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 添加内存相关知识点 · andrewbytecoder/linux-note@bb0ed37 · GitHub
[go: up one dir, main page]

Skip to content

Commit bb0ed37

Browse files
author
wangyazhou
committed
添加内存相关知识点
1 parent c28f7f9 commit bb0ed37

7 files changed

+191
-81
lines changed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inux/linux-performance.md

Lines changed: 191 additions & 81 deletions
Original file line numberDiff line numberDiff line change
@@ -307,17 +307,6 @@ perf report
307307
当你在你的系统中使用top发现CPU使用率很高,但是每个进程的CPU使用率有很小的情况下,一般是因为有短时运行进程导致的,可以使用 `perf record` 工具或者 bcc的 `execsnoop` 工具来确认是否有短时进程
308308
309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310
#### 上下文切换
322311
进程在竞争CPU的时候,并没有真正运行,为什么还会导致系统的负载升高?聪明的你一定想到了-CPU上下文切换
323312
Linux 是一个多任务操作系统,它支持远大于 CPU 数量的任务同时运行。当然,这些任务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在同时运行,而是因为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 CPU 轮流分配给它们,造成多任务同时运行的错觉。
@@ -621,6 +610,7 @@ CPU 使用率描述了非空闲时间占总 CPU 时间的百分比,根据 CPU
621610
622611
## 内存
623612
613+
![[Pasted image 20250626171804.png]]
624614
同 CPU 管理一样,内存管理也是操作系统最核心的功能之一。内存主要用来存储系统和应用程序的指令、数据、缓存等。
625615
626616
### 内存原理
@@ -703,42 +693,212 @@ MiB Swap: 0.0/15968.0 [ ]
703693
- SHR 是共享内存的大小,比如与其他进程共同使用的共享内存、加载的动态链接库以及程序的代码段等。
704694
- %MEM 是进程使用物理内存占系统总内存的百分比。
705695
696+
> 其中缓存是 Buffer 和 Cache 两部分的总和 。
697+
706698
在查看 top 输出时,你还要注意两点。
707699
- 第一,虚拟内存通常并不会全部分配物理内存。从上面的输出,你可以发现每个进程的虚拟内存都比常驻内存大得多。
708700
- 第二,共享内存 SHR 并不一定是共享的,比方说,程序的代码段、非共享的动态链接库,也都算在 SHR 里。当然,SHR 也包括了进程间真正共享的内存。所以在计算多个进程的内存使用时,不要把所有进程的 SHR 直接相加得出结果
709701
710702
711-
#### 怎么理解内存中的Buffer和Cache?
703+
##### 怎么理解内存中的Buffer和Cache?
704+
Buffer 和 Cache 可能不太好区分。从字面上来说, Buffer 是缓冲区,而 Cache 是缓存,两者都是数据在内存中的临时存储。那么,你知道这两种“临时存储”有什么区别吗?
712705
706+
> 注:今天内容接下来的部分,Buffer 和 Cache 我会都用英文来表示,避免跟文中的“缓存”一词混淆。而文中的“缓存”,则通指内存中的临时存储
713707
714-
#### 虚拟内存
715-
#### 内存分配与回收
716-
#### 缓存与缓冲区
717-
#### SWAP
708+
```bash
709+
buffers
710+
Memory used by kernel buffers (Buffers in /proc/meminfo)        
711+
cache  
712+
Memory used by the page cache and slabs (Cached and SReclaimable in /proc/meminfo)
713+
buff/cache
714+
Sum of buffers and cache
715+
```
716+
- Buffers 是内核缓冲区用到的内存,对应的是 /proc/meminfo 中的 Buffers 值
717+
- Cache 是内核页缓存和 Slab 用到的内存,对应的是 /proc/meminfo 中的 Cached 与SReclaimable 之和
718718
719+
720+
Buffer 既可以用作“将要写入磁盘数据的缓存”,也可以用作“从磁盘读取数据的缓存”。
721+
Cache 既可以用作“从文件读取数据的页缓存”,也可以用作“写文件的页缓存”
722+
723+
简单来说,Buffer 是对磁盘数据的缓存,而 Cache 是文件数据的缓存,它们既会用在读请求中,也会用在写请求中。
724+
725+
726+
#### SWAP
727+
