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606095A -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 - Google Patents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606095A CN101606095A CN200880002075.6A CN200880002075A CN101606095A CN 101606095 A CN101606095 A CN 101606095A CN 200880002075 A CN200880002075 A CN 200880002075A CN 101606095 A CN101606095 A CN 10160609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substrate
- mrow
- abbe number
- imag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2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one lens only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hree len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82—NANOTECHNOLOGY
- B82Y—SPECIFIC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NANOSTRUCTURES; MEASUREMENT OR ANALYSIS OF NANOSTRUCTURES;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NANOSTRUCTURES
- B82Y20/00—Nanooptics, e.g. quantum optics or photonic crystal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3—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two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at least one element being a compound optical element, e.g. cemented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8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wafer level optic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ans for compensating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or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thermal stabilis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0—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integrated lens units and imaging un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or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 Y10T156/1052—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with cutting, punching, tearing or sever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826—Assembling or joi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镜头,是在能够应付回流处理且量产性优异的晶片规模透镜中,不增加透镜基板及该基板上形成的透镜,也不采用衍射面,能够缩短光学全长,能够良好地修正像差。该摄像镜头是在第1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上形成具有正的折射力、阿贝数ν1的第1透镜,在像侧的面上形成具有负的折射力、阿贝数ν2的第2透镜,使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ν1-ν2)至少超过1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搭载于便携终端的摄像装置的摄像镜头,其中采用CCD型影像传感和CMOS型影像传感等固体摄像元件。
背景技术
通过在手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等小型薄型电子器械之便携终端中搭载小型薄型的摄像装置,能够向远隔地区相互传送声音信息及图像信息。
这些摄像装置中使用的摄像元件,是固体摄像元件的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影像传感(ImageSensor)、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型影像传感等。用来在这些摄像元件上形成被摄物体像的镜头,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能够廉价大量生产的用树脂形成的镜头。
作为内藏于便携终端的摄像装置(以下又称为照相模件)中使用的摄像镜头,一般,3个塑料透镜结构类型及1个玻璃透镜和2个塑料透镜之3个结构的光学系统已为周知。但是,既要实现这些光学系的进一步超小型化,又要顾及便携终端所要求的量产性,这在技术上存在限度。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点,有一种大量生产照相模件的方法被建议,它是在数英寸的平行平板晶片上采用摹本法(replica method)同时大量成形透镜要素,将这些晶片与传感晶片组合后切开(参照专利文献1)。由上述制法制成的透镜和照相模件,有时分别被称为晶片规模透镜(wafer scale lens)和晶片规模照相模块(wafer scale camera module)。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摄像镜头,是在透镜基板上同时形成衍射面和折射面,能够修正像差。
但是,在透镜基板上同时形成衍射面和折射面并不容易,而且在光学全长(从透镜系最物体侧的入射面到CCD等摄像面的距离)小的透镜系中,折射面的中心厚变得非常薄。并且由于使用衍射面,设计波长以外的波长的衍射效率降低,还有入射光向衍射面的角度特性坏,入射光向衍射面的角度受到很大制约,有难以确保广角之课题。
专利文献1:特开2006-3233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片规模透镜以及备有该晶片规模透镜的摄像镜头,能够在具备透镜基板以及在该基板上形成的透镜中,不用衍射面,相对像高来说光学全长也短,能够良好地修正像差,尤其是色像差。
用来解决课题的手段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1至3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发明达成。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至少含有1个在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所述透镜组,
其中,至少1个在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所述透镜组满足以下(28)式的条件。
【数1】
(28)10<|vp-vn|
vp:透镜基板上形成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的阿贝数
vn:透镜基板上形成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的阿贝数
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把被配置在最物体侧的透镜组中所含的平行平板透镜基板称为第1透镜基板时,备有:
所述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阿贝数v2;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1)式的条件。
【数2】
(1)10<(v1-v2)
3.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由一个透镜组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v2;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3】
(2)10<(v1-v2)<70
4.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备有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A,
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v2;
所述透镜A是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或透镜组,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4】
(2)10<(v1-v2)<70
5.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备有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A、在所述透镜A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B,
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之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v2;
所述透镜A及所述透镜B是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或透镜组,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5】
(2)10<(v1-v2)<70
6.上述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透镜组中,至少1个透镜组满足以下(29)式的条件。
【数6】
(29)10<|(vp-vn)|<70
7.上述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透镜组中,至少1个透镜组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7】
(2)10<(v1-v2)<70
8.上述2或4或5或7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为平行平板的第2透镜基板,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物体侧或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了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
9.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或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呈非球面形状。
10.上述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为平行平板的第3透镜基板,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透镜基板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物体侧或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了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透镜。
11.上述8或10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第3透以及被配置在所述第3透镜像侧的第m透镜中至少1个透镜具有负的焦强,
该具有负焦强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m,满足以下(25)式的条件。
【数8】
(25)
其中,m≥3,f1是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12.上述1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m透镜的阿贝数vm满足以下(26)式的条件。
【数9】
(26)20≤vm≤50
13.上述11或1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最像侧的透镜基板的像侧的面上有透镜,该透镜的像侧的面具有负的折射力。
14.上述8或10至1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备有第3透镜,其被形成在所述第2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
15.上述8或10至1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被配置在最像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用最大像高对所述最像侧的透镜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5)式的条件。
【数10】
(5)
其中,X是由以下(5.1)式给出的非球面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X0是由以下(5.2)式给出的非球面的旋转2次曲面成分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Y是最大像高。
【数11】
(5.1)
【数12】
(5.2)
其中,Ai是最像侧的透镜面的i(i=2、4、6···)次非球面系数,R是最像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K是最像侧的圆锥常数,h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高度。
16.上述8或10至15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基板上形成的透镜,由树脂材料形成。
17.上述10至16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
18.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17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用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f对所述第1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S1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3)式的条件。
【数13】
(3)
其中,fs1是所述第1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19.上述1至18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透镜全系的珀兹瓦尔和满足以下(4)式的条件。
【数14】
(4)
其中,fj是第j透镜的焦点距离,nj是第j透镜的折射率。
20.上述1至1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孔径光圈,其被形成在上述任意一个透镜基板的表面。
21.上述20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和所述第1透镜之间备有所述孔径光圈。
22.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1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的折射率n1和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折射率n2,满足以下(9)式的条件。
【数15】
(9)n1<n2
23.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阿贝数v0满足以下(10)式的条件。
【数16】
(10)v0≤60
24.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1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的折射率n1和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折射率n2以及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阿贝数v0分别满足以下(11)式、(12)式的条件。
【数17】
(11)n2<n1
【数18】
(12)v0>50
25.上述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都由树脂材料形成。
26.上述25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8)式的条件。
【数19】
(8)10<(v1-v2)<40
27.上述16至26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中散布了长30纳米以下的无机微粒。
28.上述16至27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是硬化型树脂。
29.上述2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是UV硬化型树脂。
30.上述1至2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透镜与空气接触的面呈非球面形状。
