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409410B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409410B CN101409410B CN2008101698848A CN200810169884A CN101409410B CN 101409410 B CN101409410 B CN 101409410B CN 2008101698848 A CN2008101698848 A CN 2008101698848A CN 200810169884 A CN200810169884 A CN 200810169884A CN 101409410 B CN101409410 B CN 1014094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 contacts
- housing
- connector
- m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即使当被配合到外壳的接纳部上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倾斜时,也能够确保接触的可靠性。在外壳内形成用于接纳插头侧连接器的接纳部。在外壳内配置多个包括接触部的第一插座侧触头。每一个突出到接纳部内的接触部可以和插头侧连接器的第一插头侧触头接触。包括接触部的多个第二插座侧触头配置在外壳内。突出到接纳部内的每一个接触部可以和插头侧连接器的第二插头侧触头接触。突出部形成在外壳内,用于抑制插头侧连接器在接纳部内的位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经提出过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由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构成(见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5-71769号公报)。
插座连接器由包括用于接纳插头连接器的接纳部的插座侧外壳以及多个插座侧触头构成,所述插座侧触头的每一个被插座侧外壳的隔着接纳部相互对向的两个侧壁中对应的一个保持。
每一个插座侧触头包括插座侧接触部,所述接触部能够与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接触部接触。插座侧接触部面对接纳部。
插头连接器由包括能够配合到插座连接器的接纳部内的突起的插头侧外壳以及多个插头侧触头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触头的每一个分别被所述突起的对向的表面中对应的一个所保持。
每一个插头侧触头包括能够与插座连接器的相关的插座侧接触部接触的插头侧接触部,以及用于支承插头侧接触部的能够弹性变形的插头侧弹簧部。
插头侧接触部和插头侧弹簧部,容纳在形成于所述突起的对向表面的每一个内的触头容纳空间内。插头侧接触部的一部分从触头容纳空间中突出。
当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相互配合到一起时,插头侧触头的插头侧接触部和插座侧触头的插座侧接触部相互接触。这时,插头连接器的插头侧弹簧部弹性变形,藉此,插头侧接触部反抗其弹性力被收回到触头容纳空间内。这会在插座侧接触部与插头侧接触部之间产生一个接触力,藉此,将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电连接。
当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相互配合时,在插座侧外壳和插头侧外壳之间形成的间隙小,从而,当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配合之后、外壳之一相对于配合方向倾斜时,存在着外壳被损坏的危险性。例如,当将笔记本电脑(个人计算机)连接到桌子上的连接台上时,令位于笔记本电脑的底面的一个端部的电脑侧连接器的配合面保持与连接台侧连接器的配合面对向,将电脑侧连接器配合到连接台侧连接器上。在将电脑侧连接器配合好之后,当将笔记本电脑的底面的另一端置于桌子上时,电脑侧连接器相对于配合方向倾斜。
为了避免这种不方便之处,在将连接器配合时,只要求增大形成在外壳之间的间隙。
但是,如果简单地增大间隙,当将连接器配合时,插头侧外壳在插座连接器的接纳部内的位置沿接触方向位移。从而,尽管配置在插头侧外壳的突起的一个表面(面对所产生的更小间隙的表面)上的第一插头侧触头的插头侧弹簧部的变形量变得足够大,但是,配置在插头侧外壳的突起的另外一个表面(面对所产生的更大间隙的表面)上的第二插头侧触头的插头侧弹簧部的变形量变得非常小。
其结果是,尽管在配置在插座侧外壳的一个侧壁上的第一插座侧触头的插座侧接触部与配置在插头侧外壳的突起的一个表面上的第一插头侧触头的插头侧接触部之间产生足够的接触力,但是,在配置在插座侧外壳的另一侧壁上的第二插座侧触头的插座侧接触部与配置在插头侧外壳的突起的另外一个表面上的第二插头侧触头的插头侧接触部之间,只产生非常小的接触力(或者不产生接触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这些情况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即使当配合到外壳的接纳部上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倾斜时,也可以确保接触的可靠性。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接纳部;多个第一触头,所述多个第一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接纳部内突出,使得第一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一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一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一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保持在所述外壳内;多个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第二接触部,使得第二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二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二弹簧部可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二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保持在所述外壳内;以及位移抑制装置,所述位移抑制装置用于当所述接纳部已经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时,抑制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沿接触方向的位移。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的连接器的结构,设置位移抑制装置,用于当接纳部已经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时,抑制匹配对象物在接触方向上的位移。从而,即使当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在接纳部内倾斜时,匹配对象物在接触方向上的位置也很难偏移。从而,根据本发明,即使当配合到外壳的接纳部上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倾斜时,也可以确保接触的可靠性。
