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今年9月10日是第40个教师节。

在教育战线,也有一批坚守在岗40年的教师。40年初心不改,他们言为士则,行为世范;40年勤学笃行,他们求是创新,乐教爱生;40年砥砺奋进,他们启智润心,因材施教;40年矢志不渝,他们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他们初心不忘,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育家精神。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重庆七中(重庆大学附中)两位从教四十年的优秀教师,聆听他们的教育故事,感受他们的教育情怀和温度。

你为什么选择当一名教师?“想成为像我的中学物理老师一样的人民教师。”

中学时期,就读于合川渭溪中学的卿昭才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老师——中学物理老师胡挺万。在那个年代,胡老师却有着相对前沿的教学理念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尤其是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将晦涩难懂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时时吸引调动着学生的神经末梢,一堂课下来,学生听得意犹未尽。

做惯性实验,讲电流热效应,没有实验器材怎么办?胡老师就利用身边简易材料制作完成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因为老师讲得有逻辑,听课的同时会被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激发,将物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这些彻底征服并深深影响着卿昭才后面决心“成为一名像我的物理老师那样影响学生一生的人民教师。”

作为一名农村学子,卿昭才以较高的分数考上了江津师范学校。在这三年里,他勤奋好学,掌握了语言、板书这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收获很多,成长最快。1984年从江津师范学校毕业,他被分配到荣昌一所乡镇中学,一待就是15年。

初次以教师的身份站上讲台,卿昭才内心忐忑。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与动力,他课前精心撰写教案,准备了不少实验,但一堂课下来,效果不如预期。当时他便跟自己生了很久的“闷气”,这也激励着卿昭才不断锤炼教学基本功,坚持刀刃向内,努力提升专业水平。

1999年,时逢重庆各个中学校扩招,急需一大批优秀教师到岗。卿昭才来到重庆七中,经过现场笔试、课堂试讲、校长面试等层层考核,最终以优异的成绩留下,从此便在这里开始了“终其一生”的教书生涯。

那些年,卿昭才辗转于各个教育现场,不断学习,求索问道,持续性积淀。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教育是一门学问”,而他喜欢精雕细琢,于点滴处入心,于细节处育人。在游乐场体验过山车项目,为什么到达最高点时不会掉下来?用一个塑料杯装半杯水,置于数字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桶里的水为什么不会流出来?……

认真上好每节课,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是每个老师的愿望。在卿昭才的课堂,这些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总能被他以各种有趣的实验简明扼要说明背后的物理原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领悟教材上所讲的物理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高质量做好从初中到高中物理教学的过渡衔接教育,为了不让物理学科成为部分学生的“困难学科”,卿昭才的做法是每接手新一届高一学生,总会在开学第一周掌握学生的基础,“打听”初中物理他们究竟上了哪些内容、掌握到哪种程度,他还会和初中物理教师同行开展交流活动,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教师讲授知识点,同样的教材要讲很多遍,但卿昭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体验。原来教学时,他有个习惯,喜欢在教材或笔记中写下改进方法,在教下一届学生时,就以最佳的方式实施教学。持之以恒地,每带一届学生,几乎都会有这样一本教学随记。他还保留了各种版本的教材,只要想起在哪个地方做了标记,就随时翻阅起来。至今,卿昭才仍坚持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把重要的物理公式、物理原理写上去,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

天下有定理而无定法。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课堂教学方式也在变革。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教学方式、教学设计都应该有所不同。卿昭才告诉年轻老师,上好一堂课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无非就是把一节课的内容划分板块,分别设置情景、设置问题,敢于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交流讨论、成果展示的空间和时间。

类似的课堂,气氛活跃,在潜移默化中启智润心。

步履不停,逐心而行;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这些年,卿昭才除了坚持上好每一堂课,还指导学生参加物理竞赛、带领学校物理组参加课题研究等,上示范课或参加专题讲座。

从接触最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到借鉴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与课标要求,再到聆听专家们的教育见解、探索有效落实课标要求的教学方式、共探共研实验教学的创新,这些经历既艰辛又充实,不仅快速催化着他专业成长,还让他对教育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

坚守岗位40年,他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执着的理想信念、全新的学习态度”三个关键词总结教育人生。卿昭才觉得,只要还没到退休那一刻,就要敢于改变现状,不断求新、创新。他常到年轻人的课堂转悠,看他们的课堂是什么样子,取其所长;他常常反思自我,打破固化的经验,深入了解学生所需,尽力讲到学生心坎上。

他说,教师职业的价值从远的方面看,是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大量有用的人;往近的方面看,应该是把每家的子弟培养成人成才。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要把握好正确的育人方向,首先要让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是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人格人品要过关。

从执着的理想信念来说,卿昭人认为作为老师,应该有努力成为研究型教师、优秀教师的追求,以潜心学习和研究,实现更加优秀、不断卓越。卿老师以自身为例,喜欢看物理教学专业杂志,阅读优秀教师撰写的论文,聆听专家的专题讲座,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深刻诠释了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

从青涩少年到花甲之岁,卿昭才用“带了一船又一船的学生”来自喻,从此岸到达彼岸,守望学生成人成才。每当学生回校看望他的时候,学生们都会说:“卿老师,我喜欢上物理课。”“在技术岗位上,我真正将所学物理知识运用于实际。”听到这些,卿昭才倍感欣慰和骄傲,彼时幸福感最强。