3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由一个透镜组和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该透镜组像侧的为平行平板的光学部件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v2;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同时,所述光学部件满足以下(6)式的条件。
【数20】
(2)10<(v1-v2)<70
【数21】
(6)
其中,Dg是光学部件的厚度,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3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由一个透镜组和被配置在该透镜组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的为平行平板的光学部件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折射力,物体侧之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v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折射力,像侧之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v2;
所述阿贝数v1和所述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同时,所述光学部件满足以下(7)式的条件。
【数22】
(2)10<(v1-v2)<70
【数23】
(7)
其中,l1是轴上光线从所述第2透镜到像面的光程,l2是最大像高主光线从所述第2透镜到像面的光程,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3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上述1至3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对所述摄像镜头成的物体像进行光电变换的影像传感。
34.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备有上述33中记载的摄像装置。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述,备有下述第1透镜和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物体侧之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的、阿贝数v1的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的、具有负折射力的、像侧之面是凹面向着像侧的、阿贝数v2的第2透镜;通过使所述第1透镜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之差超过10,可以不用衍射面,良好地修正色像差,缩短光学全长。
附图说明
图1:实施方式1及第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摄像镜头的第1透镜和第2透镜部分放大图。
图3:第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4:实施方式1的第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5:第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6:实施方式1的第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7:第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8:实施方式1的第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9:第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10:实施方式1的第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11:第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12:实施方式1的第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13:第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14:实施方式1的第7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15:第7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16:实施方式2的第8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17:第8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18:实施方式2的第9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19:第9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20:实施方式2的第10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1:第10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22: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第1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3:第1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24:实施方式1的第1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5:第1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26:实施方式1的第1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7:第1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28:实施方式2的第1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29:第1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30:实施方式2的第1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31:第1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图32:实施方式1的第1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结构示意图。
图33:第1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符号说明
100 摄像镜头
1 第1透镜基板
1a 孔径光圈
11 第1透镜
12 第2透镜
2 第2透镜基板、
23 第3透镜
24 第4透镜
3 第3透镜基板
35 第5透镜
36 第6透镜
4 影像传感
7 光学部件
8 透镜A
9 透镜B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摄像镜头技术合适的实施方式作具体说明。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实施方式。对各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和相当的部分标相同符号,适当省略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示意图。
该摄像镜头100被配置于摄像装置。摄像装置中配有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由摄像镜头100在影像传感4上成物体像。摄像装置被配置于手机、PDA等便携终端。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100是在被摄物体的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后段的像侧配置第2透镜基板2。第1透镜基板1和第2透镜基板2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第1透镜基板1和第2透镜基板2是平行平板。在第2透镜基板2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光电变换物体像。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第2透镜基板2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3透镜23,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4透镜24。镜头部是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第3透镜23、第4透镜24。第1透镜11、第2透镜12、第3透镜23、第4透镜24都选择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通过使用树脂材料的透镜,能够降低成本并且容易制造。
这些透镜11、12、23、24是采用模具,通过光硬化、热硬化手法形成在透镜基板1、2上。然后,与透镜基板一体的透镜组和固体摄像元件晶片组合后切开,在连接回路基板的外部端配置焊锡,经过250度至300度高温处理的回流工序,被自动装配到回路基板。各透镜11、12、23、24与空气接触的面、即不与第1透镜基板1或第2透镜基板接触的面被形成为非球面。通过使得与空气接触的面都为非球面,能够实现具有更良好的像差性能的光学系。非球面是滴下硬化型树脂,用非球面模具整形成非球面形状后通过硬化制成。硬化型树脂包括热硬化树脂、UV硬化树脂。以UV硬化型树脂作为树脂材料的话,在透镜基板1、2上形成透镜后照射UV光,这样可以一次性生产大量透镜,与摹本法的协调性好。而且UV硬化型树脂耐热性优异,因此使用该树脂的摄像镜头100经受得起回流工序。这样能够大幅度简化工序,最适合于制造生产量大廉价的摄像镜头100。
本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100通过在上述树脂材料中散布长30纳米以下的无机微粒,抑制了折射率的温度变化。较优选20纳米以下,更优选15纳米以下,这样的话粒子引起的杂散光不成为问题。
对折射率的温度变化作详细说明。根据洛伦兹洛伦茨公式,折射率的温度变化A是用温度t对折射率n进行微分,由以下(23)式表示。
【数24】
(23)
其中,
α:线膨胀系数
[R]:分子折射
塑料原料的情况,一般(23)式中第2项与第1项相比微不足道,可以忽略不计。例如,PMMA树脂的情况时,线膨胀系数α为7×10-5,代入上式则dn/dt=-1.2×10-4[/℃],与实测值大略一致。
有关该折射率变化,最近知道,在塑料材料中混合无机微粒能够减小塑料材料的温度变化。详细说明如下,一般在透明的塑料材料中混合微粒的话则光散射导致透过率降低,难于用作光学材料,但是,通过使微粒的大小小于透过光束的波长,这样能够使实质上不发生散射。塑料材料随温度上升折射率降低,而无机微粒随温度上升折射率上升。这样能够抑制折射率变化,使折射率变化与面形状变化引起的对近轴像点位置的影响几乎相等程度。具体如下,通过在为母材的塑料材料中散布最大长30纳米以下的无机微粒,构成折射率的温度依存性极低的塑料材料。例如,通过在丙烯中散布氧化铌(Nb2O5)微粒,能够降低温度变化引起的折射率变化。另外使用超微合成物,折射率的温度依存性低的材料也已周知。利用这些技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透镜支撑结构中,采用的树脂材料所具有的折射率温度依存性,程度在抵消由于透镜支撑平板(例如第1透镜基板1)与透镜部(例如第1透镜1、第2透镜2)膨胀系数之差,透镜部的近轴曲率半径减小而对近轴像点位置带来的影响,由此能够良好地修正焦点偏离。例如,特开2007-126636号公报中公开的光学材料满足以下(24)式条件。
【数25】
(24)1300×10-7≥α≥250×10-7
通过使用满足(24)式条件的光学材料,构成相对温度变化折射率不易变动的树脂结构,能够实现对温度耐久性强的摄像镜头。
影像传感4的形成是在圆盘状晶片的一面形成多个具有光电变换功能的半导体元件,另一面配置电极能够接受用来驱动摄像装置的电压、时钟脉冲的供给。
通过使形成了透镜11、12、23、24的透镜基板1、2和影像传感4面对面,并且在第1透镜基板1和第2透镜基板2之间以及第2透镜基板2和影像传感4之间中介格子状的隔离物进行切割成片,能够容易地得到摄像装置。
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之间配有遮光孔径光圈1a,遮挡用来形成图像的可见光。该孔径光圈1a通过涂布或真空镀膜等涂层手法形成。通过在透镜基板上成膜能够容易地形成孔径光圈1a。在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之间形成孔径光圈1a,能够对影像传感4实现更焦阑的光学系。另外,在第1透镜基板1、第2透镜基板2等任意一个透镜基板表面形成有红外线过滤膜。通过在透镜基板表面形成该红外线过滤膜,能够容易地形成红外线过滤器。
第1透镜11是具有正折射力的凸透镜。第2透镜12是具有负折射力的凹透镜。第3透镜23是具有负折射力的凸透镜。第4透镜24是具有正折射力的凹透镜。
选择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12的透镜材料,使它们具有不同的阿贝数(Abbe constant)。阿贝数是表示透镜材料光学色散的常数,表示向不同方向折射不同波长光的程度。
选择摄像镜头100的透镜材料,使得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和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之差(v1-v2)超过10。
图2是摄像镜头100的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12的部分放大图,其中,透镜材料被选择为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和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之差(v1-v2)超过10。图2作了夸张表现。
图2(a)所示光线的情况,若有包括多种波长的光入射到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则短波长的光P21比长波长的光P11更向光轴P侧折射,短波长的光P21光程靠光轴P侧,在其外侧存在长波长的光P11。即包括多种波长的光入射到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的话,光向光轴P侧分离。
若在该第1透镜11的像侧配置具有负折射力且凹面向着像侧的第2透镜12,则该第2透镜12上靠光轴P侧有短波长的光P21入射,在其外侧有长波长的光P11入射。短波长光P21比长波长光P11向光轴P外侧的折射更大。也就是说,入射到第1透镜11向光轴P侧分离的光,一旦入射到第2透镜12的像侧的面又立即向光轴P的外侧集中,入射到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上发生的色像差得到修正。
通过使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与第2透镜的阿贝数v2之差(dv=v1-v2)超过10,这样,光在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12的集中程度,大于光在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的分离程度,所以,分离了的光立即集中,能够以较短的光程修正色像差。
也就是说,优选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与第2透镜的阿贝数v2之差dv满足以下条件。
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和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12的阿贝数之差dv超过10的话色像差的修正良好,而在10以下的话色像差的修正困难。如果阿贝数之差dv达到70以上的话,则从成本和量产性来说,难以组合适合于便携终端的透镜材料。
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12采用树脂材料时,从树脂透镜材料的特性出发,阿贝数之差dv必须不到40。
如上所述,该摄像镜头100是通过备有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和像侧的面上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12来修正色像差。也就是说,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发生的色像差和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12产生的色像差抵消。因为第1透镜基板1为平行平板,所以如在后面将要说明的那样,能够将第1透镜11产生的色像差抑制为较小。这种结构在以量产为目的、透镜系中不能使用色散非常大或非常小的高价树脂时,是修正色像差最有效的结构。
对有关通过第1透镜基板1的第1透镜11抑制所产生的色像差为较小的机构进行说明。第1透镜基板1优选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大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如图2(a)所示,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物体侧的面一般对短波长光P22的折射大于长波长光P12。此时,向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入射的光中,向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的入射角度是短波长光P22大于长波长光P12,并且,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比,也是短波长光P22的折射率比大于长波长光P12。从斯涅耳折射定律可知,由于双方的效应,短波长光P22的光程与长波长光P12的光程之差减小。即能够抑制色像差为较小。并且第1透镜基板1具有所定厚度,波长不同的光,以上述色散被抑制的状态穿过该厚度,这样,与没有第1透镜基板1的情况相比,更抑制色散。