优选地,外壳包括以向接纳部内突出的方式在外壳的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突起,该突起用于配合到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上,并且,每一个第一触头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弹簧部配置在突起的一个表面侧上,同时,每一个第二触头的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弹簧部配置在突起的另外一个表面侧上,位移抑制装置是以突出到接纳部内的方式形成在突起的对向面上的突出部。
优选地,第一触头的每一个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弹簧部沿接触方向配置在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每一个第二触头的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弹簧部配置在隔着接纳部与外壳的上述一个内表面对向的外壳的另外一个内表面上,位移抑制装置是以向接纳部内部突出的方式形成在外壳的两个内表面上的突出部。
优选地,第一触头的每一个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一弹簧部沿接触方向配置在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每一个第二触头的第二接触部和第二弹簧部配置在隔着接纳部与外壳的上述一个内表面对向的外壳的另外一个内表面上,位移抑制装置由金属构件构成,所述金属构件包括两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被保持在外壳内,并且以隔着接纳部相互对向的方式沿着接触方向突出到接纳部内。
更优选地,多个第一触头和多个第二触头沿着外壳的长度方向被突出部夹持。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2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3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4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5是沿着图2的V-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6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一端的放大的视图;
图7是沿着图5的VII-V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5的VIII-VIII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9是连接到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上的插头侧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0是图9的插头侧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1是图9的插头侧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12是图9的插头侧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13是图9的插头侧连接器直接配合到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4是在图13的插头侧连接器相对于图13的插座侧连接器倾斜的状态下,图13的插头侧连接器和图13的插座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图13的插座侧连接器和插头侧连接器的使用状态的概念图;
图16是在图15中出现的部分A的放大的视图;
图17是表示图13的插座侧连接器和插头侧连接器的另外一种使用状态的概念图;
图18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的变形的透视图;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在配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card edgeconnector)的透视图;
图21是图20的直接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22是图20的直接连接器的正视图;
图23是图20的直接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24是沿着图22的XXIV-XXI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5是在电路板插入到图20的直接连接器中的状态下,沿着图22的XXV-XX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6是在电路板插入到图20的直接连接器中的状态下,沿着图22的XXIV-XXI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7是在电路板倾斜的状态下,沿着图22的XXIV-XXIV线截取的剖视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8的直接连接器的位移抑制构件的透视图;
图30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31是图30的直接连接器在使用状态下的剖视图;以及
图32图30的直接连接器在另外一种使用状态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表示优选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101(连接器,插座侧连接器)由外壳103,多个第一插座侧触头(第一触头)105,和多个第二插座侧触头(第二触头)107构成。
外壳103包括壳体部131和突起132。
壳体部131呈其上表面敞开的箱状,并具有接纳部131a。接纳部131a是接纳后面将要描述的插头侧连接器701(见图8)的一部分用的空间。间隙G1和G1中的每一个形成在壳体部131的内表面与插头侧连接器701的外壳703的外表面的对向的一个表面之间,使得被接纳到接纳部131a内的插头侧连接器701能够在与后面称之为第一和第二插座侧触头105和107的接触部151和171(见图8)接触的方向(接触方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接触方向近似地与外壳103的宽度方向W1(见图4)相同。
突起132近似地呈长板状,以沿着外壳103的长度的方向L1(见图3)延伸的方式,形成在壳体部131的底部上。在突起132的一个表面上,以相等的间隔沿着外壳103的长度方向L1形成触头容纳部132a,间隔壁132b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132a之间(见图7)。每一个触头容纳部132a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131a,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103的外部的空间。在突起132的另外一个表面上,沿着外壳103的长度方向L1以相等的间隔形成触头容纳部132c,间隔壁132d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132c之间。每一个触头容纳部132c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131a,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103的外部的空间。
