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710612B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710612B CN101710612B CN 200910238027 CN200910238027A CN101710612B CN 101710612 B CN101710612 B CN 101710612B CN 200910238027 CN200910238027 CN 200910238027 CN 200910238027 A CN200910238027 A CN 200910238027A CN 101710612 B CN101710612 B CN 1017106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thode layer
- layer
- cathode
- organic
-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于基板上形成的阳极层,于阳极层上形成的有机功能层,于有机功能层上形成的阴极层,所述阴极层至少包括第一阴极层、第二阴极层和第三阴极层三层。本发明之复合阴极利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合金层来降低电子注入势垒,明显的改善了电子注入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改进阴极层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早在五十年代,Bernanose.A等人就开始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研究。最初研究的材料是蒽单晶片.由于存在单晶片厚度太厚的问题(10-20μm),所需的驱动电压高达几百伏。1982年Vinceet用真空蒸镀法制成了50nm厚的蒽薄膜,在30伏电压下观察到了蓝色荧光,但其外量子效率只有0.03%。早期的有机电致发光徘徊在高电压、低亮度、低效率的水平上。直到1987年美国Eastman Kodak公司的邓青云(C.W.Tang)和Vanslyke报道了结构为:ITO/Diamine/Alq3/Mg:Ag的有机小分子电致发光器件,器件在10伏的工作电压下亮度达1000cd/m2,外量子效率达到1.0%,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紧接着1990年英国剑桥大学的J.H.Burroughes小组在Nature上首次报道了共轭聚合物PPV也能实现电致发光的消息,他们采用旋涂甩膜的方法成功的制备了结构为ITO/PPV/Ca聚合物有机发光器件,获得了0.05%的外量子效率。从以上报道中人们看到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应用于显示的可能性,从此揭开了有机小分子及聚合物电致发光研究及产业化的序幕。
普遍研究认为,OLED器件的发光区域中,空穴和电子的含量是不够匹配的,往往是空穴多于电子。所以,很多研究者都在致力于电子注入和传输的改善。从早期的Mg:Ag阴极,到后来业界普遍采用的LiF/Al,电子的注入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是,随着有机发光材料体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以及OLED应用领域的新拓展,对于器件的亮度、效率和功耗有了新的要求,对于阴极电子注入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对于阴极结构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也就需要研究者不断投入开发力量,找到更为高效稳定的阴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提高器件电子注入能力,使得器件发光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本发明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于基板上形成的阳极层,于阳极层上形成的有机功能层,于有机功能层上形成的阴极层,阴极层至少包括第一阴极层、第二阴极层和第三阴极层三层,第一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第二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土金属元素或含有此种元素的合金,第三阴极层为金属层银或铝。
上述第一阴极层形成于有机功能层之上。
上述第一阴极层包含的碱金属选自Li、Na、K、Cs、Rb。
上述第一阴极层包含的碱金属化合物选自碱金属氮化物、碱金属卤化物、碱金属氧化物或碱金属盐,具体选自LiF、Li3N、Li2CoO2、LiBH、NaF、NaCl、KBH4、KF、CsCO3、CsF、CsCl、Rb2O。
上述第一阴极层还包含一种碱土金属元素。
上述第一阴极层为Li与Mg、Li与Ca、Cs与Mg或Cs与Ca的合金,其中碱土金属元素所占质量百分比为5%~50%。
上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为0.1~50nm,优选厚度为0.5~20nm。
第二阴极层形成于第一阴极层之上。
上述第二阴极层包含的碱土金属选自Mg、Ca、Sr。
上述第二阴极层包含的含碱土金属的合金选自Mg与Ag、Ca与Ag、Sr与Ag、Mg与Li、Mg与Al或Ca与Li的合金,其中碱土金属元素在该层中所占质量百分比为50%~95%。
上述第二阴极层厚度为10~300nm。
第三阴极层形成于第二阴极层之上。
第三阴极层的厚度为20~300nm。
本发明技术方案机理解释:本发明技术方案在有机功能层之上制备复合阴极层,即ITO/有机功能层/第一阴极层/第二阴极层/第三阴极层。其中,第一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金属元素或其化合物,覆盖在有机功能层表面,并与后续的第二阴极层充分接触,发生协同作用。第二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土金属元素或含有此种元素的合金,碱土金属能够与第一阴极层的碱金属发生作用,形成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合金。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属于低功函的活泼金属,二者的电子云在所形成的合金体系中能够互相作用,使得电子态的分布发生相应改变,能够降低电子从阴极注入有机层的势垒,同时,在第二阴极层的优选方案中,选择功函较大的金属,利用此种金属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在薄膜沉积过程中提供足够高的热量,以帮助碱土金属与第一阴极层反应,增强整个阴极的成膜能力和空气稳定性。第一阴极层和第二阴极层的相互作用形成合金,有效提高电子注入能力,降低驱动电压,从而有利于调控OLED器件中载流子平衡,提高器件发光效率。第三阴极层选用了成膜性较好、稳定性较高的Ag或Al,可以隔离微量水氧对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负面影响,增加本发明阴极结构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起到保护的作用,从而保证器件的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对比例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不同器件对比之亮度-电压关系图;
图4为不同器件对比之电流效率-电流密度关系图;
图中:10、210-基板,20、220-阳极层,30、230-空穴传输层,40、240-发光层,50、250-第一阴极层,60、260-第二阴极层,70-第三阴极层。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包括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3N(1nm)/Mg:Ag(100nm,10%)/Ag(8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