详细如图2(a)所示,通过形成在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光线被分成上下(P21、P11),没有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作用时,直进到第2透镜12像侧的面,在第2透镜12像侧的面折射。而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大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时(P22、P12),由于在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折射,波长不同的光的色散被抑制,通过行进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厚度,色散被抑制到小于没有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时。
更优选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大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时,第1透镜基板1的阿贝数v0小(例如v0≤60)。具体地说,优选小于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阿贝数是从F线、C线、d线的折射率求得的表示色散的数,阿贝数小意味着例如F线与C线的折射率差大,能够增大上述短波长光作更大折射之效果。
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小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时,优选第1透镜基板1的阿贝数v0大(例如v0>50)。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小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时,如图2(b)所示,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致使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所产生的波长不同光的色散变得显著,不优选。但是通过增大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阿贝数v0,也就是说选F线与C线的折射率差小的材料,能够抑制色像差为较小。这种结构在晶片规模透镜中是有效的方法。
详细如图2(b)所示,由于形成在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的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光线被分成上下(P21、P11),没有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作用时,直进到第2透镜12的面为止,在第2透镜12像侧的面折射。而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小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时(P22、P12),由于在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的折射,波长不同的光的色散变得显著。但是,在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小于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且平行平板(第1透镜基板1)的阿贝数v0大时(P23、P13),由于阿贝数v0大,色散比阿贝数v0小时抑制得小。
并且,第1透镜基板1为平行平板,容易加工,而且在与第1透镜11、第2透镜12的界面不持焦强,因此,面精度对像面聚焦位置的影响小。还有与晶片规模透镜的协调性好。
上述结构廉价,且能够抑制色像差引起的MTF劣化为较小。
这种具备具有正折射力的第1透镜11和具有负折射力的第2透镜12、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与第2透镜的阿贝数v2之差dv超过10的摄像镜头100中,优选使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在0.6以上1.0以下。
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fR在0.6以上的话,畸变被良好修正,不到0.6的话难以修正球面像差和彗形像差。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fR在1.0以下的话,能够构成较短的光学全长,超过1.0的话光学全长变长。本发明中的各透镜,透镜形成在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的情况时,表示透镜的物体侧充满空气、像侧充满透镜基板介质时的焦点距离。透镜形成在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的情况时,表示物体侧充满透镜基板介质、像侧充满空气时的焦点距离。为了使没有接合的透镜也与此对应,物体侧的面的焦点距离表示物体侧充满空气、像侧充满与透镜相同介质时的焦点距离;像侧的面的焦点距离表示物体侧充满与透镜相同的介质、像侧充满空气时的焦点距离。
该摄像镜头100中,在第1透镜12的像侧配置第2透镜基板2,通过在其单面或表面至少形成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透镜,能够抑制珀兹瓦尔和,能够良好地修正像散。另外,在第4透镜24的像侧进一步设透镜基板时,通过在其单面或表面至少形成具有正或负折射力的透镜,能够进一步抑制珀兹瓦尔和,能够更良好地修正像散。
珀兹瓦尔和是表示平面物体与相对平面物体的像面弯曲之关系的数式,为了抑制像面弯曲,必须使各透镜的焦点距离与透镜材料折射力的组合最合适化。优选使摄像镜头100的珀兹瓦尔和在0.14以下。通过使珀兹瓦尔和在0.14以下,在短的光学全长中像散也得到良好修正。珀兹瓦尔和超过0.14的话像散修正有困难。
另外,优选使得用最大像高对摄像镜头100最像侧透镜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Sv、即使得用最大像高对本实施方式中第4透镜24的像侧的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Sv,在0.14以上。非球面下垂量是指最大像高的主光线在光轴垂直方向高度的值,最大像高是指矩形形状的固体摄像元件的对角线一半的长度。
通过使该値Sv为0.14,能够以短的光学全长具备良好的像差修正性能,且在像高高的区域中保持向CCD等影像传感的入射角为较小。到0.14以下的话畸变的修正出现困难,而且在像高高的区域中向CCD等影像传感的入射角变大,发生遮光。
另外,上述摄像镜头100中,以配置在包括第3透镜在内的透镜像侧的第m个(m≥3)透镜为第m透镜时,优选使第m透镜具有负焦强,且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f1对第m透镜的焦点距离fm的比在-0.7以上0以下。
轴上色像差由下(27)式给出,通过配置满足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f1对第m透镜的焦点距离fm的比在-0.7以上0以下的具有负焦强的第m透镜,能够修正色像差。不到-0.7的话难以修正色像差,超过0的话不能修正色像差。
【数26】
(27)
并且,优选第i透镜的阿贝数vm在20以上50以下。超过50的话则难以修正色像差,不到20的话则有时会由于持负焦强透镜的焦强而色像差修正过剩,难以使之修正色像差。
通过符合阿贝数之差dv、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与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的关系、用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f对第1透镜11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S1进行规格化后的值fR、珀兹瓦尔和pn、最像侧的面的非球面下垂量Sv以及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f1对第m透镜的焦点距离fm的比等各条件,摄像镜头100的全长在焦点距离的1.2倍以下,并且以短光学全长具备良好的像差修正性能。
另外,通过使最像侧的透镜的像侧的面具有负的折射力,这样能够向物体侧配置后侧主点位置。在焦点距离相同的摄像镜头中,像侧主点位置在较物体侧时,能够更小型化,所以优选。
实施方式2
图16是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示意图。
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孔径光圈1a,在其后段的像侧配置与实施方式11相同的、形成了第1透镜11及第2透镜12的第1透镜基板1,在其后段的像侧配置平行平板光学部件7。
上述结构的摄像镜头100能够使最像侧的光学部件7发生负的畸变,减小第2透镜12负的焦强产生的正的畸变。在发生像面弯曲时,能够保持矢状像面与子午像面的平衡。发生像面弯曲,是指矢状像面及子午像面双方倒向负的一方之状态。
以下,说明由光学部件7保持像面平衡的效果。已知光学部件7根据以下(13)式产生像散。
【数27】
(13)
其中,
U:入射到光学部件7的光线的入射角
U’:从光学部件7射出的光线的出射角
Dg:光学部件7的厚度
n:光学部件7的折射率
由此可知,大约使矢状像面和子午像面以1对3变化。也就是说,虽然发生矢状像面和子午像面的像散差但在改善矢状像面的同时,因为子午像面跨越近轴像面,所以能够保持在可谓良好的像面范围。
优选光学部件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在0.1以上。这是因为第2透镜12负的焦强发生的正的畸变与光学部件7产生的负的畸变抵消。并且光学部件7的厚度越厚,光学部件7产生的负的畸变量越大,抵消量也增大。
如果光学部件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DR在0.1以下的话,则光学部件7厚度薄不适宜制造。而且畸变的修正减小,不奏效。
有关光学部件7,优选使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焦点距离之比不到0.13。这样光学部件具有减小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之功能。也就是说,根据斯涅耳折射定律,到达像面的距离缩短,这意味着通过折射能够减小畸变。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lR在0.13以上的话,畸变的修正能力减小,或实施方式的摄像镜头100所产生的畸变变得更大。
通过符合光学部件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DR、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lR的各条件,摄像镜头100具备良好的像差修正性能。
变形例
图22是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涉及的摄像镜头示意图。
变形例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孔径光圈1a,在其后段的像侧配置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相同的、形成了第1透镜11及第2透镜12的第1透镜基板1。没有配置实施方式1中的第2透镜基板2和实施方式2中的光学部件7。另外,第2透镜12像侧的面用非球面形成。
如此构成的摄像镜头100既结构简单又与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相同,通过使得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与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之差dv满足(1)式或(2)式的条件,能够抑制轴上色像差及倍率色像差。并且,通过将第2透镜12像侧的面形成为非球面,能够抑制畸变和像面弯曲。
实施例
出示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摄像镜头100的各实施例或变形例的实施数据和像差测定结果。各实施例中使用的记号如下。
R:透镜的曲率半径(mm)
D:透镜的轴上面间隔(mm)
Nd:透镜的折射率
v:透镜的阿贝数
各实施例中,非球面形状以面顶点为原点,取光轴方向为X轴,以光轴垂直方向上的高度为h,用非球面变位量X的下式(14)表示。
【数28】
(14)
其中,
Ai:i(i=4、6、8···)次非球面系数
K:圆锥常数
根据该非球面形状和各实施数据测定像差,评价了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v2之差dv。即对各实施例评价了下式(15)。
【数29】
(15)dv=v1-v2
各实施例评价了在使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不同的摄像镜头100中、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即对各实施例评价了下式(16)。
【数30】
(16)
其中,
fs1:第1透镜11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
f: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各实施例还评价了在使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不同的摄像镜头100中的珀兹瓦尔和pn。即对各实施例评价了下式(17)。
【数31】
(17)
其中,
fj:第j透镜的焦点距离
nj:第j透镜的折射率
另外,实施例1~7和实施例16评价了在使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不同的摄像镜头100中、用最大像高对最像侧的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Sv。即对实施例1~7和实施例16评价了下式(18)。
【数32】
(18)
其中,
X:由下式(19)给出的非球面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在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X0:由下式(20)给出的非球面的旋转2次曲面成分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在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Y:最大像高
【数33】
(19)
【数34】
(20)
其中,
Ai:最像侧的透镜面的i次非球面系数
Ro:最像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
Ko:最像侧的圆锥常数
实施例1~7和实施例16还评价了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f1对第i透镜的焦点距离fi的比。即对实施例1~7和实施例16评价了下式(25)。
【数35】
(25)
另外,实施例8~10、实施例14、实施例15评价了在使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不同的摄像镜头100中、平行平板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的比DR。即对实施例8~10、实施例14、实施例15评价了下式(21)。
【数36】
(21)
实施例8~10、实施例14、实施例15还评价了在使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的阿贝数不同的摄像镜头100中、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lR。即对实施例8~10、实施例14、实施例15评价了下式(22)。
【数37】
(22)
第1实施例
在表1、表2出示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实施例实施数据。第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相同,省略图示。在图3出示具有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100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1】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911 | 0.290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90 | 1.48749 | 70.44 |
3 | ∞ | 0.110 | 1.57370 | 29.00 |
4* | 1.564 | 0.684 | ||
5* | 3.611 | 0.115 | 1.50710 | 54.00 |
6 | ∞ | 0.304 | 1.48749 | 70.44 |
7 | ∞ | 0.355 | 1.50710 | 54.00 |
8* | 5.353 | 0.928 | ||
9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928 | 2.8 | 30.63 | 3.177 |
表1中,面编号1表示第1透镜11物体侧的面,面编号2表示第1透镜11像侧的面,面编号3表示第2透镜12物体侧的面,面编号4表示第2透镜12像侧的面,面编号5表示第3透镜23物体侧的面,面编号6表示第3透镜23像侧的面,面编号7表示第4透镜24物体侧的面,面编号8表示第4透镜24像侧的面。图中“※”记号表示非球面。图中符号(ape)表示其面编号所示的透镜面上形成了孔径光圈1a。
第2实施例
图4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2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中出示的结构相同。在表3、表4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5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5.72,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30.23。
【表3】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893 | 0.361 | 1.53048 | 55.72 |
2(ape) | ∞ | 0.302 | 1.49974 | 62.16 |