突起132具有顶部,所述顶部带有斜面132e和132f(见图6和7)。
突起132被插入到插头侧连接器701的外壳703的凹槽732内(见图8)。当以倾斜的方式插入时,突起132的斜面132e或132f与凹槽732的底部732e接触(见图14)。进而,间隙G2和G2分别形成在突起132的对向表面与凹槽732的相互对向的两个内表面之间(见图8)。
每一个第一插座侧触头105包括:接触部(第一接触部)151,弹簧部(第一弹簧部)152,保持部153,端子部154,以及连接部155(见图7)。第一插座侧触头105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
接触部(第一接触部)151位于第一插座侧触头105的一个端部,并弯曲成大致的L形。
弹簧部152连接到接触部151上,并弯曲成大致的S形,使之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保持部153连接到弹簧部152上,并且线性地延伸。保持部153被相邻的间隔壁132b夹持和保持。
端子部154位于第一插座侧触头105的另外一端。
连接部155弯曲成基本上的曲柄形,并将保持部153和端子部154连接起来。
第一插座侧触头105的绝大部分被容纳到触头容纳部132a内。接触部151的一部分从触头容纳部132向接纳部131a内突出,端子部154和连接部155在外壳103的底面103a上伸出。
每一个第二插座侧触头107包括:接触部(第二接触部)171,弹簧部(第二弹簧部)172,保持部173,端子部174,以及连接部175(见图7)。第二插座侧触头105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进而,第二插座侧触头107具有和第一插座侧触头105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应当指出,只要各个触头105和107的接触部位于相同的位置上,第一和第二插座侧触头105和107不需要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
接触部171位于第二插座侧触头107的一个端部,并弯曲成大致的L形。
弹簧部172连接到接触部171上,并被弯曲成大致的S形,使之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保持部173连接到弹簧部172上,并进行线性地延伸。保持部173被相邻的间隔壁132d夹持并保持。
端子部174位于第二插座侧触头107的另外一端。
连接部175被弯曲成大致的曲柄形,并且将保持部173和端子部174连接起来。
第二插座侧触头107的绝大部分容纳在触头容纳部132c内。接触部171的一部分从触头容纳部132c向接纳部131a内突出,端子部174和连接部175在外壳103的底面103a上伸出。
在突起132的一个表面的上部,以夹持第一插座侧触头105的方式形成三个突出部(位移抑制装置)133(见图1、2和5)。
并且,在突起132的另一个表面的上部,以夹持第二插座侧触头107的方式形成三个突出部(位移抑制装置)133。
突出部133的顶部(向各个接纳部131a最突出的部分)的位置,以及第一和第二插座侧触头105和107的各个接触部151和171的接触点151a和171a的位置(在参照外壳103的底面103a的外壳103的高度方向H1上的各个位置),近似相同(见图7)。进而,突出部133向接纳部131a内的突出量小于接触点151a和171a在外壳103的宽度方向W1上的突出量(见图7)。
当突起132被插入到插头侧连接器701的凹槽732内时,在每一个突出部133与凹槽732的两个内表面的对向的一个之间只形成小的间隙G3(见图8)。间隙G3和G3比间隙G1和G1和间隙G2和G2窄。插入到接纳部131a内的插头侧连接器701,借助突出部133和凹槽132的作用,可以围绕连接各个接触部151和171的接触部151a和171a之间的假想线的大致的中点O(见图13和14)旋转。
参照图9和图10,作为被连接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上的匹配对象物的插头侧连接器701,包括:外壳703,多个第一插头侧触头705,以及多个第二插头侧触头707。
外壳703呈箱形,其一个表面敞开,并具有凹槽732。凹槽732接纳插座侧连接器101的突起132(见图13和14)。
在外壳703的凹槽732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一个中,沿着外壳703的长度方向L7,以相等的间隔形成触头容纳部732a,间隔壁732b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732a之间(见图10)。每一个触头容纳部732a的一部分面对凹槽732,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703的外部空间。
在外壳703的凹槽732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另一个中,沿着外壳703的长度方向L7,以相等的间隔形成触头容纳部732c,间隔壁732d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732c之间。每一个触头容纳部732c的一部分面对凹槽732,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703的外部空间。
每一个第一插头侧触头705包括:接触部(第一匹配接触部)751,端子部754,以及连接部755。第一插头侧触头705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
接触部751呈线性地延伸,并被触头容纳部732a中相关的一个容纳和保持。
端子部754位于第一插头侧触头705的一个端部。
连接部755被弯曲成基本上曲柄的形状,并将接触部751和端子部754连接起来。
每一个第二插头侧触头707包括:接触部(第二匹配接触部)771,端子部774,以及连接部775。第二插头侧触头707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进而,第二插头侧触头707和第一插头侧触头705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应当指出,第一和第二插头侧触头705和707并不必须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其尺寸和形状可以相互不同。
接触部771呈线性地延伸,并被触头容纳部732c中相关的一个容纳和保持。
端子部774位于第二插头侧触头707的一个端部。
连接部775被弯曲成基本上曲柄状,并将接触部771和端子部774连接起来。
为了连接插座侧连接器101和插头侧连接器701,将插头侧连接器701置于插座侧连接器101的上方,使外壳103的底面103a和外壳703的底面703a基本上相互平行。从这种状态,将插头侧连接器701沿着外壳103的高度方向H1下降,藉此,将其配合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中。
在将插头侧连接器701配合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上的过程中,分别使接触部151和171与接触部751和771接触,并分别被稍稍收回到触头容纳部132a和132c内。这时,在弹簧部152和172内产生弹性力。这些弹性力导致接触部151和171分别与接触部751和771牢固地接触。
如上所述,插头侧连接器701被连接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上(见图13)。
从图13所示的状态,当插头侧连接器701倾斜时,插头侧连接器701沿接触方向的运动被突出部133抑制,并且插头侧连接器701的位置很难在接触方向上变化。从而,接触部151作用到接触部751上的各个接触力和接触部171作用到接触部771上的各个接触力很难变化。
