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媒体师大
首页 >> 媒体师大 >> 正文

教师报丨陕西师范大学李玉虎:科技创新守文脉 不忘初心育匠人

来源:教师报时间:2024-09-10

40年间,他扎根文物与档案保护一线,组建全国首个专门从事文物与档案修复、预防性保护和防灾减灾研究的多学科交叉团队。40年间,他倾心三尺讲台,创新打造科学研究与工匠实践为一体的文保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文物保护与修复行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以初心致匠心,以匠心守初心,他就是李玉虎,用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国家修文物,为民族留记忆,为文物保护事业育人才!

——题记

“一本字迹几乎全已消褪的会议记录摆放在十多名专家学者围坐的一张长方形桌案上,一位年轻人用镊子夹起一块蘸着药水的小棉球在上面轻轻擦了几下,那记录本上立即神奇地现出清晰的字迹来。四座皆惊。这是日前在古都西安举行的陕西省档案保护科研成果鉴定会的情景,现场表演者就是这项成果的研制人李玉虎。”这是1987年7月29日《光明日报》上一则新闻报道的开篇。自此以后,李玉虎的名字屡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半月谈》《科学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家级媒体上。作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研究专家,40年间,李玉虎破解了“褪变档案字迹恢复”等国际性难题,收获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称号。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


档案是中华精神的承载者,留存着国家和民族的记忆。用李玉虎自己的话来说,他是误打误撞进入文保行业的。1983年,分析化学专业毕业的李玉虎被分配到陕西省档案馆从事浆糊修裱破损档案的技术工作,看似与专业毫不相关,他却从中发现了自己专业的用武之处。李玉虎接触到的档案中有很大一部分因岁月侵蚀产生字迹褪变、扩散,无法辨认,他感到十分痛心。“做一件事情就要把它做好,要对得起你的使命”,知识分子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让他明确了需要做的事情——恢复出清晰的字迹,保护好历史档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从零开始进行研究,没有资料,没有仪器设备,没有指导老师,一切都靠自己摸索。经历了千百次单调而又枯燥的实验,几十个昼夜连轴转,终于获得了6000多个数据。1983年至1998年,他完成了“褪变档案字迹的恢复与保护”系列科研课题,包括13个子项目,提出了各种档案字迹褪色、扩散以及字迹恢复与保护机理,能使严重褪色、模糊扩散、无法辨认的各种档案字迹清晰恢复原貌,并耐久保存。其成果在中央档案馆、解放军档案馆、外交部档案馆、国防科技档案馆等国家档案馆和全国31个省市区的有关档案馆推广应用,恢复抢救了一大批国家珍贵档案,并分别于1987年、1990年、1998年通过国家档案局鉴定,获两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和两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李玉虎也因此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

面对成绩和荣誉,李玉虎没有就此止步,而是把目光和脚步坚定地放在了一个新领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他说:“文物保护领域有更多未攻克的技术难关,直接影响文物的存续。进行档案和文物保护工作,这是我的责任和使命。”

文物保护不仅是一种传统技艺,更是一门专业的科学技术。纸质文献、壁画、彩绘、胶片等的风化、褪色、剥落、霉变中有化学、物理变化的作用,因而它们的修复也需要创新性科学技术的“加持”。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李玉虎为自己确立了3个工作方向:纸质档案、影像资料和文物修复与保护。

文物档案修复要与时间赛跑,但又一点儿都不能急躁。“文物轻易不能碰,它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一旦伤害就难以挽回了!”李玉虎总是告诫自己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40年来,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攻克了古代壁画文物彩绘、感光影像、纸质文献、土遗址与砖石文物等文物保护工作中的多项技术难题,先后在“古代壁画、文物彩绘、建筑彩画病害治理关键技术”“感光影像档案濒危病害治理与修复保护关键技术”“整卷、整本档案图书规模化脱酸与加固”“环保型四防耐久收藏装具”等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创新性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实施百余项国家重点档案、全国重点文物修复保护工程;牵头编制两项国家标准,出版专著4部,获发明专利100余件,科研产品在全国700余家单位推广应用;获得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1项,中国感光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相关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陕西秦创原。