除了系统内存和进程内存,第三类重要指标就是 Swap 的使用情况,比如 Swap 的已用空间、剩余空间、换入速度和换出速度等。
728+
已用空间和剩余空间很好理解,就是字面上的意思,已经使用和没有使用的内存空间。换入和换出速度,则表示每秒钟换入和换出内存的大小。
719729
### 性能指标
720-
#### 系统内存使用量
721-
#### 进程内存使用量
722-
#### 缓存与缓冲区命中率
723-
#### SWAP使用量
730+
#### 根据指标找工具
731+
732+
![[Pasted image 20250626172055.png]]
733+
734+
735+
#### 根据工具找指标
736+
737+
![[Pasted image 20250626172120.png]]
738+
724739
725740
### 性能剖析
726741
727-
#### top
728-
#### sar
742+
#### 快速定位性能问题
743+
1. 先用 free 和 top,查看系统整体的内存使用情况。
744+
2. 再用 vmstat 和 pidstat,查看一段时间的趋势,从而判断出内存问题的类型。
745+
3. 最后进行详细分析,比如内存分配分析、缓存 / 缓冲区分析、具体进程的内存使用分析等
746+
747+
![[Pasted image 20250626172857.png]]
748+
749+
#### proc文件系统
750+
751+
### 调优方法
752+
#### 如何利用系统缓存优化程序的运行效率?
753+
Buffer 和Cache 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提升系统的 I/O 性能。它们利用内存,充当起慢速磁盘与快速CPU 之间的桥梁,可以加速 I/O 的访问速度。
754+
755+
Buffer 和 Cache 分别缓存的是对磁盘和文件系统的读写数据。
756+
从写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优化磁盘和文件的写入,对应用程序也有好处,应用程序可以在数据真正落盘前,就返回去做其他工作。
757+
从读的角度来说,不仅可以提高那些频繁访问数据的读取速度,也降低了频繁 I/O 对磁盘的压力。
758+
759+
760+
##### 利用缓存与缓冲区
761+
我们想利用缓存来提升程序的运行效率,应该怎么评估这个效果呢?换句话说,有没有哪个指标可以衡量缓存使用的好坏呢?
762+
763+
聪明的你肯定想到了-缓存的命中率。所谓缓存命中率,是指直接通过缓存获取数据的请求次数,占所有数据请求次数的百分比
764+
765+
命中率越高,表示使用缓存带来的收益越高,应用程序的性能也就越好。
766+
767+
实际上,缓存是现在所有高并发系统必需的核心模块,主要作用就是把经常访问的数据(也就是热点数据),提前读入到内存中。这样,下次访问时就可以直接从内存读取数据,而不需要经过硬盘,从而加快应用程序的响应速度。
768+
769+
这些独立的缓存模块通常会提供查询接口,方便我们随时查看缓存的命中情况。不过 Linux系统中并没有直接提供这些接口,所以这里我要介绍一下,cachestat 和 cachetop ,它们正是查看系统缓存命中情况的工具。
770+
771+
- cachestat 提供了整个操作系统缓存的读写命中情况
772+
- cachetop 提供了每个进程的缓存命中情况。
773+
774+
##### 指定文件的缓存大小
775+
指定文件在内存中的缓存大小和缓存比例,可以使用pcstat工具进行获取
776+
777+
pcstat使用go语言编写,可以在这里下载 [https://github.com/tobert/pcstat](https://github.com/tobert/pcstat)
778+
779+
dd读取文件,首次慢,但是第二次快,可以通过以上命令查看,第二次快因为缓存命中率高了,首次读取的时候文件都缓存到缓存了
780+
781+
782+
#### 缺页异常
783+
系统调用内存分配之后,并不会立刻为其分配物理内存,而是请求首次访问时通过缺页异常来分配,缺页异常又分为一下两种场景:
784+
- 可以直接从物理内存中分配,被称为次缺页内异常
785+
- 需要磁盘I/O介入(比如swap)时,被称为主缺页异常
786+
**显然,主缺页异常升高,就意味着需要磁盘 I/O,那么内存访问也会慢很多。**
787+
788+
789+
790+
## 文件系统
791+
磁盘为系统提供了最基本的持久化存储。
792+
文件系统则在磁盘的基础上,提供了一个用来管理文件的树状结构
793+
### 文件系统原理
794+
文件系统,本身是对存储设备上的文件,进行组织管理的机制。组织方式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文件系统。
795+
你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在 Linux 中一切皆文件。不仅普通的文件和目录,就连块设备、套接字、管道等,也都要通过统一的文件系统来管理
796+
797+
为了方便管理,Linux 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都分配两个数据结构,索引节点(index node)和目录项(directory entry)。它们主要用来记录文件的元信息和目录结构。
798+
799+
索引节点,简称为 inode,用来记录文件的元数据,比如 inode 编号、文件大小、访问权限、修改日期、数据的位置等。索引节点和文件一一对应,它跟文件内容一样,都会被持久化存储到磁盘中。所以记住,索引节点同样占用磁盘空间。