如图14所示,这样设定接触点151a和171a向接纳部131a内的突出量,使得即使在插头侧连接器701相对于插座侧连接器101倾斜的状态下将它们相互连接起来时,插座侧连接器101和插头侧连接器701也相互接触。如上所述,即使在将插头侧连接器701制成能够相对于插座侧连接器101倾斜(将间隙G1和G1及间隙G2和G2设定比较大)的结构时,也能够确保接触部151和171与接触部751和771的接触的可靠性。
进而,即使当插头侧连接器701倾斜地配合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上时,插座侧连接器101和插头侧连接器701也可靠地相互连接。
参照图15和16,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101设置在连接台803的顶部,插头侧连接器701设置在笔记本电脑801的一端的底面上。
为了将笔记本电脑801的插头侧连接器701连接到连接台803的插座侧连接器101上,首先,在将笔记本电脑801保持水平的状态下,将插头侧连接器701置于插座侧连接器101的上方,将笔记本电脑801下降,以便将插头侧连接器701连接到插座侧连接器101上。最后,将笔记本电脑801的另一端置于在其上设置连接台803的表面804上。这时,因为如上面所述使用插座侧连接器101,所以尽管笔记本电脑801围绕其一端枢轴转动,并且插头侧连接器701相对于插座侧连接器101倾斜,但是,在插座侧连接器101和插头侧连接器701之间发生有故障的接触的危险性非常小。
如图17所示,当将图中未示出的设置在其横向尺寸比笔记本电脑801的横向尺寸小的笔记本电脑802的一个端部上的插头侧连接器连接到连接台803的插座侧连接器101上时,在笔记本电脑802的底面与连接台803的顶部之间形成的角度β,大于在笔记本电脑801的底面与连接台803的顶部之间形成的角度α。但是,因为将插座侧连接器101中的间隙G1、G1、G2和G2设定得比较大,因此能够妥善处理笔记本电脑802的倾斜。进而,因为笔记本电脑802在接触方向上的运动被突出部133抑制,所以,在插座侧连接器101与插头侧连接器701之间很少担心发生有故障的接触。
参照图18,插座侧连接器101′是图1的插座侧连接器101的变形。与根据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省略其详细描述,下面只描述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不同的主要结构部件。
尽管在第一个实施例中,三个突出部133形成在突起132的两个表面的每一个的上部上,但是,插座侧连接器101′具有两个形成在突起132的两个表面的每一个上部上的突出部133。
根据本变形,获得与第一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同的有益的效果。
图19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在配合状态下的剖视图。与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连接器的结构部件相同的结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省略其详细说明,下面只描述与第一个实施例不同的主要结构部件。
如图19所示,尽管根据第一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101具有形成在突起132的两个表面上的突出部133,但是,根据第二个实施例的插座侧连接器201具有形成在外壳203的壳体部2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上的突出部233。
根据第二个实施例,可以获得和第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同的有益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20至2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
参照图20至23,直接连接器(连接器)301包括外壳303,多个第一触头305,和多个第二触头307。
外壳303包括接纳部331。接纳部331是用于接纳电路板901的一个端部的空间(见图25和26)。在接纳部3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与电路板(待连接的匹配对象物)901的对向面之间,分别形成间隙G7和G7,使得被接纳到接纳部331内的电路板901可以在与后面称之为第一和第二触头305和307的接触部351和371接触的方向(接触方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见图25和26)。并且,在第三个实施例中,接触方向近似地与外壳303的宽度方向W3相同(见图20和23)。
在接纳部3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一个上,沿着外壳303的长度方向L3等间隔地形成触头容纳部332a,间隔壁332b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332a之间(见图24)。每一个触头容纳部332a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331,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303的外部空间。在接纳部3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另外一个上,沿着外壳303的长度方向L3等间隔地形成触头容纳部332c,间隔壁332d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332c的之间。每一个触头容纳部332c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331,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303的外部空间。
每一个第一触头305包括:接触部(第一接触部)351,弹簧部(第一弹簧部)352,保持部353,端子部354,和连接部355(见图24和26)。第一触头305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
接触部351位于第一触头305的一个端部上,并被弯曲成基本上的J字形。
弹簧部352连接到接触部351上,并线性地延伸,使之能够进行弹性变形。
保持部353被连接到弹簧部352上,并线性地延伸。保持部353被相邻的间隔壁332b夹持和保持。
端子部354位于第一触头305的另一端。
连接部355被弯曲成基本上的曲柄状,并将保持部353和端子部354连接起来。
第一触头305的绝大部分被容纳在触头容纳部332a内。接触部351的接触点351a从触头容纳部332a向接纳部331内突出,端子部354和连接部355在外壳303的底面上伸出。
每一个第二触头307包括:接触部(第二接触部)371,弹簧部(第二弹簧部)372,保持部373,端子部374,以及连接部375(见图24和26)。第二触头307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进而,第二触头307和第一触头305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应当指出,第一和第二触头305和307没有必要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只要各个触头305和307位于相同的位置上,它们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相互不同。
接触部371位于第二插座侧触头307的一个端部,并被弯曲成大致的J字形。
弹簧部372连接到接触部371上,并线性地延伸,使之能够弹性变形。
保持部373连接到弹簧部372上,并线性地延伸。保持部373被相邻的间隔壁331d夹持和保持。
