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44330B - 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544330B CN101544330B CN2009100071631A CN200910007163A CN101544330B CN 101544330 B CN101544330 B CN 101544330B CN 2009100071631 A CN2009100071631 A CN 2009100071631A CN 200910007163 A CN200910007163 A CN 200910007163A CN 101544330 B CN101544330 B CN 10154433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arm
- raising
- vibration
- axial reg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3001 locomo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534 oscil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79 sof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能够事先防止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夹在设于轿厢上的扶手等与绳索止振装置之间,并且不必担心曳引绳索等被止振部件等夹住。电梯绳索止振装置构成为,包括:第一和第二止振部件,它们具有配置在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止振臂部、与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止振轴部、以及限制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旋转范围限制部;以及第一和第二轴支座,它们配置在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并在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止振轴部,当从下方对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止振臂部与止振轴部一体地向上方转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背景技术
关于现有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已知有这样的技术:由于地震时或强风时等的建筑物的摆动,与配置在井道中的轿厢或对重连接的曳引绳索、控制缆线、或者限速器绳索等大幅度摆动,从而与设置在井道内的设备等干涉,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在将轿厢和对重悬吊于曳引绳索、并将补偿绳索从该对重的下表面经补偿绳轮绕挂至上述轿厢的下表面的电梯装置中,在上述对重的上下移动路径方向上至少配置一个以上的绳索止振装置,该绳索止振装置包括:安装部件,其彼此对置地安装在上述对重的上下移动路径附近;框架,其与伴随上述轿厢的升降而上下移动的上述对重隔开预定距离地架设在上述安装部件之间;以及第一和第二弹性体,它们双重设置在该框架的外表面上(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外,还已知有这样的技术: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具有止振部件,该止振部件沿大致水平方向设置于电梯的轿厢的升降路径与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用于抑制上述对重侧的绳索的振动,其中上述对重通过绳索与上述轿厢连接,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构成为包括:安装部件,其设置在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的水平方向的一侧部附近,并且将上述止振部件的一端部保持为能够转动;和卡定部件,其设置在该安装部件的大致水平方向上的、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的另一侧部附近,并且平时能够卡定上述安装部件的另一端部,上述安装部件固定在引导上述对重的一对导轨的一根上,并且该安装部件在靠上述轿厢侧具有轴支承上述止振部件的一端部的支承轴,上述卡定部件固定在上述一对导轨的另一根上,并且该卡定部件在靠上述轿厢侧具有卡定上述止振部件的另一端部的承接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76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51637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现有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中,由于绳索止振装置以预定间隔固定地安装在轿厢和对重之间,所以在维修作业人员登上轿厢的顶棚进行维修检查作业时,在轿厢移动了的情况下,存在这样的问题: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有可能会夹在设置于轿厢上的扶手等与绳索止振装置之间,从而阻碍轿厢的移动;或者该维修作业人员有可能与绳索止振装置接触。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现有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与配置在井道中的轿厢或对重连接的曳引绳索等因地震时或强风时等的建筑物摆动而大幅度振动的情况下,该曳引绳索等有可能会被用于卡定止振部件的另一端部的承接部夹住、或者夹在承接部与止振部件之间。
此外,由于止振部件的重量重,使其向上方转动所需的载荷变大,所以还存在这样的问题:在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夹在设置于轿厢上的扶手等和绳索止振装置之间的情况下,冲击变大。关于该情况,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用来平衡重量的重物或弹簧、以使止振部件容易转动的技术,但是若这样做又存在止振装置的结构变得复杂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通过简洁的结构获得一种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关于该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在维修作业人员登上轿厢的顶棚进行维修检查作业时,在移动了轿厢的情况下,能够事先防止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夹在设于轿厢上的扶手等与绳索止振装置之间,而且,能够减小发生上述情况时的冲击,并且不必担心在曳引绳索等大幅度振动时该曳引绳索等被止振部件等夹住。
本发明涉及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构成为,该电梯绳索止振装置设置于电梯,该电梯包括:一对轿厢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井道内;一对对重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上述井道内;轿厢,其由上述轿厢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和对重,其由上述对重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