玻璃基板上制备有ITO(氧化铟锡)膜做阳极,ITO膜的方块电阻为50Ω,膜厚为150nm。将制备好阳极的玻璃基板置于真空腔内,抽真空至1×10-3Pa,蒸镀空穴传输材料NPB,材料薄膜的蒸镀速率为0.1nm/s,膜厚为50nm;在空穴传输层之上,蒸镀50nm厚的Alq3做器件的发光层和电子传输层。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1nm厚的Li3N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1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Mg与Ag的混合物以9∶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8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CsCO3(2nm)/Mg:Al(300nm,20%)/Al(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2nm的CsCO3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Mg与Al的混合物以8∶2比例混合共蒸形成3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5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KBH4(0.5nm)/Mg:Ag(50nm,5%)/Ag(1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0.5nm的KBH4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Mg与Ag的混合物以19∶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5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15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CsCl(4nm)/Ca:Ag(100nm,50%)/Ag(1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4nm的CsCl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2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Ca与A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15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Rb2O(0.1nm)/Sr:Ag(100nm,50%)/Al(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0.1nm的Rb2O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Sr与A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5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F(0.5nm)/Cs:Ca(200nm,50%)/Al(2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0.5nm的LiF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Cs与Ca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2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2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2CoO2(10nm)/Sr:Ag(200nm,50%)/Al(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10nm的Li2CoO2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Sr与A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2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5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8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BH4(20nm)/Li:Ca(10nm,50%)/Al(30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20nm的LiBH4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Li与Ca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30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9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NaF(15nm)/Mg:Ag(10nm,50%)/Ag(10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15nm的NaF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1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Mg与A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10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KF(30nm)/Ca:Ag(50nm,50%)/Al(20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30nm的KF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2nm/s;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Ca与A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5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20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1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Mg(40nm,20%)/Li:Mg(60nm,80%)/Ag(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一阴极层,将Li与Mg的混合物以4∶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40nm厚的第一阴极层。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Li与Mg的混合物以1∶4比例混合共蒸形成6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5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2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Cs:Mg(20nm,50%)/Li:Ca(80nm,95%)/Al(20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一阴极层,将Cs与Mg的混合物以1∶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20nm厚的第一阴极层。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Li与Ca的混合物以1∶19比例混合共蒸形成8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20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3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Ca(10nm,20%)/Li:Mg(100nm,80%)/Ag(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一阴极层,将Li与Ca的混合物以4∶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nm厚的第一阴极层。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Li与Mg的混合物以1∶4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5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4