端子部374位于第二触头307的另一端。
连接部375弯曲成大致的曲柄形,并且将保持部373和端子部374连接起来。
第二触头307的绝大部分被容纳在触头容纳部332c内。接触部371的一部分从触头容纳部332c突出到接纳部331内,端子部374和连接部375在外壳303的底面上伸出。
在接纳部3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一个的上部,以夹持第一触头305的方式形成两个突出部(位移抑制装置)333(见图20、21和24)。
并且,在接纳部331的两个对向的内表面的另一个的上部,以夹持第二触头307的方式形成两个突出部(位移抑制装置)333。
突出部333的顶部(向各个接纳部331最突出的部分)的位置,与第一和第二插座侧触头305和307的各个接触部351和371的接触点351a和371a的位置(在参照外壳303的底面303a的外壳303的高度方向H3上的各个位置),近似相同(见图24)。进而,突出部333向接纳部331内突出的突出量,小于接触点351a和371a在外壳303的宽度方向W3上的突出量(见图24)。
当电路板901被插入到直接连接器301的接纳部331内时,在突出部333与电路板901的对向面之间形成小的间隙G8和G8(见图25)。间隙G8和G8比间隙G7和G7窄。被插入到接纳部331内的电路板901,借助突出部333和接纳部331的底部331a的作用,可以围绕连接各个接触部351和371的接触点351a和371a的假想线的大致的中点O旋转(见图26和27)。
为了将电路板901连接到直接连接器301上,将电路板901置于直接连接器301的上方,使得电路板901的最前面的端面901a(见图26)和外壳303的底面303a(见图26)近似相互平行。从这种状态,沿着外壳303的高度方向H3将电路板901降低,并配合到直接连接器301上。
在将电路板901配合到直接连接器301上的过程中,各个接触部351和371与图中未示出的作为第一和第二匹配接触部配置在电路板901的对向表面上的衬垫接触,并稍稍退回到触头容纳部332a和332c内。这时,在弹簧部352和372内产生弹簧力,从而导致各个接触部351和371与电路板901的衬垫牢固地接触。
从而,将电路板901连接到直接连接器301上。
从图26所示的状态,当电路板901倾斜时,电路板901在接触方向(在实施例3中,也近似地平行于外壳303的宽度方向W3)上的运动受到突出部333抑制,因此,被接触点351a和371a夹持的电路板901的一部分,在接触方向上的位置很难改变。从而,接触部351和371在电路板901的衬垫上的接触力很难改变。
如上所述,即使在将电路板901制成能够相对于直接连接器301倾斜的结构(将间隙G7和G7设定得比较大),也能够确保接触部351和371与电路板901的衬垫的接触的可靠性。
进而,即使当电路板901倾斜地配合到直接连接器301上时,也能够可靠地将直接连接器301和电路板901相互连接。
下面将参照图2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
第四个连接器具有与第三个实施例近似地相同的结构,从而,下面只描述与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不同的主要部件。
尽管在根据第三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301中,作为位移抑制装置的突出部333形成在外壳303的内表面上,但是,在根据第四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401中,作为位移抑制装置的位移抑制构件409被设置为从外壳403分离的构件。
位移抑制构件容纳部434在外壳403的长度方向上,形成在外壳403的各个对向的端部上(见图28)。每一个位移抑制构件容纳部434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433,并且其一部分面对外壳403的外部的空间(见图29)。
每一个位移抑制构件409包括两个臂部件491,连接部492,以及两个突出部493。突出部493隔着接纳部433相互对向。连接部492将臂部件491连接起来。突出部493设置在各个臂部件491的最前端。每一个位移抑制构件409通过冲裁金属板形成。位移抑制构件409被位移抑制构件容纳部434容纳和保持。
第四个实施例提供和第三个实施例所提供的相同的有益的效果。
下面,参照图30和3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的直接连接器。
如图30和31所示,直接连接器(连接器)501包括外壳503,多个第一触头505,和多个第二触头507。
外壳503包括第一外壳构件503A和第二外壳构件503B。外壳503具有在其宽度方向W5上的一个端部形成的接纳部531,在方向W5上的另一个端部形成的接纳部531′。接纳部531是用于接纳电路板(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901的一个端部的空间,同时,接纳部531′是用于接纳电路板(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902的一个端部的空间。间隙G9和G9的每一个分别形成在隔着接纳部531相互对向的第一外壳构件503A的两个内表面与电路板901的对向表面之间,使得被接纳在接纳部531内的电路板901可以在与后面称之为第一和第二触头505和507的接触部551和571接触的方向(接触方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类似地,在隔着接纳部531′相互对向的第二外壳构件503B的两个内表面和电路板902的相互对向的表面之间,分别形成间隙G9′和G9′,使得被接纳到接纳部531′内的电路板902,可以在和后面称之为第一和第二触头505和507的接触部551′和571′接触的方向(接触方向)上移动预定的距离。在第五个实施例中,接触方向是和外壳503的高度方向H5近似相同的方向。
突出部(位移抑制部)533形成在第一和第二外壳503A和503B的各自的隔着接纳部531和531′相互对向的两个内表面上。
当将电路板901插入到直接连接器501的接纳部531内时,只有很小的间隙G10和G10分别形成在突出部533和电路板901的对向的表面之间。间隙G10和G10比间隙G9和G9窄。
类似地,当将电路板902插入到直接连接器501的接纳部531′内时,只有很小的间隙G10′和G10′分别形成在突出部533与电路板902的对向的表面之间。间隙G10′和G10′比间隙G9′和G9′窄。
在外壳503的隔着接纳部531和531′相互对向的两个内表面之中的一个上,沿着外壳503的长度方向L5等间距地形成触头容纳部532a,间隔壁532b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532a之间。每一个触头容纳部532a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531,并且其一部分面对接纳部531′。
在外壳503的隔着接纳部531和531′相互对向的两个内表面中的另一个上,沿着外壳503的长度方向L5以等间距地形成触头容纳部532c,间隔壁532b介于相邻的触头容纳部532c之间。每一个触头容纳部532c的一部分面对接纳部531,并且其一部分面对接纳部531′。
每一个第一触头505包括接触部(第一接触部)551和551′,弹簧部(第一弹簧部)553和553′,以及连接部555。第一触头505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
接触部551和551′位于第一触头505的各个对向的端部上,它们的每一个都被弯曲成基本上的J字状。
弹簧部553和553′分别被连接到接触部551和551′上,并线性地延伸,使得它们能够弹性变形。
连接部555近似地线性延伸,从而在弹簧部553和553′之间连接,并被相邻的间隔壁532b保持。
第一触头505的绝大部分被容纳在触头容纳部532a内。各个接触部551和551′的接触点551a和551a′从触头容纳部552a向接纳部531和531′内突出。