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包括:
第一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一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一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一旋转范围限制部;
第一轴支座,其在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一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止振轴部;
第二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二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二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二旋转范围限制部;和
第二轴支座,其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支座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并且在另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二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止振轴部,
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一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一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二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构成为,该电梯绳索止振装置设置于电梯,该电梯包括:一对轿厢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井道内;一对对重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上述井道内;轿厢,其由上述轿厢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和对重,其由上述对重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
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包括:
第一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一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一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一旋转范围限制部;
第一轴支座,其在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一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止振轴部;
第二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二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二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二旋转范围限制部;和
第二轴支座,其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支座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并且在另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二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止振轴部,
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一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一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二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由此,本发明具有这样的效果:在维修作业人员登上轿厢的顶棚进行维修检查作业时,在使轿厢移动了的情况下,能够事先防止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夹在设于轿厢上的扶手等与绳索止振装置之间,而且,能够减小发生上述情况时的冲击,并且能够减小曳引绳索等大幅度振动时该曳引绳索等被止振部件等夹住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电梯井道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绳索止振件的立体图。
图3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图2中的A部放大了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图3中绳索止振件向上方转动而使得嵌套脱离的状态的图。
图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绳索止振件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沿图5中的截面B-B切断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在轿厢上升运转过程中维修作业人员与绳索止振件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在轿厢上升运转过程中维修作业人员与绳索止振件接触的状态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井道;2:轿厢轨道;3:对重轨道;4:轿厢轨道支架;5:对重轨道支架;6:轿厢;6a:轿厢上扶手;7:对重;8:曳引绳索;9:限速器绳索;10:控制缆线;11:井道缆线吊钩;12a:轿厢门;12b:层站门;13:绳索止振件;13a:安装板13b:轴支座;13c:轴支座螺栓;13d:第一止振部件;13e:第二止振部件;13f:止振轴部;13g:第一止振臂部;13h:第二止振臂部;13j:狭槽;13k:旋转范围限制部;13m:位置限制环;13n:位置限制槽孔;14:轨道压板;14a:压板螺栓;14b:螺母15:维修作业人员。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至图8是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图,图1是电梯井道的俯视图,图2是绳索止振件的立体图,图3是将图2中的A部放大了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图3中绳索止振件向上方转动而使得嵌套脱离的状态的图,图5是将绳索止振件的主要部分放大了的俯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截面B-B切断的剖视图,图7是表示在轿厢上升运转过程中维修作业人员与绳索止振件接触的状态的侧视图,图8是表示在轿厢上升运转过程中维修作业人员与绳索止振件接触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图中,1是电梯的井道,对置地配置的一对轿厢轨道2和对置地配置的一对对重轨道3分别通过轿厢轨道支架4和对重轨道支架5竖立设置在该井道1内。另外,轿厢6配置成由上述轿厢轨道2引导着在上述井道1内升降,对重7配置成由上述对重轨道3引导着在上述井道1内升降。