3 | ∞ | 0.159 | 1.58340 | 30.23 |
4* | 1.459 | 0.508 | ||
5* | 9.342 | 0.187 | 1.53048 | 55.72 |
6 | ∞ | 0.411 | 1.49974 | 62.16 |
7 | ∞ | 0.441 | 1.53048 | 55.72 |
8* | 17.669 | 0.809 | ||
9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8086 | 2.8 | 30.96 | 3.177 |
第3实施例
图6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3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中出示的结构相同。在表5、表6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7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5】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938 | 0.310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79 | 1.48752 | 70.42 |
3 | ∞ | 0.100 | 1.57370 | 29.00 |
4* | 1.740 | 0.734 | ||
5* | 3.356 | 0.124 | 1.50710 | 54.00 |
6 | ∞ | 0.303 | 1.48752 | 70.42 |
7 | ∞ | 0.416 | 1.50710 | 54.00 |
8* | 4.230 | 0.810 | ||
9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8105 | 2.8 | 31.15 | 3.177 |
第4实施例
图8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4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中出示的结构相同。在表7、表8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9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7】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808 | 0.489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00 | 1.64924 | 29.92 |
3 | ∞ | 0.080 | 1.57370 | 29.00 |
4* | 2.301 | 0.373 | ||
5* | -1.948 | 0.100 | 1.50710 | 54.00 |
6 | ∞ | 0.695 | 1.64924 | 29.92 |
7 | ∞ | 0.680 | 1.50710 | 54.00 |
8* | 18.783 | 0.463 | ||
9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4625 | 2.8 | 30.56 | 3.179 |
第5实施例
图10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5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中出示的结构相同。在表9、表10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11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70.45,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31.16。
【表9】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934 | 0.362 | 1.48749 | 70.45 |
2(ape) | ∞ | 0.427 | 1.68855 | 47.43 |
3 | ∞ | 0.074 | 1.68893 | 31.16 |
4* | 2.194 | 0.726 | ||
5* | 4.356 | 0.124 | 1.53048 | 55.72 |
6 | ∞ | 0.362 | 1.68855 | 47.43 |
7 | ∞ | 0.619 | 1.53048 | 55.72 |
8* | 6.134 | 0.753 | ||
9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7526 | 2.8 | 30.43 | 3.448 |
第6实施例
图12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6实施例的模式图。
第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像侧配置第2透镜基板2。并且在第2透镜基板2的像侧配置第3透镜基板3。第1透镜基板1与第2透镜基板2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第2透镜基板2与第3透镜基板3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第1透镜基板1、第2透镜基板2、第3透镜基板3是平行平板。在第3透镜基板3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第2透镜基板2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3透镜23,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4透镜24。第3透镜基板3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5透镜35,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6透镜36。
作为镜头部,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第3透镜23、第4透镜24、第5透镜35及第6透镜36。各透镜11、12、23、24、35、36与空气接触的面用非球面形成。上述透镜11、12、23、24、35、36都选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
在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之间配置孔径光圈1a,遮挡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可见光。
第1透镜1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镜12具有负的折射力。第3透镜23具有负的折射力。第4透镜24具有正的折射力。第5透镜35具有负的折射力。第6透镜36具有正的折射力。
该摄像镜头100的制造方法与第1实施例相同。
在表11、表12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13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6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6.00。
【表11】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758 | 0.360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03 | 1.84078 | 40.83 |
3 | ∞ | 0.114 | 1.61000 | 26.00 |
4* | 2.606 | 0.281 | ||
5* | -1.751 | 0.095 | 1.61000 | 26.00 |
6 | ∞ | 0.360 | 1.84078 | 40.83 |
7 | ∞ | 0.198 | 1.61000 | 26.00 |
8* | -33.387 | 0.110 | ||
9* | 7.682 | 0.110 | 1.53048 | 55.72 |
10 | ∞ | 0.312 | 1.84078 | 40.83 |
11 | ∞ | 0.510 | 1.53048 | 55.72 |
12* | 5.749 | 0.528 | ||
13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5282 | 2.8 | 30.64 | 3.28 |
表11中,面编号9表示第5透镜35物体侧的面,面编号10表示第5透镜35像侧的面,面编号11表示第6透镜36物体侧的面,面编号12表示第5透镜35像侧的面。“※”记号表示非球面。
第7实施例
图14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7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是在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像侧配置第2透镜基板2。并且在第2透镜基板2的像侧配置第3透镜基板3。第1透镜基板1与第2透镜基板2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第2透镜基板2与第3透镜基板3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第1透镜基板1、第2透镜基板2、第3透镜基板3是平行平板。在第3透镜基板3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第2透镜基板2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3透镜23。第3透镜基板3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5透镜35,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6透镜36。第2透镜基板2像侧的面上没有形成透镜。
在表13、表14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15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7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13】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798 | 0.339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08 | 1.55082 | 43.35 |
3 | ∞ | 0.109 | 1.57370 | 29.00 |
4* | 2.618 | 0.207 | ||
5* | -1.816 | 0.099 | 1.57370 | 29.00 |
6 | ∞ | 0.375 | 1.55082 | 43.35 |
7 | ∞ | 0.000 | 1.58749 | 30.07 |
8 | ∞ | 0.100 | ||
9* | 3.325 | 0.104 | 1.50710 | 54.00 |
10 | ∞ | 0.304 | 1.55308 | 43.28 |
11 | ∞ | 0.572 | 1.50710 | 54.00 |
12* | 3.856 | 0.658 | ||
13 | ∞ | |||
BF | Fno | HFOV | TL | |
0.6582 | 2.8 | 30.88 | 3.176 |
第8实施例
图16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的第8实施例的模式图。
第8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像侧配置平行平板光学部件7。第1透镜基板1与光学部件7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光学部件7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光学部件7物体侧的面以及像侧的面上没有形成透镜。
作为镜头部,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各透镜11、12与空气接触的面用非球面形成。上述透镜11、12都选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
在第1透镜11的像侧配置孔径光圈1a,遮挡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可见光。
第1透镜1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镜12具有负的折射力。
在表15、表16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17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8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15】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30 | 0.050 | 1.50710 | 54.00 |
3 | ∞ | 0.570 | 1.52470 | 56.20 |
4 | ∞ | 0.050 | 1.57370 | 29.00 |
5* | -1.816 | 0.100 | ||
6 | ∞ | 0.200 | 1.51633 | 64.10 |
7 | ∞ | 0.120 | ||
BF | Fno | HFOV | TL | |
1.0258 | 2.8 | 30.81321 | 1.91 |
第9实施例
图18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的第9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表17、表18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19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9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17】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40 | 0.050 | 1.50710 | 54.00 |
3 | ∞ | 0.570 | 1.52470 | 56.20 |
4 | ∞ | 0.050 | 1.57370 | 29.00 |
5* | -1.816 | 0.100 | ||
6 | ∞ | 0.994 | 1.51633 | 64.10 |
7 | ∞ | 0.120 | ||
BF | Fno | HFOV | TL | |
1.0465 | 2.8 | 31.25937 | 2.17 |
本实施例是光学部件7的厚度厚于第8实施例的情况,抑制光学部件7畸变小的能力高,比第8实施例更维持像差性能并修正畸变。
第10实施例
图20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0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表19、表20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21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0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70.45,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31.16。
【表19】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40 | 0.050 | 1.48749 | 70.45 |
3 | ∞ | 0.570 | 1.52470 | 56.20 |
4 | ∞ | 0.050 | 1.57370 | 31.16 |
5* | -1.816 | 0.100 | ||
6 | ∞ | 1.200 | 1.51633 | 64.10 |
7 | ∞ | 0.120 | ||
BF | Fno | HFOV | TL | |
1.1077 | 2.8 | 29.4479 | 2.33 |
本实施例与第9实施例相比更加厚光学部件7的厚度,由此将畸变抑制为较小。
第11实施例
图22是根据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2之变形例的摄像镜头100第11实施例的模式图。
第1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第1透镜基板1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
作为镜头部,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各透镜11、12与空气接触的面用非球面形成。上述透镜11、12都选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
在第1透镜11的像侧配置孔径光圈1a,遮挡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可见光。
第1透镜1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镜12具有负的折射力。
在表21、表22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23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1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9.00。
【表21】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30 | 0.050 | 1.50710 | 54.00 |
3 | ∞ | 0.570 | 1.67700 | 56.20 |
4 | ∞ | 0.050 | 1.57370 | 29.00 |
5* | -1.816 | 1.061 | ||
BF | Fno | HFOV | TL | |
1.0258 | 2.8 | 30.81321 | 1.91 |
第12实施例
图24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2实施例的模式图。
