钩16,如图7a和7b所示。这样,线9和整个织物10被从拉筘11取出。通过这些脱离器23的同样的由下向上的相对运动,该操作在拉筘11的所有板13上同时进行。
在上述实施例中,这种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钩板13在针床的厚度方向上、即其最小的尺寸,穿过针床2之间的空间4,并且适合非常小的空间4,这使得可考虑非常靠近针床2的定位,直至仅十分之几毫米。该优点的获得特别是由于板的钩16在竖直纵向面xz内定向,并且在横向方向y的厚度很小;
-由于起始网形成时脱离器占据低位,以便随后相对于板进行由下而上的运动,所以不会阻塞处于针床之间的拉筘上部;
-钩板13具有两个钩16,相对于横向于钩板13的竖直中间面yz对称,这使得可以围绕形成鱼叉形组件的朝向不同的两个钩来挂住线9的环,这种方案可使线9以有效和相同的方式保持在针织机的每一侧;
-使用脱离器23抓住线9,并将其从钩板13的钩16取出,保证了织物10的可靠取出,并避免机器由于织物的不良释放而卡住和/或由于在不良释放情况下经受的无意和不希望的拉伸而造成织物损坏;
-本发明的拉筘11与位置尽可能靠近针床的上述带动装置5的结合,使得可以最大程度地缩短该经由拉筘的拉伸阶段、以及线取出前拉筘的行程距离。因此缩短了起始阶段通过该特定的牵拉原理实现的织物的长度。该长度可以等于大约60毫米,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70毫米。这是一个很大的优点,因为将织物10由拉筘11的牵拉转换为以后运行状态下由带动装置5的牵拉,在针织的线圈上会造成视觉可见的差异。因此,重要的是缩短开始阶段由筘牵拉而获得的织物尺寸,从而避免得到的织物以不美观的方式分成不同线圈的两大区域;
-脱离器和板之间的相对运动仅是机械的,不需要电机,这是一种简单且经济的方案。但是,可考虑这两个零件之间的任何其它关系,并且可借助一个或多个电机实施相对运动。
当然,本发明不限于前面描述的钩板13和脱离器23的几何形状。
而且,相对于竖直横向面yz对称定向的钩的组合具有有效地保持住线的优点。该优点可通过其它实施方式获得,通过选择例如只有一个钩的板,每个接纳一根线,在机器的每一侧钩的朝向都相反,使得这些钩在机器两侧的每一侧都朝向机器的外部。另一种方案,仍是使用只有一个钩的钩板,使相邻钩板的相邻的钩的朝向交替,以便能够将环状的线置于形成鱼叉的两个相邻的钩上,脱离器则位于这两个相邻的钩板之间。在图8至图10所示的变型中,每个板13可具有两个钩16,分别通过两个不同的臂15或一个臂朝向板的外侧。在这种变型中,线9围绕同一个板的这两个钩形成一个环。因此,脱离器23不再一定要位于两个相邻的钩板13之间,而是脱离器23可以对中地叠置在每一个钩板13上,如图9和10所示。两个元件的相对运动可通过在每个钩板13的基本整个高度上延伸的竖直中心槽19获得,槽内接纳未示出的脱离器的贯穿元件,以便呈现很小的间隙,并保证使脱离器的尖端27保持最靠近钩板表面的平移运动。根据另一种变型,每个钩板可包括两个相同朝向的钩。通过前述方案的组合可获得其它变型,例如采用有四个钩的钩板,每个钩板带有至少一个叠置的脱离器和/或置于板之间的脱离器。
从该钩线装置主要在竖直纵向面xz内定向、以保持横向方向y的较小的厚度的时刻起,任何具有嘴、钩或其它能够钩住线的形状的钩板13都是适合的。但是,没有什么可阻止设象一种三维形状的钩,可在横向方向y上延伸,例如圆锥形或锥体的一部分,以进一步改善线的钩挂。该方案可以是本发明在具有分开足够间距的两个针床的针织机的构形中的一个实施变型。但根据本发明,钩板的钩16在纵向方向x和/或竖直方向z、即竖直纵向面xz内具有最大的尺寸。
所示的方案具有多个带有两个钩的钩板;然而,这些钩可以装在一个单体或单板上。最后,任何包括至少一个板和至少一个钩的方案都可能未超出本发明的概念。
此外,脱离器可具有能够通过相对于钩板的运动而取出板上的线的任何其它形状。例如,其上端部27可呈圆角状,如图10所示,或者是具有两个尖端的V形,如图8所示。更广义的,该端部可以有任何非锋利的形状,以避免损坏线。最好,线9的环从板的钩上的取下通过一个直接的动作获得,脱离器与线直接接触。最后,线有利地以围绕两个钩形成一个环的方式呈现,以使它容易被脱离器抓住。然而,可考虑线的任何其它布置。
该方案对于具有两个针床的横向针织机是有利的。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它在单针床或两个以上针床、例如四或六个针床的针织机上实施。
拉筘的元件最好是金属的,但也可以是硬塑料的。
本发明还可在钩板13上实施两种起始网的形成方法。
根据第一种方法,通常具有特定弹性特点的针织起始线首先按照一种分布方式置于针织机的针3之间,该分布方式能使线形成预定的从一个针床至另一针床的网,带有横穿针床之间的空间4的部分。当该线9的网建立后,占据低位的拉筘11便上升,以将其板13在预先放置的线9处置于针床2之间。随后,拉筘下降,在该向下的运动中,其板13带动线,网已设置成对应板13的钩16的形状。为此,要让线在需抓住它的钩的位置处从一个针床穿到另一个针床。此外,根据一种有利的实施例,板的钩和拉筘整体的几何形状、尤其是宽度可设置成对应于针织机的多种不同的密度,这种密度代表安装在针床上的针3之间的距离。因此,同样的拉筘11可适应于针织机的多个不同的密度。
根据起始网的第二种形成方法,拉筘11可首先定位在高位,在该位置,钩板的钩16超出针床2所处位置之上。然后只是将线9引入,并且线一方面用针床2的某些针3、另一方面用钩板13直接编织,以使得到其被拉筘11的控制。
Claims (15)
1.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它包括至少一个钩板(13),钩板包括至少一个钩(16),主要在竖直纵向面(xz)内延伸,以在横向方向(y)呈现小的厚度,并且包括至少一个脱离器(23),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13)可活动,以便能够从该至少一个钩(16)上取出线(9),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13)在基本竖直的方向(z)上平移活动地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钩板(13)及在每个钩板(13)之间一个脱离器(23),或者它包括至少一个钩板(13)及一个叠置在每个钩板(13)上的脱离器(2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朝向基本相反的钩(1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钩板(13)包括两个钩(16),并且拉筘包括一个脱离器(23),可从朝向基本相反的两个相邻的钩(16)上取出线(9)。