每一个第二触头507包括接触部(第二接触部)571和571′,弹簧部(第二弹簧部)573和573′,以及连接部575。第二触头507都具有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进而,第二触头507具有和第一触头505相同的尺寸和相同的形状。应当指出,只要各个触头505和507的接触部位于相同的位置,第一和第二触头505和507没有必要具有相同的尺寸和形状,它们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相互不同。
接触部571和571′位于第二触头507的各个对向的端部,并且每一个被弯曲成基本上J字的形状。
弹簧部573和573′被分别连接到接触部571和571′上,并线性地延伸,使得它们能够弹性变形。
连接部575近似线性地延伸,以便在弹簧部573和573′之间连接,并被相邻的间隔壁532d保持。
第二触头507的绝大部分被容纳在触头容纳部532c内。各个接触部571和571′的接触点571a和571a′,从触头容纳部532c向接纳部531和531′中突出。
电路板901和902从其对向侧被连接到直接连接器501上。用于连接电路板901和902的操作和在第四个实施例中的情况相同,从而省略其描述。
下面参照图32说明图30的直接连接器的另外一种使用状态。
尽管在图31的直接连接器501的使用状态中,电路板901和902在外壳503的高度方向H5上被配置在相同的高度,但在图32的直接连接器501的使用状态中,电路板901和902沿外壳503的高度方向H5位移。
如上所述,即使电路板901和902沿第一和第二触头505和507的接触方向(近似地等于外壳503的高度方向H)位移,直接连接器501也能够将电路板901和902相互连接。
根据第五个实施例,可以获得和第四个实施例提供的相同的有益的效果,吸收电路板901和902在接触方向上的位移。
应当指出,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本发明应用于插座侧连接器和直接连接器,但是这并不是限制性的,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除了插座侧连接器和直接连接器之外的连接器。
进而,尽管在上述实施例中,将要被连接到连接器上的匹配对象物是插头侧连接器701和电路板901和902,但是,这并不是限制性的,可以预期,例如可以使用卡片式电子器件作为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
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应当进一步理解,上面所述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可以进行各种改变和改型,而不超出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接纳部并可旋转地支承将要被连接的所述匹配对象物;
多个第一触头,所述多个第一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所述接纳部内突出,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一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一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一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保持在所述外壳内;
多个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第二接触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二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二弹簧部可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二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被保持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位移抑制装置,所述位移抑制装置用于当已经被所述接纳部接纳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旋转时,抑制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相对所述第一和第二匹配接触部的接触方向上的位移;
所述外壳包括突起,该突起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以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方式延伸,用于配合到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上,
其中,所述第一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弹簧部配置在所述突起的一个表面侧上,
其中,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配置在所述突起的另外一个表面侧上,以及
其中,所述位移抑制装置是以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突起的所述一个表面侧和所述另外一个表面侧上的成对的突出部;
通过该突出部的构成,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能够以围绕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假想线的大致中点作为中心旋转;
在所述接纳部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位置与所述成对的突出部的顶部的位置大致相同。
2.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接纳部并可旋转地支承将要被连接的所述匹配对象物;
多个第一触头,所述多个第一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所述接纳部内突出,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一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一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一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保持在所述外壳内;
多个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第二接触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二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二弹簧部可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二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被保持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位移抑制装置,所述位移抑制装置用于当已经被所述接纳部接纳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旋转时,抑制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相对所述第一和第二匹配接触部的接触方向上的位移;