第1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像侧配置透镜A8。第1透镜基板1和透镜A8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透镜A8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
作为镜头部,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透镜A8。各透镜11、12、8与空气接触的面用非球面形成。上述透镜11、12都选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
在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之间配置孔径光圈1a,遮挡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可见光。
第1透镜1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镜12具有负的折射力。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大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
在表23、表24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25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70.45,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31.16。
【表23】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934 | 0.362 | 1.48749 | 70.45 |
2* | ∞ | 0.427 | 1.68855 | 47.43 |
3 | ∞ | 0.074 | 1.68893 | 31.16 |
4 | 2.194 | 0.726 | ||
5* | 4.356 | 1.106 | 1.53048 | 55.72 |
6* | 6.134 | 0.728 | ||
BF | Fno | HFOV | TL | |
0.7275 | 2.8 | 30.48 | 3.42 |
第13实施例
图26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3实施例的模式图。
第1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是在物体侧配置第1透镜基板1,在其像侧配置透镜A8。进一步在透镜A8像侧配置透镜B9。第1透镜基板1和透镜A8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透镜A8和透镜B9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透镜B9的像侧配置CCD型、CMOS型影像传感4。
第1透镜基板1物体侧的面上形成了第1透镜11,像侧的面上形成了第2透镜12。
作为镜头部,从物体侧起依次配置第1透镜11、第2透镜12、透镜A8、透镜A8、透镜B9。各透镜11、12、8、9与空气接触的面用非球面形成。上述透镜11、12、9都选树脂材料作为透镜材料。透镜8选玻璃作为透镜材料。
在第1透镜11和第1透镜基板1之间配置孔径光圈1a,遮挡有助于图像形成的可见光。
第1透镜11具有正的折射力。第2透镜12具有负的折射力。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大于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
在表25、表26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27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3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4.0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6.00。
【表25】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758 | 0.360 | 1.50710 | 54.00 |
2(ape) | ∞ | 0.303 | 1.84078 | 40.83 |
3 | ∞ | 0.114 | 1.61000 | 26.00 |
4* | 2.606 | 0.281 | ||
5* | -1.751 | 0.652 | 1.61000 | 26.00 |
6* | -33.387 | 0.110 | ||
7* | 7.682 | 0.820 | 1.53048 | 55.72 |
8* | 5.749 | 0.546 | ||
BF | Fno | HFOV | TL | |
0.5458 | 2.8 | 30.54 | 3.186 |
第14实施例
图28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4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表27、表28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29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4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6.6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3.00。
【表27】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30 | 0.120 | 1.43000 | 56.60 |
3 | ∞ | 0.500 | 1.51680 | 64.20 |
4 | ∞ | 0.050 | 1.63630 | 23.00 |
5* | -1.816 | 0.100 | ||
6 | ∞ | 0.683 | 1.51680 | 64.20 |
0.447 | ||||
BF | Fno | HFOV | TL | |
0.447 | 2.8 | 31.187 | 2.017 |
第15实施例
图30是根据实施方式2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5实施例的模式图。
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2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表29、表30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31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15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6.6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3.00。
【表29】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ape) | 0.116 | |||
2* | 0.730 | 0.120 | 1.43000 | 56.60 |
3 | ∞ | 0.500 | 1.71300 | 53.90 |
4 | ∞ | 0.050 | 1.63630 | 23.00 |
5* | -1.816 | 0.100 | ||
6 | ∞ | 0.683 | 1.51680 | 64.20 |
0.487 | ||||
BF | Fno | HFOV | TL | |
0.487 | 2.8 | 31.17 | 2.086 |
第16实施例
图32是根据实施方式1的摄像镜头100的第16实施例的模式图。透镜基板及透镜的配置与实施方式1所示的结构相同。在表31、表32出示具有该光学系的摄像镜头100实施数据。在图33出示具有该光学系及该实施数据的摄像镜头的像差图。
如表所示,第2实施例的摄像镜头100,其中,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为56.60,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为23.00。
【表31】
面编号 | R | D | Nd | v |
1* | 0.791 | 0.250 | 1.43000 | 56.60 |
2(ape) | ∞ | 0.353 | 1.71300 | 53.90 |
3 | ∞ | 0.086 | 1.63630 | 23.00 |
4* | 1.800 | 0.657 | ||
5* | 2.636 | 0.060 | 1.63630 | 23.00 |
6 | ∞ | 0.300 | 1.71300 | 53.90 |
7 | ∞ | 0.256 | 1.63630 | 23.00 |
8* | 4.696 | 1.213 | ||
BF | Fno | HFOV | TL | |
1.213 | 2.8 | 31.93 | 3.175 |
各实施例的结果
如各实施例像差图所示,各实施例中色像差修正良好。在表33、表34中出示该实施例的下述各评价结果: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和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之差dv的评价结果(式15的计算结果);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fR的评价结果(式16的计算结果);珀兹瓦尔和pn的评价结果(式17的计算结果);第1透镜11的焦点距离f1对第m透镜的焦点距离fm之比f1/fm的评价结果(式25的计算结果);最像侧的面的非球面下垂量Sv的评价结果(式18的计算结果);光学部件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DR的评价结果(式21的计算结果);以及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lR(式22的计算结果)的评价结果。
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第1透镜11的阿贝数v1和第2透镜12的阿贝数v2之差满足以下条件式(2),色像差得到良好修正。
【数38】
(2)10<(v1-v2)<70
第1透镜11和第2透镜12采用树脂材料时,从树脂材料的特性出发,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8)色像差得到良好修正。
【数39】
(8)10<(v1-v2)<40
又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用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f对第1透镜11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S1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条件式(3),能够得到光学全长短良好的像差性能。
【数40】
(3)
又如表33、表34所示,优选该珀兹瓦尔和满足以下条件式(4)。通过满足以下条件式(4),在短光学全长中像散也得到良好修正。
【数41】
(4)
又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f1对第i透镜的焦点距离fm之比f1/fm满足以下条件式(25),能够得到良好的像差性能。
【数42】
(25)
又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用最大像高对最像侧的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条件式(5),以短光学全长具备良好的像差性能,并且在像高高的区域中,能够保持向CCD等影像传感的入射角为较小。
【数43】
(5)
又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光学部件7的厚度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满足以下条件式(6),光学全长短,能够得到良好的像差性能。
【数44】
(6)
又如表33、表34所示,通过轴上光线与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程差对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之比满足以下条件式(7),光学全长短,能够得到良好的像差性能。
【数45】
(7)
通过第1透镜11的折射率n1与第1透镜基板1的折射率n2之间的关系满足以下条件式(9),光学全长短,能够得到良好的像差性能。
【数46】
(9)n1<n2
【表33】
【表34】
以上参照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解释为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以进行适宜变更和改良。
Claims (34)
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至少含有1个在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所述透镜组,
其中,至少1个在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所述透镜组满足以下(28)式的条件:
[数1]
(28) 10<|νp-νn |
νp:透镜基板上形成的具有正的折射力的透镜的阿贝数
νn:透镜基板上形成的具有负的折射力的透镜的阿贝数。
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把被配置在最物体侧的透镜组中所含的平行平板透镜基板称为第1透镜基板时,备有:
所述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阿贝数ν2;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1)式的条件:
[数2]
(1) 10<(ν1-ν2)。
3.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摄像镜头由一个透镜组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ν2;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3]
(2) 10<(ν1-ν2)<70。
4.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摄像镜头备有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A,
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ν2;
所述透镜A是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或透镜组,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4]
(2) 10<(ν1-ν2)<70。
5.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的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备有第1透镜组、在所述第1透镜组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A、在所述透镜A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配置的透镜B,
其中,所述第1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之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ν2;
所述透镜A及所述透镜B是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或透镜组,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5]
(2) 10<(ν1-ν2)<70。
6.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透镜组中,至少1个透镜组满足以下(29)式的条件:
[数6]
(29) 10<|νp-νn |<70。
7.权利要求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基板的两侧形成了透镜的透镜组中,至少1个透镜组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数7]
(2) 10<(ν1-ν2)<70。
8.权利要求2或4或5或7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为平行平板的第2透镜基板,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物体侧或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了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
9.权利要求2至5的任何一项或7或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的像侧的面呈非球面形状。
10.权利要求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为平行平板的第3透镜基板,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透镜基板的像侧隔开所定间隔,物体侧或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了具有正或负的折射力的透镜。
11.权利要求8或10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第3透以及与所述第3透镜相比被配置在像侧的第m透镜中至少1个透镜具有负的焦强,
该具有负焦强的透镜的焦点距离fm,满足以下(25)式的条件:
[数8]
其中,m≥3,f1是第1透镜的焦点距离。
12.权利要求11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m透镜的阿贝数νm满足以下(26)式的条件:
[数9]
(26) 20≤νm≤50。
13.权利要11或12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最像侧的透镜基板的像侧的面上有透镜,该透镜的像侧的面具有负的折射力。
14.权利要8或10至1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备有第3透镜,其被形成在所述第2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