800+
801+
目录项,简称为 dentry,用来记录文件的名字、索引节点指针以及与其他目录项的关联关系。多个关联的目录项,就构成了文件系统的目录结构。不过,不同于索引节点,目录项是由内核维护的一个内存数据结构,所以通常也被叫做目录项缓存。
802+
803+
换句话说,索引节点是每个文件的唯一标志,而目录项维护的正是文件系统的树状结构。目录项和索引节点的关系是多对一,你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文件可以有多个别名。
804+
![[Pasted image 20250626192701.png]]
805+
#### 虚拟文件系统
806+
目录项、索引节点、逻辑块以及超级块,构成了 Linux 文件系统的四大基本要素。不过,为了支持各种不同的文件系统,Linux 内核在用户进程和文件系统 7802 的中间,又引入了一个抽象层,也就是虚拟文件系统 VFS(Virtual File System)
807+
VFS 定义了一组所有文件系统都支持的数据结构和标准接口。这样,用户进程和内核中的其他子系统,只需要跟 VFS 提供的统一接口进行交互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再关心底层各种文件系统的实现细节
808+
809+
![[Pasted image 20250626192801.png]]
810+
通过这张图,你可以看到,在 VFS 的下方,Linux 支持各种各样的文件系统,如 Ext4、XFS、NFS 等等。按照存储位置的不同,这些文件系统可以分为三类。
811+
812+
- 第一类是基于磁盘的文件系统,也就是把数据直接存储在计算机本地挂载的磁盘中。常见的 Ext4、XFS、OverlayFS 等,都是这类文件系统。
813+
814+
- 第二类是基于内存的文件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虚拟文件系统。这类文件系统,不需要任何磁盘分配存储空间,但会占用内存。我们经常用到的 /proc 文件系统,其实就是一种最常见的虚拟文件系统。此外,/sys 文件系统也属于这一类,主要向用户空间导出层次化的内核对象。
815+
816+
- 第三类是网络文件系统,也就是用来访问其他计算机数据的文件系统,比如 NFS、SMB、iSCSI 等。
817+
这些文件系统,要先挂载到 VFS 目录树中的某个子目录(称为挂载点),然后才能访问其中的文件。拿第一类,也就是基于磁盘的文件系统为例,在安装系统时,要先挂载一个根目录(/),在根目录下再把其他文件系统(比如其他的磁盘分区、/proc 文件系统、/sys 文件系统、NFS 等)挂载进来。
818+
#### 文件系统I/O栈
819+
把文件系统挂载到挂载点后,你就能通过挂载点,再去访问它管理的文件了。VFS 提供了一组标准的文件访问接口。这些接口以系统调用的方式,提供给应用程序使用。
820+
821+
文件读写方式的各种差异,导致 I/O 的分类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缓冲与非缓冲 I/O、直接与非直接 I/O、阻塞与非阻塞 I/O、同步与异步 I/O 等。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看这四种分类
822+
823+
1. 第一种,根据是否利用标准库缓存,可以把文件 I/O 分为缓冲 I/O 与非缓冲 I/O。
824+
- 缓冲 I/O,是指利用标准库缓存来加速文件的访问,而标准库内部再通过系统调度访问文件。
825+
- 非缓冲 I/O,是指直接通过系统调用来访问文件,不再经过标准库缓存。
826+
> 注意,这里所说的“缓冲”,是指标准库内部实现的缓存。比方说,你可能见到过,很多程序遇到换行时才真正输出,而换行前的内容,其实就是被标准库暂时缓存了起来。
827+
>无论缓冲 I/O 还是非缓冲 I/O,它们最终还是要经过系统调用来访问文件。而根据上一节内容,我们知道,系统调用后,还会通过页缓存,来减少磁盘的 I/O 操作。
828+
2. 第二,根据是否利用操作系统的页缓存,可以把文件 I/O 分为直接 I/O 与非直接 I/O
829+
- 直接 I/O,是指跳过操作系统的页缓存,直接跟文件系统交互来访问文件。
830+
- 非直接 I/O 正好相反,文件读写时,先要经过系统的页缓存,然后再由内核或额外的系统调用,真正写入磁盘
831+
>想要实现直接 I/O,需要你在系统调用中,指定 O_DIRECT 标志。如果没有设置过,默认的是非直接 I/O。
832+
>不过要注意,直接 I/O、非直接 I/O,本质上还是和文件系统交互。如果是在数据库等场景中,你还会看到,跳过文件系统读写磁盘的情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裸 I/O。
833+
3. 第三,根据应用程序是否阻塞自身运行,可以把文件 I/O 分为阻塞 I/O 和非阻塞 I/O:
834+
- 所谓阻塞 I/O,是指应用程序执行 I/O 操作后,如果没有获得响应,就会阻塞当前线程,自然就不能执行其他任务
835+
- 所谓非阻塞 I/O,是指应用程序执行 I/O 操作后,不会阻塞当前的线程,可以继续执行其他的任务,随后再通过轮询或者事件通知的形式,获取调用的结果
836+
>比方说,访问管道或者网络套接字时,设置 O_NONBLOCK 标志,就表示用非阻塞方式访问;而如果不做任何设置,默认的就是阻塞访问
837+
4. 第四,根据是否等待响应结果,可以把文件 I/O 分为同步和异步 I/O:
838+
- 所谓同步 I/O,是指应用程序执行 I/O 操作后,要一直等到整个 I/O 完成后,才能获得I/O 响应。
