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中新社北京分社正文

第四届清华中元论坛召开 探讨生命智慧与安宁疗护

2024年08月15日 20:11 来源:中新网北京

  中新网北京新闻8月15日电 (李志刚) 第四届清华中元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来自高校和医院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与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实践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交流,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临床医学院主办,九三学社清华大学委员会生活禅文化公益基金合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承办,慈愿工作站中国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业委员会协办,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高校和医院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王克霞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与发展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事业,任重而道远,相信在各位专家和学者的参与和支持下,一定能够为构建中国特色的安宁疗护体系和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明君以《庄子的生命智慧》为题进行主题发言。孙明君指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的思想本身是一首绝妙的诗。希望大家能够正确的解读庄子的思想和智慧,能够适时应用这些思想和智慧为人生的自我实现提供指导。

  山东省医学会麻醉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类维富教授以《医学从救生到侍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类维富介绍了临终关怀事业与人体冷冻技术的微妙关系,强调现有的医疗体系应该关注临终患者和家属的真实感受,直面当下医疗体系存在的挑战,帮助患者和家属尽可能的减轻痛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作家止庵以《向死而生》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止庵在发言中提到,无论何时何地,对所有人而言,生死都是一件大事。止庵强调,在这里谈论生死,实则是为了更好地生。所谓惜别,“惜”的当然是“别”——不是生离,而是死别;但所“惜”更多的是为“别”所终止的某个人的生活,或者说是为“别”所终止的那个人与他人相处的时光。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宋立林以《儒家文化之生死安顿》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中国医学院阜外医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田美策以《当心脏停跳之时》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北京师范大学车凤教授以《儒家文化中的生死教育》为题进行主旨发言。

  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执行主任路桂军以《致敬生命,同情默应》为题进行演讲。他在演讲中强调了专业的安宁疗护团队在安宁疗护实践中的价值,即能为患者做好症状管理,回应人文需求,促成人生和解,致敬生命历程,托起身心社灵全方位诉求。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安宁从业者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同时培养同情默应的能力——你高,我便退去,绝不淹没你的优点;你低,我便涌来,绝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绝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绝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全力成全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绝不漠视你的寒冷。只要是你一直爱,我便一直在。

  来自北京物资学院的雷爱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精神心理科医师肖雪、导演罗率、安宁志愿者宋美佳参与了圆桌论坛,结合自身的经验和专业方向分享了对生与死的认识。

  除主论坛外,本届清华中元论坛增加了青年论坛,邀请了清华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宋敏、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博士潘明露、江西省肿瘤医院安宁疗护科负责人施敏以及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疼痛科安宁病房李志刚医师、陈蒙蒙医师、周小懿护师,北京海淀医院白露医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北京慈愿工作站志愿者管理部负责人左彤老师,呼和浩特市中医蒙医医院护士张璐,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孙杨洋,海洋生物学硕士雷若彬,北京大学社会学硕士程子航,制片人张辉娜,泰康之家安宁疗护全国社工负责人张雨晗等参加青年论坛的主题演讲和圆桌讨论环节,年轻学者们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研究成果,分享了他们对于生死关系、中国传统文化、生死教育的开展与传播等议题的所思所想。(完)


编辑:杜燕

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版权所有::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主办单位:中国新闻社北京分社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百万庄南街12号 邮编:100037
信箱: beijing@chinanews.com.cn  技术支持:中国新闻社网络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