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两个钩板(13),每个钩板包括两个彼此相对、朝向相反的钩(16),并且它包括一个脱离器(23),置于每个钩板(13)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钩板(13)包括两个朝向相反、朝向钩板(13)外部的钩(16),并且包括一个脱离器(23),叠置在该至少一个钩板(13)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相对于该至少一个钩板(13)由下向上平移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钩板(13),并且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在每个在竖直方向(z)上延伸的侧边包括一个槽(25),以便在每个槽内接纳一个钩板(13),并引导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和钩板(13)之间的相对平移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竖杆状的脱离器(23),竖杆的上端部移动到最靠近钩(16)处,以便能够直接取出围绕一个或多个钩(16)钩住的线(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的拉筘(11),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多个钩板(13)和脱离器(23),钩板(13)在下部共同地安装在同一支撑(12)上,且脱离器(23)共同地安装在同一底座(22)上,底座(22)和支撑(12)可彼此相对活动且纵向(x)延伸,适于基本平行于针织机的一个针床(2)而定位。
11.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一个针床(2)和一个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之一所述的拉筘(11)。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拉筘(11)适于进行向下的竖直运动,并且它包括一个挡块(6),用于阻止至少一个脱离器(23)的下降运动,并引起其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13)的由下向上的相对运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织物(10)的带动装置(5),该装置包括两个沿相反方向传动的皮带,在位于至少一个针床(2)附近的两个小直径的传动机构上经过,使织物在小的长度上需要拉筘(11)的牵拉。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拉筘(11)的钩(16)之间的间距与针织机的多种不同的密度相兼容。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横向针织机,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个脱离器(23)相对于至少一个钩板(13)的相对运动通过至少一个电机获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08/01207 | 2008-03-05 | ||
FR0801207A FR2928380B1 (fr) | 2008-03-05 | 2008-03-05 | Peigne de tirage pour machine a tricoter rectiligne |
PCT/IB2009/050818 WO2009109886A1 (fr) | 2008-03-05 | 2009-03-02 | Peigne de tirage pour machine a tricoter rectilign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60064A CN101960064A (zh) | 2011-01-26 |
CN101960064B true CN101960064B (zh) | 2012-12-26 |
Family
ID=39577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8010748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960064B (zh) | 2008-03-05 | 2009-03-02 | 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 |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2255031A1 (zh) |
JP (1) | JP2011513601A (zh) |
KR (1) | KR20100127259A (zh) |
CN (1) | CN101960064B (zh) |
BR (1) | BRPI0909786A2 (zh) |
FR (1) | FR2928380B1 (zh) |
HK (1) | HK1150279A1 (zh) |
RU (1) | RU2472880C2 (zh) |
UA (1) | UA99506C2 (zh) |
WO (1) | WO200910988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257569B2 (ja) | 2015-10-15 | 2018-01-10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出し装置 |
CN109853120B (zh) * | 2019-02-15 | 2023-09-12 | 浙江丰帆数控机械有限公司 | 针织横机机头的生克装置、针织横机的机头及针织横机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88416A (en) * | 1982-04-15 | 1984-12-18 |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 Set-up means i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
DE19718472A1 (de) * | 1997-04-30 | 1998-11-05 |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 Flachstrickmaschine |
EP0979892A2 (en) * | 1998-08-05 | 2000-02-16 |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et up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set up method by using the same |
CN101012595A (zh) * | 2006-02-03 | 2007-08-08 | 格罗兹-贝克特两合公司 | 用于针织机或成圈机的取出梳 |
CN101029431A (zh) * | 2006-03-01 | 2007-09-0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0429342C (zh) * | 2002-09-09 | 2008-10-29 | 株式会社川岛织物 | 用于身体支撑装置品的弹性经编布帛 |
-
2008