在设置于上述井道1的顶部的未图示的曳引机上卷绕有曳引绳索8,该曳引绳索8的一端连接于上述轿厢6的上表面,该曳引绳索8的另一端连接于上述对重7的上端。另外,沿着上述轿厢6的上表面外周竖立设置有轿厢上扶手6a。
9是限速器绳索,该限速器绳索9在卷绕在检测上述轿厢6的速度的未图示的限速器上之后与上述轿厢6连接,10是控制缆线,该控制缆线10将控制电梯的整体运转的未图示的控制板和上述轿厢6电连接起来,该控制缆线10与设置在上述井道1内的井道缆线吊钩11以及设置在上述轿厢6的下表面的未图示的轿厢缆线吊钩12连接,从而悬垂于上述井道1内。
在设于上述轿厢6的正面的轿厢出入口,设置有可在左右方向上自由开闭的一对轿厢门12a,在层站出入口,设置有可在左右方向上自由开闭的一对层站门12b,该层站出入口设于这样的位置:在上述轿厢6停止于乘降层的层站时,该层站出入口与上述轿厢出入口对置。
13是绳索止振件,该绳索止振件13以预定间隔设置在上述轿厢6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7的升降路径之间,并用于防止配置在上述井道1内的上述曳引绳索8和上述限速器绳索9等绳索类、以及上述控制缆线10等大幅度摆动而勾挂于上述井道1内的设备等,上述绳索止振件13如下所述地构成。
安装板13a利用轨道压板14、压板螺栓14a以及螺母14b分别固定在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上,这些安装板13a配置在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在这些上述安装板13a的一方上,由圆筒状管材构成的第一止振部件13d在止振轴部13f处通过轴支座13b和轴支座螺栓13c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在这些上述安装板13a的另一方上,同样由圆筒状管材构成的第二止振部件13e在止振轴部13f处通过轴支座13b和轴支座螺栓13c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进行安装,这些所述止振轴部13f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止振轴部。在此,各个上述止振轴部13f配置成在上述对重轨道3的背面附近由上述轴支座13b支承成能够自由转动。
上述第一止振部件13d的上述轿厢6侧大致水平且朝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的内侧方向成大致直角地弯折,从而形成了第一止振臂部13g,并且上述第二止振部件13e的上述轿厢6侧大致水平且朝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的内侧方向成大致直角地弯折,从而形成了第二止振臂部13h,即,该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成为配置在上述轿厢6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7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状态。
该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长度方向尺寸是比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之间的距离尺寸的一半要长的尺寸,在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之间的中央附近,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以其中一方(此处为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的前端部成为雄侧、另一方(此处为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成为雌侧的方式进行嵌套。即,止振臂在一对上述对重轨道3之间的中央附近被左右分割开。
此外,在作为嵌套部的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的前端部,沿其上下表面的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有上述狭槽13j。同样,在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也沿其上下表面的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有上述狭槽13j。
上述第一止振部件13d和上述第二止振部件13e各自的与上述轿厢6相反的一侧向铅直上方成大致直角地弯折,从而形成旋转范围限制部13k(即,分别成为第一和第二旋转范围限制部)。关于这些旋转范围限制部13k,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处于水平向内的位置时,上述旋转范围限制部13k的一个侧面与上述安装板13a的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各自的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的转动。
在上述止振轴部13f的靠上述轿厢6侧,设置有位置限制环13m,该位置限制环13m限制上述止振轴部13f在长度方向超过预定距离地滑动。在上述安装板13a的靠上述轿厢6侧,贯穿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具有长径的呈长圆形的位置限制槽孔13n,该位置限制槽孔13n的短径尺寸比上述位置限制环13m的厚度尺寸稍大。
并且,上述位置限制环13m的上述安装板13a侧的一部分配置成位于上述位置限制槽孔13n内部,在上述止振轴部13f要超过预定位置地在长度方向滑动的情况下,通过上述位置限制环13m与上述位置限制槽孔13n的内缘端部抵接,限制了上述止振轴部13f的长度方向的可滑动距离。
在通常的状态下,在上述旋转范围限制部13k与上述安装板13a表面抵接的状态下,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彼此嵌套,由此,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分别位于水平向内的位置(图2、图3),防止配置在上述井道1内的绳索类和上述控制缆线10等大幅度摆动而勾挂在上述井道1内的设备等上。