其中,所述第一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弹簧部,沿着所述接触方向配置在所述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
其中,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配置在隔着所述接纳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个内表面对向的所述外壳的另外一个内表面上,以及
其中,所述位移抑制装置是以向所述接纳部内突出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外壳的两个内表面上的成对的突出部;
通过该突出部的构成,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能够以围绕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假想线的大致中点作为中心旋转;
在所述接纳部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位置与所述成对的突出部的顶部的位置大致相同。
3.一种连接器,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包括用于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接纳部并可旋转地支承将要被连接的所述匹配对象物;
多个第一触头,所述多个第一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所述接纳部内突出,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一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一弹簧部,所述第一弹簧部能够进行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一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一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保持在所述外壳内;
多个第二触头,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包括,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的第二接触部,使得所述第二接触部能够与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第二匹配接触部接触,以及第二弹簧部,所述第二弹簧部可弹性变形,并支承所述第二接触部,所述多个第二触头沿着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配置并被保持在所述外壳内;以及
位移抑制装置,所述位移抑制装置用于当已经被所述接纳部接纳的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旋转时,抑制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在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相对所述第一和第二匹配接触部的接触方向上的位移;
所述第一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弹簧部沿着所述接触方向配置在所述外壳的一个内表面上,
其中,所述第二触头的每一个的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二弹簧部配置在隔着所述接纳部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个内表面对向的所述外壳的另一个内表面上,以及
其中,所述位移抑制装置包括金属构件,所述金属构件包括成对的突出部,所述两个突出部被保持在所述外壳内,并以隔着所述接纳部相互对向的方式在所述接触方向上突出到所述接纳部内;
通过该突出部的构成,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能够以围绕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点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假想线的大致中点作为中心旋转;
在所述接纳部接纳将要被连接的匹配对象物的方向上,所述第一和第二接触部的接触点的位置与所述成对的突出部的顶部的位置大致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触头和所述多个第二触头被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夹持。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触头和所述多个第二触头被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夹持。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触头和所述多个第二触头被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外壳的长度方向上夹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65940 | 2007-10-11 | ||
JP2007265940 | 2007-10-11 | ||
JP2007265940A JP4471998B2 (ja) | 2007-10-11 | 2007-10-11 | コネク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409410A CN101409410A (zh) | 2009-04-15 |
CN101409410B true CN101409410B (zh) | 2011-10-19 |
Family
ID=405346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69884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409410B (zh) | 2007-10-11 | 2008-10-10 | 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36155B2 (zh) |
JP (1) | JP4471998B2 (zh) |
KR (1) | KR101032856B1 (zh) |
CN (1) | CN101409410B (zh) |
TW (1) | TWI36982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313337B2 (en) * | 2010-05-21 | 2012-11-20 | Horng Yu Tsai | Electrical connector |
JP2015141778A (ja) * | 2014-01-28 | 2015-08-03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JP2015228340A (ja) * | 2014-06-02 | 2015-12-17 |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ソケットコネクタ及びプラグコネクタ |
CN106785543B (zh) * | 2016-08-19 | 2019-07-26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卡缘连接器 |