15.权利要8或10至1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被配置在最像侧的透镜面是非球面,用最大像高对所述最像侧的透镜面的非球面下垂量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5)式的条件:
[数10]
其中,X是由以下(5.1)式给出的非球面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X0是由以下(5.2)式给出的非球面的旋转2次曲面成分变位量,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高度上的值;
Y是最大像高;
[数11]
[数12]
其中,Ai是最像侧的透镜面的i(i=2、4、6…)次非球面系数,R是最像侧的透镜面的近轴曲率半径,K是最像侧的圆锥常数,h是最大像高主光线的光轴垂直方向的高度。
16.权利要8或10至15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透镜基板上形成的透镜,由树脂材料形成。
17.权利要10至16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3透镜基板上形成的透镜,由树脂材料形成。
18.权利要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17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用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f对所述第1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S1进行规格化后的值,满足以下(3)式的条件:
[数13]
其中,fs1是所述第1透镜的物体侧透镜面的焦点距离,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19.权利要1至18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透镜全系的珀兹瓦尔和满足以下(4)式的条件:
[数14]
其中,fj是第j透镜的焦点距离,nj是第j透镜的折射率。
20.权利要1至1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并且备有孔径光圈,其被形成在上述任意一个透镜基板的表面。
21.权利要求20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和所述第1透镜之间备有所述孔径光圈。
22.权利要求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1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的折射率n1和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折射率n2,满足以下(9)式的条件:
[数15]
(9) n1<n2。
23.权利要求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阿贝数ν0满足以下(10)式的条件:
[数16]
(10) ν0≤60。
24.权利要求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1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的折射率n1和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折射率n2以及所述第1透镜基板的阿贝数ν0分别满足以下(11)式、(12)式的条件:
[数17]
(11) n2<n1
[数18]
(12)ν0>50。
25.权利要求2至5的任何一项或7至24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透镜和所述第2透镜都由树脂材料形成。
26.权利要求25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8)式的条件:
[数19]
(8) 10<(ν1-ν2)<40。
27.权利要求16至26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中散布了长30纳米以下的无机微粒。
28.权利要求16至27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是硬化型树脂。
29.权利要求28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材料是UV硬化型树脂。
30.权利要求1至29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透镜与空气接触的面呈非球面形状。
31.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由一个透镜组和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该透镜组像侧的为平行平板的光学部件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ν2;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同时,所述光学部件满足以下(6)式的条件:
[数20]
(2) 10<(ν1-ν2)<70
[数21]
其中,Dg是光学部件的厚度,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32.一种摄像镜头,其特征在于,
把为平行平板的透镜基板和所述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及像侧的面的至少一面上形成的透镜作为透镜组,
摄像镜头由一个透镜组和被隔开所定间隔配置在该透镜组像侧的为平行平板的光学部件构成,
其中,所述透镜组备有:
第1透镜基板;
第1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物体侧的面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物体侧的面是凸面向着物体侧,阿贝数ν1;
第2透镜,被形成在所述第1透镜基板像侧的面上,具有负的折射力,像侧的面是凹面向着像侧,阿贝数ν2;
所述阿贝数ν1和所述阿贝数ν2之差满足以下(2)式的条件,
同时,所述光学部件满足以下(7)式的条件:
[数22]
(2) 10<(ν1-ν2)<70
[数23]
其中,l1是轴上光线从所述第2透镜到像面的光程,l2是最大像高主光线从所述第2透镜到像面的光程,f是透镜全系的焦点距离。
33.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权利要求1至32的任何一项中记载的摄像镜头;对由所述摄像镜头成像的物体像进行光电变换的影像传感。
34.一种便携终端,其特征在于,备有权利要求33中记载的摄像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038221/2007 | 2007-02-19 | ||
JP2007038221 | 2007-02-19 | ||
PCT/JP2008/052036 WO2008102648A1 (ja) | 2007-02-19 | 2008-02-07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並びに携帯端末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606095A true CN101606095A (zh) | 2009-12-16 |
CN101606095B CN101606095B (zh) | 2011-06-08 |
Family
ID=3970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002075.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606095B (zh) | 2007-02-19 | 2008-02-07 |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5) | US8000038B2 (zh) |
EP (4) | EP2527898A3 (zh) |
JP (6) | JP4293291B2 (zh) |
KR (3) | KR20090115711A (zh) |
CN (1) | CN101606095B (zh) |
WO (3) | WO2008102648A1 (zh) |
Cited By (1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323927A (zh) * | 2013-06-25 | 2013-09-25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集成镜头模组 |
CN103460106A (zh) * | 2011-03-11 | 2013-12-18 | 安特尔耀恩国际有限公司 | 光学单元 |
CN104280859A (zh) * | 2013-07-11 | 2015-01-14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光学装置 |
US9013808B2 (en) | 2011-06-20 | 2015-04-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CN106560731A (zh) * | 2015-10-05 | 2017-04-12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表面窄视场复合透镜 |
TWI579587B (zh) * | 2014-07-03 | 2017-04-21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晶圓級透鏡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US9857562B2 (en) | 2014-01-08 | 2018-01-0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TWI624683B (zh) * | 2016-10-06 | 2018-05-21 | 美商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非球面透鏡 |
CN108121021A (zh) * | 2016-11-30 | 2018-06-05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热复合透镜 |
US9995908B2 (en) | 2016-10-03 | 2018-06-1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CN108287401A (zh) * | 2017-01-10 | 2018-07-17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面近红外晶圆级镜头系统 |
US10564397B2 (en) | 2010-11-19 | 2020-02-1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US10678028B2 (en) | 2013-02-04 | 2020-06-0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US11561375B2 (en) | 2012-04-20 | 2023-01-24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lens system |
TWI832219B (zh) * | 2021-04-22 | 2024-02-11 | 美商貓頭鷹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周邊視野成像的廣角鏡頭和攝影機系統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00038B2 (en) | 2007-02-19 | 2011-08-16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
JP3976781B1 (ja) * | 2007-05-17 | 2007-09-19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WO2009069467A1 (ja) * | 2007-11-29 | 2009-06-04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WO2009116492A1 (ja) * | 2008-03-21 | 2009-09-24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デジタル機器、及び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US7920342B2 (en) * | 2008-07-01 | 2011-04-05 | Aptina Imaging Corporation | Over-molded glass lenses and method of forming the same |
JPWO2010010891A1 (ja) * | 2008-07-25 | 2012-01-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US7688531B1 (en) * | 2008-10-09 | 2010-03-30 | Visera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 | Miniature image capture lens |
US7796349B2 (en) * | 2008-10-09 | 2010-09-14 | Visera Technologies Company Limited | Miniature image capture lens |
US8111471B2 (en) * | 2008-10-24 | 2012-02-07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Imaging lens, imaging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
WO2010050304A1 (ja) | 2008-10-31 | 2010-05-0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ウエハレンズ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NL1036360C2 (nl) * | 2008-12-23 | 2010-06-24 | Anteryon B V | Optische eenheid. |
JP5434093B2 (ja) * | 2009-01-27 | 2014-03-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WO2010087084A1 (ja) * | 2009-01-29 | 2010-08-05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CN102356463A (zh) * | 2009-02-03 | 2012-02-15 | 数字光学(东部)公司 | 光学成像设备及制造该光学成像设备的方法 |
JP5519198B2 (ja) * | 2009-02-13 | 2014-06-11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2010266667A (ja) * | 2009-05-14 | 2010-11-25 | Fujifilm Corp |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264652A (ja) * | 2009-05-14 | 2010-11-25 | Fujifilm Corp | 造形物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
JPWO2010134376A1 (ja) * | 2009-05-18 | 2012-11-08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JP5391838B2 (ja) * | 2009-05-29 | 2014-01-15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ウエ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WO2010140415A1 (ja) * | 2009-06-01 | 2010-12-09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WO2010143458A1 (ja) * | 2009-06-10 | 2010-12-16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JP2011017764A (ja) * | 2009-07-07 | 2011-01-27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
JP4902700B2 (ja) * | 2009-07-14 | 2012-03-2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像モジュール |
TWI421557B (zh) | 2009-07-14 | 2014-01-0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攝像透鏡系統 |
JP5311043B2 (ja) * | 2009-07-17 | 2013-10-09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携帯端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2011027867A (ja) * | 2009-07-23 | 2011-02-10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光学部品、光学部品の製造方法、レンズ集合体及びレンズ集合体の製造方法 |
JP5261314B2 (ja) * | 2009-07-31 | 2013-08-1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偏芯測定装置および偏芯測定方法 |
JP5059065B2 (ja) | 2009-08-07 | 2012-10-24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像モジュール、結像レンズ、およびコード読取方法 |