- 2008-03-05 FR FR0801207A patent/FR2928380B1/fr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3-02 CN CN2009801074832A patent/CN101960064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3-02 RU RU2010140609/12A patent/RU2472880C2/ru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3-02 KR KR1020107022138A patent/KR20100127259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9-03-02 UA UAA201010127A patent/UA99506C2/ru unknown
- 2009-03-02 WO PCT/IB2009/050818 patent/WO2009109886A1/fr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9-03-02 BR BRPI0909786A patent/BRPI0909786A2/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03-02 JP JP2010549221A patent/JP2011513601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3-02 EP EP09717701A patent/EP2255031A1/fr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1
- 2011-04-29 HK HK11104308.6A patent/HK1150279A1/en unknown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88416A (en) * | 1982-04-15 | 1984-12-18 |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 Set-up means in a flat knitting machine |
DE19718472A1 (de) * | 1997-04-30 | 1998-11-05 | Schieber Universal Maschf | Flachstrickmaschine |
EP0979892A2 (en) * | 1998-08-05 | 2000-02-16 | Tsudakom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Set up device of flat knitting machine and set up method by using the same |
CN101012595A (zh) * | 2006-02-03 | 2007-08-08 | 格罗兹-贝克特两合公司 | 用于针织机或成圈机的取出梳 |
CN101029431A (zh) * | 2006-03-01 | 2007-09-05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针织物下拉装置以及针织物下拉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960064A (zh) | 2011-01-26 |
FR2928380A1 (fr) | 2009-09-11 |
JP2011513601A (ja) | 2011-04-28 |
KR20100127259A (ko) | 2010-12-03 |
UA99506C2 (ru) | 2012-08-27 |
FR2928380B1 (fr) | 2010-07-30 |
HK1150279A1 (en) | 2011-11-18 |
EP2255031A1 (fr) | 2010-12-01 |
RU2472880C2 (ru) | 2013-01-20 |
WO2009109886A1 (fr) | 2009-09-11 |
RU2010140609A (ru) | 2012-04-10 |
BRPI0909786A2 (pt) | 2019-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3476253U (zh) | 一种具有四针床功能的电脑横机 | |
CN104040055A (zh) | 带有用于形成附加纬面花纹的装置的织机 | |
CN101960064B (zh) | 用于横向针织机的拉筘 | |
KR101169326B1 (ko) | 환편기의 오토 스트라이퍼 모듈 | |
CN108842287B (zh) | 一种舌针经编机的选针装置及方法 | |
CN113445196B (zh) | 一种双面圆形纬编提花机 | |
CN1584167A (zh) | 针织纱保持切断方法及装置 | |
CN214830994U (zh) | 一种电脑横机的内置拉线机构 | |
CN111826790B (zh) | 单槽双针针板、双工位横机底板、电脑横机及针织方法 | |
CN211734651U (zh) | 一种电脑横机的编织物下拉装置 | |
CN212426349U (zh) | 一种具有双层针板功能的单槽双针针板 | |
CN110923934B (zh) | 电脑横机的编织物下拉装置 | |
CN113684602B (zh) | 一种编织超长绒毛面料的圆机及方法 | |
CN215713739U (zh) | 电脑横机的衬纬编织结构 | |
CN215328641U (zh) | 一种横机织物牵拉钩结构 | |
CN219010611U (zh) | 一种适用于手套罗纹部双向编织的导针三角装置 | |
CN216074228U (zh) | 一种用于双面圆形纬编提花机的编织结构 | |
CN215976263U (zh) | 一种电脑横机织针的固定机构 | |
RU2077623C1 (ru) | Кругловязальная машина с эластичными иглами и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м для отбора игл в виде качающегося селектора | |
CN218059482U (zh) | 一种自动枪刺织毯机 | |
CN118223187B (zh) | 电脑控制针织提花机 | |
CN222715554U (zh) | 一种织针组件及使用该织针组件的提花机 | |
CN212426353U (zh) | 一种双工位横机底板 | |
CN213951511U (zh) | 一种带有储纱器固定机构的横机 | |
CN201485613U (zh) | 一种手摇式针织横机用的多色自动给纱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502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50279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226 Termination date: 20150302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