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1所示,其中基板10,阳极层20,空穴传输层30,发光层40,第一阴极层50、第二阴极层60与第三阴极层70。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ITO/NPB(50nm)/Alq3(50nm)/Cs:Ca(50nm,20%)/Li:Mg(200nm,80%)/Ag(10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一阴极层,将Cs与Ca的混合物以4∶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50nm厚的第一阴极层。
在制备完成第一阴极层后,采用蒸镀方式制备第二阴极层,将Li与Mg的混合物以1∶4比例混合共蒸形成200nm厚的第二阴极层。
第三阴极层由10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对比例1
图2为本对比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其中基板210,阳极层220,空穴传输层230,发光层240,第一阴极层250与第二阴极层260。本对比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LiF(0.5nm)/Al(1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蒸镀0.5nm的LiF作为器件的第一阴极层,其蒸镀速率为0.05nm/s;
第二阴极层由150nm厚的Al薄膜组成,Al层蒸镀速率为10~12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对比例2
本对比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剖面图如图2所示,其中基板210,阳极层220,空穴传输层230,发光层240,第一阴极层250与第二阴极层260。本对比例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器件结构如下:
玻璃基板/ITO/NPB(50nm)/Alq3(50nm)/Mg:Ag(100nm,10%)/Ag(50nm)
制备步骤:
(1)有机发光层的制备:同实施例1制备步骤(1)。
(2)阴极层的制备
在发光层上制备第一阴极层,将Mg与Ag的混合物以9∶1比例混合共蒸形成100nm厚的第一阴极层。
第二阴极层由50nm厚的Ag薄膜组成,Ag层蒸镀速率为1.0nm/s。
(3)用玻璃封装片将上述器件封装。
实施例1-14及对比例1、2的性能如表1所示:
表1
器件 | 阴极结构 | 亮度(cd/m2)8V | 效率(cd/A)8V |
实施例1 | Li3N(1nm)/Mg:Ag(100nm,10%)/Ag(80nm) | 6500 | 3.2 |
实施例2 | CsCO3(2nm)/Mg:Al(300nm,20%)/Al(50nm) | 15790 | 3.4 |
实施例3 | KBH4(0.5nm)/Mg:Ag(50nm,5%)/Ag(150nm) | 16100 | 3.4 |
实施例4 | CsCl(4nm)/Ca:Ag(100nm,50%)/Ag(150nm) | 25000 | 3.0 |
实施例5 | Rb2O(0.1nm)/Sr:Ag(100nm,50%)/Ag(50nm) | 30110 | 3.5 |
实施例6 | LiF(0.5nm)/Cs:Ca(200nm,50%)/Al(20nm) | 22400 | 3.0 |
实施例7 | Li2CoO2(10nm)/Sr:Ag(200nm,50%)/Al(50nm) | 26500 | 3.1 |
实施例8 | LiBH4(20nm)/Li:Ca(10nm,50%)/Al(300nm) | 29980 | 3.4 |
实施例9 | NaF(15nm)/Mg:Ag(10nm,50%)/Ag(100nm) | 28600 | 3.2 |
实施例10 | KF(30nm)/Ca:Ag(50nm,50%)/Al(200nm) | 28100 | 3.1 |
实施例11 | Li:Mg(40nm,20%)/Li:Mg(60nm,80%)/Ag(50nm) | 35050 | 4.6 |
实施例12 | Cs:Mg(20nm,50%)/Li:Ca(80nm,95%)/Al(200nm) | 29110 | 3.2 |
实施例13 | Li:Ca(10nm,20%)/Li:Mg(100nm,80%)/Ag(50nm) | 31540 | 4.2 |
实施例14 | Cs:Ca(50nm,20%)/Li:Mg(200nm,80%)/Ag(100nm) | 34980 | 4.5 |
对比例1 | LiF(0.5nm)/Al(150nm) | 6350 | 3.0 |
对比例2 | Mg:Ag(100nm,10%)/Ag(50nm) | 2523 | 2.1 |
通过上表实施例与对比例的性能参数比较可知,实施例1-10的第一阴极层为碱金属化合物,第二阴极层为含有碱土金属的合金层,所得器件在相同电压下,亮度和效率均比对比例的高很多。实施例11-14的第一阴极层和第二阴极层都是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合金,从实验数据结果来看,实施例11-14的效率都远远超过了传统的阴极结构的器件效率,且同样电压下亮度普遍较高,说明驱动电压得到明显的改善。以上实验说明,本发明的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合金层对于改善电子注入效率有很明显的作用,本发明的复合阴极利用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的合金来降低电子注入势垒的思想是行之有效的。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人士,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以申请的专利范围所界定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于基板上形成的阳极层,于阳极层上形成的有机功能层,于有机功能层上形成的阴极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阴极层至少包括第一阴极层、第二阴极层和第三阴极层三层,所述第一阴极层形成于有机功能层之上,所述第一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金属或其化合物,所述第二阴极层至少包含一种碱土金属的合金,所述第三阴极层为银或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包含的碱金属选自Li、Na、K、Cs、Rb。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包含的碱金属化合物选自碱金属氮化物、碱金属氧化物或碱金属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包含的碱金属化合物为选自LiF、Li3N、Li2CoO2、LiBH4、NaF、NaCl、KBH4、KF、CsCO3、CsF、CsCl、Rb2O。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还包含一种碱土金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中包含碱土金属,该第一阴极层为Li与Mg、Li与Ca、Cs与Mg或Cs与Ca的合金。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中的碱土金属所占质量百分比为5%~5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为0.1~50n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阴极层的厚度为0.5~20n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形成于第一阴极层之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包含的含碱土金属的合金选自Mg与Ag、Ca与Ag、Sr与Ag、Mg与Li、Mg与Al或Ca与Li的合金。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中包含的碱土金属在该层中所占质量百分比为50%~95%。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11-12任一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阴极层厚度为10~300n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阴极层形成于第二阴极层之上。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14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阴极层的厚度为20~300n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238027 CN101710612B (zh) | 2009-11-13 | 2009-11-13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 200910238027 CN101710612B (zh) | 2009-11-13 | 2009-11-13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0612A CN101710612A (zh) | 2010-05-19 |