JP5352392B2 (ja) | 2009-09-14 | 2013-11-27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
JP5401227B2 (ja) * | 2009-09-16 | 2014-01-29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の製造方法、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アレイ、レンズモジュール及び撮像ユニット |
JP2011090018A (ja) * | 2009-09-24 | 2011-05-06 | Sharp Corp |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WO2011040226A1 (ja) * | 2009-09-30 | 2011-04-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用レンズ |
JP5535842B2 (ja) * | 2009-09-30 | 2014-07-02 |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 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用黒色硬化性組成物、及び、ウェハレベルレンズ |
US8289634B2 (en) * | 2009-10-02 | 2012-10-16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capture lens modules |
US8279535B2 (en) * | 2009-10-02 | 2012-10-02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Image capture lens modules and image capture systems |
KR20120090992A (ko) * | 2009-10-06 | 2012-08-17 | 소니 주식회사 | 광학 유닛 및 촬상 장치 |
JP4886016B2 (ja) | 2009-10-08 | 2012-02-29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撮像モジュール、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 |
TWI516450B (zh) | 2009-10-19 | 2016-01-11 |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 鈦黑分散物、感光性樹脂組成物、晶圓級透鏡、遮光膜及其製造方法、以及固態攝像元件 |
WO2011055623A1 (ja) * | 2009-11-09 | 2011-05-12 |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 撮像用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の製造方法 |
US8559118B2 (en) | 2009-11-18 | 2013-10-15 | DigitalOptics Corporation Europe Limited | Fixed focal length optical lens architecture providing a customized depth of focus optical system |
CN104317164B (zh) | 2009-12-11 | 2018-03-30 | 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 黑色可固化组合物 |
JP5589509B2 (ja) * | 2009-12-28 | 2014-09-17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US8659839B2 (en) * | 2010-02-26 | 2014-02-25 | Konica Minolta Advanced Layers, Inc. | Imaging lens and imaging device |
JP2011180292A (ja) * | 2010-02-26 | 2011-09-15 | Fujifilm Corp | レンズアレイ |
JP2011180293A (ja) | 2010-02-26 | 2011-09-15 | Fujifilm Corp | レンズアレイ |
JP5636713B2 (ja) * | 2010-03-24 | 2014-12-10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543993B (zh) | 2010-03-25 | 2016-08-01 | 富士軟片股份有限公司 | 黑色硬化型組成物、用於固態攝像元件的遮光彩色濾光片及其製造方法、固態攝像元件、晶圓級透鏡及攝影模組 |
JP5043146B2 (ja) | 2010-04-12 | 2012-10-10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
NL2005164C2 (nl) * | 2010-07-28 | 2012-01-31 | Anteryon Internat B V | Optische eenheid. |
JP5648689B2 (ja) * | 2010-09-09 | 2015-01-0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US8547648B2 (en) * | 2010-09-24 | 2013-10-01 | Himax Semiconductor, Inc. | Micro-lens module |
JP2012220590A (ja) | 2011-04-05 | 2012-11-12 | Sharp Corp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モジュール |
JP6209308B2 (ja) | 2011-04-26 | 2017-10-04 | ソニー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8625210B2 (en) * | 2011-05-05 | 2014-01-07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Micro-lens module |
US9304293B2 (en) | 2011-05-20 | 2016-04-05 | Konica Minolta, Inc. | Imaging lens, imaging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device |
TWI452376B (zh) * | 2011-05-31 | 2014-09-11 | Himax Tech Ltd | 微型鏡頭模組 |
JPWO2012173026A1 (ja) * | 2011-06-15 | 2015-02-23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用の撮像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
EP2726930A4 (en) * | 2011-06-28 | 2015-03-04 | Pelican Imaging Corp | 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USE WITH AN ARRAY CAMERA |
CN102998775A (zh) * | 2011-09-09 | 2013-03-27 | 杭州精工技研有限公司 | 摄像透镜 |
TWI457632B (zh) * | 2012-03-23 | 2014-10-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成像系統鏡組 |
US8842381B2 (en) | 2012-04-05 | 2014-09-23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Micro-lens module |
CN103376532A (zh) * | 2012-04-25 | 2013-10-30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微型镜头模块 |
WO2013191035A1 (ja) * | 2012-06-22 | 2013-12-27 |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 ウエ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及び撮像レンズ |
US8861096B2 (en) * | 2012-09-11 | 2014-10-14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Imaging lens |
WO2014165615A1 (en) * | 2013-04-03 | 2014-10-09 | Molex Incorporated | Expanded beam lens assembly |
US20150002944A1 (en) * | 2013-07-01 | 2015-01-01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Imaging optical device |
JP6217193B2 (ja) * | 2013-07-09 | 2017-10-25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光学レンズ装置 |
JP2015060067A (ja) * | 2013-09-18 | 2015-03-30 | 株式会社東芝 | 撮像レンズ及び固体撮像装置 |
NL2011874C2 (en) * | 2013-11-29 | 2015-06-01 | Anteryon Wafer Optics B V | Lens system. |
KR102180476B1 (ko) | 2013-12-17 | 2020-11-1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촬상 렌즈 시스템 및 이를 채용한 촬상 장치 |
TWI545365B (zh) | 2015-02-17 | 2016-08-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17022200A (ja) * | 2015-07-08 | 2017-01-26 |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 イメージセンサ、および電子機器 |
US10444467B2 (en) * | 2015-11-25 | 2019-10-15 | Himax Technologies Limited | Collimation lens modul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using the same |
US9897778B2 (en) * | 2016-01-12 | 2018-02-20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Four-surface narrow field-of-view compound lens |
USD845375S1 (en) * | 2016-02-05 | 2019-04-09 | Fujifilm Corporation | Projector |
US10962691B2 (en) | 2017-03-06 | 2021-03-30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Athermal doublet lens with large thermo-optic coefficients |
TWI622822B (zh) | 2017-09-13 | 2018-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影像系統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3204100B (zh) * | 2017-12-08 | 2022-12-06 |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电子装置 |
US10935771B2 (en) | 2017-12-21 | 2021-03-02 | Anteryon International B.V. | Lens system |
CN111727396B (zh) | 2017-12-21 | 2022-05-13 | 安特尔耀恩国际有限公司 | 透镜系统 |
TWI651565B (zh) | 2018-02-22 | 2019-02-21 | Largan Precision Co.,Ltd. | 成像光學鏡頭、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US11048067B2 (en) | 2018-05-25 | 2021-06-29 | Anteryon International B.V. | Lens system |
TWI663424B (zh) | 2018-08-23 | 2019-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TWI707156B (zh) | 2019-05-17 | 2020-10-1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光學取像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7581059B2 (ja) * | 2021-01-13 | 2024-11-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系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763290B (zh) | 2021-02-01 | 2022-05-0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光學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7692745A (zh) * | 2022-08-31 | 2024-03-12 | 信扬科技(佛山)有限公司 | 镜头模组及电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436747A (en) * | 1977-08-26 | 1979-03-17 | Olympus Optical Co Ltd | Objective lens of microscope |
US4867514A (en) * | 1985-11-12 | 1989-09-19 | Hydro Fuels, Inc. | Systems for deviating and (optionally) converging radiation |
US5995279A (en) * | 1994-11-09 | 1999-11-30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Optical element, and tak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using it |
US5646788A (en) * | 1995-04-06 | 1997-07-08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Dual aperture lens |
US6426829B1 (en) * | 1998-03-26 | 2002-07-30 | Digital Optics Corp. | Integrated micro-optical systems |
JP2003204053A (ja) * | 2001-03-05 | 2003-07-18 | Canon Inc | 撮像モジュール及び該撮像モジュールの製造方法、デジタルカメラ |
US7564496B2 (en) * | 2002-09-17 | 2009-07-21 | Anteryon B.V. | Camera devic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amera device, wafer scale package |
JP2004170460A (ja) * | 2002-11-15 | 2004-06-17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像光学系、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ディ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ビデオカメラ及びモバイル機器 |
JP3452919B1 (ja) * | 2003-01-22 | 2003-10-06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用レンズ |
JP3924546B2 (ja) * | 2003-04-04 | 2007-06-06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撮像装置 |
JP4106475B2 (ja) * | 2003-05-27 | 2008-06-25 | 株式会社ニコン | 光学素子 |
KR100561844B1 (ko) * | 2003-10-07 | 2006-03-1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마이크로 렌즈 어레이 및 그 제조 방법 |
WO2008011003A2 (en) * | 2006-07-17 | 2008-01-24 | Tessera North America, Inc. | Camera system and associated methods |
CN1328609C (zh) * | 2004-05-15 | 2007-07-25 | 清华大学 | 摄影镜头系统 |
JP2006012371A (ja) | 2004-05-25 | 2006-01-12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対物光学素子及び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 |
DE102004036469A1 (de) * | 2004-07-28 | 2006-02-16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Kameramodul, hierauf basierendes Array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Herstellung |