1984年,卿昭才从江津师范学校毕业,来到荣昌一所乡村学校开始自己的教书生涯。1985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教师节。

今年是第四十个教师节,恰好也是卿昭才教育生涯的第四十个教师节。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今年58岁的他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但他丝毫没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感觉,老当益壮,依旧肩负带领青年教师成长的重任。

“干了一辈子老师,一直都是一线老师,因为喜欢做专业的事。”说起教书育人事业,卿昭才老师充满激情与干劲。他坦言,接下来的时间更多的是发挥作为老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燃灯引路,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最终落实到教书育人这份薪火相传的事业上。

择一事,终一生。面对鲜花和掌声,从卿昭才老师身上,我们看到的或许是40年教学生涯的朴素平凡,但每一次的耕耘,却有收获,年年如此,生生不息。

1985年,是邓宏从开县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同年9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教师节,也成了邓宏人生中的第一个教师节。再次回到曾经读书的地方——开县岳溪中学,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萦绕心头。

“我和我的老师、我的父亲成为了同事,大家一起庆祝第一个教师节,非常难得,特别开心。”邓宏说,那一年,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节日,大家发自肺腑地感到骄傲、自豪,赶上了与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启新程”,是一件很幸运的事,便自觉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从小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邓宏对教师这份职业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和敬佩心。在她的心中,父亲是一位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的教师,时隔多年仍能收到曾经所教学生表达的祝福与感恩。言传身教下,邓宏的心底埋下了一颗种子:“要像我的父亲、我的老师一样,做一名优秀的老师,桃李满天下。”

任教的第一年,邓宏就挑起了当班主任的重担,而父亲成为了她班上的科任老师,从旁指点,提出建议,解答疑惑,助其成长。

第一次走上讲台,会带来怎样的课堂呈现?“我只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语速很快,本来准备一节课的内容,不到一会儿功夫就讲完了。”初出茅庐的她因为经验不足,上课效果并不理想。可邓宏并不灰心,她坚信只要一门心思干好本职工作,一定可以把书教好、把学生教育好。

1999年10月,邓宏调入重庆七中任教。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她强调一定要有政治敏锐度,关注国际国内重大新闻,特别是思政教师要抓好“大思政课”这个主阵地,立足大时代、找准小切口,用好小故事,悟透大道理。

教学中,邓宏结合当今中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和贴近生活的故事情景切入教学内容,通过议题式教学等方式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将“小小思政课”与社会“大课堂”相融合,让思政课内容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她创新教学形式,结合政治学科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探索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最终,让学生带着问题了解社会,带着答案返回课堂,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去,在铸魂育人中抓牢学生的三观教育。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新闻播报题目是……”为了不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邓宏大胆创新教学方式,在班级里开展了“课前新闻播报”教学活动,每天由两名学生播报近期关注的新闻事件,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问题,讨论作答,真正以“主体”身份参与课堂。

当下,青年教师如何实现蜕变,让教学课堂“活”起来,把育人工作真正做好落实?邓宏以一名从教40年的老教师的角度,分享了她的经验。她说,年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平时一定要多看,即看书、看伙伴、看老教师;在“看”中多学,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在“学”中多思考,反思课堂,虚心求教,不断累积,丰富自我。

用心热爱、勤奋进取、创新智慧、敬业奉献、真诚平等。邓宏以五个关键词总结了自己坚守在岗,从教四十年的历程,并以此激励青年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课堂,热爱学生;不断学习,坚持学无止境,坚持知识更新,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一年、两年、三年……四十年!”今年是邓宏迎来的第四十个教师节,她充满感慨:“这个教师节太有意义了!”由“1”到“40”,数字的背后是一种鲜明的对比。时间如流水,一晃40年,两三年之后,邓宏就要从教师岗位退休,唯有教书育人的初心未曾改变。

“年轻是一种心态。”在邓宏老师的朋友圈,她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个性签名。虽说年龄渐长,但她觉得自己心理年龄永远年轻,哪怕是最后一班岗,也要站好,继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除了知识的传授外,更多的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举手投足间留有“余香”。对此,邓宏对自己严格要求,坚持内外兼修,既通过边教边学,充实专业知识,精研专业技能,与时俱进提升内在素养;同时注重外在形象的修饰,自信大方,优雅得体。工作之余,邓宏坚持练瑜伽,让自己时刻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

何为“四十不惑”?在邓宏看来,需要有时间的沉淀。作为老师,传道授业解惑,要解的这个“惑”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指在生活或者学习中遇到的困惑,自己的角色就是帮助学生解惑,从理解学生的思考方式,了解学生的家庭社会情况后,全方面为学生“答疑解惑”。

从教四十年,最幸福时刻是什么?“节日里,当学生向我发来微信祝福的时候;当学生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向我报喜的时候;当学生成家,邀请我见证幸福的时候;当学生把我当知心朋友,找我倾诉心事的时候……”

又一年教师节之际,细数着这些微小却意义非凡的珍贵时刻,邓宏心里暖暖的。她说,这些都是从教生涯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被挂念,被想起,就是幸福的。

01007045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