守文脉传文明,科技创新显担当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40多年来,李玉虎深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壁画、彩俑、感光资料到各种遗址古迹,无数看起来已经面目全非的文物,在李玉虎团队的抢救下又重新焕发出光彩。

2019年2月25日《陕西日报》专题报道了“文物医生”李玉虎,报道提及“陕西历史博物馆壁画馆展出的新城公主墓壁画《仕女图》是他们‘化腐朽为神奇’的代表性杰作之一”。2020年,央视纪录片《我在故宫六百年》报道了李玉虎团队的彩画保护技术应用,全面展示了李玉虎主持的故宫建筑彩画修复工程。

2024年4月,河北省雪村战斗牺牲烈士手握82年的照片一经发现便刷屏全网,复原照片女子容貌能为确定烈士身份和寻找烈士亲属提供线索,具有重要历史价值。6月18日,新华社报道李玉虎带领团队在河北省肃宁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的见证下,仅用半天时间就完成了照片修复的科学研判、方案设计、影像显现加固等一系列修复工作,让历史影像获得“重生”。这并不是李玉虎团队第一次修复革命档案文物。从纸张到照片、底片、电影胶片,他修复的范围越来越广,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先后完成了记载党在延安13年光辉历程的革命历史档案、记录日寇暴行的日寇侵华罪证档案、孙中山先生手书“博爱”等国家重点档案修复保护工程。

在李玉虎的带领下,团队完成了故宫古建彩画、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等修复保护工程70余项,修复秦遗址宫殿壁画及西汉彩绘兵马俑3000余件、明清古旧字画300余件、纸质古籍文献8万余张,用科技创新守护中华文脉;修复保护革命历史档案近万件、南京大屠杀等日寇侵华罪证档案等3万余卷、毛泽东等重要历史人物照片2千余张,民国时期美驻华使馆情报缩微胶片等1300余盘,用工程技术保护国家记忆。

长一技授一徒,咫尺匠心育匠人

用李玉虎自己的话来说,文物保护修复仅靠一枝独秀是不可靠的,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来接续奋斗。李玉虎在实践中意识到我国在文物病害产生机理、文物修复材料和工艺选择等基础研究领域人才缺口较大,现有的文物保护专业不能满足当今文物保护修复的需求,科技创新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支撑。

2004年,李玉虎放弃在档案系统事业发展的可能,选择到陕西师范大学工作。“相当多的人由高校走向政府职能部门,我反其道而行之,由政府职能部门走向高校。”李玉虎说。同年,陕西师范大学联合陕西省档案局、陕西省文物局共建了“陕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研究中心”,2006年成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李玉虎任中心主任,该中心聚焦文物保护领域的瓶颈性、国际性难题,注重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术人才培养、队伍孵化与成果转化,成为我国第一个集文物、档案和影像资料保护材料及工艺研究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机构。

李玉虎坚持在工程实践中培养学生,带领学生参与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他对学生都是手把手地教,在实践中教会学生把握关键科学技术问题,指导学生围绕关键问题开展探索性实验,系统分析实验数据,获得有效结论。经过一系列教学实践探索,总结创建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转化”三结合的文物保护人才培养模式。以材料学科基础课程群与文物保护专业课群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匹配相应的师资队伍,搭建基础性与专业相结合的硬件平台,创新性建立集成果“孵化、转化、应用”于一体的校企馆多元化实践平台基地,形成文物保护人才培养的教学和实践资源体系,保障了多学科交叉文物保护创新性复合人才培养需求。2021年获得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在李玉虎看来,文物修复不仅是在修复作为器物的文物,更是在呵护我们民族的历史遗产。李玉虎先后培养硕博研究生400余人,每年培训专业修复技术人员10余次,累计5000余人,面向全校开设《我在师大修文物》《文物保护材料》等课程,吸引8000余名学生关注并系统学习文物保护知识。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对档案和文物的情怀,他格外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创新性”。他始终认为,作为现代创新型培养的文物保护修复理工科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与良好的人文素养。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导论》的主讲教师,他将课程思政贯穿本硕博人才培养始终,他强调文物的保护与修复,不仅是让历史遗迹、文化瑰宝重见天日、重获新生,也是让更多人能够在触摸历史中感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在思接千载中读懂“何以中国”。在这个意义上,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