JP2006091638A (ja) | 2004-09-27 | 2006-04-06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撮像レンズ |
JP2006098504A (ja) | 2004-09-28 | 2006-04-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撮影レンズ |
JP4784068B2 (ja) | 2004-11-02 | 2011-09-28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撮影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
TWI274179B (en) * | 2005-04-01 | 2007-02-21 | Asia Optical Co Inc | Micro imaging camera lens |
KR100665176B1 (ko) * | 2005-05-18 | 2007-01-09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웨이퍼 스케일 렌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광학계 |
CN100582819C (zh) * | 2005-05-20 | 2010-01-20 |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电润湿元件、镜头系统、电子装置以及驱动方法 |
JP2006337473A (ja) * | 2005-05-31 | 2006-12-14 | Nidec Nissin Corp | 光学装置 |
JP4776988B2 (ja) | 2005-06-15 | 2011-09-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系及びそれを有する光学機器 |
CN100383590C (zh) * | 2005-06-20 | 2008-04-23 | 亚洲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 镜头组 |
DE102005036211A1 (de) * | 2005-08-02 | 2007-02-08 | Lanxess Deutschland Gmbh | Strahlmühle mit integriertem dynamischen Sichter |
JP5268240B2 (ja) | 2005-10-03 | 2013-08-21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光学用複合材料及び光学素子 |
KR100780240B1 (ko) * | 2006-12-01 | 2007-11-27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초소형 촬상 광학계 |
JP3926380B1 (ja) | 2006-12-07 | 2007-06-06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3929479B1 (ja) | 2006-12-21 | 2007-06-13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US8000038B2 (en) * | 2007-02-19 | 2011-08-16 |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mobile terminal |
JP3946245B1 (ja) | 2007-03-08 | 2007-07-18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4022246B1 (ja) | 2007-05-09 | 2007-12-12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3976781B1 (ja) * | 2007-05-17 | 2007-09-19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3976780B1 (ja) * | 2007-05-17 | 2007-09-19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3976782B1 (ja) * | 2007-05-17 | 2007-09-19 | マイルストーン株式会社 | 撮像レンズ |
JP2010020126A (ja) * | 2008-07-11 | 2010-01-28 | Fujinon Corp |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その撮像レンズ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
-
2008
- 2008-02-07 US US12/522,580 patent/US8000038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07 WO PCT/JP2008/052036 patent/WO2008102648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2-07 KR KR1020097014425A patent/KR20090115711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8-02-07 CN CN200880002075.6A patent/CN10160609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07 EP EP12181177.2A patent/EP2527898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2-07 EP EP08710915A patent/EP2113800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2-07 JP JP2009500134A patent/JP429329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9 WO PCT/JP2008/052762 patent/WO200810277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2-19 US US12/520,903 patent/US806829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9 KR KR1020097017154A patent/KR20100014801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8-02-19 EP EP08711584A patent/EP211380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8-02-19 JP JP2009500192A patent/JP524615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9 KR KR1020097016968A patent/KR20090113290A/ko not_active Ceased
- 2008-02-19 US US12/525,837 patent/US806414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9 JP JP2008036950A patent/JP2008233884A/ja active Pending
- 2008-02-19 WO PCT/JP2008/052763 patent/WO200810277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2-19 JP JP2009500193A patent/JP516363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2-19 EP EP08711583A patent/EP2124081A4/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9
- 2009-04-15 JP JP2009098773A patent/JP2009157402A/ja active Pending
- 2009-09-28 JP JP2009222299A patent/JP483122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0
- 2010-02-05 US US12/701,275 patent/US803141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7-07 US US13/178,016 patent/US20110267709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Cited By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0564397B2 (en) | 2010-11-19 | 2020-02-1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US12242036B2 (en) | 2010-11-19 | 2025-03-04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US10739559B2 (en) | 2010-11-19 | 2020-08-1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
CN103460106A (zh) * | 2011-03-11 | 2013-12-18 | 安特尔耀恩国际有限公司 | 光学单元 |
CN103460106B (zh) * | 2011-03-11 | 2015-08-05 | 安特尔耀恩国际有限公司 | 光学单元 |
US9013808B2 (en) | 2011-06-20 | 2015-04-21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US9110279B2 (en) | 2011-06-20 | 2015-08-1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US12032142B2 (en) | 2011-06-20 | 2024-07-0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US9606331B2 (en) | 2011-06-20 | 2017-03-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US9606332B2 (en) | 2011-06-20 | 2017-03-28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system for pickup |
US11561375B2 (en) | 2012-04-20 | 2023-01-24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lens system |
US11156808B2 (en) | 2013-02-04 | 2021-10-26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US11656439B2 (en) | 2013-02-04 | 2023-05-2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US10678028B2 (en) | 2013-02-04 | 2020-06-0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US12032143B2 (en) | 2013-02-04 | 2024-07-09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 |
CN103323927A (zh) * | 2013-06-25 | 2013-09-25 | 瑞声声学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 集成镜头模组 |
CN104280859A (zh) * | 2013-07-11 | 2015-01-14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光学装置 |
CN104280859B (zh) * | 2013-07-11 | 2016-12-28 | 奇景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成像光学装置 |
US11966029B2 (en) | 2014-01-08 | 2024-04-23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US12216256B2 (en) | 2014-01-08 | 2025-02-04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US9857562B2 (en) | 2014-01-08 | 2018-01-0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US11042009B2 (en) | 2014-01-08 | 2021-06-2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device and mobile terminal |
TWI579587B (zh) * | 2014-07-03 | 2017-04-21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晶圓級透鏡系統及其製造方法 |
US9897786B2 (en) | 2015-10-05 | 2018-02-20 |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 Two-surface narrow field-of-view compounds lens |
CN106560731B (zh) * | 2015-10-05 | 2022-03-15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表面窄视场复合透镜 |
CN106560731A (zh) * | 2015-10-05 | 2017-04-12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表面窄视场复合透镜 |
TWI625545B (zh) * | 2015-10-05 | 2018-06-01 | 美商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二表面窄視場複合透鏡 |
US9995908B2 (en) | 2016-10-03 | 2018-06-12 |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 Optical imaging lens system, image capturing unit and electronic device |
TWI624683B (zh) * | 2016-10-06 | 2018-05-21 | 美商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六非球面透鏡 |
CN108121021B (zh) * | 2016-11-30 | 2020-09-22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热复合透镜 |
CN108121021A (zh) * | 2016-11-30 | 2018-06-05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无热复合透镜 |
CN108287401A (zh) * | 2017-01-10 | 2018-07-17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面近红外晶圆级镜头系统 |
CN108287401B (zh) * | 2017-01-10 | 2021-06-04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四面近红外晶圆级镜头系统 |
TWI832219B (zh) * | 2021-04-22 | 2024-02-11 | 美商貓頭鷹實驗室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周邊視野成像的廣角鏡頭和攝影機系統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606095B (zh) | 摄像镜头、摄像装置及便携终端 | |
CN100541260C (zh) | 摄像透镜以及摄像装置 | |
JP5212354B2 (ja) |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携帯端末、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
CN101952760B (zh) | 摄像透镜及使用该摄像透镜的摄像装置 | |
CN102621671B (zh) | 透镜系统 | |
US8270098B2 (en) | Image pickup lens, image pickup apparatus,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image pickup lens | |
US20040150893A1 (en) | Imaging lens | |
US20100315722A1 (en) | Optical zoom lens module and image capturing device using same | |
CN103221867B (zh) | 光学单元和图像拾取设备 | |
JP2012163784A (ja) | 撮像レンズ | |
US8493672B2 (en) | Imaging lens, image pickup device and portable terminal | |
US7859771B2 (en) | Imaging module with high resolution and compact size | |
US20090046378A1 (en) | Lens system | |
JP2008152004A (ja) | 撮像レンズ | |
WO2021157527A1 (ja) | 撮像レンズ系及び撮像装置 | |
JP2009036788A (ja) | 撮像レン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8 Termination date: 2017020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