CN101710612B true CN101710612B (zh) | 2013-03-27 |
Family
ID=424033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 200910238027 Active CN101710612B (zh) | 2009-11-13 | 2009-11-13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17106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394275A (zh) * | 2011-12-07 | 2012-03-28 | 涂洪明 | 一种具有多层阴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CN102593373A (zh) * | 2012-03-21 | 2012-07-18 | 四川虹视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oled复合透明阴极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345A (zh) * | 2013-04-24 | 2014-10-2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353A (zh) * | 2013-04-24 | 2014-10-2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351A (zh) * | 2013-04-24 | 2014-10-2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CN104124352A (zh) * | 2013-04-24 | 2014-10-29 | 海洋王照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KR102562894B1 (ko) * | 2015-12-28 | 2023-08-04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유기 발광 소자 |
JP6945983B2 (ja) * | 2016-10-06 | 2021-10-06 |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 有機elデバイス、表示素子及び有機el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0218A (zh) * | 1999-02-12 | 2002-03-13 | 剑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电器件 |
WO2009084590A1 (ja) * | 2007-12-28 | 2009-07-09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高分子発光素子、製造方法及び高分子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
2009
- 2009-11-13 CN CN 200910238027 patent/CN1017106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40218A (zh) * | 1999-02-12 | 2002-03-13 | 剑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电器件 |
WO2009084590A1 (ja) * | 2007-12-28 | 2009-07-09 | 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 | 高分子発光素子、製造方法及び高分子発光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710612A (zh) | 2010-05-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10612B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2097598B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262045B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681768A (zh) | Oled显示器件及其制备方法、oled显示装置 | |
CN102157703B (zh) | 一种提高亮度的oled器件 | |
CN102394275A (zh) | 一种具有多层阴极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Vasanthi et al. | Metal oxide charge transport materials for light emitting diodes-An overview | |
CN112467058A (zh) | 一种三元激基复合物复合材料主体及其oled器件制备 | |
CN101339976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7507922A (zh) | 一种串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8682748A (zh) | 一种串联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
CN104393185A (zh) | 一种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Gong et al. | Thermally stable invert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using Ag-doped 4, 7-diphenyl-1, 10-phenanthroline as an electron injection layer | |
CN104218156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473565A (zh) | 一种基于超薄低功函数金属的高透明度自封装顶发射电极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78622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427045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45451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183791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3579508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78617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3161501B (zh) | 具有高热稳定性的OLEDs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078616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638114A (zh)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300087A (zh) |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