在维修作业人员15登上上述轿厢6的顶棚(上表面)进行维修检查作业时,在使上述轿厢6向上升方向移动了的时候,在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由于某些情况而进入到设于上述轿厢6上的上述轿厢上扶手6a等与上述绳索止振件13之间的情况下,从下至对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由此,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之间的嵌套脱离,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向上方转动而弹开(图3)。另外,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向上方转动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与止振轴部13f一体地转动。此外,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和上述止振轴部的关系也与此相同。
这里,由于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分别设置有上述狭槽13j,所以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的雄型的前端部以直径尺寸减小的方式变形,此外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雌型的前端部以直径尺寸增大的方式变形,由此,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的前端部之间的嵌套能够借助于适当范围的载荷的作用而脱离。
此外,在上述维修作业人员15与上述绳索止振件13接触的情况下,上述第一止振臂部13g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13h也向上弹起(图7、图8)。
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中,在维修作业人员登上上述轿厢的顶棚进行维修检查作业时,在使轿厢向上升方向移动了的时候,在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由于某些情况而进入到设于轿厢上的轿厢上扶手等与绳索止振件之间的情况下,由于止振臂向上弹起,所以能够事先防止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被夹在设于轿厢上的扶手等与绳索止振装置之间。
此外,在将止振臂左右分割成两个的基础上,构成为在中央部将彼此的前端部嵌套起来,因此,只有在作用了预定以上的载荷的情况下,该嵌套才会脱离,止振臂才会向上转动,而在作业用器具等只是轻轻接触了止振臂的情况下,止振臂不会转动,因此抑制了无用转动的发生,不存在在每次无用转动后使止振臂的位置返回至原来的水平向内的麻烦。另外,使止振臂前端部之间的嵌套脱离的预定载荷能够通过设置于这些前端部的狭缝的作用而在适当范围内调整。
另外,通过将止振臂左右分割成两个,能够减轻各个止振臂的重量、减小惯性力矩,在一旦有预定以上的载荷作用于止振臂而使止振臂开始转动后,止振臂能够向上方容易地转动。
另外,通过构成为在止振臂转动时止振臂部和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以及构成为使止振轴部在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由轴支座支承成能够自由转动,即使在绳索类大幅度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该绳索类被止振部件、特别是止振臂的转动机构等夹住的可能性。
另外,在将止振臂左右分割成两个的基础上,构成为在中央部将彼此的前端部嵌套一起,由此,即使在绳索类大幅度振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小该绳索类夹在止振臂的中央附近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将由圆筒状管材构成的止振部件弯折来一体地形成以下部分:抑制绳索类的振动的止振臂部;成为该止振臂部的转动轴的止振轴部;以及限制止振臂部的转动范围的旋转范围限制部,由此,能够简洁地构成绳索止振装置整体,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止振装置的组装和分解作业,并且有利于组装分解后的搬运等方面。
另外,此处沿止振臂部前端部的上下表面两者的整个长度方向设置有狭槽,但是该狭槽也可以设置在止振臂部前端部的两个侧面,还可以仅在上下表面中的某一方或者侧面中的某一方设置狭槽,而在其它表面不设置狭槽。
此外,在绳索止振臂部的表面设置成型加工而成的软质材料,通过该软质材料,在用于维修检查作业的器具等与绳索止振件接触时,减小了所产生的冲击,并且减小了绳索类大幅度摆动而与绳索止振件碰撞时所产生的冲击,从而能够事先防止绳索类损伤。
Claims (5)
1.一种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设置于电梯,该电梯包括:一对轿厢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井道内;一对对重轨道,它们对置地配置在上述井道内;轿厢,其由上述轿厢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和对重,其由上述对重轨道引导,并且以能够自由升降的方式配置在上述井道内,
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包括:
第一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一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一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一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一旋转范围限制部;
第一轴支座,其在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一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一止振轴部;
第二止振部件,其具有:配置在上述轿厢的升降路径和上述对重的升降路径之间的第二止振臂部;与上述第二止振臂部的一端连接的第二止振轴部;以及限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从水平向内的位置向铅直下方转动的第二旋转范围限制部;和
第二轴支座,其配置在与上述第一轴支座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并且在另一个上述对重轨道的背面附近以上述第二止振轴部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支承上述第二止振轴部,
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一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一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
当从下方对上述第二止振臂部施加朝向上方的载荷时,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轴部一体地转动,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向上方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止振部件和上述第二止振部件分别由圆筒状的管材构成,
上述第一止振臂部通过将上述第一止振部件的轿厢侧大致水平且朝向一对上述对重轨道的内侧方向地折弯而形成,
上述第一旋转范围限制部通过将上述第一止振部件的与上述轿厢侧相反的一侧朝向铅直上方折弯而形成,
上述第二止振臂部通过将上述第二止振部件的轿厢侧大致水平且朝向一对上述对重轨道的内侧方向折弯而形成,