在他的影响下,研究中心形成了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成人的育人环境,毕业研究生分别在南京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大足石刻研究院、湖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西安半坡博物馆、西北工业大学等成为科研骨干,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入选“江苏省333拔尖人才工程”2人,陕西省“三秦学者”1人,获评“最美宁波人”1人,“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1人,有国家级档案专家领军人才1人,国家级档案专家1人,全国青年档案业务骨干6人,全国档案工匠人才2人,人数位居全国第一。

道相传义相承,不舍初心得始终

李玉虎与学生之间始终维系着浓厚的师徒传承情谊。他是严格的老师,对学生无私倾囊相授;也是朋友,会关心关注学生的生活;亦是家人,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温暖;更是战友,一起为传承中华文明而奋斗。

学生们谈起李玉虎,都说他爱科研、爱学生,可敬、可亲、可爱。

“李老师对文物和档案可谓痴迷,是真的有感情。每当看到损坏严重的文物,他的表情会很严峻,甚至伤心落泪。而当文物修好时,他又会像个孩子一样开心。”李玉虎的硕士研究生霍一娇说。

跟随李老师从事文物保护研究近20年的博士生、西北工业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领军人才汪娟丽感慨道:“在科研工作中,李老师是一个废寝忘食、精益求精的人,经常为了一个项目忙碌得忘了吃饭;为了一个方案,会指导我们前前后后修改十几遍。他甚至会因为久久不能解决的难题而从睡梦中获得灵感,半夜惊醒直接奔去实验室验证。作为学生,每每看到老师都会感到很心疼,但也很敬佩。他这种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在科研道路上不敢懈怠”。

从山东负笈西行的李晶,跟随李玉虎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对故宫博物院、曲阜孔庙等古建筑进行彩画保护时,建筑比较高,双鬓斑白的李老师毫不含糊,总会爬上高梯仔细查看文物现状。老师的勤奋、谦逊、负责,以及满腔的热爱,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跟随良师学习的时光,是李晶念念不忘的“黄金岁月”,成为她做好这份事业的底气和动力。

李玉虎总是尽他自己最大的能力帮助生活上有困难的学生,以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保持安静的心去读书。他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家庭情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他会悄悄帮助学生缴纳学费,也会给学生介绍实习工作获取补助。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玉虎对学生的一片赤诚与关怀,为青年人的科研之路撑起了一片自由翱翔的天空,也因此深受学生们的爱戴。

作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党支部书记,李玉虎带领全体师生党员依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中心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基地,积极开展以传承中华文明及文物保护科普教育为特色的社会服务。以科技创新抢救性保护红色文物资源,开展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文物修复展”“讲好延安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研学等多种形式党史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赓续红色血脉,服务历史文化传承;主持举办了“绽放青春·国宝逢春——青年档案保护科学研究与大国工匠”等10余场研讨会,吸引数千名青年文保科技工作者参与;通过文物保护科普报告、文物修复过程沉浸式观摩、传统修复技艺体验等多种形式面向中小学生、大专院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开展科普活动,服务公众文化需求。近年来,接待各类参观人员8000余人,科普宣传累计覆盖万余人。2022年入选中国科协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2023年,李玉虎牵头申报的“感光与纸质等多种材质档案保护重点实验室”入选首批国家档案局重点实验室,是西部地区唯一获批建设单位。2024年3月,“李玉虎档案与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室”获批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职工创新工作室。

40年初心不改,他始终扎根一线,怀揣赤诚之心,忠于文保事业;40载耕耘不辍,他坚持立德树人,坚守育人初心,为文物保护行业培育匠才。砥砺前行,为国家修好文物,为民族留住记忆,为文物保护事业夯实人才基石!这是李玉虎作为一名有着45年党龄的高校教师的初心和使命,亦是未来毕生追求!

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FyODAeD483xBsUx39jMYe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