839+
- 所谓异步 I/O,是指应用程序执行 I/O 操作后,不用等待完成和完成后的响应,而是继续执行就可以。等到这次 I/O 完成后,响应会用事件通知的方式,告诉应用程序
840+
> 举个例子,在操作文件时,如果你设置了 O_SYNC 或者 O_DSYNC 标志,就代表同步I/O。如果设置了 O_DSYNC,就要等文件数据写入磁盘后,才能返回;而 O_SYNC,则是在 O_DSYNC 基础上,要求文件元数据也要写入磁盘后,才能返回。
841+
>再比如,在访问管道或者网络套接字时,设置了 O_ASYNC 选项后,相应的 I/O 就是异步I/O。这样,内核会再通过 SIGIO 或者 SIGPOLL,来通知进程文件是否可读写。
842+
843+
#### 文件系统缓存
844+
#### 文件系统种类
845+
### 性能指标
846+
#### 容量
847+
```bash
848+
# -h 人类可读形式展示
849+
df -h /dev/sda1
850+
# -it 索引节点占用情况也展示出来
851+
df -i /dev/sfa1
852+
```
853+
索引节点的容量,(也就是 Inode 个数)是在格式化磁盘时设定好的,一般由格式化工具自动生成。当你发现索引节点空间不足,但磁盘空间充足时,很可能就是过多小文件导致的。
854+
所以,一般来说,删除这些小文件,或者把它们移动到索引节点充足的其他磁盘中,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855+
#### IOPS
856+
#### 缓存命中率
857+
### 性能剖析
858+
#### df
859+
#### strace
729860
#### vmstat
730-
#### cachestat
731-
#### cachetop
732-
#### memleak
861+
#### sar
862+
#### perf
733863
#### proc文件系统
864+
### 调优方法
865+
#### 文件系统选型
866+
#### 利用文件系统缓存
867+
#### I/O隔离
868+
869+
870+
## 磁盘I/O
871+
872+
873+
874+
### 磁盘IO原理
875+
#### 磁盘管理
876+
#### 磁盘类型
877+
#### 磁盘接口
878+
#### 磁盘I/O栈
879+
### 性能指标
880+
#### 使用率
881+
#### IOPS
882+
#### 吞吐量
883+
#### IOWAIT
884+
### 性能剖析
885+
#### dstat
886+
#### sar
887+
#### iostat
888+
#### pidstat
889+
#### iotop
890+
#### iolatency
891+
#### blktrace
892+
#### fio
893+
#### perf
734894
735895
### 调优方法
736-
#### 利用缓存与缓冲区
737-
#### 减少SWAP使用
738-
#### 减少动态内存分配
739-
#### 优化NUMA
740-
#### 限制进程资源
741-
#### 使用HugePage
896+
#### 系统调用
897+
#### I/O资源控制
898+
#### 充分利用缓存
899+
#### RAID
900+
#### I/O隔离
901+
742902
743903
## 网络
744904
### 网络原理
@@ -791,56 +951,6 @@ MiB Swap: 0.0/15968.0 [ ]
791951
##### 负载均衡
792952
##### DPDK
793953
794-
## 磁盘I/O
795-
### 磁盘IO原理
796-
#### 磁盘管理
797-
#### 磁盘类型
798-
#### 磁盘接口
799-
#### 磁盘I/O栈
800-
### 性能指标
801-
#### 使用率
802-
#### IOPS
803-
#### 吞吐量
804-
#### IOWAIT
805-
### 性能剖析
806-
#### dstat
807-
#### sar
808-
#### iostat
809-
#### pidstat
810-
#### iotop
811-
#### iolatency
812-
#### blktrace
813-
#### fio
814-
#### perf
815-
816-
### 调优方法
817-
#### 系统调用
818-
#### I/O资源控制
819-
#### 充分利用缓存
820-
#### RAID
821-
#### I/O隔离
822-
823-
## 文件系统
824-
### 文件系统原理
825-
#### 虚拟文件系统
826-
#### 文件系统I/O栈
827-
#### 文件系统缓存
828-
#### 文件系统种类
829-
### 性能指标
830-
#### 容量
831-
#### IOPS
832-
#### 缓存命中率
833-
### 性能剖析
834-
#### df
835-
#### strace
836-
#### vmstat
837-
#### sar
838-
#### perf
839-
#### proc文件系统
840-
### 调优方法
841-
#### 文件系统选型
842-
#### 利用文件系统缓存
843-
#### I/O隔离
844954
845955
## linux内核
846956
### 内核原理

0 commit comments

Comments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