上述第二旋转范围限制部通过将上述第二止振部件的与上述轿厢侧相反的一侧朝向铅直上方折弯而形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通常时,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的前端部在一对上述对重轨道之间的中央附近相互嵌套在一起。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具有狭槽,该狭槽设置在上述第一止振臂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臂部各自的前端部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梯绳索止振装置包括:
第一安装板,其安装在一个上述对重轨道上,并且上述第一止振轴部通过上述第一轴支座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一安装板;
第二安装板,其安装在另一个上述对重轨道上,并且配置在与上述第一安装板大致同一高度的位置,上述第二止振轴部通过上述第二轴支座以能够自由转动的方式安装于该第二安装板;
位置限制槽孔,其分别贯穿设置在上述第一安装板和上述第二安装板的靠轿厢侧;和
位置限制环,其设置在上述第一止振轴部和上述第二止振轴部各自的靠轿厢侧,
上述位置限制环的一部分配置成位于上述位置限制槽孔的内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8084245 | 2008-03-27 | ||
JP2008084245A JP5077014B2 (ja) | 2008-03-27 | 2008-03-27 | エレベータロープ振れ止め装置 |
JP2008-084245 | 2008-03-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544330A CN101544330A (zh) | 2009-09-30 |
CN101544330B true CN101544330B (zh) | 2011-04-06 |
Family
ID=411917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91000716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44330B (zh) | 2008-03-27 | 2009-02-13 | 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077014B2 (zh) |
CN (1) | CN10154433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010901B (zh) * | 2012-12-21 | 2014-11-19 | 东莞市天楠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升降机的绳索限位结构 |
WO2015022737A1 (ja) * | 2013-08-14 | 2015-02-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ケーブルガイド装置 |
JP2016108116A (ja) * | 2014-12-08 | 2016-06-20 |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用ガバナロープの振れ止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0160949A (zh) * | 1974-06-21 | 1975-12-26 | ||
JP4606858B2 (ja) * | 2004-11-30 | 2011-01-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振れ止め装置 |
JP2007276991A (ja) * | 2006-04-11 | 2007-10-25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エレベータ制御ケーブルの保持装置 |
-
2008
- 2008-03-27 JP JP2008084245A patent/JP5077014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2-13 CN CN2009100071631A patent/CN10154433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9234752A (ja) | 2009-10-15 |
CN101544330A (zh) | 2009-09-30 |
JP5077014B2 (ja) | 2012-11-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486424B (zh) | 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 |
JP2009544550A (ja) | エレベータ | |
KR20130085361A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CN101544330B (zh) | 电梯绳索止振装置 | |
WO2006101154A1 (ja) |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 |
JPWO2002024566A1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WO2019123583A1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 | |
EP1431231B1 (en) | Elevator without machineroom | |
JP2015151230A (ja) | エレベータ用主ロープ振れ止め装置 | |
JP6819749B1 (ja) | 主ロープの振れ抑制装置 | |
WO2000000421A1 (fr) | Ascenseur | |
CN203033594U (zh) | 电梯装置 | |
JP6336225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11168406A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6016184A (ja) | Cwt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2001080843A (ja) | エレベーター装置 | |
KR101432451B1 (ko) | 엘리베이터 장치 | |
JP2001048443A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4765444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ロープ振れ止め装置 | |
JP2012201497A (ja) | マシンベッド及び揚重装置 | |
JP2000327242A (ja) | エレベータ | |
JP4940823B2 (ja) | エレベータ装置 | |
JP4946034B2 (ja) | エレベータのコンペンチェーンガイド装置 | |
JP6988876B2 (ja) | 主ロープの振れ抑制装置 | |
JP2009292561A (ja) | 機械室レスエレベー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406 Termination date: 20150213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