JP6997127B2 (ja) * | 2019-03-26 | 2022-01-17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およびコネクタ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568142B2 (ja) * | 1991-12-30 | 1996-12-25 |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フローティング構造の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法 |
US5931689A (en) * | 1997-08-06 | 1999-08-03 | Molex Incorporated |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improved locking characteristics |
JP2002008753A (ja) | 2000-06-16 | 2002-01-11 |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 コネクタ |
JP2002042928A (ja) * | 2000-07-31 | 2002-02-08 |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949064B2 (ja) * | 2003-02-06 | 2007-07-25 |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コネクタ |
JP2004273270A (ja) * | 2003-03-07 | 2004-09-30 | Jst Mfg Co Ltd | 電気コネクタ |
JP3940387B2 (ja) * | 2003-07-29 | 2007-07-04 |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JP4289606B2 (ja) | 2003-08-22 | 2009-07-01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 |
-
2007
- 2007-10-11 JP JP2007265940A patent/JP44719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10-02 US US12/244,025 patent/US7736155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02 TW TW097137936A patent/TWI369823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10-07 KR KR1020080098096A patent/KR101032856B1/ko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10-10 CN CN2008101698848A patent/CN10140941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032856B1 (ko) | 2011-05-06 |
US7736155B2 (en) | 2010-06-15 |
CN101409410A (zh) | 2009-04-15 |
KR20090037313A (ko) | 2009-04-15 |
US20090098757A1 (en) | 2009-04-16 |
TWI369823B (en) | 2012-08-01 |
JP2009094011A (ja) | 2009-04-30 |
JP4471998B2 (ja) | 2010-06-02 |
TW200929730A (en) | 2009-07-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243288B2 (en) | Fe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male-typ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tilizing same | |
US832304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power contacts | |
US7785152B2 (en) | High density connector having two-leveled contact interface | |
CN101409410B (zh) | 连接器 | |
KR20090051259A (ko) | 카메라 소켓 모듈 | |
CN100375339C (zh) | 插座型电气连接器 | |
JP3905518B2 (ja) |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 |
US10236608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s | |
TW202207538A (zh) | 浮動連接器 | |
JP7623212B2 (ja) | コネクタ組立体 | |
US7104807B1 (en) | Apparatus for an improved peripheral electronic interconnect device | |
US7040907B2 (en) | Electric plug | |
EP1150386A2 (en) | Stationary device for a mobile device and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for the stationary device | |
CN111628316B (zh) |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 | |
US7278863B1 (en) | Receptacle connector | |
CN103208691A (zh) | 电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和使用该电连接器的电子装置 | |
EP1150385A2 (en) | Mobile device, stationary device,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them | |
CN213959171U (zh) | 一种高速电连接器 | |
US7648288B2 (en) | Optical transmiss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with use thereof | |
JP6845435B2 (ja) | ソケットおよび同ソケット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 |
WO2009104170A2 (en) | Floating electrical connector | |
JP2021158082A (ja) |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相手側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組立体 | |
JP2003234150A (ja) | コネクタのロック機構 | |
US20240047912A1 (en) | High Density Orthogonal Card Edge Connector | |
CN114709646A (zh) | 连接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1019 Termination date: 20201010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